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驱动理论_心理学论文

行为驱动理论_心理学论文

行为驱力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驱力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人的行为是由一系列动因驱驶的。在以往典型的行为动因说中,本能论、泛性论、刺激论、需要论等均有明显的缺陷。新的行为驱力说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内驱力和外驱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驱力包括生理驱力和心理驱力,外驱力包括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研究人的行为驱力的目的是正确而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即要解决行为导向问题。行为导向应该遵循如下四原则:目标导向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利益导向原则和评价导向原则。

一、对以往几种行为动因说的评价

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是什么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构成行为的动因呢?这是社会心理学界和行为科学界半个世纪以来竞相探讨的课题,可谓学派林立,异说纷呈。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列举以下几种:

1.本能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1871 —1938),他认为个体的一切行为都源于本能。他把本能看作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动机。他在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把人的本能列为12种,每一种都伴有情绪成分。到1932年,麦独孤又修订为18种行为倾向:(1)求食的倾向;(2)嫌恶的倾向;(3)性的倾向;(4)恐怖的倾向;(5)好奇的倾向;(6)养育的倾向;(7)群居的倾向;(8)自我主张的倾向;(9)服从的倾向;(10)愤怒的倾向;(11)诉说的倾向;(12)建设的倾向;(13)获得利益的倾向;(14)笑的倾向;(15)安乐的倾向;(16)休息或睡眠的倾向;(17)移动的倾向;(18)体态各种需要的倾向。这里的“倾向”,不过是“本能”的同义语而已。

麦独孤把人的行为和情感,都归结为本能,依他的观点看来,人与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我们并不否认人类具有求食、求偶、休息、自卫和趋利避害种种本能,只是想指出,这种种本能不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力,也不能解释个体行为的差异。因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都要受到人的意识、情感的支配。单就情感来说,人的情感也不同于高等动物的原始情绪,人的情感具有社会性。因而人的行为表现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合乎理性的逻辑行为,又有不合乎理性的非逻辑行为。对于这些,用“本能”是解释不了的。

2.泛性论

奥地利医生、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有一个理论叫泛性论。他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 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叫“里比多”(Libido),或称性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弗洛伊德还提出人的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 “超我”(Super ego)组成的。 它们在人的整个心理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本我”是本能、欲望的储藏库,它履行快乐原则,强烈向外发泄。“自我”则根据现实原则,即外部世界的需要,来调节“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超我”包括理想和良心,它根据理性原则,指导“自我”压抑和排除“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弗洛伊德的这套理论,曾经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的非议。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弗洛伊德过分夸大了潜意识的作用,违背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堕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当然,我们不能因此之过而否定他在变态心理学、精神病理学和心理治疗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3.刺激论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宣称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提出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变化和发展。他认为个人的一切行为的发展及变化,都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反应,如果外界环境没有刺激存在,则行为就无从出现。华生的这一公式是基于对动物的实验研究,它只能解释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在解释复杂的现象时,就显得无能为力。比如在同一刺激下,各人行为反应上所出现的差异现象,就无法解释。在犯罪行为的研究中,也有人把犯罪机会的出现,说成是导致无意犯罪反应的原因。譬如说:你的钱放在桌上被人偷了,是你的钱刺激了那个人的偷盗反应。这个逻辑是可笑的。华生的行为主义公式,是典型的机械论,其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抹煞了人的意识的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4.需要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1908—1970)于1943 年出版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到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个性》,又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人们的动机是由其需要所激发的。他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并按其重要性排列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的这个理论,奠立了行为科学需要理论的基石,有着许多合理的成分。然而,它存在两个缺陷:①他认为低一级需要获得满足后才追求高一级需要,这不完全符合实际,近乎机械论;②他只强调了人的内部需要,而忽略了外部刺激的作用,有陷入内因决定论之嫌。

二、新的行为驱力说的基本内容

鉴于以往几种行为动因说在理论上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缺陷,笔者经过长期的探索,吸取了以往诸种理论中合乎科学的成分,提出了一种新的行为驱力说。笔者认为个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行为不外乎源于两种驱动力:一为内驱力,一为外驱力。内驱力是基础、根据,外驱力则是条件、诱因,外驱力只有通过内驱力才能起作用。

1.内驱力

内驱力又可分为两类:生理驱力与心理驱力。

A.生理驱力 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还保留着与动物相似的三种本能:摄食本能、性本能和防卫本能。这三种本能是构成生理驱力的三大要素。

