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台湾海峡政策与亚太地区利益分析_与台湾关系法论文

美国台湾海峡政策与亚太地区利益分析_与台湾关系法论文

试析美国台海政策与亚太利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台海论文,亚太论文,利益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开始,台湾即被正式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成为其手中的一颗棋子。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对台政策虽有所调整,但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一个战略据点,台湾仍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牌,其棋子价值一直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中美关系的波动而变化。美国的台海政策服从于其总体战略目标和对华政策,尽管不同阶段表现有所不同,但目标始终指向争取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一、美国台海政策的变与不变量

纵观中美建交20多年历史,美国在台海政策上的突出表征是反反复复、左右摇摆,而万变不离其宗的则是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政策主轴。正是这种变与不变,构成了美国台海政策的全息图。

(一)美国台海政策的最突出变化是一个中国政策的逐步“空心化”

中美建交后,美国一直宣示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这不仅是中美建交的前提,更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国明确表示,“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尽管美国有人一直拿美国不是“承认(recognize)”而是“认知(acknowledge)”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做文章(注:《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第423-426页,苏格,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美建交公报》确立了美国以一个中国为核心内容的台海政策基本框架,为中美关系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中美建交后不久出笼的《与台湾关系法》,却为中美关系埋下极大隐患,也为美国政府在一个中国政策框架中添加负面内容留下了空间。1979年3月29日,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4月10日经卡特总统签署后生效。《与台湾关系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美台“断交”后,美将继续保持与台湾各级机构的接触,台湾驻美机构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2.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终止后,“任何以非和平方式决定台湾将来命运的努力”,都会被美国视为“对西太平洋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威胁”,都会“引起美国的严重关切”;3.美将继续向台湾提供“旨在使台湾保持自卫所必需的防御武器与防务设施”等。(注:详情可参见该法有关条文。)毫无疑问,《与台湾关系法》的上述规定与中美建交公报的原则是相抵触的。

正因为此,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实际上具有双重标准,而如何执行,取决于美国不同时期的不同战略需要。冷战时期,当美国需要联合中国抗衡苏联的战略攻势时,其台海政策便强调一个中国政策,相应淡化甚至搁置《与台湾关系法》;而随着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极强权,同时中国国力不断壮大,逐渐成为美国眼中可能对其世界霸主地位构成威胁的“潜在挑战者”,美国的台海政策就相应转向强化《与台湾关系法》、“空洞化”一个中国政策的方向上。从中美建交20多年来美国台海政策的轨迹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和起伏。

中美建交以后的一段时间,美国政府在处理对台事务时,淡化和潜隐了《与台湾关系法》中一些明显违背一个中国政策的规定。如,《与台湾关系法》第10条(乙)款规定,台湾在美设立的机构和人员与1979年1月1日以前的数目相等,而卡特政府则使台在美机构减少为5个,直到1982年11月,里根上台一年后,才批准增设到目前的13个。中美建交后的一段时间内,美国亦未协助台湾继续占据在国际组织的会籍,台湾则不得不先后从多个国际组织中退出或降级,如“国际刑警组织”、“国际军事医药委员会”、“亚洲开发银行”等。此外,1979年美国国务院发出通告,禁止美国政府各单位使用“中华民国”称呼台湾当局;卡特、里根时期不准台驻美人员进入美官方办公室,也不准美驻台人员进入台官方办公室;美国现任阁员不得访台;台湾的“正副总统”、“行政院长”只能“过境”美国、“外交部长”不得赴华盛顿访问、“国防部长”不得前往美国任何地方等等。(注:《断交后的中美关系,1979-1994》第268页,陈一新,台湾五南图书公司出版,1995年初版,二刷。)在台对军售问题上,1982年中美签署《八·一七公报》后,一直到1991年,美国在对台军售方面基本上较为节制,数量上也呈逐年递减状况。

