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持色彩练习与空中舞蹈--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解读_文学论文

谁主持色彩练习与空中舞蹈--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解读_文学论文

谁持彩练当空舞——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彩练论文,试题论文,当空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2006年高考全国各地共有17套作文试题,这些试题风格各异,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笔者不揣浅陋,对17套高考试卷的作文进行了分类解读,希望给同学们以有益的帮助。

一、材料作文篇:万紫千红总是春

1.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读 这是一道无话题作文,这道试题打破了几年来关系型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更加倾向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考生不再局限于一种思维模式来写作文。

一个有关乌鸦的故事,一只平凡的鸟特立独行,它留给每个考生无限的思考,评说这只乌鸦的得失成败,如同阳光照射在海滩上,不同的石子会反射出不同的光线:有人说乌鸦是一个先行者,学习雄鹰搏击长空,总有成功的一天;有人说乌鸦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妄想超越现实,只会落得送命的下场……

考生可以从两个角度立意:一、找准自己的位置,正确认清自身和外界环境,应该自主创新,盲目地模仿是没有出路的;二、应当像那只乌鸦一样敢想、敢做,要有勇气去尝试、去体验,不怕摔跤,不断挑战自我。

这道作文试题给考生搭建了一个可以抒发真情的平台,考生可发挥的空间相当大,易于激发考生个性化的人生体验,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道作文试题标志着作文开放性时代即将到来。

2.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读 这道试题提供了一则有关读书的统计资料,照样没有提供话题,让考生“选择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则材料来源于生活,所反映的情况也很普遍,所以考生人人都会有话可说,这体现了高考作文贴近考生、贴近生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这种考查方式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书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穿越时空走出闭塞,还是手棒书卷远离肤浅?是提高效率,还是倡导文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时代意义的话题。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可以写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的比较,也可以分析现代社会人们读书少的原因,还可以探究网络阅读之所以成为时尚的原因……

这个题目不易脱题,但容易泛泛而谈,所以一定要写出自己的见解和个性,还要保持文章格调高尚,积极向上。

3.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星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所取。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渍,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读 山东卷提供了一首以星星为主题的哲理诗,不限话题,允许考生自由解读,重点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写作素养。这道作文题强调了个性的独特以及人在生活中的价值,鼓励人们尊重客观规律,积极创造自身的生命价值。

这首小诗寓意深刻,读懂这首诗是关键。仰望夜空的人,总以为一眨一眨的星星就是点缀其上的宝石,但这诗意的场景,只不过是距离带给我们的美妙感觉,科学告诉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的星球是炙热的炼狱,有的星球是冰冷的世界,有的则是风暴肆虐,毫无诗意可言。考生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一、审美需要距离,与美好的事物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反而能引发人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追求;二、理想的追求写实践是最美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三、要擦亮眼睛,千万别为情绪和物象所迷惑;四、不管你的理想多么灿烂,但最终还要以现实为基点,在生命和事业的小径上,只有脚踏实地才是你的唯一出路。等等。

可见,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所包容的范围是个分广阔的,考生的写作空间很广,可以从人、事、物等多方面写起。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言之有物,都算是好文章,但必须写出人生哲理。

4.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单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解读 湖北卷的作文试题跳出了以往的套路,别致新颖,活泼有趣,让人眼前一亮。让考生对带“三”的词语进行联想思考,既能考查考生的写作与思维能力,又能引导考生去体味与感悟其中的文化意蕴及人生哲理,使语文考试真正回到了语文本体,并提示学生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培养自己的健康人格。

大千世界,时时蕴含着“三”的玄妙,处处充满着“三”的哲理。“三”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数词,它可以构成很多词语,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比如:一波三折——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举一反三——学会思考问题,学会联想与创新;三思而后行——做事情应该谨慎;三省吾身——坚守精神的家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竞争与合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贵在有恒心;三心二意——学习贵在专一。真可谓“三”字里面见世界,“三”字中间谋人生。

考生必须抓住题目要求中的三个关键词语“人生经验”“文化意蕴”“人生哲理”来立意。一定要生发联想,即由一词一句而想到相关的人、事、理、情,从而使内容丰富起来。

二、命题作文篇:繁华渐欲迷人眼

1.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枝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解读 这个话题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色彩,可以让考生从身边事物出发,灵活自如地发挥,显得很有新意,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激发了青年人对自己生活着的城市的责任感。同时,这个话题又与时代紧密结合,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撞击。

北京是一个古老与现代结合十分紧密的城市,有古老的符号,也有正在形成的新的符号。所以,北京的符号应该是多元的,代表了北京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既有故宫、四合院、胡同这样的历史符号,又有长安街、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奥运场馆这样的新时代符号。当然还有京剧、吆喝、相声这些无形的符号,所以,北京的符号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一个城市的符号是深厚历史的积淀,一个符号就能讲述一段很深的故事,考生如果能纵观古今,将北京的古老符号和现代符号结合起来,写出自己对北京文化的独特认识,以小见大,彰显个性,更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2.上海卷

