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影响因素:我国各学科发展趋势评价_影响因子论文

学科影响因子:我国各学科发展趋势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因子论文,各学科论文,学科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文的利用基本可以分为3个方面:①文献检索(实用方面);②利用引文数据评估出版物或学者群体的水平;③利用引文从整体上确定知识或科学的结构,以便跟踪科学的发展。目前最为热门的是,如何利用引文数据来评估地区、机构或学科的发展潜力问题。许多研究表明,引文评价可以更好地表现科学现状发生变化的情况,利用引文统计数据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估时,可以对每一个评价单元设定不同的评价尺度与标准,以使评价更为科学化和计量化,从而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测出其发展和“突破”的速度。依靠SCI索引的数据库,就有可能建立一系列评估科学的现状与发展的数量标准。随着科学引文索引系统的完善,引文分析有了更大的实用价值,可以创造一些特殊的方法研究科学的现状及其进程,用一些崭新的建立在引文统计数据之上的特征值来描述科学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在本文中所要建立的学科发展评价因子——学科影响因子(Subject Impact Index)及其应用。

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成果,都会形成一个金字塔状,即众多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基础性的,高、精、尖、深的研究成果只能是凤毛麟角,所以“曲高和寡”之现象在引文中表现得更为强烈。一篇论文很快被引用是其有用或有水平的表现,而很长时间以后才被引用同样也是一种有用或有水平的表现;一篇论文被多次引用是其有用的表现,但只被引用一次也是有用的表现。从社会学角度看,被引用程度高的学科可能恰好是:①当前社会所需求的研究领域;②学科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③孕育新的交叉学科或新学科阶段。而影响因子低的学科则极有可能是:①目前研究停滞不前的学科;②研究暂时遇到障碍,但可能孕育着突破点的学科;③可能是潜在发展的新学科,但目前不为人们所认识。因此,对于当前被引用程度高的学科,完全可以假定它是目前正在发展或极有潜力、或发展速度较快、或有可能形成新的交叉学科的学科。

众所周知,用直接分析引文量的方法来确定期刊的科学价值和水平可靠性较低。影响因子提出的本意是为了更精确地定量评估期刊的科学地位,即对期刊进行质量评估。实际上是根据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并从这些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和社会效果两方面来进行评估,或者从科学界对成果的认可程度来评估期刊的科学地位。因此,影响因子的最初定义为:

影响因子=某年引用某刊前n年论文的总次数/某刊前n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这样,影响因子便成了衡量期刊n年中被平均引用论文的引用频率尺度。它反映了一种期刊在最近n年以来所发表的科学成果(论文)到底具有何等现实意义,亦即它在科学共同体中具有何等的影响程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期刊的质量。

一般应考虑建立学科、机构或地区的影响因子,即建立一个能够反映科学发展状况的评价因子,用其高低程度来推断学科、机构或地区的研究水平的发展状况。如果我们利用SCI的引文数据,得到某一学科(或某一机构,或某一个地区)数年内的一组动态的被引文,可以假设,每一篇论文的被引效果是一致的,亦即如果一篇论文被引用,则说明它已经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得到同行的承认,或者说这篇论文在科学进程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或者说已进入了科学交流系统中。因此,考虑学科(机构、地区)影响因子,不再依附期刊这个载体,而去建立一个新的独立的集合体:学科集合、机构集合或地区集合。这样定义的影响因子,比单纯采用被引证论文数量,可以更客观、公正地去评价一个学科、一个机构或一个地区的科学进展状况。

定义影响因子是针对某个学科、机构或地区而言的,它以学科、机构或地区为统计范畴,即不论是哪一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只要它属于某学科、某机构或某地区,则它的被引次数都应归入某学科、某机构或某地区。这样的影响因子是衡量某学科、某机构或某地区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影响程度和反映某学科、某机构或某地区发展变化的一个定量指标。一般地,定义学科、地区、机构影响因子的过程如下:

设某范围(如SCI、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引文数据库、CSCD等)收录的所有文献源为一个统计样本群,并且这些文献源上被收录的论文形成一个集合(源论文)β,而所有的被引证论文(篇数或次数)形成另外一个集合(引文)η,在n年内某学科(机构、地区)被收录论文p篇(p∈β),同地被SCI数据库统计得到被他人引用该学科(机构、地区)的论文q篇(或次,q∈η),则该学科(机构、地区)的学科影响因子为:

其中,n[,k-i]为第k年对学科在前k-i年发表论文的引用篇(次)数,N[,k-i]为第k年对学科在前k-i年发表论文量。注意到m的取值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它和不同学科的引文峰值有较大的相关度。由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的不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不同,学科间引用行为的不同,从而每个学科的引用半衰期不尽相同。m取值太大,虽然可以较完整地统计出学科被引时间段,但增大了数据来源的工作量;m取值太小,则不能很好地揭示学科真实的被引时间段,造成分析的不完整。引文统计表明,各学科的引文峰值区域不一定都集中在发表论文后的第一、二年,有些学科的引文峰值区域可能还会延至第三、四……年,因此,上述定义具有一般性。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获得整体学科(机构、地区)群的影响因子,从而得到某个时间段内整个科学发展的平均影响因子。作归一化处理以消除不同学科(机构、地区)影响因子不均衡分布对学科发展水平、学科质量评估带来的不可比问题,就可以得到校正后的各学科(机构、地区)影响因子,从而给出不同群体科学发展的进程变化评价。

下面我们讨论学科影响因子,并给出一个实例作为其应用结果。

学科影响因子反映的是一个学科n年中所发表的论文在科学共同体交流中被利用的状态(重要性),可以表现出学科的广度(多学科)及其共性的程度,同时也可定量刻划出该学科发展变化的速度。从应用角度看,学科影响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结合学科影响因子和学科发表论文总量两个指标,可以分析评价某学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和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影响程度。

2)利用学科影响因子和学科发表论文总量两个指标,可以分析比较若干个学科在同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和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影响程度。

3)利用逐年变化的学科影响因子,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科发展波动状况,从而进一步得到学科发展的进程评价[1],了解学科发展高潮期和低谷期的动态状况。

下面利用中国信息研究所统计的1985-1998年SCI收录我国论文的学科分布和相应的各学科引文分布[2],在公式(1)中取m=5(由于数据不完整,其中1988-1990年取m=3),计算出各学科的影响因子(其中表1为被引证次数的学科影响因子,表2为被引证篇数的学科影响因子),并给出分别用被引证篇数和次数计算的各学科平均影响因子的对比图(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对被引证篇数和次数进行计算虽无太大的差异,但对于高被引的学科无论在篇数和次数的区别上都是很显著的。

首先讨论以被引证次数计算的学科影响因子。从表1各学科在不同时段的影响因子来看,基本可分为3类:①呈上升状态的有17个学科(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预防医学、地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农学、材料学、矿山学、机械学、核科学、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学科、环境学);②呈波动上升或波动下降的有12个学科(信息系统科学、中医学、军事医学、畜牧兽医学、水产学、测绘学、工程学、能源学、动力学、土木建筑、水利、交通);③呈下降趋势有8个学科(力学、基础医学、药学、林学、冶金学、电子通讯、计算技术、航空航天)。总的来看,各学科的影响因子曲线基本呈线性,说明它随时间而增长。从图1看,高于总平均影响因子0.4554的学科有11个,依影响因子的大小分别为基础医学、环境科学、化学、药学、动力与电气、中医学、物理、生物、冶金、林业、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从图1的整体情况来看,次数的平均学科影响因子要高于篇数的平均学科影响因子,这是符合实际的。按以篇数计算的学科影响因子来看(见表2),各学科影响因子的发展走势变化不大。但从图1可以看出,高于总平均影响因子0.2482的学科有13个,依影响因子的大小分别为环境科学、动力与电气、基础医学、药学、化学、中医学、林业、冶金、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物理、生物、化工。很明显,在高影响因子区被引证篇数和次数的影响程度有很大的波动,有些学科被引证的篇数很多,但每篇的引证次数未必很多;而有些学科则产生了高被引文献,它多次被应用,使本学科的被引证次数升高,从而产生了高学科影响因子。

从各学科影响因子的发展速度来看,被引证次数和篇数的学科影响因子的平均发展速度几乎一致。以次数计算的学科影响因子中,发展速度在100%以上的有20个学科,其中信息系统学和预防医学的影响因子发展速度分别达到153.9421%和140.8431%。信息系统科学是从1994年开始专门分类统计的,收录论文量一直呈现良好上升状态,但在1997年突然下滑,从影响因子也可看出峰值和下滑点,该学科是近年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正常的。而以篇数计算的学科影响因子中,发展速度在100%以上的有22个学科,其中预防医学学科已达到143.026%,无论是被引证篇数或是次数,预防医学都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从总体来看,被引证篇数和次数的影响因子发展速度差异较大,这恰好表明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进行不同的分析,篇数的影响因子大,说明该学科多篇论文受重视;而次数的影响因子大,则有可能在该学科中产生了能够被多次引用并连续引用的“热点文献”,而以此为起点,将可能是学科的新发展点、新转折点、新交叉点等等。

总之,利用学科影响因子可以给出近期内学科发展的评价、分析和预测。虽然此种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由于它采用的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客观科学地进行评价,修正了单纯用数量方法评价的一些缺陷,可以说它不失为一种评价学科进展程度的好方法。

标签:;  ;  

学科影响因素:我国各学科发展趋势评价_影响因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