但是,随着冷战结束,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尤其随着中国迅速崛起,综合实力、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并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美国对华政策中“遏制中国”的成分明显上升,其台海政策中根据一个中国政策对台美关系所做的自我限制和约束也开始放宽,《与台湾关系法》在台美关系中的空间则越来越大。1991年美国布什政府违反中美《八·一七公报》,向台湾出售了包括150架F--16战斗机在内的总额超过60亿美元的大量先进武器。1994年,克林顿政府发表“对台政策检讨”报告之后,美国开始允许台高层领导过境美国(但不得从事公开活动,每次过境将个案处理);支持台湾加入不限以国家为基本会员单位的国际组织,如关贸总协定,并寻求台湾在一些国际组织中的合法作用;允许经济、技术和商务部门官员访台,并会见台湾各级官员;允许美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主任、副主任等所有职员进入台湾“外交部”;允许美经济及技术内阁成员,透过在台协会安排与台湾代表在官署会晤;允许美国国务院主管经济及技术事务的副国务卿及以下官员与台湾代表在官署以外地点会晤;同意原台湾驻美机构“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更名为“台北驻美经济文化代表处”等。(注:Adjustments to U.S.Police toward Taiwan Explained,Background Briefing,Department of States,7/9/1994.)2001年1月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在对台关系方面,放宽既有限制的幅度更大,其中,在对台军售方面,公开向台出售包括潜艇在内的进攻性武器;在台湾最高领导人“过境”方面,对“过境”地点、“过境”期间的活动等限制都有相当大程度的放宽;在美台高层往来方面,台湾“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到美国已不受限制;美国还公开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

事实表明,尽管中美建交以后的美国历届政府都一直声称美国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其一个中国政策的实质内容却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一点点地被侵蚀和抽空,呈现“空洞化”趋势。

(二)美国两手策略贯穿其台海政策的始终

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一直推行以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分离现状为基轴的台海政策,而两手策略则是实现这一政策目标的主要手段。20多年来,历任美国政府的台海政策都表现出这一特点。

里根政府时期,美在对台军售问题上面对中国的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在权衡利害之后,做出让步。1982年8月17日,中美发表《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承诺:“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但与此同时,里根却又向台湾当局做出所谓“六点保证”:美未同意设定停售期限,军售不事先与中国咨商,美不同意修改“台湾关系法”,美不扮演两岸调解人,美不改变对台主权地位的立场,美不会施压台湾与大陆谈判。(注:《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苏格,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第523页。)

克林顿政府时期,“对台政策检讨”报告的发表,以及之后美国一系列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背离一个中国政策的所作所为,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也影响到美国自身的利益。因此,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美国又开始调整台海政策,逐渐向一个中国政策回摆。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离开华盛顿的第二天,国务院发言人鲁彬在每天例行的新闻简报中称,“我们不支持两个中国政策、我们不支持台湾独立,我们也不支持台湾参加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组织”。(注:《美国对华“一个中国”政策之演变》,第182页,胡为真,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年4月初版。)这是美国政府官员首度在公开场合作这样的表示。1998年克林顿访华,在上海第一次公开表示其“三不政策”,即美不支持“台独”、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但同时,美国也开始悄然增加对台军售的力度。

布什政府的两手政策更为明显。2002年以后,一方面布什总统及其他政府高层官员,不断在各种场合公开表示“美方了解台湾问题的敏感性。美国政府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美国的这一政策立场没有改变”。“布什政府不支持台湾独立,不鼓励‘台独’势力的发展”;一方面却又一再宣称,美在《与台湾关系法》下协助台湾自卫,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并不断提升美台实质关系,在政治上、军事上扩大对台湾当局的支持。

综上不难看出,美国的两手政策,一手是一再保证美国奉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所确定的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以消除中国对“台独”现实危险性的警惕;另一手则是不断扩大对台湾在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支持,以增加台湾抗拒统一的能量与“信心”。美国的目的在于,既保证台海局势稳定,又保证两岸分离状况长期存在,从而确保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从根本上说,利用台湾牵制中国是美国的长期战略目标。因此,服务于这一目标的两手政策,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会向台湾方面倾斜,以契合美国的战略目标。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加,倾斜的幅度会越来越大。此外,美国在台海政策上两手策略的运用,也明显表现出“口惠中国大陆,实至台湾”的特点,即美国虽然一再重申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但实际作为上却是从既有的立场上不断倒退。既使在陈水扁当局2003年以后肆无忌惮地进行“台独”挑衅,严重恶化台海局势,使美国深感事态发展可能会拖其下水时,美国对台湾当局的“台独”冒险也主要是口头约束,而没有采取更多的具体行动。但是,对于台湾当局的支持却落在实处,其中最主要的是不断深化美台军事关系,继续加强对台军售,以及支持台湾参加国际组织包括WHO等政府间国际组织。这是明显地在为台湾“台独”分裂势力抗拒统一输入能量,助其获得“国际活动空间”。

