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进锐[1]2002年在《义务教育教材编制及其适用性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和推广。教材作为课程方案与学校和课堂层面的教学行为的中间环节,其编制和适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本研究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为研究个案,就有关义务教育教材编制和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全文主要由引言、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结论与建议六部分组成。在引言中,首先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在研究的背景中,介绍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教材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并结合国内外数学课程改革实际,介绍了数学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谈到了教材分析的含义、重要意义以及教材分析的方法。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中,介绍了本研究的两个研究对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和对本研究涉及到的学校及有关的教师和学生。在研究结果与分析中,从两个方面就教材进行了深入分析:一是对教材自身;一是就教材的使用层面从教师、课堂教学,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在研究结论与建议中,认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的编制是成功的,具有很高的适用性,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并对义务教育教材编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王燕[2]2017年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成为当前全面进入深化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标志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探讨和了解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处在“少、边、穷”被边缘化、弱势的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场域中,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命运,需要我们去厘清和总结。自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对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实验区、城镇及农村地区,对于“少、边、穷”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被忽视、缺少关注。本论文从微观视角去分析,以少数民族农村一所小学为个案,运用质化研究取向的工具性个案研究策略,集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等几种主要研究手段,力图描述并呈现一所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在学校和课堂两个层面上课程实施实然样态,进而分析影响个案农村小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形成结论并提出建议。经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课程实施基本需求与现实相差甚远,其中办学所需要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学科结构严重失衡;课程资源严重匮乏、潜在丰富的本土课程资源闲置;硬件的设施设备缺乏、陈旧和落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力缺失,课程管理无权无条件,传统课程评价制度成为课程实施的枷锁;个案村小培训无论是在质上还是量上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教研活动也无法开展;学校在“副科”的歧视文化、考试价值文化取向和功利主义及教师缺编等情况下真正进入课堂并得到实施的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基础学科,其余开设的课程均不同程度被束之高阁,在课堂中处于可有可无,如同虚设的现象。第二,大多数教师在课堂运作中的课程实施呈机械、忠实水平,少数教师呈现调适、混合性样态的实施水平。第叁,对于课程改革多数教师持认同的态度,然而认同的同时缺乏自信心,认为他们远远达不到要求;部分教师认为主要国家实行的课程改革就是好的,对权威的盲从,缺乏理性的反思。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化、浅层次和意识上。对课程价值(语文和数学)、课程标准普遍认可,但在课堂运作中行为与认识之间存在悖离。第四,个案村小课程实施样态的主要影响因素:课程本身、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及母语各因素,他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及相互交织的构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目前决定学校课程得到实施和“副科”能够生存最关键因素是教师数量和教师编制是否有得到保障,这也是影响课程实施样态最重要的因素。本研究最后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及利用;改革传统的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恰当执行好“干预”的角色;实施双语教学;在立足“差异”中寻求“均衡”等方面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
杨明全[3]2003年在《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文中研究表明课程观的转变以及教师与课程整合的观点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课程研究范式以开发价值中立的课程产品为最终追求,体现出浓厚的“防教师”的性格,导致课程适应性的丧失,课程变革的理想难以落实。教师的课程参与是“泰勒原理”受到质疑之后许多课程观所追求的理论旨趣。从实践的课程观、过程的课程观到现象-诠释学课程观以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理念得以不断彰显。教师参与课程变革反映了一种教师与课程整合的观点。教师与课程的整合以哲学诠释学作为哲学认识论基础,对教师与课程的关系进行了重建,认为理解并解释课程是教师专业生命的存在方式;教师参与对课程文本的解读是课程意义生成的基础;教师的课程实践是一个哲学诠释学的过程。从哲学诠释学的视角来看,教师参与课程变革是教师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价值建构,这种整合体现在叁个维度: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的整合;教师知识与课程意义的整合;教师发展与课程变革的整合。 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研究需要一个现实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括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途径、条件、教师对课程变革的抵制,还有个案研究以提供来自实践的支撑,此外也要对教师参与课程变革作出反思与展望。