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论文_刘晓珍

摘 要: 努瓦列斯说:“数学家本质上是个着迷者,不迷就没有数学。”最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思考,做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在平常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透过教学中的案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简单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一节我们班真实的课堂参与度情况统计:全班人数46人,学优生(13人),回答问题比率21.6%;中等生(27人),回答问题比率76.5%;学困生(6人),回答问题比率2.1%;一次未回答22人,未回答问题比率50% .

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而想要“再创造”,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们都来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拓宽学生的思路,让课堂成为思维的大舞台。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很有意义。

一、一题多变,让学生深入思考

有些人认为,题海战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事实上,这个观点并不正确。提高思维能力不在于题多,而在于精练,在于开动脑筋,深入探究,举一隅而反三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究,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师可对数学题目进行变式、深化和拓展,帮助学生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思维”模式,把数学学习活动引向知识的产生、应用和拓展的高度。

例如:(1)原题探究

如下图,①王村要挖一条与河相通的水渠,怎样挖最合理?请在图中画出来。② 请帮小鹿设计一条?去小河边最近的路,?并画出来。

(2)生活化探究

①如图是小亮跳远时的沙坑的示意图,其中l是起跑线,应当怎样测量小亮的跳远成绩?为什么?

② 学校要修一条水泥路到公路,怎样修最近?请你在图上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我的理由 。

(3)拓展探究

如图1,一处海湾停留了M、N两艘游轮,M船的船长从M处出发,先到OB海岸,再到OA岸,最后到船?问船长如何走使水路最短?

如图2,直线l的同一侧有两个点O、P,要在直线l上找一个点 M,使这一点M到O、P两个点的距离之差最大?并说明理由.

这一组变式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常用一题多变的方法来开拓学生的思路,不仅能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深化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求知欲。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拓展思维

“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认知,可以把学生脑中的思维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小数的意义(一)》第一次教学设计片段:

(一)认识一位小数

1.出示尺子图。

师:看了尺子图,你是怎么填的?

生:分数是1/10米,小数是0.1米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1/10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师:谁再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2.出示面积图。

师:再看正方形图,你还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吗?

生:分数是1/10,小数是0.1

师:为什么它也能用0.1表示?

生:涂色部分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1/10,用小数表示是0.1.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也就是说它们都表示1/10。即1/10=0.1

(出示课件:1/10=0.1)

例如:《小数的意义(一)》第二次教学设计片段:

(一)建立模型,认识一位小数

1.出示尺子图。

师:看了尺子图,你是怎么填的?

生:分数是1/10米,小数是0.1米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1/10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师:小组内互相说一说,1/10米和0.1米表示什么?(指名回答)

2.在正方形上表示0.1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如果投影中出现的这个正方形表示“1”,思考一下,如果这是1的话,0.1怎么表示?拿出正方形纸,动手折一折0.1.

师:小组内展示一下自己折出的0.1,小组成员一起评议一下折出的0.1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师:(展示学生作品)看这位同学的折出的0.1,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认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 .

师:一起看大屏幕,把正方形这样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十分之一表示,也可以用小数0.1表示。这样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分数十分之一和小数0.1表示。

从两次挑战题的正确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动手操作过程其实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创设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环境,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其创新潜能,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产生智慧的火花,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布疑引导,让学生静心思索

以前设计课堂练习时,任何一种类型练习都不舍得删除,总想题题练到,设计的练习类型繁多,整堂课看起来繁花似锦,时时热闹。但是沉淀下来细思,学生课堂上认真地完成五花八门的“练习拼盘”,实际上对知识点的掌握浮于表面,少了思维的碰撞火花,并没有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跟着老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看起来面面俱到,实际上却如漫画“挖井”中的挖井人一样,怎么也碰不到真正的水,来滋润思维之花。教师只有深入挖掘教材,将整堂课的新课教学和巩固提升练习串成一条线,通过多层次的布疑引导,才能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四上《确定位置》练习设计(第一次):

课后练习反馈,1?4题的基础题正确率84%,最后一题拓展题的正确率是28%.

四上《确定位置》练习设计(第二次):

课后练习反馈,1?4题的基础题正确率90%,最后一题拓展题的正确率是58%.

从调查数据可以知道,两次不同风格的作业设计,得到的效果对比明显。第一次的设计,汽车、鸟笼、Flash小游戏、星星图、棋盘,看起来五花八门、题型繁多,但实际上这些题目对知识的考察交叉重复,既浪费时间又会让学生有疲惫感。而第二次练习,后宅地图、义乌地图、全球经纬度,看起来只有三道题,但是串成了一条连贯的思路,既然学生体会的知识蕴藏在我们平常的点点滴滴中,又让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一步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项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智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不拘常法、寻求变异,创造新思维。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适合学生思维提升的课堂,尽全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11).

[2] 刘坚. 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

[3] 刘文祥. 教案[M].北京:延边教育出版社,2018(1).

论文作者:刘晓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论文_刘晓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