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体系要素初探_命题逻辑论文

思想体系要素初探_命题逻辑论文

思想体系要素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思想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是一个多义的概念。它既可表示思虑、想念等一种理性活动方式,又可表示一种观点,还可表示一种体系或系统。本文所讲的思想仅指思想体系或思想系统。

作为体系或系统存在的思想,在一定的时空中,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就绝不是杂乱观点的堆砌和罗列,而是一个结构有序的整体。思想的结构反映了思想内部各种成份、因素之间联系和转化的方式,表现着思想的整体状态和层次属性。不同的思想体系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和性质,其内容机制也相当精巧和复杂。了解思想的结构当然可以从思想的层次和建构方法等方面入手,但思想的要素构成既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又是一处理想的人口。不同的思想体系能否有相同的构成要素?回答是肯定的。这如同造型、大小、作用迥异的建筑物都要有整体构想、基本框架和建筑材料才能建造的道理相同。所不同的是思想的要素同思想的运动一样,不是静止不变的,也在运动和发展。因此,考察分析思想的要素,并进而揭示思想的结构特征,只作静态的考察分析是不够的,还必须作动态的追踪描述。静态的考察分析可以明了思想要素的分布和功能,借以把握思想的特征、层次和建构方法;动态的追踪描述可以洞悉思想的跃迁轨迹和变化规律,为思想的发展提供手段,导引方向。

统观思想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思想的要素可分这样三类:逻辑要素、知识要素和历史要素。逻辑要素是思想的基础、框架的建构要素;历史要素是思想的罗盘和路标,是统帅要素;知识要素是思想的血肉,是反映思想性质的要素。下面分别予以简略的解析和说明。

思想的逻辑要素

迄今为止,任何一门思想之所以能构成体系,首先是因为它有个独立的考察领域,有其同别的思想体系不同的研究对象。在这种独立的考察领域和研究对象中,人们必然可以选择与确定一组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这些由经验材料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和范畴就构成了思想体系的基石。其次,某一对象领域的概念和范畴必然会扩展成一组命题,这组命题反映或描述的是对象领域的普遍的规律性的内在联系,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联结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严整的系统,即思想体系。表征思想体系中逻辑关系的或是公理化方法,或是演化学方法,总之,即推理的方法。对此,爱因斯坦曾指出:“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是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由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1]爱因斯坦的观点是符合实际的。一般地讲,一种思想,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抑或思维科学的,只要形成体系,其基础和框架的建构离开逻辑要素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概念、命题与推理这些逻辑形式,是分析思想结构的必要前提。

思想的逻辑要素之一——概念

大家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源于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凝聚着人们的认识。作为认识,它具有主观性,就其来源而言又具有客观性。它反映了一类事物的本质,因而具有普遍性,而它根植于庞大的个体事物之中,又具有特殊性。同样的,它不仅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不仅是确定的,又是灵活的。概念本身就是复杂多样矛盾的对立统一。正像列宁指出的那样:“事实上每个概念、每个范畴都是二律背反的。”[2]概念的这些特性正是形成辩证思想和思想体系的基础。人们很难设想存在缺乏科学概念的辩证思想和思想体系。

概念是构成思想的基本元素,也是思想成果的结晶与凝缩。思想总要以概念的形式来表述对象。对此,列宁曾指出:“自然科学家应当知道,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但巧妙地运用概念却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自然科学和哲学两千年发展的结果。”[3]可见,思想要靠概念作为基本素材来建立其逻辑结构。同时,只要概念的抽象是科学的合理的,则它不仅是思想的成果,而且巧妙地运用它还可以正确地捕捉认识对象的主要矛盾。马克思正是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概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正是概念的转化和发展反映了思想的发展。运动所以能跨进数学的大门,赖以“变数”概念的产生;“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内涵。新的概念是新思想的起点,又是新思想的总结。新思想是对旧思想的否定与发展,但它首先表现为新概念对旧概念的扬弃。因此,人们总结和发展思想,首先必须正确地认识概念,具体地把握概念,灵活地运用概念,辩证地发展概念。

思想的逻辑要素之二——命题

概念是认识的成果,它凝聚人们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思想。但思想内涵的揭示和检验都要靠命题来反映。命题是概念的展开,也是表现思想的基本形式。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观点和具体结论都是以命题(判断)的形式出现的。思想和命题,一个是具体内容,一个是表现形式。离开了思想内容的命题和离开了命题形式的思想同样都是不存在的。

