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前庭疾病的诊断分类研究论文_郑鑫

神经内科前庭疾病的诊断分类研究论文_郑鑫

菏泽市牡丹区安兴镇卫生院 山东 菏泽274000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前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明确前庭疾病的诊断分类,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前庭疾病患者的诊治水平。方法: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以眩晕、头晕为主诉的首诊患者,共连续性招募3174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对患者年龄、性别、病因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诊断分类。结论:神经内科就诊的前庭疾病患者以前庭周围性病变多见,前庭中枢性病变中以脑干、小脑病变为主,脑干、小脑病变中以脑梗死为主要病因。女性比男性患前庭疾病的人数更多,前庭疾病的发病高峰期在50-69岁,前庭疾病的患者合并睡眠障碍的几率比正常人群高。

关键词:神经内科;前庭疾病;诊断分类

作者简介:郑鑫(1977.7— ),男,菏泽市牡丹区安兴镇卫生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前庭疾病的诊治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也并非易事。前庭疾病有明显的主观性和非特异性,其包含的疾病种类多,它的发生常涉及神经系统、周围前庭系统和综合内科的各大系统的病变,涉及多个传统学科,不同专科医师的知识结构又难以涵盖眩晕相关的各学科内容,病人常常在多个科室辗转。因此有必要从不同维度研究其病因的规律,明确前庭疾病的诊断分类,针对病因特点进行学科融合和(或)出诊医师的知识结构融合。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以眩晕、头晕为主诉的首诊患者,共连续性招募3174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

2、方法

资料收集工具为我们自主设计的头晕/眩晕调查表,包括:起病形式,症状严重程度、症状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发作频率、病程长短、诱发/加重及缓解因素、伴随症状(前庭症状持续时间、视物旋转、视物模糊、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偏瘫、共济失调、胸闷、气短、心悸等)、既往病史等,还包括姓名、年龄、电话等一般信息及辅助检查、治疗等内容。

采用SPSS21.0forWondow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值士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按患者的性别和年龄进行病因分层构成比统计分析。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年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前庭病因诊断分类

1、总体诊断分类

对本研究的前庭疾病进行诊断分类分为:前庭周围性病变、前庭中枢性病变、精神心理性头晕/眩晕、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眩晕。再进行诊断分类的细化。在本研究中①前庭周围性病变占比为48,27%(1532例),单/双侧前庭病(89例),伴有眩晕的突发性耳聋(36例),迷路炎(5例),听神经瘤(1例);②前庭中枢性病变占比为(745例);③精神心理性头晕服晕(597例);④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眩晕(42例),。

2、脑干、小脑病变的分类

本研究参照201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将位于脑干和小脑的中枢性病变导致的眩晕/头晕患者归为此类。前庭中枢性病变共745例。其中脑干、小脑病变的患者总共499例,男314例,女185例,男:女=1.66:1。

脑干、小脑病变诊断分类如下:病因、例数、占脑干小脑病变总例数的比例依次为脑梗死32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5例、脑出血31例、帕金森病28例、多发性硬化及视神经脊髓炎8例.多系统萎缩6例、多颅神经炎5例、脑干脑炎3例,肿瘤3例、小脑扁桃体下疮3例、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3例。本研究中有3例位于第四脑室的脑梗死,虽然其并非脑干、小脑病变,但属于后循环供血区域所致脑梗死,顾也共同列入该病因。本研究中孤立性眩晕的有38例,有延髓梗死8例、小脑小结5例、小脑绒球4例、桥臂6例、小脑半球15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睡眠情况

在3174例患者中合并失眠者1281例,占40.36%,之后依次为打蔚591例),白天嗜睡508例,入睡后易醒503例,睡眠呼吸暂停381例、多梦167例(5.26%)、有相关的运动症状26例。睡眠行为异常19例。

三、讨论

神经内科前庭疾病诊断分类结果显示:排除不明原因的疾病后分为四大类,即前庭周围性病变、前庭中枢性病变、精神心理性头晕/眩晕、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眩晕。共涉及诊断32种,以前庭周围性病变为主,占比48.27%。其次为前庭中枢性病变,占比23.47%。在本研究中,前6位的疾病为:BPPV、PPPD,脑干、小脑病变,VN,VMC,VPC。可见在前庭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诊断分类为前庭周围性疾病,最多见的疾病为BPPV;排名第二位的为PPPD,持续性姿势性知觉性头晕(PPPD)为2015年Barany协会新提出的概念,本研究显示其发病率高达18.81%,这与近年国内、外的研究基本一致,可见该病所占的比例很大,临床上尤其有慢性头晕或者头晕反复发生的患者在排除其他器质性头晕疾病后应该首先考虑此病,这些患者常合并有情绪障碍,需要前庭康复训练、心理治疗或必要的药物治疗。因此临床医师对该病诊疗的认识刻不容缓。

脑干、小脑病变的在本研究中占第三位,总共537例,其中男335例,女202例,男:女=1.66:1,占总人数的16.92%。对脑干、小脑病变再进行分类:脑梗死324例(60.3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5例、痴呆38例,脑出血31例、帕金森病28例。这比国内的大部分研究比率高。

本研究还提示不同年龄段的病因构成比不同,18-69岁的首位病因为BPPV18-59岁的第二病因为PPPD;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干、小脑病变比例逐渐上升,为60-69岁患者的第二位病因,且接近BPPV的发病例数,为70-89岁患者的第一位病因。80岁以上眩晕/头晕患者的常见病因为双侧前庭病、中枢性眩晕、BPPV,40岁以下的患者常见病因为PPPD,VM,BPPV,MD,本研究与此结果基本一致。不同的年龄段的病因构成不同,所以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患者应该有所侧重。而且详细的病史,仔细的查体非常重要。

四、结论

1.神经内科就诊的前庭疾病患者以前庭周围性病变多见,占比48.27%。常见的诊断分类依次为BPPV,PPPD,脑干、小脑病变,VN,VM,VP;有8.13%的患者病因不明。

2.前庭中枢性病变中以脑干、小脑病变为主,占比72.08%。脑干、小脑病变中以脑梗死为主要病因,占脑干、小脑病变人数的60.34%。

3.女性比男性患前庭疾病的人数更多。脑干、小脑病变、前庭阵发症、药源性的眩晕/头晕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其中脑干、小脑病变的男性远多于女性;其他病因均女性多于男性。

4.前庭疾病的发病高峰期在50-69岁,其次为40-49岁;18-69岁的首位诊断为BPPV,18-59岁的第二诊断为PPPD,60-69岁第二病因为脑干、小脑病变;70-89岁的首位病因为脑干、小脑病变,第二位诊断为BPPV。

5.前庭疾病的患者合并睡眠障碍的几率比正常人群高。

【参考文献】

[1]赵月,毕国荣.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现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9,45(02):124-128.

[2]兰晓阳,王湘庆,于生元.前庭性偏头痛57例误诊临床剖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9,32(03):17-20.

[3]刘佳丽,仇建婷.表现为孤立性急性前庭综合征的后循环缺血[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21(03):290-293.

[4]邵嘉鑫,凌云翱.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脑白质高信号的发生状况、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67-69.

[5]田苗苗.神经内科100例头晕患者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7):72-73.

论文作者:郑鑫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  ;  ;  ;  ;  ;  ;  ;  

神经内科前庭疾病的诊断分类研究论文_郑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