显而易见,美国这种“口惠中国大陆,实至台湾”的结果,必然是一个中国政策的“空洞化”。

二、美国台海政策与亚太利益的背离

就利益关系而言,美国现阶段台海政策追求的目标是,保持台海局势稳定,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战”现状。但由于美国的台海政策同时要服从于美国牵制中国的长期战略目标,所以,当牵制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位置前移时,激活台湾这颗战略“棋子”必然会从其台海政策中体现出来,而连带效果则是台海地区不稳定因素的释出。美国始料未及的是,台湾这颗被激活的“棋子”,为了达到“台独”的目标,竟然滥用和透支自己开出的支票,反而陷美国于可能被拖入台海冲突的窘境。更严重的是,美国的亚太利益将可能因此受到重大冲击。

(一)台海紧张局势中的美国因素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迅速崛起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及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尽管不断强调与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各国的合作、互利、双赢。但必然承认的是,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以及地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这一事实本身,已经形成了对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现有力量格局的一种冲击。在美国一些人看来,中国的崛起所造成东亚以及亚太地区力量格局的改变,直接对美国的亚太战略利益构成了挑战。因此,可能改变亚太地区格局的中国,当然地成了美国需要牵制的对象。这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威胁论”泛起,美国国内一些人越来越强调对中国进行牵制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克林顿政府在牵制中国的同时,还主张加强与中国的“接触”,在策略上倾向于“牵制”与“接触”并行的话,布什政府2001年第一任初期则明显偏向于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将中国作为美国最大潜在对手加以防范的战略意图更加清晰化、公开化,如将中国定位为美的“战略竞争对手”,认为中国不是亚太地区的“现状维持者”,而是“破坏者”,并以“正在兴起的一个具有强大潜力、且有可能与美国进行军事抗衡的势力”为由,强调对中国进行,采取对华强硬政策。

“9·11事件”后,美国全球战略重点发生调整,反恐上升为第一战略要务。美国相应调整了对华政策,并谋求改善中美关系。但美国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是其潜在对手的判断。美国2001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2002年的《核态势评估》、《中国军事力量评估年度报告》、《美中经济关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2002财年补充拨款法》等一系列文件中,都清楚地表明了美国视中国为潜在对手,并要加以遏制的长期政策目标,包括反恐在内的各种外在因素尚未动摇和改变这一目标。

美国牵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在其台海政策中。从布什总统上任之初曾做出的要“不惜一切协防台湾”的表示,以及后来的大规模提升对台军售,密切台美军事关系,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等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等等言行中,陈水扁当局认定美国在战略上需要台湾,台湾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棋子,美国决不会轻易放弃台湾。而布什政府的种种言行,近乎为其开出了一张“空白支票”,相信无论台湾“做什么、走多远,都会得到美国的明确支持”。这正是陈水扁当局敢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台独”挑衅,有恃无恐地进行“台独”冒险的关键所在。

美国需要台湾牵制中国,但台海局势紧张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以两手策略为主要手段,来达到既保持台海地区局势的稳定,以确保台湾作为“战略棋子”的长期存在的目的。然而,事实上,近20多年台海局势稳定的更重要前提是,在一个中国的大格局下,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其中关键的一点在于,岛内的“台独”和分裂势力受到压制,从而不致使一个中国格局下的台海稳定现状被打破和改变。众所周知,台湾国民党当局在两蒋时代一直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台独”在岛内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李登辉上台后,在党内及台湾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下,难以公开进行“台独”活动。正是在这种“台独”现实危机性相对较小的状况下,两岸关系得以平稳发展,中国大陆也对通过两岸间各个领域的接触、交流及合作,推进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充满信心。

但是,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取得执政权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陈水扁当局不仅拒不放弃“台独”立场,而且全方位地加快推进“台独路线图”,公开进行“台独”挑衅,不仅使得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台独”的现实危险性增加,“台独”与反“台独”斗争日益尖锐化,中国大陆实现国家统一手段与途径的选择空间大为缩小,逐渐趋近被迫采取最后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临界点。这正是美国两手政策在维持台海局势稳定方面越来越难以奏效的根本原因。

