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十一五”计划全面开创高新技术产业工作新局面_环境经济论文

实施“十一五”计划全面开创高新技术产业工作新局面_环境经济论文

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开创高技术产业工作新局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工作新局面论文,高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有几个主要亮点:一是党中央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二是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三是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四是国际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技术产业发展,科学决策、整体部署的结果,也是全国高技术产业系统全体干部和产、学、研各界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探索求新、真抓实干的结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开门红。

初步预计,2006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将超过9400亿元,同比增长 20%以上。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将超过52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5%以上,出口将超过280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比重28%以上,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推进信息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强调了“四个着力”,即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突出了经济发展要“好”中求“快”,在“好”字上下工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长期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一)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推进信息化

首先,着力自主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随着我国向下一阶段发展目标迈进,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一是仅靠投资拉动难以持久。我国这些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拉动,自2003年以来,投资年增速超过25%,投资率保持在40%以上。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一定时期,农村发展、能源交通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确实需要一定强度的投资。但过多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既影响国内消费,也易造成投资效益下降。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条路正越走越窄。二是靠低端产品打天下的局面难以维持。我国目前出口已居世界第三位,全年预计可达9600亿美元以上。但产品出口中很大比重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状况往往容易引发贸易磨擦。据统计,全球反倾销案中针对中国的连年排第一位。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我国对美国及欧盟各国的贸易顺差增大,而且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也在增大,引起一些新的矛盾。即使是规模已很大的高技术产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产业整体的赢利水平不高。据最新的调查显示,在我国的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的专利申请基本上被外国企业垄断。国外专利申请占计算机类的 70%、生物技术类的87%、半导体类的 90%、信息类的92%。三是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可能永远保持。长期以来,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一直是我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之一,但目前这种优势正在逐步削弱。近几年,我国职工人均工资以高于GDP增长的速度逐年上涨,人民币汇率升高,劳动力成本将持续较快上升。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根本出路还是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大幅提高科技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其次,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向下一阶段发展目标迈进,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凸显。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0%左右,远低于全球中低收入国家56%的平均水平,高技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更是不足4%,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水平。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深加工率只有20%,高价值农产品比例过低。工业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资本、资源与能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产业结构特征明显,2006年1~11月,我国水泥生产达11亿吨,增长了约20%,钢材生产4.25亿吨,增长了25%,原煤生产18.6亿吨,增长了12%,重化工占工业生产总量的比重又有所上升;制造业中加工装配型产业比例过高,各行业、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和高端产品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严重缺乏。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大幅提高服务业比重,特别是信息通信等现代服务业比重,显著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以高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升级。

第三,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提高工业化水平和经济质量的重要途径。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我国目前的工业化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趋势、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必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之路。大力发展信息化,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可以大大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显著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推动社会生产力巨大飞跃,大幅度提高工业化的水平和经济质量。

(二)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需要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技术

过去20多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基础上的,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代价,也使增长的成本很高。据测算,如果不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那么我国所需要的资源量可能在20年内就将接近于目前全球消费总和。我国是资源大国,但同时又是人均资源拥有量的贫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有关专家按目前资源的利用率和消耗总量测算,到2010年能够保证供应的只有24种,到2020年只有6种,到2030年只有2种。依赖国外资源求发展也是不现实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到 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从目前的情况看,实现上述目标的任务很艰巨。要解决问题,需要靠有效运用价格杠杆抑制资源过度消费,通过行政责任制促进节能,提高各个方面的节约意识,坚持开源节流并举、节约优先,开源包括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生物材料等再生能源、再生资源,开发核能等新能源;节流包括通过多种手段减少能源、资源浪费,淘汰高消耗的落后产能,这些都必须充分依靠技术创新,都离不开高技术的支撑。

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代价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目前,我国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2006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超过2500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达48%。一些地区生态日益脆弱。这种以高消耗、高污染为牺牲,“经济上去,环境恶化”的路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在五年 GDP平均增长预期目标7.5%的发展速度下,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要比2005年减少10%。实现目标的根本是少污染、不破坏。减少污染排放,这也必须主要依靠先进技术手段。通过全面推广使用清洁煤技术、高效污水处理技术等,使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尽最大努力降低对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从而力争用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关键还是要靠创新、技术进步和发展高技术产业。

