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故事复述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故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往的故事教学尤其是故事复述教学往往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优化故事复述教学,我们研制出了“故事复述操作材料”,试用后效果很好。
这一材料包括故事背景图和角色纸偶。其中背景图不同于一般的故事插图,它是连续相接的背景画面,不出现主要角色,只有非主要角色,它表现的是故事发生、发展的主要场景。角色纸偶是故事的主要角色。使用时,讲述者将纸偶套在手指上置于背景图前,边讲故事边随情节发展移动纸偶。这种材料除了运用于教学外,还可以将其布置到语言区或让幼儿带回家,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游戏中使用。
为了对此材料进行验证,我们在北京市第七幼儿园进行了“轮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运用本材料后,幼儿复述故事的兴趣大大增强了,改变了以往“听故事来情绪,复述故事没兴趣”的现象。将这种材料投放到语言区后,幼儿都能主动、积极地使用本材料进行故事复述。有时需排队,幼儿仍耐心等候,乐此不疲。甚至那些以往在故事复述中的消极者,也成了积极的复述者。可见,本材料适合幼儿的特点与需要,能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复述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验结果还表明,运用本材料能提高幼儿复述故事的水平。大部分幼儿能完整、清楚地复述故事,其余幼儿也都能较完整地复述故事,只有个别地方有些出入。
为什么使用本材料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这是因为材料的本身和使用方式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1.形象性。幼儿的心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尤其是记忆、思维的展开,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表象的储存与再现。本材料的背景图和角色形象鲜明生动,能帮助幼儿展开积极的形象思维。教师讲故事时辅以本材料进行,能使幼儿留下更加清晰、深刻的表象,有利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与记忆。幼儿复述故事时运用本材料,能有效地唤起记忆表象,使有关表象很快地活跃起来,从而帮助幼儿再现故事内容。
2.动态性。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动态的事物对幼儿有特殊的吸引力。本材料在使用时就具有这个特点,当讲述者操纵着纸偶在背景图上移动时,静止的画面便产生了动态的效果,讲述者因此而兴趣倍增。
3.表演性。幼儿喜欢看拟人的表演,更喜欢自己充当拟人的角色。当讲述者操纵纸偶在背景图上演示时,他便由客体转换成角色主体,从而使口头复述成为一种表演性的活动。讲述者在这种活动中能设身处地地感受故事的氛围和情绪。这样做既优越于单调的口头复述,又较分角色表演简便易行且富有情趣。
4.游戏性。玩中学、学中玩最受幼儿欢迎。本材料特别适合语言区游戏,它使复述故事教学延伸为复述故事游戏。幼儿在语言区使用本材料复述故事时,能自主地参加和退出,能自由结伴、自由交往,没有集体教学的局限,没有面对众人复述的拘谨,没有对复述成败的担心,完全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他们在讲述时的心态是轻松愉快的。
由于上述特点,在选择故事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故事的主要角色不宜过多(1~3个为宜),因为主要角色是做成纸偶的,过多了不好操作;二是最好不要选用情节发生、发展在同一地点的故事,因为本材料的背景图描绘的是连续发展变化的场景。
在语言区使用本材料时,教师可建议幼儿,尤其是不同水平的幼儿结伴复述,使其相互提示、纠正。教师可根据需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直述,如教师讲孩子看、孩子讲教师看、师生合作一起讲述等。在讲述者有困难的时候,教师或同伴可以自然地递个“词”,提个“句”,帮助他完成复述。这样做,既能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指导,又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这在投放材料的初期显得尤其必要。
*本材料是北京市东城区“儿童文学教育”课题组的成果之一。
标签:幼儿心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