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律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律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世界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世界即将跨入21世纪。此时,人们都抱着种种希冀和祈盼,对这个新世纪做这样或那样的展望和预测。然而对世界经济的未来进行展望必须有所依据,重要的依据是其发展规律。

说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今天重新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多余的。这是因为,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客观规律问题似乎有所忽视,而这又是有原因的。

原因之一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迄今的半个世纪,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各种新现象、新动向、新问题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例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五六十年代较快增长之后,于70年代初突然陷入“滞胀”的泥潭。它们苦苦掐扎了10年,才勉强脱身。又如,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在战后初期曾在世界经济中居于统治地位,但好景不长,其地位一路下滑,今天它要“领导”世界,却已感到力不从心。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的变化更为惊人。从5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经济持续腾飞, 十多年间, 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以上。到1968年,就成了西方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可是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却一蹶不振,欲进不得,以至今天人们开始议论日本是否进入了“零增长”时期。再看看发展中国家,半个世纪以来,它们为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改变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而历尽坎坷。80年代不少国家还曾跌入债务危机的陷阱,发展几近停滞,整整失去了10年的时光。然而,东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还在80年代,就脱颖而出,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世人所瞩目。最令人震惊的是原苏联。半个世纪内的大部分时间,它以一个超级大国的巨大实力与美国进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造成冷战对峙的局面。但它的经济状况却每况愈下,改革又未奏效,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社会混乱、政治动荡,终于联盟解体。至于这半个世纪内世界贸易的失衡,国际金融市场的震荡更是屡见不鲜。

世界经济现象的这种纷纭复杂、变化多端,使人易于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其发展充满了混乱性、偶然性,没有任何规律可循。

另一个原因在于,战后以来,各类国家,都为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制订某种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实行某种计划、措施,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国际经济组织和由大国组成的集团,如“七国集团”,还联合起来,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控。这也使人们易于产生一种误解,认为经济的发展似乎全凭人的主观意志的安排,没有什么客观规律。

尽管有以上情况,世界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有其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既然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那么,为什么看上去竟如此变幻莫测。本来,任何事物,特别是复杂事物,其发展规律都不是像昼夜的交替和水往下流那样直接表露,而是通过种种复杂现象,曲折地表现出来。而现象总是纷繁多样的。因为世界经济总体的发展,不能不受其各组成部分变动的影响,也不能不受世界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更不能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其中各种力量的分化和组合,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反作用,不能不使世界经济呈现变幻不定的景象。但是,无论这些现象多么复杂,甚至脱出常轨,从根本上说,世界经济是按其本身的客观规律发展的。

各国对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种种努力,当然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如动员各种力量去实现某种既定目标,减少或避免某些消极和破坏性后果等等。然而,人的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否则,必将劳而无功,甚至终遭碰壁,使发展受到重大挫折。这种教训,半个世纪以来,不论中外,不胜枚举。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当然是指世界经济作为一个矛盾统一体发展的规律。除此之外,世界经济的各种行为主体,如各类国家,各地区经济集团,跨国公司,以及世界经济的各活动领域,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也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也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由于当代世界经济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主导地位,因此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又具有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也为揭示世界经济发展的底蕴,探求其发展规律而付出了巨大努力。无论在国内或国外,经济学都是最受关注和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然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是如此迅速,深入研究其发展规律,以便把握其发展趋向,抓住其所提供的机遇,促进发展,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本文拟提出世界经济发展的若干(不是全部)规律,就个人的认识做简略的说明,并与此相结合,对21世纪世界经济的前景做粗略展望。

二、生产力的加速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来自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加速度的,即从总的趋势看,它越来越快。当然,它的发展也并非没有起伏,而是时快时慢,呈波浪形运动,在波浪的高峰,往往会出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所有这一切,自从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表现得特别明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过去任何时期。如果说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后,特别是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一百年内,生产力的发展超过了过去人类历史上生产力发展的总和,那么,第二次大战后的半个世纪内,生产力的发展又超过了自从产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发展的总和。正是因为生产力的空前大发展,战后的世界经济的面貌,才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战后生产力的质的飞跃,集中表现为50年代开始的新的科技革命。这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是空前宏伟的一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在五六十年代,主要发生在核能、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喷气技术、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等领域,导致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较快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自从80年代中期至今,这场革命又在微电子、光纤通讯、信息技术、新材料、宇航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展开,有力地推动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半个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的飞跃,促使新产业、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大提高,社会财富大量增加。

为什么生产力会加速发展呢?