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

解读 上海卷题目新颖,内涵丰富,充满了感性色彩,让考生产生一种动笔的渴求和倾诉的冲动。这道试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写出真实丰富的内心世界。

“握手”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握手”代表着友善、真诚、渴望、沟通、理解……它是连接情感的最生动的方式,是积极人生态度的一种折射。在施与受,奉献与得到,关爱与被关怀之间,“握手”唤起了爱的温暖,还原了生命的单纯。

考生可写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你可以写温馨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美好的爱情,你可以写知名人士,倾诉敬仰之情,也可以写弱势群体,表达关爱之心;你可以握住母亲温柔的手、朋友友爱的手,也可以握住师长慈爱的手、恋人爱抚的手;你还可以展开更为灵动的联想与想象,跨越时空,握住泰戈尔的手、爱因斯坦的手、杜甫的手、苏轼的手……

从文体上说,你尽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或写情理并茂的散文,或写情真意切的记叙文,或写富有抒情色彩的议论文,或写新颖曲折的小说。如果你有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那么你的作文就会脱颖而出。

3.天津卷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了一个新词——愿景,词义是:所向往的前景。

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解读 这是一个独词型命题作文,也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题目。这个题目考查学生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体现出一种时代精神,并暗合社会热点。这道试题重视对学生价值态度的考查,努力将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实现作文的育人功能。

愿景,这充满诗意的字眼如同花样年华,美丽多姿,丰富多彩。愿景,就是一种希望、一面旗帜、一种灵魂所在。对个人来说,愿景是个人在脑海中所持有的景象;对于企业来说,愿景是企业为之奋斗的意愿和使命;对国家来说,愿景是国家建设的蓝图,是民族的未来,是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考生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社会和谐的愿景,也可以写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景,还可以写个人生活的愿景,等等。

这道作文试题很容易入题,但不易出彩。

4.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解读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具有辩证色彩的题目,稳健平和,底蕴丰厚,可以说有着山一样的“沉稳”。题目贴近现实生活,切合了当代青年思考的问题——人生之路该怎么走,渗透了新课标的理念,充满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人类心灵的关怀。

路是什么?对于路本身,它是一条线;对于人类,它是一部进化的历史;对于个人,它是一段人生的风景。路,有的平坦,有的崎岖,有的笔直,有的蜿蜒……千姿百态的路就像千姿百态的人生,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或是快乐,或是辛酸,或是幸福,或是伤感……“路”的外延是丰富多彩的,有探索真理之路,有追求爱情之路,有人性回归之路……这道试题显示出极度开放的命题特征,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是道路的发现,是精神的突围,如从这个角度构思,可以谈勇于创业,敢为天下先;也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还可以谈要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则是道路的迷失,是精神的困顿,如从这个角度挖掘,可以谈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也可以谈不应当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还可以谈要敢于另寻新路,鼓励开拓精神。

考生还可以自由生发,拓展思维,可以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文章一定要写出深度,那些饱含新鲜的生活汁液的文章一定会脱颖而出。

5.辽宁卷

题目:肩膀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解读 辽宁卷虽是一个命题作文,但这个题目蕴含了深刻的含义,体现出思想性和文学性,限制而不失开放,显示了很大的张力和灵活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元价值观。考生尽可从个人生活细节出发,放飞想象的翅膀,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肩膀是人体的一部分,人人都有一副肩膀,或敦厚或结实,或孱弱或单薄,透过肩膀,你会看到人的灵魂与伟大。舒婷说:“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牛顿说:“我不过是一个站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尔拾起了一两颗贝壳。是因为踩在了前辈巨人们的肩膀上才使我看得更远。”

肩膀是一种呵护,肩膀是一种真爱,肩膀是一种责任,肩膀是一种支柱……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是谁用坚实的臂膀为你撑起了一片晴空?在你悲伤彷徨的时候,又是谁将肩膀借给你依靠?一个肩膀,可以托起人生的希望,一个肩膀,可以承载无数人的未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用他那极富力度的肩膀为我们托出了祖国的明天。

肩膀有着无尽的喻义,人人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语,考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也易犯话题不集中的毛病,所以,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所写内容作限定,“大题小做”是写好这类作文的唯一方法。

6.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

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解读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求写成议论文。命题者为“意气”提供了三种解释并提供成语语境,起到了提示考生和拓展思维的作用。这道试题重在引导学生去全面地了解世界、分析世界,也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作文即做人,生活即文章!

