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几点思考_先进文化论文

关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几点思考_先进文化论文

对“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进文化论文,前进方向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0)03-0001-05

面临新的21世纪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在考察广东时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的“三个代表”的论述。这是我们党新世纪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具备的性质、功能的基本要求。“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其中所强调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时代感、新颖性。加深对这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十要必要。本文试图对其意义、内涵、途径进行论述,参与探讨。

一、认识提出党必须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以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已任,这历来在党纲中都是十分明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上,逐步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十五大报告中突出把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建设并列为三大“基本纲领”。在世纪交替时刻,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并列为党的建设、党的性质的三个基本方面。这表明我们对“文化”问题的认识在逐步突出和深化。对此其重大意义可从三方面去分析。

(一)从时代意义上去理解

首先,从现时代社会矛盾变化的趋势,从国际竟争力重点的转移去看,文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和重要。我们知道,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乃社会生活最基本的领域,社会矛盾是这些领域综合交叉作用的结果。但在表现形式上,不同历史时期又有其侧重点。现代社会的国家、民族、地域之间矛盾,企业、政府、群团的竞争,已从军事形式为主转向经济形式为主,有经济实力才能有军事实力。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已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成了第一位的经济资源,决定经济的基本因素。相应的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竞争力上,文化为被突出起来了。它将成为今后社会矛盾,社会竞争的焦点和冲突的基本根源,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当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政界的关注,1996年他又撰写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进一步展示其观点。他认为,在新的世纪中,人类冲突根源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对亨廷顿的观点学术界争论颇多,然而,他从文化、文明维度去观察今后社会矛盾、世界冲突,说明他看到了知识经济社会到来,文化问题正由社会的深层次走向显位,文化对社会矛盾,社会发展的支配、影响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明显,成为今后社会矛盾,社会竞争的焦点。这种看法是极其深刻的。文化力对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渗透性增强,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中的主导。这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次,从文化对经济的渗透力度去看,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过去,文化与经济之间比较疏远,相互界限分明。即使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文化也纯粹是事业型的,与经济难以沾边。但现代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呈现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方面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经济化趋势发展甚快。这是文化在现代社会地位和作用突出的反映。目前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比如日本,其文化娱乐业的经营收入已超过了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美国的体育经济收入,超过了石油工业与证券交易所的收入。美国的教育产业产值在各产业中排列第三,出版业排列第六。美国的纽约以广播、电视、报刊和出版作为其支柱产业;洛杉矶的电影业是其支柱产业。好莱坞电影大片是美国继电脑、航空、石油和石油制品业之后的第四大出口支柱产业。最近美国有线与时代——华纳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娱乐公司。其协议价值达1060亿美元,居目前世界最大的十大公司兼并的排行第三。一些学者认为,美国的真正资源优势,恰恰在于“文化和知识财产这两个非常人性化的资源”上。即使在我国市场化程度低的情况下,1996年北京市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已相当于全部工业品产销收入的31.6%。这说明了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是当代重要的特色和趋势。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在经济中的突出作用。另一方面,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含量和要求越来越高。8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企业的文化管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模式:企业的产品功能、工艺设计、技术开发、营销策略、制度创新、生产环境、操作要求……均要求有很高的文化内涵、文化品味、文化特色。提高企业文化含量和品位成了企业竞争制胜的基本手段。早在80年代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就指出,“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利学,还应是一种文化。”缺乏文化内涵和素质的企业必然要被淘汰。知识经济的来临,更要求智能型的产品,学习型的顾客,教育型的企业。正如美国学者斯坦·戴维斯等在《知识经济》一书中预言的:“在今后二十年里,企业将越来越多地把顾客看作是学习者,而把自身看作是教育者,企业为了赢利必须这样做。”可见经济的发展必带来文化与经济的“联姻”。总之,一方面是文化经济化,另一方面是经济文化化。这是现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

在上述突出文化地位作用的时代条件下,作为要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的中国共产党,明确地表明必须能够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显然具有重大的历史的时代意义。