2003年下半年以来,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挑衅所造成的两岸关系严重恶化,终于使布什政府感受到了台海发生军事冲突的现实危险性。2004年4月21日,美国主管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凯利在国会作证时表示,“美国十分忧心,如果北京确信台湾在走‘台独’路线,准备永远与中国分离时,美国旨在阻止中国威胁的努力可能会失败”,“美国卷入台海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非常高”。不仅是美国官方,美国智库、学界也都普遍认为,陈水扁的“台独”言行,将促使中国更加强化对台军事打击的准备,未来1至3年台海爆发战争的危险性大大升高。

(二)美国亚太利益受到严峻挑战

美国作为亚太地区现有战略格局的最大获利者,维持亚太地区尤其是台海现状显然最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今,当美国面临非传统安全的严峻挑战、反恐在美国安全战略中上升到首要地位,当中国迅速崛起并在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作用,当亚太地区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的块状崛起正在酝酿着新的变化,维持台海局势稳定对美国而言,已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

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但其目前却同时应付着全球反恐问题、伊拉克问题、朝核问题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多个棘手问题,而且短期内都难以脱手,牵扯精力之大可以想见。在这种情形下,美国当然不愿意在台湾问题上再节外生枝,添加新的麻烦。更何况,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特殊性,使美国在打击恐怖主义行动中,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事实上,无论是在反恐合作方面,还是在解决朝核危机方面,中国都在发挥着积极而且重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台海一旦发生军事冲突,美国将被迫做两难的战略选择,而一旦卷入其中,就意味着的中美关系将出现严重倒退甚至可能发生直接冲突。无论从美国的现实处境,还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这种情形的出现都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稳健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高,中美之间的共同战略利益已明显扩大,美国不仅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需要中国的合作与支持,而且在中国也有着日益重要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这一切都决定了,中美关系倒退对中国不利,对美国也不利,全世界都不愿意看到中美的磨擦与对抗,因为这将给动荡中的世界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在台湾海峡面对的是将台湾问题视为国家核心利益,誓言将不惜一切代价捍卫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国力不断增长的大国。美国一旦介入台海军事冲突,不但意味着台湾将由牵制中国的战略棋子转变为美国可能将长期背负的包袱,更重要还在于,中美两个大国的直接对抗,其后果超出美国所能控制的范围,而且美国也没有阻止中国武力统一台湾的绝对把握。2004年4月,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迈克尔·斯温在美国国会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听证会上发表证词时指出,美国以所谓台湾独立“现实”对抗中国的任何努力,都将破坏中美关系赖以保持稳定的基础,使亚洲陷入混乱(特别是因为没有一个亚洲国家会支持这样一个不明智的政策),而且很可能导致与中国的战争。考虑到爆发冲突可能造成的破坏,谁能确信中国不会以武力作出反应,保证单方面摈弃一个中国政策,从而挑起与北京的值得我们冒险的举动?谁能肯定因此爆发的冲突将很快以维护美国和台湾基本利益的方式得到遏止、解决或控制?(注: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网站2004年4月24日。)

从更深层次看,台湾海峡发生军事冲突,将损害美国的亚太地区利益,甚至将影响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冷战结束,两极对抗体系崩溃,美国在亚太地区占据着绝对战略优势。而东亚地区的迅速崛起使得美国亚太利益随之水涨船高。正如美国前国防部长培里所言,“亚洲是未来的希望,对美国而言是最重要的地区,美国在亚洲有非常重要的利益”。(注:台湾《联合晚报》2004年5月1日。)对美国而言,维护亚太地区现有力量格局,确保美亚太利益日益重要。而聚合着中美两大力量的台湾海峡局势的变动,则是导致东亚乃至亚太地区战略格局重新洗牌、并直接影响美国亚太利益的最大因素。

近一个时期来,台湾当局不断进行“台独”冒险,正在将美国拖向一个十分危险且必然将给美国的亚太利益带来损害的境地,而导致这种局面的恰恰正是美国现行的台海政策。

三、美国的战略选择

由于陈水扁当局有恃无恐地推进“台独”,也由于中国大陆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台海地区爆发军事冲突的现实可能性大为增加。为了避免被拖入一个无论如何都将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失的战争之中,美国正试图控制局面,阻止事态朝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一)加大对“台独”的约束并竭力掌控台海局势的主导权