首先,现代科学成为生产力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如果说人类自远古到近代的千万年间,生产力是建立在人的经验的基础上,那么,到了近代,生产力已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成了生产力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以至可以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的发展,是从人对自然的理论认识到生产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往复循环过程,这是一个实践和理论互相促进的过程,因而是加速的过程。

其次,人类所掌握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知识是不断积累的。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总是在前一时期已有成果和已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因此,它不断加速前进,不断创新,日新月异。

再次,生产力的社会性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社会化也不断加强。19世纪, 它基本上还是科学家和发明家个人的事业,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和高等院校把大量科技工作者集中起来,有组织地开展科技研究,科技成了集体的事业,效率自然要高得多。二战后,国家又成了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国家拨出巨资,制订计划,组织全国的力量联合攻关,效果比过去更加提高。近十多年来,科技事业的国际合作又有了广泛发展。国家之间,跨国公司之间均在一些重大高科技项目上加强合作,其效果又远远超过过去任何时候。

最后,世界矛盾不断发展,竞争不断展开,这些矛盾和斗争包括经济竞争、政治斗争、军备竞赛,都时而缓和,时而激化,有时则十分剧烈。而斗争的结局,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因此,这些矛盾和斗争是推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加速发展的强大力量。

可见,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是客观规律,过去如此,今后仍将加速发展下去。展望21世纪,生产力将有新的飞跃。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为迎接这种飞跃做准备。其表现之一就是把促进科技发展作为一项关系国家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来抓,增加投入,集中力量,制订计划,务求走在科技革命的前列。如美国1994年8月发表的科技政策表明, 要将民用技术的总开支增加到GDP的3%(1990年为2.6%);1994年4月欧洲也通过了《第4个科技发展和研究框架计划》,总投资为123亿欧洲货币单位。1994年6月, 日本政府提出以加强基础研究为特色的“新技术立国”政策,同年11月又发表《科技白皮书》,决定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增加1倍。 韩国提出了“科技立国”口号,并决定到1996 年把科研经费增加到GDP的3%(1990年为1.83%)。断预测今后最有影响、最有市场、 最为重要的科技项目和产品。如美国《时代》周刊1995年2月17 日载文预测今后10年将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10项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高温超导、遗传工程、仿生学、环球个人电话、话音启动计算机、纳米技术、光电子学、虚拟现实和新材料。

当然,生产力的发展也受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当经济发生危机或陷入困境和政局动荡时,科技的发展也会受到不利影响,生产力也会受到阻碍和破坏,7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对生产力的发展就起了消极影响。但是这类现象是一时的,总的来说,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三、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逐步升级

随着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产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不断趋向多样化和逐步升级。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规律。其表现首先是三大类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消长变化。人类的生产活动先是在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中进行。农业社会持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从18世纪中叶起产业革命开始了工业化过程,即开始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第二产业得到大发展。到19世纪末,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成了工业国。二次大战后,工业经济高度发达,在此基础上,各种服务业,即第三产业迅速扩大。目前美国的第三产业已占GDP的70 %以上,日、欧等国也占55%以上。社会开始向后工业社会转变。庞大的第三产业包括商业、交通运输、通信、银行、保险、医疗保健、教育、科研、广播电视、旅游、文娱等等。其中有直接间接为生产服务的,也有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它们对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部门繁多,功能各异。从其发展趋势看,今后很可能,也有必要进一步加以划分,如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部门,包括通讯、微机软件、广播电视、出版发行等列为第四产业,把与人力开发有关的部门,如科技、教育、保健、旅游、文娱体育等划为第五产业。

