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及市政园林在设计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突破传统盲目抄袭西方的设计手法,致力于与自然生态系统平衡,让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治理以及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得以解决,这个新理念元素便是海绵城市。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新理念的应用进行分析,供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自然资源;雨水花园;公园景观
1 海绵城市理念的本质与应用在公园景观中的意义
1.1海绵城市理念的本质
海绵城市的理念是改变传统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以自然环境平衡发展的模式,尽可能的减少影响。其本质是将原来大面积应用硬质不透水材料的“硬质城市”,改造为通过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和水生态基础设施(hydro-ecologicalnfrastr ucture)为骨架构建的绿色生态城市。将一个逆自然的人工城市向顺自然的天然生态城市转变,形成城市的弹性适应空间,重新构建天然雨水循环并还原一个生态健康的城市环境。
1.1.1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系统
水生态系统功能主体保护与修复是海绵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12],从宏观上确定城市水体的保护斑块(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和水源涵养地等),并进行严格的保护。逐步恢复城市建设之前的水生态环境。
1.1.2修复已被破坏的水生态结构
大面积不透水的城市下垫面和传统城市给排水规划的以排为主的局限性,导致城市水生态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在此背景下,重构城市水生态结构迫在眉睫,需要应用海绵城市技术,采取生态修复策略,重新构建生态的城市水循环结构。
1.1.3提倡低影响开发模式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的原理是最大限度保留场地原有自然条件,使得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状况受到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值。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是以场地原有的雨水自然循环过程为依据,通过一系列软质雨水管理景观设施(Stormwater Landscape Facilities,SLFs)和技术(如雨水花园、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绿色建筑等),I各各种自然要素相互组合,实现对雨水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1.2此理念在公园景观中应用的意义
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技术措施,改善城市内部水生环境;②缓解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矛盾;③应用于公园景观设计,可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避免用地失误问题的发生,满足人们观赏、休憩等多样化需求。
2.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工程概况
某公园分散着少量废弃建筑,北西部接近道路,并有水塘分布,地块为三角形,里边的植物类型多。同时该公园绿地径流比较分散,地表径流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处理,如透水铺装或建设生物滞留设施,实现天然降水的自然消纳等,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径流变化与分布特征、承载能力等方面予以考虑。
2.2 雨水花园设计
雨水花园采用自然式布局形式,即依据公园自然地势进行建设,该主题公园的主要目的是消纳广场以及绿地坡面径流。在设计中需要结合微地形营造技术进行水景的具体布设,与此同时需注重公园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处理。该园区的蓄水深度为250mm,可以在公园内多个位置设置溢流口,从而保证自然降水的及时消纳,避免大量积水或水资源浪费。对于面积在1000m2以下的只需设置一个雨水花园即可满足地表径流的消纳需求(图1)。
图1 雨水花园景观意向图
2.3石材应用
雨水花园的主体设计溪流的材质是以石材为主,各种类型的石材不仅在造型上丰富了景观,而且对于雨水收集下渗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石材在铺设时采用的是柔性工程结构方式,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利于雨水径流的渗透,而且泥沙也不会被雨水冲刷掉。溪流底部采用的是青灰色石板,利于雨水的流动运输,同时石板下面设置了超强吸水性能的砂石层,能够应对突发性大暴雨的情况,同时溪流边缘设置的鹅卵石加快多余雨水的渗透,被土壤更好地吸收,同时卵石和砂砾等能很好的过滤地表径流中携带的落叶枯枝和污染物等(图2)。
图2 透水石材应用效果图
2.4植草沟设计
植草沟是不同径流的管理重点,其主要作用是为雨水下渗提供通道,并减少地表径流。该公园设计方案中植草沟是顺着园区道路以及中心广场进行布设,该公园采用的湿植草沟,结构如图3 所示。
图 3 湿植草沟的常见构建形式示意图(单位:m)
该公园设计过程中,对植草沟的尺寸进行了科学设置,经过反复考量和比选确定了植草沟的尺寸:底部宽度为1.2m,土方开挖深度为0.45m,边坡坡度设置为3∶1,植草沟两侧间的距离为3.9m,公园植草沟全长为 1200m,消纳地面径流能力为1.2hm2。该公园内植草沟消纳的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水塘中,所以无需埋设地下排水管道。但在溪流两旁配置的水生植物要有很好的耐涝能力,采用本地水生植物,成本低,便于后期维护管理。功能上,植物本身和一些依赖植物生存的微生物能过滤吸收净化水质,植物的根系能固定砂石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植物的茎、叶也能减缓雨水的冲刷;景观上,溪涧旁和碎石缝中的水生植物成功的为花园增添绿意,营造出春意盎然的生态景观(见图4)。
图4 溪流植物景观意向图
雨水花园的设计在功能和形式上都做到了师法自然,利用现代工程措施,巧妙的对于水资源进行管理和利用,实现了现代、生态、人工、自然的和谐统一;该项目对雨水的充分利用更是全方位展现了雨水花园的独特魅力,成功诊释了景观设计与雨水利用完美的结合。
2.5调蓄水塘设计
该公园的中心有一水塘,其可以平衡公园内的水环境关系,对水资源进行有效调度,丰富了园区水景景观内容的同时也实现了地表径流的汇总。根据当前公园已有资源和建设现状来看,可将水塘面积设置为3.6hm2,则其水深可达1.2m。调蓄水塘功能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周边地势地形的调整基础上,通过微地形的建立实现地表径流可顺利流入植草沟或直接汇于水塘中。该水塘设计汇水面积为 38 hm2,通常情况下水体水位与溢流口的高度差为 200 mm,则常水位至溢流水位间的汇水量可达 1.28万m3。在公园水塘的周边搭设了假山并配有多种植被,促进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并利于植物的生产,满足其正常生长的用水需求。此外,在植草沟的末端,将其设置为开放式的喇叭形状,在植草沟的底部铺设了鹅卵石,可抵抗径流的冲刷侵蚀(图5)。
图5 调蓄水塘景观意向图
3.结束语
结合新型雨洪管理理念对城市公园建设进行指导,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并辅以人工技术处理措施,保证自然降水的回收与利用。在保证公园景观效果的同时建立完善的海绵网络,丰富城市公园功能,强化其雨洪管理功能,与城市整体景观建设相适宜,并促进城市景观建设以及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建立。在保证公园自然生生态性的同时,也拉进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距离。
参考文献
[1]符健.城市公园雨水利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
[2]刘洋.雨洪资源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的景观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
论文作者:陈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9
标签:径流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公园论文; 自然论文; 景观论文; 海绵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