依照不同的标准,命题有不同的分类。一般地说,命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们对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即普通逻辑所讲的命题;一类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和矛盾属性的认识,即辩证逻辑所讲的命题。两类命题各有自己驰骋的领地,辩证命题明确深刻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矛盾对立的思想,而前一类命题则着眼于事物属性的断定,同时也间接地蕴涵了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等对立统一思想。两类命题结合起来,就可为思想体系的建构提供足够的命题材料。

命题是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逻辑要素,这是很清楚的。思想体系中的命题并非任意组合的,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不容混淆的秩序。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予以论述。这里要指出的是命题是一个可能的世界,一个假说林立的领域。科学的思想体系中,只有被认识了的命题才是真实的断定,才具有运用的价值。那些依据新的观察事实而提出的新的命题,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一时还难于应用。但这些新命题最终无论是被证伪还是被证实,它被提出的本身就是思想发展和前进的证明。

思想的发展和前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反映在描述思想的命题中,表现为或者由或然命题转变为必然命题,或者由特称命题转变为全称命题,或者由非辩证命题转变为辩证命题。总之,无论思想怎样变化,命题作为一种反映形式是具备足够功能的。

思想的逻辑要素之三——推理

任何思想体系都不是概念、命题的孤立堆积,它所包含的概念、范畴、命题之间存在着严格的逻辑关系。思想体系中,各种具体的命题和结论不仅都是从基本例题、基本原理推出的,而且其合理性也都可在逻辑上加以推演和证明。所以推理既是思想演化的手段,又是探求新知的方式。

推理是以已知命题为前提,求出作为结论的新的命题的思维运动过程。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它可以从个别概括出一般,也能够把握人们感官很难把握的事物的本质联系,从可能性中展望现实,或从结果中回溯原因,从而了解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

推理的主要形式是类比、归纳和演绎。类比是依据客观对象之间已知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而推出未知的相同或相似属性的推理方法。它具有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作用。归纳和演绎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推理形式。前者由个别到一般,后者由一般到个别。然而它们“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4]归纳和演绎需要相互补充,归纳为演绎提供一般性前提,演绎也包含着归纳的成份。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人们的思想认识提供强有力的手段。任何一个思想体系的确立,离开了这几类推理形式都是不可设想的。思想体系中命题间联系的环节主要是推理来体现的。如果说一个思想体系的客观有效性和正确性要靠实践来验证的话,那么,它的逻辑严密性和论证性则是依赖于推理来说明的。

在论述逻辑要素在思想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时候,有一点要特别注意,那就是绝不能无限夸大逻辑在思想体系建构中的作用。否则,就会陷入结构主义的泥潭。从根本上说,思想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具体的经验知识。我们要说明的仅只是在构成体系的思想中,逻辑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素材。借用一句逻辑的话说,逻辑要素是构成思想体系的必要条件,少了它不行,有了它也未必成功。它仅是对经验知识材料的加工手段,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从经验知识向科学思想的飞跃,正确处理科学思想同经验知识的关系。而经验知识必须也只能靠人们的实践活动去获得。这是思想的唯一源泉,也是思想发展的唯一途径。

思想的知识要素

思想的触角总是要伸向任何可能伸向的领域。在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之后,人类对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诸多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相应的经验知识,乃至概念、范畴、原理、定律。经过对这些东西的逻辑加工处理与长时期的实践检验,产生了一个个知识系统。知识系统的产生,是经验知识的理性化,是思想运动的必然结果。“由经验材料作为引导,研究者宁愿提出一种思想体系,它一般地是在逻辑上从少数几个所谓公理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来的。我们把这样的思想体系叫做理论。”[5]爱因斯坦这段话论述的虽是自然科学思想,但作为各种思想发展的一般历程,也是不无道理的。

知识是什么?作为思想体系的反映,这里的知识指的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经验认识。它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不同,它是纳入了思想体系的理性认识。思想体系的内容无论具有多大程度的科学性,总是以知识的理论形式存在与变化。科学的理论系统往往是思想体系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思想的内容一般都可归属于某一知识领域。知识占有量的多寡对人的影响是重大的。一个人创造财富的潜在能力总是随着知识量的增加而增强。知识量的增加甚至还会使人们的观点、认识方法乃至于立场有很大改变,这种情况集中地体现在“知识就是力量”的格言中。具有一定知识的人被称为“知识分子”,肤浅的思想观点被斥为浅薄无知,“干部队伍要知识化”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等,都足以说明知识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和人们对知识的认识。

人类的知识是个浩瀚的大海。当今,各种知识体系竞相破土,令人目不暇接。如何分析认识作为思想内容的知识和知识体系,的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下面仅从知识的构成、作用、特征和变化方式等方面作些探讨。

