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透视出的他者世界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透视出的他者世界

孟雷[1]2003年在《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透视出的他者世界》文中研究指明本篇论文分析的文本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着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虽然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已出版,然而它的内涵与先锋意识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一个黑人女孩的悲惨经历控诉了白人的文化殖民罪行。白人男性视角下建构的审美观作为白人文化的外在体现,而基督教则作为白人文化的内在基石,成为精神上迫害黑人的两个重要手段,也是这部小说所要批判的内容。本篇论文将主要采用后殖民理论视角,着重探讨小说中反映出来的文化殖民现象,分析主流霸权文化如何通过正统教育和大众传媒等途径对黑人进行精神洗脑,造成黑人的自我憎恨,自我否定心理及由此而来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同时,通过解构主义的理论分析,探讨小说中的碎片与断裂意象,将作者重构黑人历史的意图加以阐明。作者作为主流文化下的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在控诉美国社会中的内部文化殖民现象的同时,作家本人的身份也具有了后殖民研究的可能性。因此,在论文的总结部分,我将就作者本人的身份探讨一下后殖民状态下的黑人书写,研究西方注视下的少数族裔写作,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

许引泉[2]2017年在《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的精神困境》文中指出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塑造了疯癫的佩科拉、有恋童癖的皂头牧师、乱伦强奸了自己女儿的乔利、对自己家庭疏于关爱却执迷于服务白人家庭的波莉、在婚姻中情感麻木的杰萝丹,以及有施虐倾向的裘尼尔。这些人物的病态心理与行为折射出黑人精神生态的恶化,究其根本,体现了种族主义对黑人的隐形伤害。本文旨在分析黑人的精神困境,探索种族歧视如何内化进入黑人群体,并让黑人自觉服从。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对研究内容的展开进行铺垫。第一章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解析小说中的畸形现象,包括以恋童癖和乱伦为例的病态心理,以波莉、杰萝丹、裘尼尔为例的以情感疏离为表征的畸形关系和以佩科拉为例的精神病现象。第二章对小说呈现的黑人精神困境进行溯源与深层反思。第叁章呈现对黑人精神困境的出路探索。结语对本文研究成果作了总结,认为借鉴精神分析解读《最蓝的眼睛》,能看到莫里森对黑人精神生态的关注及其引导黑人种族自省自救的新思路。也同样看到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对个人心理病症有疗愈作用,在有充足信息供给的前提下也可以为集体病症的分析带来启发。当然,该启发更多是侧重于个人与家庭层面,是对普遍从社会因素考量种族问题现状的重要补充。

姚佩芝[3]2010年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托尼·莫里森研究》文中认为非裔美国小说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复杂性与艺术风格的多元性一直是研究界探讨的焦点所在。本文在充分借鉴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揭示莫里森创作的突破口是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及由此形成的创作。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叙事学、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等多种批评方法,系统梳理莫里森的创作与思想,从中归纳出莫里森多元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试图由此揭示出莫里森创作的独特性与丰富性。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莫里森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继而对本文的关键术语多元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就研究的理论依据、方法和基本思路进行了说明。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考察了莫里森多元文化的背景因素,涉及地域文化、黑人文化、白人文化和大众文化。本文认为,莫里森的多元文化背景对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潜在地规约着其日后的创作,不仅影响到创作题材与主题的选择,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其艺术风格的形成。第二章探索了莫里森从事文学创作的动因、早期创作中所彰显的黑人女性文化景观和黑人口头传统特色。莫里森的创作动因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内在因素,如离异,自我迷失等;二是外在原因,如民权运动、女性主义运动等的影响。在莫里森的女性文化景观中,首先分析了黑人女性如何利用身体重塑自己的身份或反抗父权和质疑传统的母亲形象;然后对莫里森启用充满个性化的百衲被叙事艺术和口头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进行了阐释。第叁章分析了莫里森在历史书写中所体现的她作为美国学者复杂的文化立场。在《宠儿》中,莫里森通过对被淹没的历史材料的挖掘,体现了她对历史的改写;而《天堂》通过模仿美国西进运动,反思了建国神话与西部神话所体现的例外论,突出了黑人对例外论的模仿以及所带来的危害。第四章论述了莫里森文学创作思想以及对美国文学研究的反思。文学政治功能与美学功能并举是莫里森创作思想之核心,而对美国文学经典的重读以及对文学研究中存在的种族因素的思考则体现了她为拓展美国文学研究版图所作出的贡献。本文结语部分回顾了莫里森从女性、黑人、美国人的角度反思白人文化对黑人的影响,并且强调指出,莫里森文学成就是多元文化影响的结果,只有充分认识到莫里森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独特性,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作出公正的结论,还原一个真实、独特的莫里森,还原莫里森创作的独特性。

