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状态下教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捷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捷径论文,教师论文,状态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少教师正是基于对此古语的认识根深蒂固,于是认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为什么还要进行教研论文的创作?但是迫于职称评定的需要,无奈之下,教师往往是临时抱佛脚,从数学杂志上东抄一段西抄一段,拼凑出一篇论文.更有甚者,干脆从网上下载一篇自己想要撰写的某方面的论文,然后改头换面就成了自己的一篇论文.很显然,像这样不是教师自己亲自加工而成的文章,教师没有一点感觉,因为其目的并不是通过论文的撰写来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以有利于今后教学的再提高,而是为了职称评定的需要.这种做法严重歪曲了评定职称需要教学论文的初衷,应当摒弃.的确,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如何更好地搞好传道授业解惑?不少教师没有用心考虑过,依然以“教书匠”的身份出现,使用沿袭多少年遗留下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及经验年复一年地教学,然而不少教学理念及教学经验已日渐落伍,不能适应当今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要求.为此要求教师要塑造自己的专业化素养,那么究竟如何使自己的专业化素养得以快速成长?这是每位教师都十分关注且又不能回避的话题.俗话说:教不研则浅,研不写则失.对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之余把教学中的困惑、心得及发现随时记录下来,以积累写作素材为平台,时时促使自己不断地思考教学中遇到的点点滴滴的问题,即在“写作”状态下教学,则一篇篇“写作”成果就变成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级级阶梯,对此笔者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一、知识理解更透
英国哲学家罗素(Russell)曾指出:“凡是你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为求“透彻”,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理清知识发生的本源.由于高中数学的知识大都是用数学符号表示的,比较抽象,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一般不易理解和接受,对此教师理应想办法使自己的讲解通俗易懂,而不应一味地让学生课后慢慢地去悟,学生一知半解.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没有真正弄透教材有关.事实上,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时常就是将自己讲不清道不明的知识点草率地介绍一下,回避疑惑,然后抛给学生思考而自己不去做深入研究,然而笔者认为有些困惑学生是不易解决的,必须由教师出手解决,此时教师该出手时不出手,缺少厚重感.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保持研究的态度,对待教材内容必须有自己的眼光与见解,能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图表和各种数学公式,而应是教材中跳跃着的真实而鲜活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这种思想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在书里,就在书里”.这样就使教材中那抽象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特别是对一些大家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教师更应该查阅资料,苦心钻研,弄个水落石出,然后付诸文字.这样做一方面可逼迫自己将问题彻底弄清楚,澄清了模糊认识,加深了理解;另一方面,可将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提供方便.同时若能在数学期刊的发表,则自己研究的成果也可让同行们分享一下,此时作者本身能不感到自豪吗?如在学习“集合”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在学习“向量”时,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等等.像这些规定,许多教师通常是照本宣科,不做解释.是不需要解释呢?还是解释不清楚呢?笔者认为,可能是后者吧?由于数学知识的形成都是自然的,合情合理的,而且很有人情味的,并不是人为强加的,所以教材中既然规定了它们,就有规定它们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在教学中,关于“规定”内容的教学大家都感到困惑,于是笔者就有了一种创作的冲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终于明白了数学中“规定”并不是一种无病呻吟,而是一种强烈的呼唤,于是有感而发,撰写了关于数学“规定”方面的文章.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教师如果具有强烈的创作欲望,通过论文的撰写进行研究,则教师能较好地使陌生的问题变得熟悉化、透彻化.这一点笔者感触颇深,因为以后每当笔者教授此问题时,都是信手拈来,轻松自然.
二、解题能力更强
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解题能力的强弱也是衡量一位教师基本功是否扎实的重要标准,同时解题能力的强弱也将直接影响例题讲解的质量.有些教师在例题教学中,不敢随意发挥,而是循规蹈矩,唯恐自己提出的问题一时解决不掉,会挂黑板.显然,这样的例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的解题能力必须要提高,这是职责所需,不可怠慢.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笔者认为教师以研究的姿态去善待所讲解的每一道题,将每一道题的解法与变式做一探究,并总结成文,解题能力就会自然提高.因为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写作冲动,驱使自己要做深度思考,如果写出来的文章立意新颖,不人云亦云,大家读后有所启发,同时自己也得到提高,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例如,笔者刚从事高中数学教学时,碰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已知定点A(1,1),B(2,3),椭圆C:与线段AB有公共点,求a的取值范围.此类问题与“直线与圆锥曲线有公共点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故不能简单地使用判别式法解决.为了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寻找正确的解题思路,于是笔者不拘于教辅资料中的解答,大胆思考,一共得到了三种方法:区域法、代入法、定比分点法.教师如果没有创作的意识,到此为止就会觉得够努力的了.但笔者认为,此种题型比较少见,其解法学生不熟悉,于是想通过此题将此类问题的解法做一探究撰写成文,之后经过一番苦思,终于又找到了三种独特的解法:向量法、参数法、距离法.当然,这六种解法中,虽然有繁有简,有的是常用的,有的是不常用的,但通过对此题解法的探究,既学会了思考,又提高了解题能力.但是,有了论文撰写的想法之后,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开动脑筋,从不同视角进行探究,尽量多找一些方法,使论文成型.这种论文构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解题能力提升的过程,当论文完成后,笔者不仅深深地弄透了线段与圆锥曲线有公共点的几种解法,而且也领略了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经过这样的一番洗礼,今后教学中在处理此题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能不得到提高呢?所以,笔者建议在例题教学中,要学会善待每一题,树立一道典型题的讲解就是一篇小论文的理念,这样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养成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式教学的习惯,对于教师的解题能力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答惑解疑更快
教学中,教师会遇到两个方面的疑惑:一是教师本身在备课中碰到的困惑;另一个是来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有些困惑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学识、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有一些困惑则令教师困苦不安,因为翻阅资料上也查不到,同行对此问题也是感到困惑的,如果这种棘手的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则必须尽快地向学生解释.可是有的教师习惯性地不善于思考,惰性使然,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杂症”就暂时搁起来,时间一长,就不了了之.等到以后再有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还是同样的命运.由此看出,像这样不好处理的问题,别人一时不能解决,不代表自己不能解决.俗话说:“办法总比问题多”,此时,教师如果有强烈的创作念头,对第一次学生提出的疑惑问题,就会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潜心研究,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个探索过程是比较艰难的,甚至是迷茫的,因为这是思别人之未思,想别人之未想.但是一旦弄清楚了,则一劳永逸,以后不管哪一届学生再提此类问题,教师就很爽快地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解答.并且整理一下就成了一篇受编辑欣赏的文章,发表的几率较大.如前不久学生在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一些学生对“切线”问题受初中所学“直线与圆相切”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困惑.如直线与曲线相切只有一个公共点吗?与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曲线的切线吗?直线与曲线相切能否有两个以上的公共点?由于笔者在2004年根据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疑惑就及时地给予了深入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整理成文,所以现在每当学生提出有关切线方面的问题时,就无需太多的思考,很干脆利索地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解答.之所以笔者能回答迅速,得益于提前已做了研究,并形成了文字性的结果.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应该对答如流,这样的教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为此要求教师对教学中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研究,不能拖拉,并将研究的结果以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便于记忆、查阅及与同行交流.