一、知识体系的构成与作用

知识体系是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存在与发展的。科学的理论是对经验事实整理、概括、抽象的产物。它从起点到终点(相对的)的逻辑行程,实质上就是它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体系或理论认识与历史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科学的理论不仅具有对客观对象的性质和关系揭示与解释的功能,还具有对客观对象种种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引导人们作出新的发现的功能。换句话说,科学的理论知识可以向人们昭示预见未来与形成未来的可能性。这已为大量的事实所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为人们展示出了一幅美好的共产主义远景;结构化学理论和现代遗传工程学说使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制造世界上本来没有的新的物质与物种成为了现实。

理论知识的这种作用是同它本身的构成紧密相关的。在相应的逻辑框架之中,知识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经验知识,一部分是理论陈述。经验知识是理论陈述的来源和佐证,理论陈述是经验知识的上升和抽象。较之于经验知识,理论陈述具有更高的概括性、一般性,它是人们藉助于思辨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提炼出来的。经验知识的视野较为狭小,它带有深深的个性认识的印痕,它感觉到了一些东西,但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所感觉的内容。知识理论则不同。经过对经验知识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开阔了经验知识的视野,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刻地感知认识对象,可以避免盲动,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带来更大自由。“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的论断之所以颠扑不破,就是因为它从本质上阐明了理论对行动深远的指导意义。

我们这样说,丝毫也没有贬低经验知识的意图。作为思想理论的构成要素,经验知识是理论抽象的基础,没有它,理论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就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事实上,经验知识和科学理论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任何科学的思想理论都满布着经验知识的颗粒,新的经验知识又为新的思想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如果说实践和经验知识是科学的躯体的话,那么思想理论则是科学的灵魂。灵魂和躯体怎么能分割呢?

二、知识体系的特征

知识总是在思想较为成熟、活跃的领域首先实现系统化,构成相对完整的体系。科学的知识体系一经产生,虽然还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但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

1.相对正确性 这首先表现在科学的知识体系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它是通过具体经验上升而概括出来的理论学说。它不是思维主体的主观杜撰,不是纯思辨的产物,它的思想内容同客观规律是基本相符的。其次,我们说它的正确具有相对性,是因为任何科学知识体系所揭示的规律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都不会超越历史的局限,因之,都不是终极真理。事实上,人们的认识同客观规律“就像两条渐近线一样,一齐向前延伸,彼此不断接近,但是永远不会相交”[6]。因此,科学的理论虽然带有绝对真理的成份,但它毕竟要被历史限定在一定的高度上,不可能突破历史所赋于它的特定的视野。当然思想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然而,这同科学的知识体系正确的相对性并不矛盾。

2.完整统一性 完整统一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理论同客观事物的关系方面。科学的知识体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关于研究对象的较为全面完整的思想认识。片面零碎的观点难于逻辑地构成体系。二是知识体系自身的统一性方面。一般说来,一个知识体系的统一性愈严格愈广泛,它的适用范围也就愈大愈广。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普遍地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是因为它较之其前的任何理论都具有更大的统一性。相对论之所以能打破经典力学是绝对真理的神话,是因为它不仅能成功地描述经典力学感兴趣的低速运动的物体,而且更适合于描述经典力学所无法解释的接近光速的高速运动物体。所以,随着思想认识的深化,知识体系有逐步走向相对统一的趋势。

3.逻辑的严密性 一个知识体系逻辑的严密性有两个标志。一个是没有任何一个多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二是体系的逻辑导出环环相扣,没有任何断链。或者说命题的衔接过渡全部是自然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具备了这样两点,被确认了前提的真理性才能传递到导出的命题中去。否则整个体系就可能失去真理性价值,变得不堪一击。因此,知识体系逻辑的严密性关涉到它自身的存在及其战斗力,是在整个体系的建构中时刻马虎不得的一件大事。

三、知识发展的几种形式

如前所述,知识是思想认识的结晶。因而知识的增长同思想的发展总的说来是一致的。知识的跃迁轨迹往往就是人们思想的变化历程。这里主要谈谈知识发展的几种形式。

1.循序渐进式 这种形式一般是知识体系的完善方式。知识体系建立之初常常夹带着不科学、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内容。修正错误使之科学化也常是个漫长的过程。1869年门捷列夫给出了元素周期表,并且认为周期表是以元素不可改变为基础的。30年后,随着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元素衰变理论问世,元素不可改变的观念被打破。同位素、原子序数概念建立后,人们对元素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不仅找到了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还人工造出了多种元素。从周期表提出至今的一百多年中,人们以艰苦的探索和不断获取的成果,使周期表逐步完善起来。目前,它是否到了尽头?还将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研究。