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途径主要有:参与课程决策、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参与课程行动研究。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条件主要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前者体现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后者主要包括有效的课程领导、时间和资金等资源的投入和合理利用。教师对课程变革的抵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可以从文化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分析教师抵制变革的原因及其消解策略。在个案研究部分,笔者选择了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叁个学段的叁所学校作为案例学校,以期得出有关教师参与课程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代表性的结论。在反思与展望部分提出了变革教师课程实践模式的祈愿。 从篇章结构上看,论文以“序言”开篇,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和体系,并对本论文涉及的主要术语作出界定。论文接下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四章内容,阐述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理论基础,分别从文献述评、对“防教师”的课程之批判、阐释课程观的转变以及倡导教师与课程整合的观点这些方面提供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理论支撑。下篇有五章内容,分析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具体问题,包括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途径、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条件、教师对课程变革的抵制以及来自实践的个案研究,最后对教师参与课程变革问题作出反思与展望。
屠莉娅[4]2009年在《课程改革政策过程:概念化、审议、实施与评价——国际经验与本土案例》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系统的课程变革引发了政府和国家对课程改革的广泛参与和投入,各国政府纷纷从国家层面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课程改革的研究报告、课程改革方案、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然而,受到课程研究历史发展和学科规范的双重制约,课程政策研究一直是课程研究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虽然各国课程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人们对于课程改革政策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政策过程运作遵循何种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哪些因素影响政策过程的建构、如何理解政策过程的内部结构和权力关系等一系列居于改革实践核心的政策问题却鲜有深入地探讨,有关课程改革政策过程的基础性研究极度匮乏。这不仅反映了课程研究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缺,也显示出了政策实践的随意性和经验主义,更进一步加剧了政策过程的非公开性和不明晰的黑箱状态,极大地制约着课程改革政策实践进程。研究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深入课程改革政策过程的内部流程和机制,从整合性的视角(连贯综合地看待课程改革政策从问题概念化、到政策审议、实施和评价的一系列过程)拓展有关课程改革政策过程的一般认识,考察课程改革政策在现象形态(行动准则和指南)、本体特质(权力和利益关系的政治博弈过程)和实践特征(实践中的变更性和发展性)等层面上的不同表现,以颠覆传统的课程改革政策观,将改革政策过程看作是在具体情境中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国际经验的跨文化比较确立了关于政策过程分析的一般理论框架,并运用这一阶段分析框架分析我国文化背景、政治传统和制度条件下课程改革政策运作的一般流程和运作形态。为了实质性地探究我国课程改革的政策过程,研究深入各个关键的政策过程阶段,依照事实分析、价值分析、规范分析的叁条线索对课程改革政策过程的机构流程、组织形态(工作方式、权力关系等)、文化特征、潜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意在深刻挖掘我国课程改革政策过程的意义内涵。最后,为了回归对于改革政策过程的整体性认识,研究对改革政策过程的综合性特征进行再抽象,将我国课程改革政策过程理解为一个再情境化的过程、一个赋权增能的过程和一个话语斗争的过程。总而言之,研究依托改革政策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本土课程改革政策过程进行了重新的经验分析和意义建构,深入解析政策过程在我国特殊政策场境下的运作特征和问题。研究不仅为课程政策过程的理论研究积累了中国经验和知识,也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我国课程改革政策实践的可能设想,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周平[5]2012年在《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活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新课程改革浪潮下,世界各国十分重视语言的学习和多样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欧盟提出MT+2语言发展框架(Mother Tongue Plus Two),并指出了早期教育发展多样化语言的优势和可能性。不同于其他国家作为事实课程、缺乏行政法律赋权及保障的状况,幼儿英语教育在西班牙是作为法定课程而设置。西班牙政府十分重视早期教育中外语的学习,自20世纪90年代,西班牙国家学前教育法令中就规定要以实验的性质在学前教育的第二阶段(3-6岁)教授幼儿外语;新世纪尤其2004年以来,西班牙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相继颁布的国家学前教育法以及各自治区的学前教育课程文件都明确指出在学前教育的第二阶段要开设一门外语课程,英语则因其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使用的普适性而成为西班牙幼儿外语课程的首选。西班牙为期不长的幼儿英语教育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孕育、试验和发展叁个时期。1978年西班牙民主《宪法》颁布到1996年国家学前教育法令赋权实验性质的幼儿英语教育的开设为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的孕育期;1996年人民党开始八年执政至2004年工社党重新上台后发布的国家学前法令中对幼儿英语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为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的试验期;2004年新课程改革至今为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的蓬勃发展期;幼儿英语教育在各自治区广泛开展,幼儿英语教育的课程逐步系统化和规范化,幼儿英语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整体的大幅度提高,各种不同设计理念的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系统化教材和课程资源呈现出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景象。