产业结构的不断多样化和逐步升级,还特别表现在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这些新技术部门分布于上述三大类产业之中,也有的是跨产业的。如电子计算机部门,硬件属第二产业,软件属第三产业;又如宇航部门,航天器的制造属第二产业,而其利用则多属第三产业。在新产业部门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部门的发展相对缓慢,有的几近停滞,但并没有消失。它一部分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另一部分则保留下来,并在新技术基础上得到改造。

在目前的高科技发展热潮中,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产业化。在这方面,日美欧等国正在展开激烈争夺。美政府利用冷战后军转民的时机,大大促进科技产业化步伐,在以信息高速公路为龙头的信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其他一些高科技产业中的领先地位得以加强。欧洲过去在科技产业化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落后于美国。近些年来,日本也失去了赶超美国的势头,它们都怀有巨大的危机感,力图扭转局面,科技产业化步伐有加快趋势。

多年来,发展中国家也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逐步升级。由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有些国家至今仍保留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单一的、畸形的落后产业结构,主要生产和出口一种或少数几种初级产品。但是,这种状况也在发生变化,许多国家都在实行产业多样化和升级,首先是发展初级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随后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情况,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工业化迅速进行并已具有相当工业基础的国家,表现特别突出。例如,目前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在接近发达国家,它们也正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韩国的目标是,在90年代,高技术产值年平均增长19%,到2000年,这部分产值占全国产值的比重将从1990年的12.3%提高到32.7%。在台湾省的制造业中,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也迅速上升,现已近60%,最近台湾又提出“工业升级”口号。新加坡也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口号,把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作为重点。东盟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国也都纷纷采取措施,促进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由于各国产业结构都在趋于多样化和高级化,整个世界产业结构也就不断多样化和高级化。事实上,今天的产业结构的变化问题已不能仅从一国内部来观察,必须从世界范围内来观察,因为它已经成为“地球规模的蜘蛛网”。这就意味着,各国乃至全世界的产业结构,一方面在不断多样化和高级化,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深入进行专业化分工。

四、国际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

生产力的社会性的加强,不仅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还特别表现在国际劳动分工的不断变革上。

第一次产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通过世界市场,不同国家被纳入一定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当时国际分工的基本特点是,先进国家,主要是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从落后国家进口原料,主要是天然纤维等农业原料,同时向落后国家输出制成品,主要是轻纺产品。这是一种垂直性国际分工,国际交换是不等价交换,甚至是赤裸裸的掠夺。到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国际劳动分工发生变化。这时,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从殖民地进口农业原料,而且占有和开采那里的矿物资源,以发展自己的重工业。为了确保矿物原料来源,它们向殖民地大量进行资本输出。这样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垂直分工,是比过去更加扩大和加深了的垂直分工。同时,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则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侧重发展不同的工业部门,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水平分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如上所述,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特别是开始发展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多样化。出口商品构成也随之发生变化:初级产品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逐步下降,制成品的比重上升。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尚以初级产品为主,目前,制成品已占其出口额的60%左右。这样,它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关系,水平分工成分增多,垂直分工成分相应减少。特别明显的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某些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已是水平分工为主了。至于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分工更是进一步深化,这不仅表现在各国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不同,而且表现在各国相同部门内部生产的产品品种、型号不同,甚至是同一产品,但各种零部件和各工序也在不同国家完成。

国际劳动分工从垂直型到水平型的转变,以及水平分工的不断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客观规律,世界各国都不能不参加这一不断扩大和加深的国际分工体系,在其中占有一定位置,并从这一位置出发,与其他各国发生交往。