意气是划破黑暗的闪电,意气是滋润情感的雨露,意气是驶向辉煌的动力,意气是促进和谐的黏合剂。人生需要意气,我们需要凝聚意气。“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三闾大夫的意气化作忠君爱国的精神流传千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临危不惧的凛然之气成了民族精神的写照;“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的意气为现代仁人志士树起了一面旗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在橘子洲头意气风发,让东方沉睡的狮子猛醒……意气是一种精神,意气是一种境界,意气是一种合作。意气使人进步,意气使人充实,意气使人高尚,意气使人伟大。

当然,也可以选择“意气用事”作为写作角度,还可以把三种解释或正反两方面的内容糅合在一篇文章中,要用古往今来的生动事例来表述你对意气的理解,并联系社会现象或自身实际,使文章更有广度和深度。

三、话题作文篇:桃花依旧笑春风

1.重庆卷

(1)片段作文。(10分)

以“车站一瞥”为题目,作场景描写,不少于200字。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不得抄袭。

解读 重庆高考作文仍延用了去年“一小一大”的作文命题形式,这两个作文题目都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既可全面考查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写“车站一瞥”这个作文时,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画家,用速写的方式勾勒出车站的一个轮廓;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摄影师,用镜头把车站的场景准确地摄入,写车站的环境。要通过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细节刻画,传达出某种情感或思考,显示出社会风貌。既然是“一瞥”,就只能写一个片断,要写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走与停”是一个关系型话题,这个话题引导考生用辩证的观点去感受生活和认识社会,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命题人的意图显然是想让考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悟,去发现和挖掘其具有启发性和思想性的东西,“走”意味着追求和思考,“停”则意味着总结和反思,“走与停”看似矛盾,却紧密地联系着,走是向前,停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走走停停才能享受人生旅途中更好的风景。一个人不停地奔走,往往为了奔走而疏远了心灵,所以要放慢前行的脚步,停下来静静地回归心灵,思索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何方。

考生既要处理好“实”与“虚”之间的关系,又要认真思考、探究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总之,你的思考必须有深度,不落俗套。

2.福建卷

创新思维课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其中最能引起师生关注的话题有:

(1)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

(2)戈多今天已经来了

(3)留一点空白

这三个话题引发你怎样的想象、感悟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该话题范围之内。

解读 福建卷别出心裁,提供三个话题。考生可以任意选择、扬长避短,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关怀,也给了考生极大的空间。这三个话题贴近学生的学习体验,突出读写结合,赋予经典阅读以时代意义,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个性特点。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源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个话题为考生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触发点,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原因何在?是曹操的智慧,还是诸葛亮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那结局又如何呢?周瑜是否会依军法处决诸葛亮?诸葛亮是否会凭三寸不烂之舌,据理力争?周瑜是否会承认自己所下达的任务有不科学不合理之处,最后不了了之?“孙刘联盟”是否会面临崩溃的结局?等等。这需要考生有一定的见解和推理能力,有较强的想象力和思辩能力。可以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写成记叙文,但一定要蕴涵现实意义;也可以写议论文,但一定要表明一个鲜明的观点。

“戈多今天已经来了”源于法国荒诞派经典剧作《等待戈多》,剧本反映了在绝望中等待渺茫的希望的西方现代人的共同心理,展示的是一种存在的困境,“戈多”是个虚无缥缈的超现实的人物,象征着渺茫的希望。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又能如何呢?人类是否会走出等待的泥沼?现代人能否从精神的贫困中得到振奋?戈多能拯救你,庇护你,给你希望,给你幸福吗?当然,考生对此应该展现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认识,最好结合当今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合理思辩。

“留一点空白”源于艺术文论中的“留白”手法,这种手法可以让观赏者在无尽的遐思与想象中去体味空白之中的丰富内涵,给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朦胧美。生活中充满了空白之美:一幅国画,留出的是蕴藉的想象;一弯残月,留出的是人生的盈虚;一枝疏梅,留出的是超然的飘逸;半开的花,留出的是含蓄的清丽;半日偷闲,留出的是反思的智慧……“空白”艺术,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给人生留一点空白,生命就会有一份丰厚的内涵。

3.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完成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

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

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题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解读 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话题作文,题目富于文学韵味,材料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广东卷作文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人性美的挖掘,启发学生追求美好的事物和高尚的精神,很有现实意义。

天使是幸福的标志,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天使是快乐的代名词。对于朋友而言,天使就是心灵上的知己;对于儿女而言,天使就是温柔慈祥的母亲;对于思念者而言,天使就是心有灵犀的梦中恋人;对于奋斗者而言,天使是心中美好的未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认为美好圣洁的象征,有很大发挥空间。必须注意的是,“雕刻”是一个动词,表示一个动态概念,“雕刻”本身是一种创作行为,可以引申为追求、奋斗、劳作、实践……这样以来,这个话题的立意就明确了:只要用心追求,美丽的结局就会得以实现。