(三)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对高技术产业系统提出了更高的任务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相互交织,相伴发展。高技术产业愈益成为国际分工与合作的重点,也是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是信息化时代的对外开放。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把自主创新作为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的重要基点。只有我们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主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使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从而真正实现有效、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走好开放式创新之路,使扩大高技术产业国际合作成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领域;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中,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使对外开放结构更为优化,使我国在开拓国际合作方面有更宽广的新空间。如果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低,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合作中就只能处于低端,处于弱势与被动地位。实践表明,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信息化进程,才能真正实现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确保对外开放安全。

改革与生产力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推进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推动着人类生产力迈向崭新的高度,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变革,直接推动了体制机制的创新。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改革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以高技术产业为突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要求不断冲破旧的体制机制束缚,对改革提出新的需求。我们要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推进信息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改革提供物质基础条件,不断推动改革进程。同时,又要通过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注入强大的动力。

发展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要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和民生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尤其是以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扩大吸纳社会就业。要努力缩小数字鸿沟,减小对信息和知识占有的严重不平衡,提高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协调发展。要加快政府信息化进程,扩大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畅通社会表达,化解社会矛盾。要积极发展社会信息化,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这些工作做得好,必将对建设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二、着眼全局、抓住关键,创新发展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强调国民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从高技术产业系统来看,有几个重要的变化,出现了三个首次:一是首次将自主创新战略与改革开放战略放在并举并重的位置;二是首次将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排在GDP增长目标之前;三是首次将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作为外贸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的职责重大,担子更重。这就要求我们围绕组织实施“十一五”相关规划,着眼全局,抓好关键、创新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推进信息化三大长期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一)坚持着眼长远、优化布局、开放共享,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央领导在许多场合中多次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坚持着眼长远、优化布局、开放共享、瞄准前沿,统筹规划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保障重大科技专项等战略性任务的顺利实施,加强系统设计和前瞻布局,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政府引导作用,从研究实验体系、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产业技术开发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五个层面推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构筑自主创新能力的物质支撑体系。实施好四项重大工程,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创新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推进国际合作。

(二)坚持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坚持速度发展与开放引进相结合的战略,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从发展趋势看,全球高技术产业正面临新一轮快速增长,产业转移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将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但被发达国家拉大差距的危机也同时并存。未来一段时期,我们要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和国际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快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推动我国由高技术产业大国向强国迈进。

产业化就是要着力于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实现高技术产业持续创新发展。要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完善产业化政策环境,在核心和战略领域组织实施若干高技术产业重大工程,攻克一批关键性技术,培育一批新兴产业群,抢占产业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带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集聚化就是要加快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在关键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延伸完善产业链,形成从研究开发、产业化到规模发展的能力,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整体发展能力,辐射周边、带动全国高技术产业发展。

国际化就是要走开放式创新发展之路,树立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扩大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快高技术产业“引进来、走出去”,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显著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实施国际化经营,在国际合作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三)坚持统筹共享、需求主导、自主可控和协调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愈益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世界各国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力图抢占未来的战略制高点。我国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坚持统筹共享、需求主导、自主可控、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突出重点,加速推进信息化,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坚持统筹共享,就是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大力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和政务信息资源,提高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坚持需求主导,就是要更加注重需求主导和实用高效,大力推广和深化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加大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信息化发展的效益。三是坚持自主可控,就是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安全可控,立足自主发展,着力开放创新,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强化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以安全促发展,以发展保安全。四是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和产用结合,努力缩小数字鸿沟,使信息化惠及全民。要加强信息装备的产用结合,促进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2007年的主要工作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环境良好。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达到4.9%,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仍然较强。

从国内发展看,2006年我国经济将实现连续第四年10%以上增长。中央定的2007年目标是增长8%,实际执行结果,有可能高于预期目标。经合组织预测,中国2006年、2007年 GDP增长有望达到10.3%、10.7%。但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仍然较高。处理好增长的质量、效益和速度关系,已经成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2007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主要围绕这四个字展开。重点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稳政策、调结构、抓改革、重民生。 2007年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产生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条件。

2007年,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子午工程、上海光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改造等在建项目管理;做好结冰风洞、强磁场、陆态网络等新建项目前期工作;抓紧实施知识创新三期工程建设和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各地方也应加大对创新能力基础设施的投入,涉及到相关项目建设的部门和地方,要为国家重点创新能力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配套条件,保证工程实现预定目标。