邹晶[4]2015年在《时间视域下的女性生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托尼·莫里森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独到而深厚的文学底蕴备受文学批评家的关注。综观其创作的九部小说,你会发现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其自我身份的构建成为了莫里森笔下探索的重要主题。尤其在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将“眼睛”作为一面文化透视镜来观照身黑人女性生存状态。而在探析该主题的过程中,“时间”一词成为了解读黑人女性生存意识的核心,既构成了小说的叙述线索,也将小说中每一位黑人女性所经历的人生片段串联起来。为此,笔者将以小说《最蓝的眼睛》为研究对象,将叙事时间同克里斯蒂娃的妇女时间论及贝克的黑人女性时间诗学相结合,进而挖掘“时间”视域下的主题意蕴,即黑人女性的生存价值何在,她们该如何探寻自我认同的生存道路。按照从个体到整体的叙述思路,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托尼·莫里森九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黑人女性“生存”主题进行整体地探析,同时对《最蓝的眼睛》的国内外研究发展脉络与已获成果进行一个系统梳理;第一章主要将贝克黑人女性诗学理论中“时间意象”的呈现方式与小说中的叁位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相结合,进而道出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抗争;第二章主要通过运用克里斯蒂娃《妇女的时间》中的相关理论来阐述叁位不同女性试图通过实践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生存”模式,拥有属于自己的女性时间,但最终都因脱离了黑人社区、历史、语言以及文化等这一重要背景而使自己“存在”的价值黯然失色;第叁章则从文本的整体结构角度分析“时间”在黑人女性生存道路中所呈现出的特征,这些叙事时间并非是线性连续的,而是支离断层的,构成了阻碍黑人女性幸福生存的一道道枷锁;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结构构思进行一个总体性地归纳,并由此反观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女性生存探索给整个黑人民族乃至人类发展带来的思考与意义。

冯琪琪[5]2017年在《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非洲神话书写研究》文中认为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具有融合非洲传统意识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多元文化特征。纵观她的长篇小说创作,非洲神话书写同各个时期的问题意识直接相关,神话因素的分布和采用,也呈现出从中心到边缘、从目的到手段、从大量到少量等趋势和特点,从中可以窥见莫里森创作思想的变迁,和非洲裔美国人的历史遭遇与身份转变。首先,从人物原型、仪式原型和母题原型叁个角度,考察莫里森小说中的主要非洲神话原型书写类型。通过文本-原型之间关系的清理,揭示这些原型应用的叁个主要目的:对白色审美的反对,对非洲传统的“寻根”尝试,对奴隶制历史细节的揭露。其次,使用叁维坐标系定位法解读小说的神话书写方式,即将文本置于问题、历史及叙述叁个相互作用的视角中,对“问题流动化”、“历史黑色化”、“叙述神话化”等书写方式进行细致分析。第叁,研究小说神话书写的动因及其意义,发现其书写意义是基于“黑皮肤”的叁重追寻:身体与精神上的自由追寻、摆脱文化孤儿状态的身份追寻、关怀人类族群的平等追寻。莫里森小说中的非洲神话书写和意义追寻是非洲裔美国人的精神缩影。通过莫里森作品能更好地理解当今美国复杂的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杨梦琪[6]2017年在《希望的愉悦》文中研究说明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是一位历史意识极其浓厚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以美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语境作为前文本,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在记录历史、书写伤痛、还原被主流文化所忽视的悲痛历史。在探索黑人历史的过程中,莫里森拒绝传统的线性封闭叙事,而是引入一种开放的多元结构,并且将美国历史置于“美国例外论”的意识形态中加以反讽,继而书写被主流历史所掩盖的个体和民族伤痛。因为历史通常是由掌握话语权的强者书写,它不仅不全面,而且是经过掩饰具有强权色彩的过去,所以在呈现历史的同时,莫里森以重构记忆的方式试图还原被官方语言设计和涂改的真实历史语境,探索主流历史与记忆之间的张力,让黑人民族的苦难得以“言说”。通过创造性的记忆书写,以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原本虚构的场景承载诸多历史真实,进而完成文学书写历史、修正记忆的反思性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莫里森坚信自己的写作是源于“希望的愉悦”而非“失望的凄怆”,因此她书写历史、重构记忆的目的并不在于哀悼过去,而是在历史的记忆中反思自我,反思黑人性,为具有“双重意识”的非裔美国人探寻一条回家之路。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作家的家园意识不尽相同,莫里森立足历史、面向未来的创作观体现了她对黑人民族未来之路的探索。