食本能。饥欲食,渴欲饮,这就是摄食本能机制的作用。进食,是为了维持体内能量平衡。从人体基础代谢水平来看,一个体重70公斤的青年男子的基础代谢水平为35—40 千卡/ 小时, 也就是说一天要消耗840—960千卡热量(女性低10%)。故必须补充相应热量的食物,才能维持体内能量平衡。饮水,是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人体内水含量一般占50—60%。成人平均每天水的交换量为2500毫升左右。由肺排出(呼气)300毫升,由皮肤排出(出汗)600毫升, 由大肠排出(大便)100毫升,由肾排出(小便)1500毫升,故必须及时补给水分。因为水是生物体中能提供能源的重要物质,也是各种营养物的传送媒介。

性本能。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是通过性行为来繁衍种族的。所以,人进入性成熟期,就会产生性冲动和性爱的欲求。这是人的一种生物本能。生活在2500年前孟子的学生告子就认识到这一点。他说:“食、色,性也”,说明食欲与性欲都是人的天性。但是,人的性行为与动物的性行为有根本区别。人既是自然界的一种生命有机体,又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文化体。人的性行为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必然要受到法律、道德的制约,同时受到男女双方情感因素的影响。可以说,人的性行为是生物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三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性行为与动物的性行为的本质区别在于:

①人的性交合具有选择性。因为人的性行为受人的意识所支配,而每一个人的意识,又不可避免地被打上阶级的、历史的烙印。择偶的标准,往往带有时代、历史的色彩。而动物的性交合,则纯粹是一种生物性的行为,当然不具有性选择性。

②人的性交合具有法制性。现代人的性生活是以婚姻为合法形式,从群婚制到对偶婚制到今天的一夫一妻制,应该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在许多国家里,重婚被认为是犯罪。

③人的性交合具有伦理性。这是动物不可能具有的。因为人的性行为,同时受到道德感的影响和制约。在现代,乱伦禁忌,已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伦理准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都是如此。

防卫本能。动物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和生存,都具有不同的防御能力,这是种系遗传的结果。人乃万物之灵,其防卫能力比其他任何动物都高明得多。当人遇到侵犯或遭受挫折的时候,其心理防御机制就会发生作用,激发人采取一定的防卫行为,来避免或减轻因失败而带来的损失和痛苦,恢复心理平衡。常见的痛觉反应也是一种防卫本能,是一种保护性机制。它的最普遍直接的含义,在于平时不被意识或不受注意组织器官,在受到伤害或出现功能异常乃至发生器质性病变时,向机体的意识系统发出报警信号,告知伤病部位,以引起关注和寻求保护及采取解救措施。如果没有痛觉,刺伤、烫伤、骨折等就会经常发生,患内脏疾病,由于没痛觉主诉,也会延误就诊。

B.心理驱力 是动物所没有而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内驱力,与人的社会化进程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一般地说,心理驱力是由下述六种心理欲求构成的:

(1)友谊的欲求。人人都需要朋友,没有朋友, 就容易产生孤独感。所以,友谊是人的一种社会需求,是产生交际行为的一种动力。但人们对于友谊取向是有选择的,自古以来就把朋友分为两类:一为益友,一为损友。古语云:“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话道出了朋友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2)爱情的欲求。爱情是两性间友谊的延伸, 是人生旅程中不可缺少的。美满的婚恋是幸福和力量的源泉。

(3)归属的欲求。 每个人都希望属于自己所向往的团体(如政治性团体、学术性团体、兴趣性团体和非正式团体),并期望在其中享有一定的地位。这种归属需要,必然会引发一种动机,产生指向目标的行为。

(4)名誉的欲求。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话说明 人对名誉的重视。名誉是同是非观、荣辱观密切相关的。古话说:“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无荣辱之心,非人也。”可见向名看,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层次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名誉,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追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所追求的名誉也不一样。

(5)权力的欲求。实质上是一种支配别人的欲求。这种欲求, 因人而异。属于内导型的人,注重自身内在价值体系的实现,希望在组织中成为一位举足轻重的角色,因而想指挥别人,控制别人。属于他导型的人,其行为易受他人的影响,自己缺乏主见,常表现出一种顺势行为,乐于受他人支配,对上级毕恭毕敬。这种人对权力的欲求比较低。

