试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论文_邹习斌

试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论文_邹习斌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茶地开展,这将改变我们现有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如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死记硬背、题海战;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等等。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发展,重视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受到巨大的冲击。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开展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学数学;教学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观,它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认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领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主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在新课标下要尽快转变角色,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或化身,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学会学习。

二、创设情境,引领问题探究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视为一种信息载体,或者说,情境可被视为人的认知活动的信息来源。教师要创设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在这样的情境中,不仅能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也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问题情境放在首位,要求教师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以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帮助学生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阶梯。

三、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教材的精髓的和实质是:“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意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而不唯教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充分发掘例题的发散性、变通性,启迪并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多角度看问题,在变式、推广和引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情境,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真正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感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适当建立数学模型,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背景材料,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理解应用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建造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体会数学建模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这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又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会学生思考和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知识传授”转向“共同探索”。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切忌以死记硬背结论代替探索发现。多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

六、展现过程,进行知识再创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仅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波利亚也说:“要让学生看到数学建造过程的‘脚手架’,而不是数学的现成品。”因此,在教一个概念、原理、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些最关键的步子,至关重要。

七、强化反思,实现知识升华

反思即元认知,是人们以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结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数学教学反思,即对数学教学的反思性活动,是指师生借助于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学习数学的规律学习数学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对经验的认识发展自我的学习水平合理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师生对自己教与学活动的反思促其内化所学内省新知内悟新理发展智慧提升素养。

总之,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导,新课程倡导的一切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实现,需要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进行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探索,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走向发展、走向成功的舞台。

(作者单位:贵州省务川自治县大坪中学 564300)

论文作者:邹习斌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4/5

标签:;  ;  ;  ;  ;  ;  ;  ;  

试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论文_邹习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