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_农业论文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_农业论文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经济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对策论文,环境问题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地矛盾本来就很尖锐的情况下,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解放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15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两项相加达3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沙漠化面积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扩展1500平方公里,80年代以来每年平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治理的没有扩展的多,少数地方人进沙退,多数地方还是沙进人退。

目前,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20万平方公里,潜在的还有16万平方公里。水资源短缺问题在一些地区也很突出,尤其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有时人畜饮水都难以解决,更谈不上发展灌溉农业。可见,如何正确处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关系,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事关千秋万代,必须认真研究对待的严肃课题。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坏现象严重 据近10年统计,全国森林面积减少23%,森林蓄积量和采伐量下降22%。我国当前的林业建设重采伐,轻更新抚育,重造林、轻经营管护,乱伐乱砍,毁林烧山等现象特别严重,致使我国天然林,特别是大江大河的原始林和天然自生林面积大大减少。我国草地现状更令人堪忧:全国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 是全国耕地的4倍,林地的3倍,草地总面积中的98.6%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仅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4%, 由于过度的放牧与垦荒导致大量草地退化、沙化。而在天然草地中,大多数为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土地贫瘠区域,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区,由于这些草地植被破坏严重,“有雨则涝,无雨就旱”,农业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薄弱,现已成为水土流失多发区及沙尘暴发区。

(二)大规模陡坡耕种与围湖造田致使生态的自然基础紊乱 我国近几十年来大规模围湖造田与坡耕,致使生态的自然基础紊乱,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 长江流域和南方丘陵地区。“千湖之省”的湖北与湘、赣、皖4省, 几十年来共围垦湖区湿尘地约1700万亩。如洞庭湖上游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每年近1 亿立方米泥沙淤于湖底,湖泊蓄水量锐减, 从1949 年的293 亿立方米降至1997年的178亿立方米,减少了39.2%。而坡耕则在全国山区, 尤其是大江大河流域区内普遍存在,仅长江上游地区,因坡耕带来的土壤侵蚀量就约占长江水流量的60%。总之,数十年来,大规模的坡耕与围湖造田,已使全国数千万人口的生息与繁衍全然依附于这种不合理的国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

(三)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忽视环境保护、致使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突出表现在:(1 )来自工业的“三废”污染。工业废水污染水体,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使大部分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更明显;工业废渣经过淋沥渗透,污染土地和地下水,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工业废气的污染也是日益严重。(2 )来自农业自身的污染,主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地、过量地施用农药、化肥,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四)耕地粗放经营、掠夺经营现象日趋普遍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反复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目前在生产、建设和流通等各个流域,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实质性转变。我国2.2亿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仅0.45公顷, 属于“超小型”的规模,为扩大收入来源,相当数量的农户选择了兼业经营。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风险大、负担重,兼业农户的经营重心自然地会偏向非农产业,相应的是耕地粗放经营和掠夺经营现象不断加重。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农户仅掌握经营使用权的农村土地制度并不能从制度上保证和监督农户对承包地不采取这一做法。同时,片面追求农产品产出量的增长,不惜以牺牲资本和环境为代价,其结果也必然导致我国自然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

(五)大中小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90年代是我国城市发展最快时期,城市化水平由1981年的14%提高到1999年的30%,城市建设大规模展开,基建速度加快、马路拓宽、市区扩大。在建设中旧城的改造和新区的开发占去了部分公共绿地,毁坏了四旁树木,灌木草地,苗圃等,绿化面积下降,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大量地下水的开采和高楼大厦的建设使地面有下沉的趋势。城镇的不合理建设,也势必阻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农业自然灾害频繁,致使农业生产条件恶化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建国以来,我国共发生7次大洪水,仅90年代,就有3次。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流域又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135万公顷,成灾面积1304万公顷,绝收面积478万公顷,毁掉养殖水面44万公顷, 受灾人口2.23亿,直接经济损失达两千亿元。洪灾的常发对于农业经济带来了严峻考验。

(七)国民经济部门管理及干部政绩考核与生态环境有序的矛盾 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问题,造成了治山治水、植被建设、国土保护等多方面工作难以形成全面协调的综合性治理。在干部任期政绩考核中,一方面,突出强调经济指标,而对生态指标则不设立考核项目。另一方面,考核干部政绩仅为短暂的几年任期,在任期内,只要完成以产值为主体的经济指标,则可连任或晋升,这势必助长急功近利、单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因此,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往往采取先污染后治理、先灾害后救灾的短视行为。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整治对策