应该指出,战后国际劳动分工的深刻变化,与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密不可分。自从50年代来,现代跨国公司开始大发展以来,其数量迅速增加,从70年代初的约7000家增至目前的3.7万家, 同期其子公司数量从2.73万家增加到22万家。这些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都有一定的过细的专业分工。而这种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却表现为各国之间的分工。或者反过来说,当代的国际劳动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外在表现。

目前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不仅新产业部门,而且新技术产品将不断涌现;与此同时,跨国公司正在继续发展,不仅发达国家的母公司愈益扩大其跨国经营,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公司也将跨越国界进行跨国经营,加入跨国公司的行列;不仅大公司几乎全都成为跨公司,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小公司也在开展其海外业务。故此,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时,国际劳动分工必将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必将大大发展起来,成为当代国际劳动分工的突出特点。

五、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

自从世界市场形成以来,它就不断扩大。世界市场的扩大,尤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世纪表现得最为突出。在战前长时期内,世界市场主要是商品销售市场。战后,除商品市场外,劳务市场、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都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且互相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市场体系。这个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迅猛扩大。世界市场的扩大超过了生产的增长。

首先是商品市场的扩大,这表现在世界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上。近半个世纪来,世界贸易额的增长率一般超过世界生产(世界GDP)的1倍。有时超出更多。如80年代下半期,世界出口额年平均增长9%, 而世界GDP年均增长为3.5%。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大大减缓,1991—1994年平均增长约1.5%,但世界贸易额增长率约为4%。据世界银行预测,1994—2003年的10年间,世界GDP年平均增长率为3.5%,而世界贸易额增长率为6—7%,据一些经济学家估计,到200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可达6万亿美元,再过10年,即到2010年,还将再翻一番。

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大,表现在短期资金流动量以惊人速度增长,其规模比商品贸易额要大几十倍。资本市场,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全世界每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在80年代初约为1000亿美元,现在已超过2000亿美元。而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已超过2 万亿美元。据估计,今后10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可达6万亿美元。

可见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具有规律性的现象。

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与科技的空前进步和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世界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不断升级,国际劳动分工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加速进行工业化,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一些国家居民生活的改善等,都有密切关联,与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更直接相关。因为无论是世界贸易,国际金融业务,国际投资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内部的经营活动。

战后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还与世界贸易和资金流动的限制逐步放宽,逐步实行“自由化”有关。在这方面,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现在是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经济组织,都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各国都顺应这一世界潮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行面向世界市场的方针,也是促使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应该指出,战后的世界市场,是少数发达工业国占有主导和统治地位。展望21世纪,虽然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改变,但发达国家本身的市场已趋于饱和,它们将越来越把自己未来的发展寄托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特别是一些人口众多,有一定工业和科技基础,正在加快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韩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南非等国。这些国家正在成为世界新兴市场。这些新兴市场巨大潜力的发挥,将对未来世界市场的继续迅速扩大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六、经济生活国际化、全球化和地区化的不断加强

自从世界市场形成后,各国经济的交往就越来越密切,经济生活开始国际化。尔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其国际化程度也不断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的互相联系,不仅通过商品贸易渠道和信贷资本输出渠道,而且有了由上述各种国际经济活动所组成的发达的世界市场体系,而这个世界市场体系又不断迅速扩大,各国对外经济活动占本国GNP的比重不断提高, 对本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断加强。例如全世界出口额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已从70年代初的10 %左右提高到1992年的15.5%。不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把对外贸易看作是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这样,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就更加紧密,共同组成了全球经济的整体,经济国际化达到了更高的阶段,即全球化阶段。

经济国际化是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劳动分工的深化而同步进行的。战后经济国际化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也是国际劳动分工从传统的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和水平分工迅速加深相适应的。因此,经济国际化的不断加强是世界经济的一个客观规律,而全球化不过是这一规律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的表现。