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设计系统、适用而富有特色,凸显了“幼儿化”特征,突出了“生活化”理念,关注“文化因子”,并坚持“活动取向”。活动是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主体构成,是教程设计的基本取向,也是教材呈现的基本单位;各种类型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是幼儿英语教材设计的特色,也是幼儿英语教材尤其是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不同于中小学英语教材的最显着的特征。教师用书根据幼儿英语课堂的容量设计了不同功能的幼儿教育活动,学生用书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作为部分模块活动材料与其他活动材料一起配合教师用书的活动设计而存在;学生用书中的活动设计是教师用书中活动设计的重要组成,是作为教材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本研究以现象学、解释学为研究的方法论,以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材研究基本理论、语言学、文化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学、生态伦理学、美学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西班牙穆尔西亚地区广泛使用的八套幼儿英语教材作为研究的样本,选择活动设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系统解读了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发展状况,深度挖掘了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原理,全面展示了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结构形态,深刻剖析了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价值系统,对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内外部和深层结构做了全方位展示,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试图发现其活动设计的规律和特点,并构建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设计和幼儿英语教材分析的理论框架和评估的模板,以期对我国事实课程环境下的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设计以及幼儿英语教材的选择、使用和建设有所借鉴和启示。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原理表现在多个层面:从课程理念来看表现为基于学域分化的课程整合;从目标层面来看表现为二重多维结构的语言教育活动目标;从内容层面来看是基于外语媒介的语言与内容的整合学习;从教学策略来看是基于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支架式教学;从学习方式来看是基于幼儿语言学习特点的全身反应学习。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双层结构要素。外部结构要素主要包括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组织和活动的评价;内部结构要素主要包括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对象、活动的环境和活动的规则。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具有一般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共同要素,也有作为活动设计的个案所具有的特殊参与要素。这些特殊要素主要表现在:文本作为教育活动设计的载体;活动主体成为活动设计的客体;主题作为活动设计的统摄者;图画作为活动材料的主体构成;活动设计对语言的规范与制约;活动设计对文化的采择和适应;活动设计对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本研究所选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样本的活动设计中,共清理出幼儿英语教育活动13417个;在对相应幼儿英语教育活动的地位作用、表现形式、组织形式、活动区域等组织性变量,语言训练项目、语言技能训练、认知和发展功能等功能性变量,以及使用的活动材料、整合领域、语言表现形式等结构性变量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类整理,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了活动类型。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类型在总体分布、年龄组纵向分布以及教材间的横向分布上表现出一系列共性和个性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一致性和差异性共存、规律性和偶然性共显两个方面。活动类型分布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年龄组和不同教材中呈现的活动类型的一致性,各活动类型在教材中呈现比例的一致性以及所表现出的不同出版社或教材编撰人员课程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活动类型分布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个别年龄组或个别教材中出现的特色活动类型,各年龄组及各套教材中活动数量的不均衡分布,年龄组之间各活动类型所占比例产生的变化,各套教材中各活动类型所占比例产生的变化以及不同选用者(主要指教师)教材选用标准和依据的差异性。活动类型分布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年龄组纵向活动类型分布变化趋势呈现的规律性,根据教材选用情况排列的各套教材中活动类型横向分布变化趋势呈现的规律性;其偶然性主要表现在年龄组活动类型百分比变化并非表现出绝对一致性趋势,而是在呈现出上下摆动的不确定现象;根据教材选用情况排列的各套教材中各类型活动百分比的不规则变化也揭示出影响教材选用的-些偶然性因素。教材活动设计存在一个深层结构——价值系统,对教材活动设计表层的内外部结构发挥着核心的指导作用;价值系统充分体现带有主体意向性的活动设计者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作用渗透在语言、生态伦理、健康、文化、社会性、审美等各个发展维度并表现出一定的功能取向性。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语言发展诉求主要体现在:以趣味性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外语学习的兴趣;以听说技能训练为主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交际能力;以情景创设促进幼儿对语言的整体感知;以各种媒介的综合利用打造幼儿语言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生态伦理关涉主要体现在:通过自然事物认知体悟生命的多样化存在;通过体验性学习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通过渗透性教育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启蒙。