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制度评估研究论文_武瑞

中国水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制度评估研究论文_武瑞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对我国水质达标规划制度进行了初步评估,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我国尚没有覆盖全要素的水质达标规划制度,水环境保护目标分散于各法律和规划之中,水质达标规划缺乏强制性和权威性。横向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和实施的体制障碍,纵向管理体制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失灵。现行水质标准无法真正反映我国真实水环境状况,污染负荷分析缺乏准确可靠的数据来源导致规划决策质量不高,规划目标并不是实现所有水体达标,同时规划中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导致其可操作性不强。

关键词:中国水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制度评估研究

1水质达标规划方法研究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水质达标规划方法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于环境规划模式、体系的研究。宋国君对环境规划运行规范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从公用政策的角度分析了环境规划的定义和性质,提出了规划、规划实施以及公众参与的一般模式。宋国君、宋宇等人对我国水环境保护规划进行全面的梳理,提出了适合我国层级明确、指导与反馈相结合的规划体系,包括国家、省级、市级以及专门针对大点源的规划,并对相关规划一般程序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水环境问题识别、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指标体系的完善、具体而详细的执行计划、监测和评估等几个方面。在规划编制方法方面,主要集中于水质达标规划所涉及的某一环节,包括水环境状况评估、预测模拟、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马中对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规划的水质目标、总量控制目标、治理项目完成情况和规划的监督管理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在预测模拟方面,大部分研究将水质模型、水环境容量推算结果直接应用于水环境管理,规划的方法和内容都偏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法应用较弱。部分学者对环境规划费用—效益分析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该方法对行动方案、管理措施分析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行动方案的成本效益分析、最终管理方案的确定等。目前国内外在流域水质达标规划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国外经验借鉴、规划方法或对规划的局部内容(比如如何促进公众参与、如何协调水环境保护相关规划、规划实施效果)进行研究,缺乏从公共政策和管理角度对水质达标规划自身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比如规划的目标与定位、规划的政策框架体系、管理体制、规划的主要内容(水质评价、污染负荷分析、目标确定、资金保障、实施计划)等,也缺乏对水质达标规划同其他水环境保护政策的协调和整合研究。

2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2.1监测仪器不先进

我国对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水资源保护问题还不够重视。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水资源环境问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在质量监测设备的研发上。并且监测水环境所使用的仪器直接影响着监测结果的准确与否,检测水环境的数据可以直接用来作为研究数据,并且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其中的问题规律进行总结分析,进而为保护水资源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

2.2监测法规不完善

虽然与过去相比,我国对水资源环境的重视程度增加了,但是有关水环境质量监测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相应的问题,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全面的法律体系。并且对于水环境质量监测的控制细则还没有进行明确,使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难以进行,严重阻碍了对水资源环境的保护。

3生态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内容

3.1人员能力确认及授权

环境水质监测的内容较为繁杂,为了更好地保证质量,在建立检测体系时,应当将所有的技术人员进行储备培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验室人员在培训时应当了解具体的实验室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对各种监测内容和技术规范熟悉时,应当秉持着高度的责任心,所用标准方法进行验证工作。在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素养之后,要结合质量控制的相关知识,通过理论考试和人性化考核,更好地审核和评价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对于新引进的人才进行基础培训时,要和老员工进行换岗培训工作,每年和每季度应当组织对技术人员的能力确认工作。在优化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大大的提升检测工作的质量需要。

3.2仪器设备

检测水质离不开科学的设备,在进行一般检测工作前应当调试好仪器设备,在保证工作状态满足检测要求的情况下,应当将设备管理纳入到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中。相关人员应当重视仪器操作规程,在正确有效使用的情况下,根据仪器的参数和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后才可使用。仪器使用的记录和后期核查记录应当及时的更新,保证其有效性。对于设备出现的异常应当及时的进行检查和维修,对于异常情况下所出的数据进行复核检测。确保设备仪器能够正常使用,并且能够在检测期间达到品质要求。

3.3重视监测基础工作的质量控制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前提是监测基础工作的质量,只有在保证监测基础工作质量的前提下之后的监测环节才可以有序的进行,否则,一切都是徒劳,得出的监测数据更不具有准确性。水环境监测过程中无论哪一环节出错,都会影响数据结果的准确与否,要想得出准确有效的数据,必须重视监测基础工作的质量控制。那监测基础工作具体有哪些呢?1.样品采集过程质量控制在水环境监测质量基础工作中,样品采集过程的质量控制是首要环节,在采集样品过程中,是要有计划的、有顺序的,工作人员必须保证样品采集过程中的质量,严格要求样品采集的有效性。采集样品中必须做好采样前的准备,样品是从各处不同的水体里面获取,在取样过程中应严格把控水体多样化与复杂化,获取样品后应妥善存放与管理。采集样品中要保证样品的真实有效,采集样品的工作人员应专业,提前做好一切准备。采集样品中要保证样品的准确有效性,采集器皿及相关器械的保管与洗涤也是有讲究的,采集器皿必须保证洗涤干净的且晾干的才能用,采集的样品必须编号及备注(备注需详细,标明采样日期、采样人员、样品当时状态及监测目的等等)。样品采集完后,在到达实验室监测质量之前必须完成采集样品的全部备注说明(以防后面备注需要补充)。为了保证监测质量,采集的样品在运输与管理方面也很重要,运输前保证样品器皿的严实性,有些易碎器皿应小心放置,妥善管理。不同领域的样品分开放置,特殊样品特殊保存放置等注意事项,以方便运输。尤其是要监测污水,在采集污水样品和管理运输中严格遵循采集规定及相关法律,采集样品中若样品无效或损坏,则必须重新取样。2.样品分析过程质量控制工作人员要求在监测样品时专业化、有序的进行。化学试剂及监测设施设备工作人员平时注意检查过期及有效护理,以避免在监测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及意外发生。样品分析过程要保证质量需在样品进行实验这一个过程中不出错。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首先。保证实验相关试剂的有效稳定性,即不能有过期或者不合适的试剂,工作人员需在实验之前检查妥当。相关试验监测器械在使用规范内,不因监测器械不合格而导致实验失败或者监测数据无效。当有效的样品送到实验室监测时,为了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在监测的整个过程需要全程控制并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进行。样品避免不了多样性、复杂性、重复性,这就需要多次实验、多次监测、反复校对数据,工作人员必须每次实验都保持严谨态度及仔细研究结果,并记录下来。

结语

综上所述,对水环境质量的监测能够有效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减少污染,对水环境的监测质量进行控制。所以我国一定要制定完善的水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对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保证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监测工作的可靠性,从而有效的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符云玲,张瑞.中国环境保护规划制度框架研究[J].环境保护,2008,34(24):77-79.

论文作者:武瑞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 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6

标签:;  ;  ;  ;  ;  ;  ;  ;  

中国水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制度评估研究论文_武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