邓会红[7]2018年在《原型批评视域下的托妮·莫里森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托妮·莫里森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她通过自己奇幻的想象和充满象征的书写方式构造了一个瑰丽神秘的非裔黑人文学世界,呈现了美国非裔黑人被奴役、被压迫、肉体与灵魂都无处皈依的生存空间。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大量的《圣经》原型和古希腊神话原型,引人深思。本文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宏观上纵览托妮·莫里森的四部主要小说——《宠儿》《所罗门之歌》《秀拉》《最蓝的眼睛》,并在微观上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来发掘其中的人物原型、意象原型及母题原型,并力究托妮·莫里森运用这些原型背后的深在价值。第一章从原型人物入手,分析并解读了其作品中取自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原型与奥德修斯原型的人物与取自《圣经》中的替罪羊原型与耶稣原型的人物。第二章从原型意象的角度,分别撷取了以水、火、树为代表的自然意象和以蓝眼睛、飞人与飞行、姓名喻指为代表的人格化意象来阐释这些原型意象背后的深层意蕴。第叁章探讨了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原型母题,包括母爱与暴力并置,怨恨与复仇交织,死亡与再生轮转,在这些母题的背后,美国非裔黑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苦难一一得以呈现。第四章探究托妮·莫里森小说的原型之路及其深在价值,通过众多原型的运用与置换,可以窥见莫里森小说在汲取欧洲古典文化传统营养的同时也不断回归非洲黑人文化传统,并在批判美国非裔黑人现实境况的同时也力求寻找到救赎美国非裔黑人民族的精神良方。在原型批评的视域下,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呈现了美国非裔黑人在种族歧视与压迫下非人的生存空间、内部分裂的矛盾与身份迷失带来的巨大的心灵创伤。莫里森小说中众多原型的复现与重构引领人们走进传统,尤其是唤醒和重塑美国黑人对非洲古老历史与文化传统的集体记忆。她用她的作品提醒黑人民族不要割离自己与非洲文化的血肉联系,只有坚守清醒的价值判断,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之根,并敢于在任何境遇下都为自己的民族呐喊和歌唱,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救赎,获得灵魂的独立与精神的腾飞。

沈潇君[8]2014年在《身体理论视域中的托妮·莫里森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托妮·莫里森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向来深受文学批评家的青睐。仔细阅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用自己的如椽之笔为我们描绘出了各式各样的身体形象。加之近年来“身体”一词已逐渐成为文化批评界的热门词汇,所以笔者将以米歇尔·福柯的身体理论与埃莱娜·西苏的女性身体理论为依据,以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宠儿》、《爵士乐》、《天堂》等七部小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莫里森小说中的身体叙事为线索,探讨莫里森小说中描写的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下身体的困境与突围,挖掘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码所隐藏的深刻隐喻意。本论文主要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梳理身体理论。首先梳理了身体在西方文化中的流变,进而阐述了种族主义、女性主义向度中的身体理论。第二章结合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探讨小说人物的身体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中留下的有形创伤。本章中身体所遭受的有形伤害主要包括:白人奴隶主对黑人身体的鞭打;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身体的摧残;女人在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的阴影下对孩子身体的责罚。第叁章进一步揭开托妮·莫里森小说中身体的神秘面纱,探讨主流文化对身体无形的规训和凝视。包括白人至上观念所炮制的“白即是美”的审美准则对黑人身体的毒害;黑人对白人审美准则的内化及模仿;男权文化对黑人女性身体的禁锢。第四章试图深入阐述小说中的人物利用自己的身体与种族、性别等级制度进行抗争,并试图超越种族、性别压迫的努力。进一步分析身体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隐喻意味。论文从而得出结论:无论托妮·莫里森怎样强烈地反对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最终,她都不希望种族关系和性别之关系走向分裂对立,而是寄希望于种族之间和性别之间能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相互融合,走向和谐。

