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的实践操作_问题教学法论文

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的实践操作_问题教学法论文

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的实践操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思想论文,操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学习政治经济哲学理论的学科,问题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课和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体现二期课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要求,这是早已有的共识。但在具体操作上,却是见仁见智,各有所出。

一、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对政治课普遍存在误解,经常扣以说教、空洞、大话、形式、虚伪、高调之类的帽子。政治老师也常常因“城门失火”而“殃及池鱼”。学生对政治这门课的态度也是平时放一放,考前背一背,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认为政治课可有可无,给政治课功能的实现增加很多难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科语言抽象

政治课语言重理性少情感,多思辨少推理。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们还没有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的意境中走出来,突然换上了“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这类艰难晦涩的专业术语,就好比吃完了鸡肉接下来是鸡肋,虽然鸡肋有味,但不是每个人都有“雅”兴。政治老师也大呼:政治课难上。

2.学生的认识局限

政治课的基础理论揭示的多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普遍的规律,只有当学生的认识能力到一定程度才能认识到。如果学生缺乏对客观世界全面的认识,就会对事物的本身产生狭隘的看法。

3.教材内容的概括性较强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世界本质的技能,政治课教材必须是科学性语言,再加上文本的局限,这就使得教材语言的表达概括性较强。上课时为了讲清一个概念,教师需要补充一定量的数据、实例来充实教材内容,但却无意间给学生造成一种感觉:教材可有可无,进而延伸到政治课可有可无。

4.学科的时效性明显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灵活性较强的课,对社会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年段去分析,需要不停地从现实中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一方面可以体现出政治学科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也造成一种假象:读书看报可以替代政治课。

5.测评方式的多元化趋向

随着二期课改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程标准广泛运用,政治学科的测评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学业测试、高考测试、社会调查能力测试,有的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原有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和教师讲授式的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变化的需求。学生会发出条条框框都背了,也考出好分数的困惑。

二、“问题教学法”的存在价值

1.问题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问题是认知过程的必经阶段。学习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调用原有的经验储备、知识储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我建构”。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发生认知冲突,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问题教学法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学习内容之间进入相互作用,使新知识在最佳时间内科学高效地进入已有知识的网络,进而形成新的良好的认知结构。

问题教学法是认知心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状态。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问题教学法使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成为一个逐步深入连续不断的过程,使学生的获得认知、参加活动、增加体验、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和谐统一。

2.问题教学法符合二期课改的创新要求

问题教学是教学创新意识的发端。创新性活动往往是以一个问题的提出为契机而展开的。与此相适应问题教学法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相关的问题。因为,只有存在问题,学生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会有探究的原动力,才会有“偶得”和“新悟”。

问题教学是贯穿整个创新性教学活动的主线。创新性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围绕问题来推进的,要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应存在问题。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知识的获得只有围绕问题展开,才能很好地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才能内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把学生从知识的一个层面推向更高的一个层面。

问题教学是问题教学法的载体。不断的创新性教学来自不断创新性教学问题的产生。问题教学法的基本规律不以现有教学问题的解决为终结,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这些新的教学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够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成为创新者。

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学科认识的成果,还掌握了这些成果与结论的获取途径与过程,使学生形成了认识的独立性,发展了学生创新能力,符合二期课改中的创新要求。

3.问题教学法符合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

教学中的教学问题具有吸引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适时地给出教学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

教学中的问题具有唤醒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教学是学生从事探索式学习认识活动,是自己去发现结论和行动方式,发现新事物、新现象。这些特点使学习成为一种智力活动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并积累学习活动的经验,形成学习能力。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能力时,学生就会有使用需要。这样就会使学生精神振作,感情激奋,思维活跃,主动追求教学问题的解决。这种由教学问题而引起的张力释放,就是动机的激发。

教学中的问题具有定向作用,可以诱导学生展开定向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时,问题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扬帆”;当学生思维方向不明时,问题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导航”;当学生思维集注“攻关”时,问题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避险、通幽”、“豁然顿悟”;当学生要对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整理时,问题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及时“靠岸”。因此,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扬帆导航避险靠岸”,完成一次心路之旅。

4.问题教学法符合政治课的学科特点

政治学科揭示的多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普遍的规律,所以语言抽象,概括性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越过“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探索”阶段,直接进入“问题解决”阶段,就会出现学生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课本原理与观点的情形。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于相关的数据和实例,提出问题,增加了一个信息源(学生)和无数条信息渠道(学生间信息的交流),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信息传递网络,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有益于学生真正接受正确观念。