台湾大选以后,美国白宫、国务院、国防部三大部门的亚太事务高层官员接二连三地在不同场合、口径相当一致地阐述美国的台海政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4月21日在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台湾问题听证会上提出的书面证词。凯利在这篇证词中对美国台海政策的原则做了如下表述: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以及《与台湾关系法》基础上,美国恪守一个中国的政策;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或采取单方面行动改变美国所定义的海峡两岸现状;对大陆来说,这意味着不对台湾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对台湾来说,这意味着以谨慎态度处理海峡两岸关系,对双方来说,这意味着任何声明或行动都不能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根据《与台湾关系法》,美国将继续向台出售适当的防御军备;由于严重关切任何对台动武的举动,美国将保持军事力量,防止大陆以武力或其他形式胁迫台湾。

凯利的这一证词,被认为是对当前美国台海政策所做的最系统、最全面、最清晰的论述。从中不难看出,美国对台海局势未来走向的担忧,以及对掌握台海局势发展主导权的急切感。为此,美国进一步加大了对陈水扁当局“台独”冒进的约束。2004年10月下旬美国大选前夕,美国国务卿美鲍威尔在北京先后接受香港凤凰卫视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专访。他明确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不是独立的,台湾不享有国家主权”;“台湾独立运动或在台湾宣扬独立的人,在美国不会得到支持”。这是美国在“台独”问题上所做出的前所未有的直接明确表态。紧接着,11月9日,被认为十分亲台的美国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亚太小组委员会主席李奇在美国威尔逊国际中心的一个演讲时指出,“有个问题中国非常在乎,每个中国人都了解这个问题的敏感性和重要性,但美国人却不了解,这个问题就是台湾问题。台湾如走向独立,中国势必开哉”。“如果不宣布独立,台湾可享有最大程度的自决;一旦宣布独立,台湾的自决将立即陷入危机”。(注:台湾《联合报》2004年11月11日。)11月16日,被台湾当局认定“十分亲台和友台”的前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夏馨也表示,“台湾应该着重内部事务,而不是往独立方向前进”,如果台湾宣布独立,“不会有更多国家承认台湾。(注:台湾《中国时报》2004年11月17日。)

应该说,美国为防止台海局势演变为军事冲突,不得不对其一个中国政策进行再清晰化。正如前述美国官员所言,对于“台湾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问题,“我们比较希望采取模糊的态度,但如果被迫或者遭受质疑时,我们就只能说清楚了”。美国另一个用意是,针对陈水扁当局宣称的“台湾已是主权独立国家”,“中华民国等于台湾”的两岸现状说,讲清楚美国对海峡两岸现状的定义,从而主导两岸现状的定义权和解释权,进而达到保持台海局势的稳定,确保美国在台海乃至东亚地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美国当前对“台独”态度的日趋明确和强硬,在一定程度压缩了台湾当局操弄“台独”的空间。但是,如果美国台海政策不走出牵制中国的传统思维,就始终给陈水扁当局留有踩“台独”底线的空间,也就不能排除台湾当局为一己私利,误判形势甚至有意拖美下水,放手进行“台独”冒险的可能性。而台湾问题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因此中国会不惜一切代价打击“台独”的分裂活动,这种意志和决心不可能因美国的恐吓而有丝毫的动摇和退缩。显然易见,尽管美国是台海变局中一个难以忽视的重要因素,但台海现状的定义权不在于美国,台海局势最终的主导权同样也不在美国。

(二)企图“以战止战”

其实,美国对于能否掌控台海局势的演变并没有太大把握。因此,美国为确保其亚太利益,也在积极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台海冲突,并企图通过“以战止战”的作法,对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行动进行吓阻。

台湾选举之后,美国全面武装台湾的步伐即开始加快。台湾选举刚刚结束,美国就宣布批准向台出售价值近18亿美元的远程预警雷达和爱国者三型导弹。紧接着,美国又强力压制台湾当局通过高达6108亿元台币(约合180多亿美元)的军购预算,用于向美购买爱国者三型飞弹、潜舰和P3-C反潜机。在美国的要求下,台湾当局大大加快了购买远程预警雷达和爱国者三型导弹的速度。虽然美国一再表示,不会将台湾纳入美国的亚太战区导弹防御体系,但强行售台以远程预警雷达系统等多种战略性武器装备,与其说是台湾需要,不如说是满足于美国自身的战略需求,这一事实也充分说明了美国加速武装台湾的战略考虑。

与此同时,美国与台湾的军事往来也在向纵深发展。2004年美军不仅派出多达60多人的军官“观摩”台军的“汉光20号演习”,而且首次允许台军启用美方提供的“战区联合作战电脑兵棋系统”。