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文化浸润主要体现在:文化浸润中感受目的语文化传统;文化浸润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浸润中进行国际理解启蒙教育;文化浸润中培养国际公民意识。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健康引领主要体现在:利用生活化活动内容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利用动感活动形式促进幼儿肌肉动作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利用情绪认知和移情训练促进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的发展。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社会性关照主要体现在:“从物质自我”到“社会自我”——个体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的发展;从“亲子”到“同伴”——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和良好社会情感的激发;从“身份”到“规则”——社会角色认同和行为道德规范的养成。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审美蕴涵主要表现在:图画设计体现色彩美;舞蹈运动展现动态美;歌谣活动中感受旋律美;手工制作中体验创造美;活动意境中体悟和谐美。总体来看,作为特定阶段外语学习的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规划方案,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阶段、其他领域或其他风格活动设计的独特的设计特点。这些设计特点主要表现为启蒙性、综合性、适切性和艺术性四个方面。
陈恺[6]2015年在《高中语文教师教材使用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媒介。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在使用教材,但是教材的使用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有些教师是在被动的用教材上课,有些教师可以主动地把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融合在语文教材的使用中,使语文教材成为自己教学的丰富的资源载体。在这样的意义上,本研究的教师教材使用指的是语文教师在自己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的“重构”的各种行为与方式,从而使语文教材成为自己教学的有效媒介。本研究选取了质的研究方法为导向,在具体的样式上采取个案研究的样式,集中精力走进A语文教师真实的教材使用世界,通过对研究情境的深入参与,深入细致的观察,客观全面的资料收集,使A语文教师教材使用行为逐步呈现出来。本研究不追求得出具有普适性的结论,也无意构建宏大的理论,只是希望通过这个研究来引起读者的感悟与共鸣并关注教师教材使用。本研究以A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以A语文教师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4年版)必修教材使用行为为主要研究内容,同时还关注A语文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影响其教材使用的因素和A语文教师教材使用的得与失。A语文教师教材使用外显行为主要是按照考试需要调整教材教学篇目、注重练习的设计、补充作文内容、根据考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调整教材内容。按照考试需要调整教材教学篇目主要有古诗文阅读鉴赏放在首位、现代文学作品居第二:练习的设计主要是对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课外专题:补充作文内容;根据考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主要有刻板教学文言文、实用类文本可有可无、不开展梳理探究和名着导读、直接进行语音知识教学: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调整教材内容主要有调整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整合教材内容、补充教材助读材料。影响A语文教师进行教材使用主要有A语文教师身为学科带头人,她所参加的语文教材培训学习交流会所获得的经验直接影响着自身教材使用行为;Y校语文教学传统中对古诗文的重视、对练习的重视以及传统的评价制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A语文教师教材使用行为;Y校的高升学率直接影响着A语文教师的教材使用行为。A语文教师教材使用的得是新课改教材使用理念初见成效;A语文教师教材使用的失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空间较为狭小。通过对A语文教师的研究,本文认为A语文教师教材的使用行为凸现出其自身的内隐教学观念,A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认识,使自己的内隐观念不断显现、反思,从而可以更好指导自己对教材的使用。
刘辉[7]2017年在《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竞争、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和加深,国与国之间的依存性与日俱增,各个国家将教育改革与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各国开始重新审视本国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审慎思考本国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适应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飞速发展,重视语言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大背景,对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的执行现状和执行效果进行调查,深入探究影响外语教育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四个研究问题,包括:(1)上海市外语教育政策文本链的衔接性如何?(2)基层执行者视角下,上海市外语教育政策执行现状如何?(3)哪些因素影响了外语教育政策的执行?上述因素是如何影响外语教育政策执行的?(4)基于上述因素,如何构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外语教育政策执行路径?根据研究问题,分别对本研究所采用的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文本分析法、历史逻辑分析法和个案法等对研究问题进行探究,通过问卷、访谈和文本材料等数据的叁角验证,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凝练本研究的结论。从现状研究发现,上海市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执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外语教育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外语教育政策链条运行顺畅,上位政策对于下位政策具有统领作用,体现出较强的政策效力和良好的政策衔接性,但是政策话语较为抽象,可操作性较弱。外语教育政策执行机构设置合理、并能够根据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及时的调整,执行机构责权范围明确,执行机构所开展的政策活动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要务,政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但是执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与基层执行者教师间的沟通有待加强。