环境问题不仅是环境科学的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必须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一)提高对可持续农业经济的认识和理解 确保农业生产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然而目前,我国在发展农业的具体运作上、宏观上偏重考虑“经济增长的量”,微观上农民自身小农意识较强。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出现“竭泽而渔”、“超载过牧”、“重用轻养”等短期行为难以遏制的现象,致使农业生产环境条件日益恶化。针对这一症结,必须强化全民环保意识,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长远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确保行为的规范和措施运作的科学合理。因此,首先必须加强环境科学的教育,中小学要普及环保知识,大专院校要办好环保专业;其次是通过电视、广播等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可持续农业与环保的重要性、必要性;最后,要加强可持续农业与环保问题的学术研讨,并向社会各界宣传加强环保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1.协调环保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要重视环境保护,搞好环保建设,没有生态保护措施的经济发展是不能持久的。其次要增加环保投资,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0.5%—2%,目前我国只占0.65%,要力争在2000年达到1%以上。再次各级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环境资源价值观,并以此来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最后,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组建环保集团,积极开发环境外交和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制定环保产业政策,以外促内,引导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2.完善环保管理体制和干部考核制度。我国环保工作已被纳入国家经济计划,环保工作的职能从“规划、协调、监督、指导”转移到“监督管理”。但环保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执法能力不强,尤其是精通管理、经济的技术人员极为缺乏,需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环保队伍建设。环保工作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农林牧水公检法等部门,必须完善管理机构,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统一管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切实把环保工作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实行环保指标一票否决制,杜绝干部考核中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和短期效应的现象。

3.强化环保立法及政策措施。加强立法,完善法制,强化执法意识,用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措施来调节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决保持环境,首先实行谁开发谁恢复、谁使用谁保护、谁破坏谁补偿的政策。其次采取节能型的资源战略,精心保护资源,努力增殖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杜绝因盲目开发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三)优化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1.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除加强和提高工艺技术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永续利用原则,对再生资源的利用,必须坚持消耗量小于生长量;循环利用原则,对非再生资源,必须采取节约利用,循环利用等措施,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有偿利用原则,通过征收资源税等办法,促使生产者自觉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

2.大力开展生态建设。搞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以草定畜工作。对水土流失区,风沙区要治理一片巩固一片,通过种草种树,调整农业结构,合理进行农业开发,加强林区管理,控制滥垦乱伐行为。发展经济林木,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在空间上实行分工治理;在时间上重视区域环境演变对土地侵蚀、沙化的影响;在技术上采取耕作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综合整治;在经济上把区域开发、国土整治、脱贫致富等经济过程与减轻环境危害同步进行,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根据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噪音、城市建设与绿化问题要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之中,搞好环保区划,加强城市监督管理。

3.加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加强多学科协作,进行综合研究,要在单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测、投、防、抗、救和重建等多方面的研究。建立健全环境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和减轻灾害的决策水平。结合改造老企业、借助技术改造根治污染,推广环保实用技术,推行清法生产技术研究,增加生态工程投入,改造和修建一批生态工程设施,提高环保科学研究的投资强度和投资效果,扩展资金来源渠道,改进环保投资分配体制,发放低息贷款。我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有赖于科学技术的突破来得到有效的解决。环境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要从国情出发,从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通盘研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以期花最少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效益。推行开发不同生态类型地区的生态保护技术,开发自然保护领域中的现代技术、生物多样性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农村生态系统的环境战略,研究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人口膨胀使脆弱的生态环境长期超负荷支撑,自70年代初,国际上发生了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人们便开始觉悟到,以往的那种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改造自然的“征服论”自然观已过时,人类应同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应确立“协调论”的自然观。所以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减少自然灾害的重要途径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应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教育,提倡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出生率,使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与现代生产发展需要、与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从而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同时,要高度重视农业高中等教育,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绿色证书工程”的作用,广泛开展农民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其生力军的作用。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赖于人们自觉地来维护。人口的迅速增长和过量活动,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带来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严重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我们既要正视这种严峻的现实,又不要惊慌失措。我们既不能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停止经济发展,接受所谓经济零增长的观点,亦不可忽视生态环境问题,采取什么先发展后治理的办法。而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止对生态环境的再破坏,采取边发展边治理的措施,特别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严格控制我国人口增长,以期收到最佳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标签:;  ;  ;  ;  ;  ;  ;  ;  ;  ;  ;  ;  ;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