(二)从文化的性质和功能去理解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物质、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作为相对于政治、军事、经济而言的文化,它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功能有其自身独特的基本特性:一是文化的影响力持久、深远,其作用力发挥比较缓慢,但影响可以经历很长的历史时代,影响的领域广而且深。同时一种文化传统的改变所需的时问也很长。而经济力、政治力则相对来说其作用比较明显,作用发挥比较快速,但时效相对短暂。说明文化是社会变动、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动因。二是文化对社会影响比较隐蔽,它较多地是通过习惯性、传统力去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是潜移默化的,对人的影响是一个由自发到心理内在接受的进程。它牢固地支配了人们的行为而人们仍不会觉得勉强。而政治、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则比较明显,易被人们察觉,人们接受时多多少少会感到有不自然的压力。三是文化的个性突出,具有较强的自身特色,尤其是地域特色、历史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的特点是有个性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意义,才有其存在和向外交流的意义。而经济、政治则较多地要求共性,共性大才便于交流,才易于消解矛盾。比如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国际接轨”,强调共同的游戏规则。四是文化与知识的关系紧密。虽然人们对文化的定义众多,但一般都内涵社会风貌,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知识状况这两大方面。因此谈文化必与知识分不开,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文化与知识一贯以来具有内在的联系,内在的一致性。因此,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强调知识的作用则必然直接涉及文化的作用。这也表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时代文化的地位、作用必更突出更重要。这是理所当然的。

文化上述几方面的基本特性,说明了:一方面文化本身客观上是偏向软性的,因而主观上对它的地位作用不易察觉,要发挥其作用需要更强的自觉性。需要有一定的理性认识、战略思维才能深入认识它,才能重视它,才能把它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来。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国家处于欠发达阶段,决定了人们必然重视一些眼前的、看得见的、实惠的硬性的东西,因此必造成对文化问题的忽视。从而形成客观上文化作用的自发性很强,而主观上对文化建设和发挥文化力的作用不够。因此,在这样历史条件下,针对上述两方面的情况,作为先进的执政党,必须自觉地明确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党的基本性质和功能。

(三)从党的建设理论的深化去理解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之必然。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它成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前提。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等都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建党之后,我们党坚定地反封建文化、殖民文化、帝国主义侵略文化,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倡导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问题上更明确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党的历史实践说明了在总的方向上,党能够代麦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党的性质决定的。历史也证明,当在某一时期背离了这一方向时,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和人民事业则必受挫折。因此,“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一命题,是党的性质和功能之必然,虽然过去的党章在文字上尚未明确表述,而在现代新的历史时刻,深化这方面认识,江泽民同志提出这一论述,这在党的建设上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强调几个问题

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其前提是明确什么是先进文化,怎样才能保证先进的文化方向。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应当是一个基本的内涵和要求。结合我国目前实际,要保证能沿着文化的先进方向迈进,笔者认为,必须强调以下几个侧重点。

(一)强调哲学理论思维的创新性发展性

哲学思维从最高层次上反映着时代的精神,是文化的最深的内核,体现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因此要保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强调哲学思维、理论思维的繁荣。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我们党确立为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可贵之处在于其本质是革命的、发展的、开放的。不顾时代特点,自我封闭,缺乏创新性,离开了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试想如果没有创新精神的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去奢谈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一些教条,怎能体现先进的文化方向,何来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因此,要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首要的是强调理论思维的创新性,强调哲学思维的繁荣。

根据我国的国情,要营造哲学思维繁荣创新的文化环境,最重要的是加大反对教条主义的力度。关于教条主义问题,众所周知的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那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条倾向,以及所造成的严重的挫折。应当明确,这仍然是妨碍保证先进文化方向的最大障碍。同时也要看到还有在对待国外哲学理论,理论思潮的教条倾向和对待我国历史传统理论的教条倾向。比如在文艺理论方面,这些年来对国外的照搬现象十分突出。我国各方面教条主义倾向的普遍性也是一种负面的文化现象,是我国封建文化顽强性的一种具体反映。教条主义是扼杀哲学繁荣,理论创新的直接原因。而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是反科学的“崇拜”与“迷信”。上述几方面的教条倾向其实质是“崇经(经典)”、“崇洋”、“崇古”。因此要克服教条主义其关键在于加强党内外批判和抵制崇拜的心理,划清信仰与迷信的界限,清除崇拜的社会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理论创新和繁荣。才能保证坚持先进文化方向。

