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义角度看副名组合论文_王惠子

从认知语义角度看副名组合论文_王惠子

南京大学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副词+名词”这一组合已从特殊变成了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了。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语法学家们就开始对“副词+名词”这一语法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学者们对有些现象仍存在不同的看法。纵观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两种看法:一是“副词+名词”组合不成立,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朱德熙、吕叔湘、胡裕树等;二是“副词+名词”组合成立,以便更全面地分析“副词+名词”结构。

一.静态的“副词+名词”结构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我们都知道副词的语法特征是作状语,几乎都能修饰动词,近半能修饰形容词。故从这一静态的语法规则来看,副词是不能直接修饰名词的,但在语法中也存在特殊现象,需要我们注意去甄别和分析的。

(一)副词+方位名词

方位名词表示方向、位置,单音节的有“上、下、前、后、左、右、东、北、里、内、外”等;双音节的有“之前、之上、之内、之外、之间、以前、以上、以内、以东、前面、下面、左边、东边”等。

根据语料库的定量研究表明,能形成副名形式的方位名词通常是“前面、上面、左边、右边、里面、外面、东边、上边、底层” 等这样的双音节,且副词以程度最高的“最”为主,从而形成“最+方位词”的固定结构。

(二)副词+名词主语

现代汉语副词语法特征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句子里,有些副词可以用作定语修饰作主语的名词性成分。这类副词并不多,通常是“就、仅、仅仅、只、光、单、单单、几乎”等,表示限制人或事物的范围。

(三)副词+数量短语

可以修饰数量短语的副词通常有“才、就、好、仅、大概、已经、将近、恰好、不过”等,它们所组成的这些带有数量义的结构可以作多种句法成分。

(四)副词+名词兼类形容词

在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是指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即在甲场合里有甲类词的功能,在乙场合里有乙类词的功能。

二.动态的“副词+名词”结构

从我们上文的静态的副名组合结构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此类副词修饰名词都是符合规范的语法规律的。故而我们可以发现,这类语法组合是不灵活的,会受到副词和名词两方面的多种限制,即在这种条件下,“副词+名词”的组合形式较为有限。

(一)副词+时间名词

无论是在日常交际还是文学作品中,我们都经常运用“副词+时间名词”结构。

我们需要指出,在这类副名组合中,对副词和时间名词都是有一定限制的。副词通常是“才、就、仅、大概、已经、将近、恰好、不过、渐渐、刚好、马上、终于”等表示时间的;而时间名词通常是“春天”、“初冬”、“星期一”、“小暑”、“秋分”、“春节”等。对这些名词进行语义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时间名词都是周而复始循环着的,即具有循环顺序义。如“上旬”、“中旬”、“清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黄昏”、“晚上”等。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类结构是表时间的副词与有循环顺序义的时间名词相组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副词+专有名词

从鲁迅先生的“十分堂吉诃德”到现在人们广泛使用的“够雷锋”、“太美国”、“很上海”等短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副词和专有名词的组合存在,但数量上是不多的,究其原因,是对专有名词的语义特征有一定要求。

在语言研究层面上,“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范畴成员在非范畴化后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也就是说在原有范畴和即将进入的新范畴之间会存在模糊的中间范畴,这类中间范畴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也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

(三)副词+普通名词

我们将普通名词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大类,分别进行分析。

1.副词+具体名词

这类副名组合结构是最为普遍的,也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在此结构中,具体名词具有描写性语义特征:

(1)我是很男人,很强硬的人,从前开那么多场演唱会,下来我都很少流泪。

(2)刘邦这个人太流氓了,所以同情被刘邦打败的项羽……

(3)其实,他在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很阳光的状态。

Jackendoff指出,“一个概念结构可区分为符号(token)概念和类(type)概念,符号概念指概念的内在结构是一个可能精细的内在结构的心理结构体,能够作为完整的实体映射到意识之上,是被范畴化的事物的表征。”

在(1)例中,“官僚”的符号概念就是“拿着朝廷俸禄,为君主办事的官员、官吏”这类群体中的一员。

类概念指被范畴化的表征,包括有机体在学习一个范畴时创造和存储的信息,它通常没有指称意义的心理结构体,即所存储信息并不特指范畴中某一特定成员,它不但包含符号概念而且还添加了人们在习得这个概念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存储的许多新信息。故在(2)例中“官吏”还增添了“拘泥于繁文缛节”、“作威作福”等信息,具有了描写性语义特征。通过上面的分析,除了表示本身的符号概念意义之外,还带有所蕴涵的各种社会意义或附加的感情意义的类概念。

对于类概念,第一,类概念所创造和存储的信息的差异性有利于我们解释副名组合可接受度的差异性。第二,类概念为指称意义向陈述意义的转换提供了内在的语义基础,即类概念总是在符号概念基础上增添其他意义,上文已分析过。

2.副词+抽象名词

抽象名词是指存在于人们认知领域中的抽象概念、并非具体存在的实物。由于不同的人对抽象概念的认知不同,所以这类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语义特征。

三.结语

本文通过静态(即规范的语法规则)和动态两大层面对“副词+名词”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主要从认知角度,指出这类结构中名词主要具有描写性语义特征和模糊性语义特征。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自然也可理解“很宅”、“太奇葩”、“很八卦”、“很狗血”等网络新义词的出现与使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1)

[3]刘正光、崔刚.非范畴化与“副词+名词”结构.外国语. 2005,(2)

[5]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7]白雪.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研究.安徽文学,2008,(7)

论文作者:王惠子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9

标签:;  ;  ;  ;  ;  ;  ;  ;  

从认知语义角度看副名组合论文_王惠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