2.间断突进式 这种形式主要反映在科学的革命的思想理论对旧的错误的思想理论的否定,或者较深刻的思想理论对较肤浅的思想理论的否定与发展两个方面。伽利略一举击碎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理论、相对论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发展都是证明。突进是一种反映形式,此前必有一个经验与理论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虽有长有短,但在形式上都必然反映了间断性。间断蕴涵着量的积累,突进是质变的方式。间断突进是量变质变的对立统一。

3.对立并进式 对立并进是知识体系建构前思想表现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立并进的思想双方或多方,一般说来都有其合理的成份和不合理的成份。这使得它既不同于正确思想,也不同于错误思想。历史的发展往往会分别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把它们统一起来,形成新的科学的知识体系。黑格尔是辩证法大师,但他充满唯心观念;费尔巴哈高举唯物论旗帜,思想却被形而上学左右。正是他们思想的合理内核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因此,新的思想的对立并进往往为知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也正是我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客观依据和目的。

在知识的增长中,还有个新旧知识的关系问题。新对旧固然可以融化综合或移植嫁接,但总的说来,主要的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这里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之也就没有前进。

思想的历史要素

众所周知,世界观是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总的观点,它制约着人们的感情、意志、思想,规定着人们的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等,调整着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受世界观的支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7]可见,世界观是思想中处于最高层次的要素,它对思想具有统帅与导向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任何思想体系都不仅是过去了的客观存在,又是现实中活着的过去。它表现为一个流动着的连续时间进程。因此,人们在分析认识社会、自然问题与构建思想体系时,不仅要注意到历史的这种客观具体性、严格的有序性和不可分割的连续性,同时,也必然会打上这些特征的印记。限于篇幅,我们仅以人类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简称科学技术)的认识历程的简要展示予以说明。

自然科学是人类探察自然界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过程,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意识形态。技术是自然科学的应用和物化,是人类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和能力。科学技术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近代以前,即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发表(1543年)以前,科学技术还处在自己知识的童年。那时人们的思想突出集中在作为整体,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运动的源泉在哪里等问题上。由于当时人们对大自然所知甚少,因此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伴随着浓厚的想象和猜测,因而表现出了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到了近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了飞速发展。其重要表现是不仅形成了一系列自然科学学科,把自然科学从统一的哲学中分化了出来,而且创立与完善了一系列的认识方法。这时人们既不像古代学者那样纯粹依靠哲学思辨对自然界提出种种猜测,也不像古代工匠那样仅仅追求制造一种产品或改进一种工艺的实际目的,而是努力追求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揭示其背后的规律,因而对动物界、植物界、矿物界的考察和对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运动形式的探究都取得了至今仍具有重大价值的成果。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

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又有许多突破。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分子生物学对人类生命本质的研究由细胞水平进入大分子水平,并发现了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关于光电效应与黑体辐射的研究导致了量子论的创立;相对论也在对时空关系的考察中破土而出。人们的认识一方面从宏观领域扩展到微观领域,另一方面又从宏观领域扩展到无限的宇空,形成了新的宇宙学说。本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加深了学科间的渗透,从而促成了诸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这些边缘学科和诸如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综合技术部门的诞生。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新的情况。科学研究一方面是分支愈来愈多,分科愈来愈细,呈高度分化趋向;一方面在众多交叉点上又形成了许多综合性学科,出现了高度综合的态势。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像两支利箭都指向大自然的纵深,前者可能是新科学突破的前夜,而后者极可能是新技术发现的序曲。二者的不断整合,又使得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成了一种趋势。

马克思主义一贯十分关注科学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向,认为科学是“以知识的形式”被生产出来的“一般的社会生产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8]。并且认为科学技术“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9]。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时,人们也正以唯物史观的目光审视与总结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同科学社会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一样,社会科学化也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

由此可见,世界观决定了人们的思想,人们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和思想活动又对世界观发生深刻的影响,受到的思想影响不同,世界观发展变化的方向也不同。在不同世界观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思想体系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是根本的区别。因此,世界观统帅着思想体系的内容,决定着思想体系的性质,对思想体系的结构具有根本的导向的作用。

注释:

[1][5]《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1、115页。

[2][4]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9、291、206页。

[6]《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5年3月1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515页。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533页。

[8]恩格斯《卡尔·马克思的葬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第375页。

[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34页。

标签:;  ;  ;  ;  ;  ;  ;  ;  

思想体系要素初探_命题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