(二)强调文化生活的开放性包容性

和任何领域一样,封闭性强的文化必导致落后,与先进文化无缘。我国当前的文化发展之所以更强调开放性、包容性有下面这样的理由。

一是文化生活的自身特性决定必须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由于文化与政治、经济不同,它是社会深层次的动因。对一种文化现象的社会评价也不宜只从表层上去加以认定,不宜用简单的“好”、“坏”去鉴别。文化现象的特点,决定了文化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同时,文化与政治、经济不同还在于其作用于社会的持久性、后发性。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生活的正负面作用如何,要显示出来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一些为群众喜爱的文化生活,开始时往往被传统习惯视为异端而导致行政性的干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却被社会所普遍接受,甚至显示其先进性,这种状况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如果不自觉地坚持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文化的发展,先进文化的成长就必会受到传统阻力,而不利于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

二是我国的历史特点决定了更要强调开放性、包容性。由于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落后的封建文化十分顽固,要打破这种状况,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必须强调开放性、交流性、包容性。历史已证明,凡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地区,因其开放程度高,因而其落后的封建性的文化改变也彻底。文化的开放才能打破落后,吸取先进东西,使之与传统的优秀文化部份相融合,才能孕育出先进的文化。这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目前有些人主张经济可以大开放,文化开放要“慎重”,甚至认为文化开放会导致“全盘西化”。这种忧虑也是一种文化心理倾向。其实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发展,证明它是最具有融合力的文化。历史上多次较大的中外文化的交融都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特性。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并未使中华文化“印度化”,反而使佛教“中国化”。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有了今天认定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的融合只能产生新文化,而不可能“全盘”地改变自身的民族的文化。连站在西方立场的亨廷顿也懂得,那种认为世界上“单一文化的胜利”和“文化多元性的灭绝,是一种天真的想法。”因此,从文化发展规律与中华文化特点去分析,可以淡化对文化全盘西化的忧虑。而从中国国情来看,值得忧虑的是,由于封建文化的顽强,加之我们过去一定时期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认识不完全清醒,因而在对待文化问题上,一是忽视了对中国封建文化的顽强性的认识,而未能把反对封建主义作为重点,二是甚至错误地用封建文化意识去反资本主义文化。比如表现思维方式上,曾经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是“个人主义”,“自由散慢”,“不良竞争”。因此应当用“严、统、管、卡”去加以反对,结果造成文化生活“一潭死水”,压抑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受封建文化的影响,误把封建文化当成社会主义的东西。须知从文化生活的自由度讲,封建文化自由度低,资本主义较高,社会主义则应更高,更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那种对待文化的“严、统、管、卡”,排斥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是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背道而驰的。这种落后的思维方式在历史实践中的典型表现就是“文化大革命”。这是造成偏离先进文化方向的基本原因。所以强调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既是哲理上的演绎,更是我国国情所要求。

(三)强调可持续发展文化的方向性实践性

从横向看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很突出,从纵向看除了其传统性强之外,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看成是由原始文化、农业文化,进而工业文化的发展过程。在各个不同历史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文化观念、文化特点是有重大区别的,这无需赘述。工业社会的矛盾必然导致“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从文化形态上说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历史时代的到来。必须明确可持续发展这个现代先进文化前进的大的方向;必须用可持续发展文化去扬弃工业文化;必须加大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实践性。这是明确什么是先进文化的一个根本问题。

目前,要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方向,主要有两大障碍:

一是与时代要求相悖的传统习惯和价值观、道德观的障碍。而文化影响力的持久性、稳定性将更加重了习惯势力在文化领域中的顽固性。由于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仅有二十多年,目前人们对它只停留在战略思考范围,在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实践层次上仍缺乏经验和操作性,因而在文化层面上更是一种陌生的东西。在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中,人们关注的是物质生产与占有,人们着眼点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文化要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到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关系。因此,形成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前提,一方面是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价值观、道德观的飞跃。然而目前人们不仅未把可持续发展内化为价值观、道德观,而且在理性认识上也仍肤浅,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只是作为一个口号去笼统地接受。比如在宣传教育上,人们只讲爱国家、爱民族,而不讲爱地球、爱自然;又如在资源问题上,我国人均水资源在世界平均之下,这些年来缺水问题已成严重威胁,然而仍很难使爱护水成为人们的道德自律;又如保护珍稀动物,虽已有法律规范,但在道德观念上仍未被普遍接受……这表明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文化思想建设,才能保证先进文化方向的坚持。

二是狭隘的集团利己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障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从纵向讲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从横向讲是“一部份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份人的利益”。这本身就是现代人类应具有的文化价值观。它要求在文化问题上要处理好民族独特性与全球协调性的关系。正如许多学者承认的,与现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一样,客观上也有一个文化的全球化问题。但在文化全球化问题上,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加上传统地持有“西方文化优越论”的价值观,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因而利用其信息优势,现代的传媒优势,将西方文化价值观强加于人,这就是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这种强权政治,强权文化,当然是对先进文化的歪曲和扼杀。我们认为,全球化趋势是客观存在,但是它决不是西方化,不可能是以某一种单一的文化去取代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化、多样化相互之间是一个辩证依存关系,而不是相互否定、排斥的关系。因此,要坚持和保证先进文化方向,就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反对狭隘的集团利己主义,发扬独立的有特色的优秀文化。在以共同维护全球性利益,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要求下,各种不同的文化要善于与外在文化共存、相容、交流与协调。

三、实践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具备几个基车条件

要使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落到实处,不至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必须创造一系列的条件,要采取一些最基本的对策和举措。

(一)坚定代表先进文化的主观意志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自为性强的党,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问题上,首先要发挥党的主观能动性。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班子,要善于过“三关”:一是认识关。对代表先进文化有深刻的理性和感性认识。二是利益关。当代表先进文化与个人或小团体既得利益抵触时,能够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感,自觉克服。三是胆识关。当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问题上遇到阻力和困难,能有足够的胆识和坚定的意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二)明确依靠先进文化的社会基础

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阶级基础,这是因为它代表了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工人阶级中具有相对较高文化知识的那部份更是中坚力量。党离开了依靠这一社会基础,谈不上坚持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而,体现在具体举措上,必须切实把发展科学,文化,教育摆正位置。在政策上,必须实行“工农分子知识化”,而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所谓“知识分子工农化”的方向,以壮大先进文化的社会基础。

(三)健全培育先进文化的道德、法律保障体系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各领域健康发展的软、硬两种保障体系。在我国,目前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在道德问题上,也处于由以重视纵向为主的道德模式向重视横向为主的道德模式转变。先进文化方向的明确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而道德的转型与新的道德建设的加强,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和保证。社会逐步树立起以追求先进文化为荣,以沾染腐朽没落的文化为耻的道德风貌,是坚持先进文化方向的重要社会条件。在法律制度上,改革开放的发展,对文化领域的立法、司法相对于经济领域而言,客观上处于滞后状态。而只有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去加强文化的立法与司法,文化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坚持先进文化方向才能有法律的保障。

(四)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

文化的先进性是质的含义,整体文化的发展是量的问题。质与量是辩证的,没有量,没有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先进性是空洞的。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市场机制的驱动。对此必须处理好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以政治运动、政治压力去直接干预文化的行为;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按照文化的特点,通过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增强人们的政治意识,政治观念。正确处理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才能为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创造良好的前提。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上,则必须强化经济文化之间的“联姻”,大力促进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善于按市场发展状况,调整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比重和关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促进文化领域的繁荣与进步。

标签:;  ;  ;  ;  ;  ;  ;  ;  

关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几点思考_先进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