外语教育政策执行者自身的专业素养较高,如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政策素养、教育理念等,同时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外语教育政策“落地创生”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外语教育政策执行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丰富,但也有待进一步优化配置。上海市正在全力将上海打造为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此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为上海市外语教育政策的执行营造并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依据问卷所收集的数据分析表明,影响政策执行者教师执行上海市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资源和政策环境四个因子,按照影响的大小排序分别是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资源、政策和政策环境,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因子模型达到了较好的拟合度。由此可知,以上四个因素对于执行者教师执行外语教育政策具有正面促进作用。继而,通过对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的分析,笔者从政策、执行机构、执行资源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育政策执行路径。本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缘起、研究目的、核心概念、研究意义、研究路径、论文框架以及论文的整体结构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语言教育政策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历程,探讨了国内外“外语教育政策(语言教育政策)”、“外语教育政策执行(语言教育政策执行)”两个核心概念相关文献综述,总结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第叁章为理论基础,厘清核心概念“语言教育政策”和“语言教育政策执行”,并从政策体系、政策执行模式入手,分析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第四章为研究设计。首先,本章以第叁章厘定的核心概念框架为基础,划分语言教育政策执行的阶段,结合公共政策执行模式和教育政策执行的特点,厘定本研究语言教育政策执行分析框架;其次,详述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第五章为上海市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链衔接性分析,回顾上海市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背景,介绍和分析政策链上的政策文本内容,剖析政策效力和政策链的衔接性,客观评价政策链发展状态。第六章为外语教育政策执行现状调查结果与讨论,围绕上海市初级中学外语教育政策执行现状和影响因素两大主要问题对调查问卷、访谈和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七章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育政策执行路径建构,从政策本身、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资源和政策环境等方面探讨对教师执行外语教育政策的影响,结合以上因素间的互动关系,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育政策执行路径;第八章为结论,总结和回顾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结论,阐述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殷蓉君[8]2017年在《初中语文教材提示语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语文教科书性质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成为当今语文教科书编写的主旋律,语文教材对“学本化”的追求愈加迫切。提示语体系作为语文教科书的一部分,在“学本化”的追求道路上担任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本论文中“提示语体系”主要是指“编者语”、“单元导语”、“课文阅读提示”这叁个部分。提示语体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更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和条件,同时,还在落实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提示语体系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但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它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与研究,也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因此,深入研究分析提示语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选取现行语文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教材——人教版与苏教版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希望以此文能唤起编者、教者及学生对提示语体系的重视,更希望能通过总结两版教材提示语体系的编写经验,促进今后教材提示语体系编写的完善。本论文主要围绕提示语体系的概述、发展历程、两种教材提示语体系的比较以及关于教材提示语建议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论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缘由,研究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等内容。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人教版与苏教版语文教材提示语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国内外语文教材提示语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一部分是对提示语这一概念的深入解读,并对其构成要素进行明确界定,指出本文所研究的提示语体系是编者语、单元导语、课文导语这叁个部分。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提示语的发展历程,分别从古代、近代到当代这叁个时期对提示语体系的发展进行阐述。第叁部分主要说明了提示语的功能,指出提示语体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目标、提供学习方法。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体核心部分。主要分析两种教材在编者语、单元导语、课文导语这叁个方面的编写特点,以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和张必隐阅读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从结构形式、内容构成、语言风格、编者意图这四个方面对人教版、苏教版两套语文教材中提示语的优缺点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第五部分是针对两种教材提示语存在的不足提出编写建议。