(二)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企业创新投入总体不足。我国科技活动经费中,政府资金的20%左右用于企业,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 30%。今后一段时期,要大力创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入自主创新,支持有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采用产学研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研发试验条件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同时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2007年要落实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规划的有关部署,重点组织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组织开展国家工程中心运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择优支持国家工程中心二次建设;组织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围绕重点领域加强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建设;做好第十四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进一步完善技术中心激励与约束机制。各地也要进一步把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

(三)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

“十一五”期间,要面向国家重大建设的装备需求,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在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集中力量研制一批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产业关联度大的重大技术装备。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节能及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组织重大产业技术开发,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2007年要重点组织大型清洁高效发电成套设备、新型船舶和海洋石油工程设备以及抽水蓄能机组等研制项目,以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装备为例,目前,我国制造的海上平台,只能适应水深100米以内的工程,而国际先进水平已达1000米。要加快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技术水平必须跟上去。要组织实施节能、新能源、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开发专项,积极做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两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工作。有关部门、地方要结合实际,加强协调配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更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化

实践证明,产业化是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期间,要加快推进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带动作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高度辐射联动作用的重大成果产业化。继续支持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重大成果的产业化,在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领域,积极引导和扶持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成果转化,开展装备制造、农业、资源与环境、节能等传统领域关键技术的集成示范。目前,我国已建了一批粮食制乙醇厂,用于汽油掺烧。但我国是人均耕地少的人口大国,粮制乙醇不可能搞得太大。因此,要积极研究开发用木薯等作物制乙醇的技术并尽快实现产业化。这方面工作做得好,对缓解我国石油进口将有重要意义。

2007年要制定并发布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在数字电视、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技术、液晶显示器等领域实施一批产业化专项,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应用示范。要组织实施对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化示范工程。各地方也要针对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加大对产业化工作的投入,组织实施好产业化项目,加快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五)切实抓好重点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时期,要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民用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海洋等七大产业,进一步发挥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的突破性带动作用。特别是要着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壮大生物产业,积极培育高技术服务业。

信息产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优先发展领域之一。“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推进三个转变:电信业由用户扩张型向服务增值型转变,电子信息产业由速度规模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邮政业由传统邮政服务向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现代邮政业转变。要完善电信和邮政监管体系,加强业务创新,改善基础服务,丰富增值业务,构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壮大集成电路和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新兴战略产业。应该看到,这方面工作在当前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例如,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彩电制造业。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平板显示数字电视,可以使产业进一步发展。2007年,要出台并实施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数字电视产业政策,重点抓好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组织实施专用电子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基础产业的产业化专项,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应用示范,加强西部和农村地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生物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着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和生物制造,保护和开发特有生物资源,保障生物安全。2007年要抓紧落实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实施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专项,促进现代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提升创新能力。

高技术服务业是推动服务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时期,发展高技术服务业,要按照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拓宽领域、扩大规模、规范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加快建设服务体系,推动关键领域和新型业态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和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稳步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推动“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 2007年,要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抓紧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实施电信普遍服务工程,积极有序地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电视。

(六)加快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区域发展重点,立足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建设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生物医药、软件、光电子、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海洋、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等十大领域的高技术产业基地。2007年,要继续建设一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信息产业基地,继续推动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七)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确保信息安全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建设的龙头,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发展的保障。经过“十五”的努力,全国政务信息化取得明显进展,但总体落后于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贪大求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程度低、信息安全体系不健全、安全防范、抗灾、抗攻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等问题。信息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十一五”要发挥电子政务对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构建统一高效、协同共享的全国电子政务网。2007年要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整合政务网络资源,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二是强化基础数据资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三是完善重点业务系统和政府门户网站;四是总结和交流各地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积极推进地方电子政务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健全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2007年,要继续推进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灾难恢复试点示范,推进信息安全产品产业化。

(八)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我国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普及应用水平亟待提高。“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加强技术服务和推广应用,推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协调发展。2007年,要重点围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和支撑环境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支持面向行业、区域和中小企业第三方信息服务的建设,为社会提供信息发布、采购销售、人力资源管理、数据托管、应用系统外包等公共服务;二是支持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环境的共性和基础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各地要结合本地特点,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持发展一批有特色的电子商务项目,鼓励企业广泛开展电子商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该文系张晓强副主任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删节)

标签:;  ;  ;  ;  ;  ;  ;  ;  ;  ;  ;  ;  ;  

实施“十一五”计划全面开创高新技术产业工作新局面_环境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