郑凯文[9]2018年在《重复与变奏:莫里森关于黑人身份建构的再思考》文中指出黑人文学与黑人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期的黑奴被掠夺了话语和文字,只能用歌声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并将文化以音乐的形式保存起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非裔美国作家开始书写他们的文字时,黑人音乐的因素便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在创作内容和创作手法上都受到黑人音乐的深刻影响,创作主题也始终离不开黑人民族自身的建构问题。以非洲祖先的文化传统为根基,既要维护黑人民族内部两性的和谐,又要实现黑人民族与其他民族关系的和谐,这是她为民族指出的方向。同时,莫里森的创作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将新的社会问题融入其中,使作品始终保持活力,宛如一首世纪长歌,不断吟唱。本文立足于黑人音乐的特点——重复与变奏,分析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小说的创作历程中如何把握她所关注的黑人身份建构的问题。论文以黑人音乐中的灵歌、布鲁斯、爵士乐为叁大主框,在分析叁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比较莫里森的小说书写和其他几位代表性作家的不同,梳理莫里森在黑人民族自身建构上不变的思想,同时指出莫里森对自身及他人创作上的变奏式超越。本文认为莫里森的创作始终受到黑人音乐的影响,她通过对叁种黑人音乐形式的理解,指出文化、性别、种族在黑人身份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在不断的耕耘中,莫里森始终对前辈作家和自身创作有着再思考。本文在结构上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四部分。绪论主要阐明了黑人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并在现有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第一章论述灵歌的精髓与莫里森笔下黑人身份建构中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分析莫里森笔下的“林地空间”与黑人灵歌的关系,指出黑人身份的建构离不开其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团结;第二章论述布鲁斯对于莫里森的隐喻意义及莫里森书写中所强调的男女和谐思想。布鲁斯的独奏总是给人忧郁的感觉,暗指单一的性别很难实现人的健康发展,黑人身份的建构需要两性的共同合作。莫里森通过小说中男女性别的“独奏”来指出两性和谐的重要性;第叁章论述莫里森对爵士乐音乐精神的借鉴以及所指出的种族和解的重要性。爵士乐虽然是黑人音乐的代表,但它融合了多种文化因素在其中,就好比一部真正优秀的黑人小说绝不是单单只有黑人形象,通过莫里森与其他作家的对比,可以发现莫里森在创作中力主白人在黑人身份建构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四章论述黑人音乐的特点与莫里森小说的关系,用“重复与变奏”来描述莫里森小说创作历程的“变与不变”;结语部分从黑人身份建构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总括。

李朝畅[10]2014年在《阴影的背面—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男性形象》文中研究说明托妮·莫里森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她的作品均以描写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莫里森成长于美国历史上文学的黄金时代,其作品的出现打破了当时男性作家与男性人物垄断黑人文学的局面,从1970年莫里森发表《最蓝的眼睛》开始,便出现了一大批诸如艾丽丝·沃克,盖尔·琼斯等优秀的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作品中尤其关注黑人女性群体的生存境遇和自我身份的构建,但是她并不会因此而刻意贬低黑人男性群体,相反地,莫里森理解黑人男性的不幸遭遇,并对黑人男性表现出极大的怜悯。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初期,奴隶制的取缔虽然让黑人获得了自由人的身份,但是种族歧视与文化压迫并没有随之消散。本文主要以托妮·莫里森前5部作品为材料,阐释了莫里森作品中黑人男性形象变迁过程,并以历史,文化,女性主义叁个角度分析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从《最蓝的眼睛》中乔利在家庭中的缺位,到《所罗门之歌》中麦肯·戴德的黑人身份认同危机,再到《宠儿》中男性的回归,莫里森表达了希望黑人男性群体能够摒弃对黑人女性的性别压迫,达到两性和谐,同时继承先祖的文化,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以实现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透视出的他者世界[D]. 孟雷.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3

[2].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的精神困境[D]. 许引泉.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3]. 多元文化语境下托尼·莫里森研究[D]. 姚佩芝.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4]. 时间视域下的女性生存[D]. 邹晶.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5]. 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非洲神话书写研究[D]. 冯琪琪.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7

[6]. 希望的愉悦[D]. 杨梦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7]. 原型批评视域下的托妮·莫里森小说研究[D]. 邓会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8

[8]. 身体理论视域中的托妮·莫里森小说研究[D]. 沈潇君.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9]. 重复与变奏:莫里森关于黑人身份建构的再思考[D]. 郑凯文. 辽宁师范大学. 2018

[10]. 阴影的背面—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男性形象[D]. 李朝畅. 浙江工业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透视出的他者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