政治学科时效性很强,现实生活中能找到不少学生感兴趣的实例。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提出问题,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缩短学生现有认知发展水平和将要达到的认知水平的距离。

政治学科的重要使命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问题的提出,可以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原有的观点;问题的分析,可以促使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纠正自己错误的观念,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正确思想素质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在问题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此外,问题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为教师反馈信息,促使教师适时调控教学,使教学和谐促进。在解疑和捕获新知的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创新展示才智的机会,锻炼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政治课问题教学法的操作执行

1.关于问题教学环境的创设原则

(1)平等性原则。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就背负着传道授业解惑责任,学生则是洗耳恭听、循规蹈矩,是一种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封闭的。问题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以及“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巧问质疑、主动探索、多向讨论、总结延续”,构建师生相对平等的开放的教学过程。

(2)弘扬个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提问是必需的。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而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往往会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如果教师只盯着自己已定的正确答案上,过早地肯定某一学生说出的这一答案,而忽略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久而久之,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力,而且课堂气氛逐渐沉闷,又会返回原先的讲授式教学。问题教学提倡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教学问题。而多角度分析问题又是形成全面观点的必须。课堂上如果形成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观点的习惯和氛围,学生经常会更新角度来思考问题,力图发现与众不同和论述严谨的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拓展学生的思路,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共享。

(3)合理分配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从主观上讲,教师总希望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又力求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要求。但在客观上,这其实是很难兼顾的两个方面。往往总有一部分学生并不能理解教师的意图而只能机械记忆学习的内容,还有少数学生根本没有注意或者没有能力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而我们已经无法像苏格拉底推行“产婆术”时期那样实行一对一式的教学法了。根据这些现实,我们能采取的最科学最合理的问题分配方式,莫过于“橄榄式”的分配了,即难度适中和水平居中的问题与学生,在分配中占据最大的比例,然后向两极递减。力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即广泛照顾到一般学生,又不忽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埋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4)可控性原则。教学系统是一个多元、多环节、多层次的系统。各个元素之间、各元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错综复杂。同时教学系统中的微观变量太多,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相互渗透,会使课堂教学不可控制性增强。这要求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仅是一个好演员。更应该是一个好导演。教师应立足于自己的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为每节课确立核心问题而不是解决所有问题,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疏导释疑,对差生进行劝导开解,使他们“乐学”。

2.关于提问的时机

(1)于有疑处发问。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及时发问,步步激疑、导疑、释疑。

(2)于无疑处发问。平中见奇,一直是艺术追求的境界。课堂教学若能从看似一成不变的形式与内容中,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把握全局随机问。课堂教学是一种紧张、艰苦的活动,特别是政治学科的抽象性较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无意注意不能持久稳定,有意注意必须付出意志努力。所以,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生“走神”现象,他们要么“人在曹营心在汉”,对课堂漠不关心;要么对某一话题非常感兴趣,偏离了正常教学轨道而大谈特谈。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话题中来。

(4)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教学应该追求一种有张有弛、虚实结合的境界,使学生兴奋与抑制相互交替,在有节奏的思维中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提出一些问题后,可以不要求学生立刻回答,或者看到一个问题是,不必立刻发问,而让学生在静思中有所感、有所得,然后再质疑、解疑。可以说,这样的留白是为提问蓄势,或者说是提问的延伸,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更广阔的自由境地流动。

3.关于提出怎样的教学问题

(1)留有思维空间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不能一览无余,要有留白,使学生的思维有发展的余地。

(2)开放式问题。教师的问题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基于教材,还要走出教材,结合实际,有现实意义。

(3)重视学习方法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类问题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重视学生理论分析能力的提高。

(4)理论联系实际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避免“新坛装旧酒”。空洞的理论从来只是无力的唇舌。只有把时代的活水引向课堂的政治课教学才会有生命力,只有建立在对现实的观察、剖析、批判基础上的政治课教学才会拥有生命源泉。政治课的问题应该敢于触及时代焦点、述评社会热点。在力主正面引导的同时,也应该敢于揭示社会的阴暗面。

(5)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答案,但是经过思索和探究又可能产生。

四、对政治课问题教学的展望

政治课问题教学以问题为主线,以释疑为过程,以思考为意义,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将政治学科的抽象理论与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结合后,从而实现学生对政治学科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使学生从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转化成自主性学习,还需要进行政治教师问题教学的课后反思研究和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今后政治学科问题教学进一步深入的方向。

标签:;  ;  ;  ;  ;  

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的实践操作_问题教学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