(6)成就的欲求。有些人对工作、对事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却不是为了追求金钱或其他报酬,而激励他奋发的是一种成就需要。成就需要高的人有如下特征:①喜欢独立负责解决问题,不喜欢别人插手,不喜欢上级干预过多;②喜欢从事目标效价高的工作,不愿干那些平凡小事;③喜欢冒一定风险。容易成功,垂手可得的事,他不愿干;高难度,成功把握极小的事,他也不愿干。估计成功概率在60—70%之间的事,他最乐意干;④喜欢对结果提供反馈。他做出了成绩,就希望得到上级、同事的认可和赞扬。

2.外驱力

外驱力是来源于外部的刺激,强化个体的内部需要,从而引起动机产生某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外部的刺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几种形式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为便于研究,笔者把纷繁多样的外部刺激归纳为三类: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统称之为外驱力。

(1)物质动力。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手段。如:工资、奖金、 福利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的魅力就愈来愈明显。西方管理学家把金钱视为一种“古老而又微妙的激励工具”,不是没有道理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金钱观念在不断强化。因为金钱不仅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心理需要。这就是人们之所以产生金钱欲望的关键所在。但应该看到,不同的人由于其价值观念的差异和思想境界的高低,在金钱面前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故说:金钱不是万能的,经济手段不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唯一法宝。

(2)精神动力。指的是非经济手段。譬如:职务、职称的晋升, 荣誉称号的授予,劳动成果的评价,以及对人的信任、尊重, 都具有 精神激励的作用。特别是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对其行为动机具有激发、强化和调节的机能,是行为的总调节器,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我们党提出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思想,也可以从行为科学找到它的理论依据。

(3)信息动力。是指各种信息对行为产生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例表明,信息能影响人们的行为取向和动机强度。多少回的“抢购风”,还不是闻“信”而动吗?有些“小道消息”,也往往搞得人们晕头转向,这类事例真不胜枚举。况且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重视程度已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要十分注意对部属的信息引导。须知它是构成行为外驱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行为导向的四原则

所谓调动积极性,实质是行为导向问题。笔者认为,行为导向必须遵循以下四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人的行为总是追求一定的目标,因此,合理的目标就会成为激发行为的动力。采行目标导向必须注意被管理者对目标的可接受性。为此务必做到:

(1)目标的具体性。实践证明,那种抽象的、模糊的目标, 令人捉摸不透,自然缺乏激发力量。故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计量的,使人容易感知。

(2)目标的效价性。即是说,组织设定的目标, 要使被管理者看来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其效价愈高激发力量就愈大。如果被管理者认为那个目标没什么意义,他就不会去奋力实现。

(3)目标的可行性。即是说,被管理者认为, 他付出一定的努力,在预定的期限内有较大可能达成此目标。如果他认为目标虽具体,效价也高,但不可能实现,或成功概率极小,他就不会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

2.需求导向原则

人们的任何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说穿了,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行动的。所以说,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作为管理者就要注意对部属进行需求导向,把部属的积极性引导到合理的需求上来。

3.利益导向原则

人和动物一样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人比动物高明,人在行为之前往往会考虑行为的后果对他将会带来什么利益或害处,动物就不具有这种预测性。因此,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讲求利益原则。所谓利益,并不限于直接的经济利益,荣誉、地位、职称等也属于利益的范畴,因为这些东西最终也会给人带来经济上的好处。

为了更好地贯彻利益导向原则,必须注意两点:(1)把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使被管理者的行为既对组织有利,又对自己有利:(2)切实把绩效与报酬挂起钩来,造成个人绩效越高, 所获报酬就越多的局面。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4.评价导向原则

大凡人的行为都具有社会标准化倾向,因而人们常以社会(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所以,社会评价能起到行为导向的作用。事实上,任何社会都存在一个社会评价系统。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舆论评价。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四大舆论工具, 无论它采用评论的形式或通讯报导的形式,实质上都在进行着或明或暗的舆论导向。

(2)专家评价。因专家具有权威性,因而经过专家鉴定的项目, 人们便认为是可信赖的。故专家评价有行为导向的作用。

(3)榜样评价。一般地说,榜样人物是经过领导肯定、 群众认可的,因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能够引起人们自觉的仿效,其作用甚至胜过行政命令。所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领导行为评价。凡是要求部属做到的,领导人率先垂范, 身体力行,这便是无声的命令。早在2500年前的儒学大师孔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足见领导行为本身就代表一种社会评价。

以上说的舆论评价、专家评价、榜样评价和领导行为评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如果“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就会造成人们思想混乱,无所适从。从这个意义上讲,舆论一律是必要的,无可非议的,应该坚持下去,发扬光大,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收稿日期:1995—10—22

标签:;  

行为驱动理论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