另外,美军正在进行的东亚兵力部署调整,虽然是其调整全球军力部署的一部分,有因应后冷战时代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因素,也有因应全球反恐作战需要的考虑。但是,几乎没有人相信,美国在东亚的军事部署没有针对中国大陆的成分。事实上,美国近来也有不少针对中国的动作,包括2004年6月,美日两军在台湾北方的琉球展开以解放军对“台独”采取军事行动为假想的非例行性演习,除进行海空实兵操演,美军驻琉球基地还透过“战区联合作战电脑兵棋系统”与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连结进行所谓的“司令部指挥所演习”,以验证美军在台海战争时,驻守琉球和关岛的兵力是否足以因应(注:台湾《中国时报》6月21日。);7月,美国决策官员在国防部所属的国防大学,专门就所谓“中国对台湾军事威胁日益增加”进行的“龙啸”战略推演(注:台湾《自由时报》2004年7月17日。)等。

美国的目的一是想通过显示其不惜介入台海军事冲突的“决心”,以及通过全面武装台湾提高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代价,吓阻中国大陆可能对“台独”采取的军事行动;二是为一旦台海发生冲突美军有限介入做准备,以阻止台海局势朝不利于美的方向发展。然而,“以战”便能“止战”吗?当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受到挑战和损害时,其捍卫主权的意志力将空前加强,选择性也趋向唯一,不惜一战将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而美国这种“以战止战”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抵减其近一个时期来对台湾当局施加的压力,继续培养引发台海冲突的因子。

(三)另一种战略选择

综合上所述,美国的亚太利益正由于美国自己的政策而遭遇严峻的挑战,台海紧张局势的不断加剧,恰恰是与美国遏制中国为核心内容的台海政策密切相关。从目前情况看,美国用以控制台海局势、维护亚太战略利益的台海政策,如加大对“台独”的约束力度和对中国大陆动武的压力、敦促两岸重启谈判、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等,在基本的战略取向上并没有变化,牵制中国崛起仍是其核心内容。在陈水扁当局执意推进“台独路线图”,中国大陆不惜一切代价打击“台独”的决心不可动摇的情况下,美国目前的台海政策难以达到稳定台海局势进而确保美国亚太利益的目标是显而易见的。

值得思考的是,在冷战结束10多年后的今天,仍以冷战思维看待世界的方法是否可取。是利用台湾问题继续全面遏制中国,还是采取一种更积极的态度扩大与中国的接触与合作,对美国而言究竟孰利孰弊?

事实上,中国的快速崛起已是不可否认的现实,重要的是,中国的和平发展并不对美国构成所谓的威胁。20多年的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壮大,对美国、对世界带来的是机遇和利益。中美两国从20多年的交往中,以合作取代对抗,从而使双方获利。如今,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东亚以及亚太地区的经济、外交、安全等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扮演越来越重要的核心角色。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研究项目主任戴维·香博称,“21世纪初的亚洲区域秩序盘根错节。但是,中国日益增强的国力和威信改变着该地区的态势,并孕育着一种崭新的亚洲体系。……该地区的主导潮流是,各国之间形成一张相互依赖的大网,中国逐渐成为这张网的中心”。(注: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2004年2月19日。)更重要的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与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各国的合作、互利、双赢,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向世界提供着机会,这正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重视与中国的关系,,愿意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的重要原因。

其实,美国还有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在欧洲主要国家、美国在亚洲的盟国,包括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都更加重视对华关系,日益加强与中国经济往来的大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效果难免不打折扣。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正在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公开表示如果台海发生战争,澳大利亚虽然和美国签有“澳新美安全条约”,但没有义务站在美国的同一战线;中日关系当前虽然出现了一些困难,但中日合作互惠互利是双方的共识,中日关系走出阴霾步向更密切的合作完全可以预期;中俄、中印的关系也在加强。而美国国内主张应正视中国崛起、扩大与中国接触与合作的声音也在上升。

当然,必须看到,美国要完全走出传统对华政策思维需要时间,就像中国崛起也需要时间一样。但是,这是一个方向,是一个对中美两国都有利的方向。

标签:;  ;  ;  ;  ;  ;  ;  ;  ;  ;  ;  ;  

美国台湾海峡政策与亚太地区利益分析_与台湾关系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