但是,在全球化情况下,各国经济并不是没有任何独立的意义了,相反,各国都力图加强各自的经济实力,以便在与他国的经济关系中和在全球经济中占有有利地位,并且从经济全球化加强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利益。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只有本国的利益才是高于一切的。为了追求国家更大利益,各国之间就免不了发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各国经济虽然已融合为全球经济的整体,但是,各国经济在相互加强依赖和合作的同时,还免不了发生新的摩擦和斗争。

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各国通常都是与同一地区相邻或相近的国家关系更密切些,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交往更便利些,有些地区各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相同或相近,更易于互相接近,也更易于找到共同利益。因此,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由国家出面协调政策和行动,促进地区合作,以至签订一定经济合作协议,把同一地区各国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实体,即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也就是自然的事。战后最早成立的地区一体化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已发展成包括15国在内的欧洲联盟。此外,还有以美国为中心,有加拿大、墨西哥参加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地区各国也正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框架内,朝着本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向前进。除这些大地区组织之外,还有为数更多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地区一体化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场、海湾合作委员会、南部非洲共同体等,共约30个。经济地区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具体表现,或一个阶段,它的出现和发展,与全球化一样,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

展望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地区化这两种趋势都将不断加强。在促进全球化方面,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将可望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促进地区化方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各大地区组织都有不断扩大其范围的趋向,值得注意。如欧盟将向东欧、地中海和北非扩张;北美自由贸易则将囊括整个拉丁美洲。这样,就将形成大地区经济组织中包含有小地区经济组织的复杂局面。在此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斗争也都将不断加强。

七、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这已是尽人皆知的事。但是,事实表明,不仅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而且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自从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统治了全世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些资本主义大国之间力量对比的迅速变化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原苏联外,又出现了中国等更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殖民地也纷纷独立,成了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这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就更复杂了。首先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发展不平衡。这两个超级大国在几十年的争霸斗争中国力日衰。其中尤以苏联由于经济体制僵化,改革又遭失败,终于解体。其次是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美国的国力日渐削弱的同时,日本和德国这两个二战后的战败国迅速重新崛起,开始与美国分庭抗礼。应当指出,美国的力量虽然相对削弱,但至今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强大的超级大国。而且美国与英国不同,它的潜力巨大,它的削弱也是一个长期的和曲折的过程。例如,进入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技术群加快发展,而美国在这方面的领先地位突出,国际竞争力加强。而日本经济反而陷入更严重的困难之中。第三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战后直到60年代,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科技曾迅速发展,令人刮目相看。但是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弱点日益严重,加上指导思想和决策失当,经济发展迟缓,落在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面,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和苏联相继发生剧变。唯独中国,从70年代末起,开始毅然改变战略,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经济开始突飞猛进,国力日盛,为世人所瞩目。第四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战后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虽有发展,在六七十年代,其增长率且高于发达国家,但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扩大。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生产停滞,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加扩大。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困难有所减轻,经济呈现新的活力,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南北差距开始出现缩小的趋势,发展中国家迎来了经济振兴的新时期。最后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还特别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速度差异悬殊和两极分化上。一方面有的国家和地区,以东亚的“四小龙”为代表,迅速完成工业化,成为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在它们之后,在东亚、拉美、非洲还有一些国家正在快速发展,在21世纪初,可望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但另一方面,有一些国家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迟滞,加上人口增长率高,人均GDP水平低下,贫穷落后面貌少有改变,成为最不发达国家。

当代世界发展的不平衡,除表现在各国力量增长的不平衡外,还表现在各经济区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东亚地区的发展最快,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为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1倍以上。 今后这种趋势仍将保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未来10年世界发展的预测,1994—2000年,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5%,而东亚为7.6%。国际舆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正在转向东亚。

由上可见,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更加复杂,也更加强化了。

世界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不断发生变化。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开始从原来的两极向多极化转变。所谓多极化,现在看来,是美、日、欧、中、俄五极。

世界各国间由于发展不平衡,今后矛盾和斗争有更加错综复杂的趋势。

标签:;  ;  ;  ;  ;  ;  ;  ;  ;  ;  ;  ;  ;  ;  ;  

世界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律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