这个话题可以从品德修养、高尚情操、追求美好、自我提升等方面切入,可古可今,可中可外,可虚可实。只要用心写作,写出心中的真情,一定会博得阅卷者的青睐。

4.江西卷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解读 江西卷今年依然是话题作文,“雨燕减肥”这个材料,寓意深远,切中时弊。考题的门槛很低,容易入题,怛要写出深度并非易事。

雨燕之所以需要减肥,是因为它要成长,这里的“肥”字,象征着一种束缚,一种包袱。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负累,生命的翅膀载不动太多的包袱:过分的追求、过多的呵护、过去的失败、嘲笑的目光、社会的压力,各种各样的沉重的思想包袱压在我们的心头。要想在碧蓝的天空自由翱翔,就必须学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只有摆脱束缚,才能飞得更高;只有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我们才能健康成长,才会拥有一份成熟的人生。肥重的雨燕飞不高,负重的学子走不远,沉重的民族又如何能腾飞。

吃透了话题的寓意,我们便可以在无拘无束的创造中审视自己、审视人生,放下包袱,流畅成文。总之,考生一定要联系实际,写出一种经历,写出一种认识,写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5.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旅游学专家)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疲劳到来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附:《现代汉语词典》中,“生”解释为:“生存、生活”,“生命”,“具有生命力的”;“息”解释为:“休息、停止”。生无所息,即是指只要生存于这个物质世界上,还具有生命力的物质或是有生命的物质都不会停止活动(运动)。

解读 这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话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在高中第五册课文《人是什么》中出现过,考生不应该感到陌生。这个话题着眼能力,凸现思辩,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要与时间赛跑,惜时如金,分秒必争。“生无所息”是人类生存状态最朴素最生动的写照,闪耀的是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主义光芒。但是,生命体自有其运行的客观规律,“生有所息”、张弛有度的生命体才是最具活力的生命体。如此看来,“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是并不矛盾的,前者在于对整个人生进行指导,而后者在于对生命的节奏实施调整。

这个话题反映的是儒道人生的大智慧,命题从看似矛盾的两个人生侧面立意,要求考生“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同时,材料提供了康德、歌德、旅游学专家、医学专家等名言警句,拓展了考生的思路,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关怀。考生需要调动阅读积累,结合人生实际,感悟思辩。

6.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书本……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解读 这个话题作文比较大众化,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认知视野和感情体验,又包含了一定的哲理,选材比较自由,考生可以展开联想的翅膀,思维空间相当大。写作时,切入的角度一定要小,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思考,写出真情和个性。

读,一个优美的词,它会带给人们许多惊喜。读自然,澄澈透明的万籁空灵会拂走你心灵上那一层世俗的尘埃,让你返朴归真;读父母,体悟岁月的无情和浓浓的亲情,一份至纯至真的牵挂会令你感动不已;读自己,最先读到挫折,既而读到痛苦,最后读到成功和喜悦……读的对象并不局限于书本,你还可以读山、读海、读树、读清晨、读黄昏、读如花的春季,读灿烂的雨季,读空灵的仙境,读崇高的理想,甚至读一杯香茗,读一抹夕阳,读一队飞鸿……

读,是一种心灵的深化;读,是一种收获的感悟!读,妙在于思,美在于悟,精在于感。读的目标是读懂、读透,读出事理,读出感情,读出人生真谛。读的过程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而让阅卷老师感到你读得有力度,读得有深度。

7.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解读 以一个简洁的“问”字作为话题,新颖、独特,富于启示,让人耳目一新。这个话题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充分的开放性,能够为考生的再创造提供无限的空间,不但检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积淀,还考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个“问”字,看似简单,实则神奇无比。问是一种美,是一种思考人生的美,是一种探索生命的美,是一种感悟生活的美。放眼世界,可问的事物实在太多:面对打中脑袋的苹果,牛顿产生了“苹果为什么落地”的疑问,“万有引力定律”从此便诞生了;面对风云变幻的宇宙,屈原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天问》;面对深深的忧郁,哈姆莱特把对人生的全部疑问浓缩为一句话——“存在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毛泽东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思考……

我们把人之降临世间叫做“问世”,实在是妙绝。其实,人的一生正是苦苦追问的一生:少年时问快乐问知识,青年时问爱情问前途,中年时问子女问事业,老年时问人生问所得……

这个话题所涉及的潜在信息是非常丰富的,社会、自然、人生、世界、历史无不可以纳入其中,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无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示,确实给人一种奇险幽峻、海纳百川的气魄,考生尽可以心骛八极,神游万仞。

标签:;  ;  ;  

谁主持色彩练习与空中舞蹈--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解读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