吴苹苹[9]2009年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一所农村学校教师教材使用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材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如有关新课改前后教材的对比研究、某种版本教材的适用性研究以及新教材评价与建设方面的研究等。但是,无论教材有多么完善,它的最终命运都掌握在其使用者——教师手中。教师使用教材的方式决定了教师是否能够贯彻新课改的理念,使新课改得以顺利实施。本研究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尝试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用教材进行研究。笔者以山东省某市的一所普通农村中学X校的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和收集实物的方法收集资料,展示X校英语教师使用教材的现状,并尝试分析影响X校英语教师教材使用方式的因素,进而提出个人的建议。本研究由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案的设计及研究进程,并阐释了本研究的两个核心概念与两个关键词:课程实施和教材以及新课程实施与教材使用;第二部分为X校英语教师使用教材的个案描述及分析;第叁部分笔者尝试形成本研究的研究结论,首先对影响X校英语教师教材使用方式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是笔者就提高X校英语教师教材使用水平所提出的较为可行的建议。
刘咪[10]2017年在《活动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由外及内的简单传递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参与活动获得经验并主动建构的过程,杜威也主张活动是学习者学习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然而,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基本思想、活动经验的获得大部分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开展的活动中实现的。因此,如何设计出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关乎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外国学者乔纳森以及国内学者杨开成等主张用活动理论分析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过程,这是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在这个新的视角下,数学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的活动、他们在活动中使用的工具的本质、活动中同学之间的社会关系、活动中的客体、活动的目的和结果,而不是知识状态。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活动理论,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课堂观察、个案分析、实践反思等研究方法着重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关注要点、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基本过程与策略,并通过对一节数学家常课“线段、射线、直线”进行个案研究,运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关注点、基本过程、策略等研究结果对其进行分析,发现个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改进完善,进一步检验本研究所得的主要结论并努力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范例。研究结果表明:活动理论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需要关注活动设计的系统化、数学化、活动性以及活动设计的主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前端分析(包括对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和学习者需要的分析)、教学方案设计(主要包括课时教学目标的编写、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教学工具与资源的选择)、评价与修正这叁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运用相关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并且构成了封闭的循环圈。通过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策略,具体包括:(1)开放内容,增强数学活动与生活的联系;(2)尊重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3)关注交往,实现合作互动中的建构;(4)更新工具,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教材编制及其适用性的个案研究[D]. 谢进锐.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2].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 王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3]. 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D]. 杨明全.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4]. 课程改革政策过程:概念化、审议、实施与评价——国际经验与本土案例[D]. 屠莉娅.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活动设计研究[D]. 周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6]. 高中语文教师教材使用的个案研究[D]. 陈恺. 广西师范大学. 2015
[7].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执行研究[D]. 刘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
[8]. 初中语文教材提示语体系研究[D]. 殷蓉君.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9].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一所农村学校教师教材使用的个案研究[D]. 吴苹苹. 首都师范大学. 2009
[10]. 活动理论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研究[D]. 刘咪.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数学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幼儿英语论文; 数学文化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师编制论文; 活动执行论文; 课程论文; 英语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育政策论文; 义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