四、驾驭教学更稳
受到学生的质疑是教师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有的教师为了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对学生提出的疑惑往往是“课后再研究解决”,这种轻易抹杀学生不同意见的做法,其实是教师教学底气不足、能力欠佳的表现,因为教师对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始料未及,心里没底,如果及时回答,害怕一时难以解决,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所以避而不谈是上策.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无形中就会受影响.特别是对提问题的那位学生来说,刚点燃的思维火花一下子被教师的凉水扑灭了,心里是什么滋味?而我们则往往不考虑学生的这些感受,这难道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吗?所以教师为了能灵活应对教学中出现的“节外生枝”,不至于课堂“冷场”,就要不断充电加油,否则就难以适应当今的数学教学.笔者认为,平时教师只要注重研究、撰写论文,养成将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想及时记录下来的习惯,完全可以驾驭当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美国学者伯金翰姆指出:“教师要抓住研究机会,不仅将推进教学技术,并将使教师的工作具有生命力和尊严.”如在2005年所使用的教材中,对于空间向量知识,不少教师就没有理解,试想:自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其中共面向量定理及其推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关于此定理,多数教师一是不知道此定理及其推论有何用?二是不知道此定理及推论怎么用?由于当时市场上所售的资料也没有关于此定理及其推论应用的介绍,这样一来,教师在讲授此问题时就觉得力不从心.当然,笔者也是这样的感受,但笔者并没有等闲视之,而是进行认真钻研教材,细心体会编者意图,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终于明白了此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高兴之余,以此研究成果为素材创作了一文.去年笔者在讲授运用向量法求点A到平面α的距离时,利用公式(其中点B是A在平面α的斜足)求解,在笔者介绍了这个方法后,有一名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解法:由点A直接向平面α作垂线,设垂足为O,则利用共面向量定理的推论可以确定点O的位置,从而可以求出AO的长度.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大家都对此种解法感到好奇,就看教师判断一下能否可行?此时,教师若提前未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则很难一下子回答出来.由于笔者对于此种方法的应用早已研究过,所以笔者此时面对学生的提问,不慌不忙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思路顺利地解答出来.学生们听后都鼓起掌来,鼓掌说明学生一方面为这名学生的提问感到佩服,另一方面也被教师“稳妥”的解答深深地折服.这一现象说明了“教师要交给学生一碗水,肚里必须装有一桶水”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教学中搞研究创作的确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因为为了撰写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教师往往需要经过多番的思考,甚至引经据典才能完成.这样记忆相当深刻,每到教学中用到时,可以说信手拈来,从容淡定,就不需要重新备课,因为自己曾经对这些问题深思熟虑过,此时是厚积薄发的时候.
五、教学定位更准
为了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高考命题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以支持课改,从近年新课标高考试题的格调变化可见一斑.但是,不少教师对高考试题不做任何研究,认为考过的题目肯定不会再考了,于是就不重视对近些年来高考试题的研究,但没想到试题中透视出来的命题理念至关重要,它是教师教学目标定位的指南针.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在大脑中已根深蒂固,“题海战术”与“题型教学”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盛行,由于“题海战术”试图穷尽“题型”来提升覆盖考题的几率,希望通过更多的“熟面孔”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而“题型教学”强调固化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则及学生机械的记忆与模仿.如此的教学定位,严重背离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初衷.为了使数学教学早日摆脱“题海战术”与“题型教学”的羁绊,只有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使“应试教育”成为教学改革的助力.笔者研究了安徽省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发现高考命题确实正在着力改善解数学题过分依赖题型记忆、复制模仿的状况,着意提升学生在新颖的试题情境中根据已有的数学经验,挖掘隐含信息,并以研究者的心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的解题过程成为思维品质不断优化的过程.尤其是2011年高考数学安徽卷体现出“规避题型,深化对概念的考查,淡化了技巧,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的高考导向,受此启发,笔者在教学中始终以思维能力培养为终极目标,告诉学生对于数学题不能为了做而做,而是通过数学问题的解答与感悟来训练大家的思维,况且我们缺少的并不是题目,缺少的是思维!为此,对于每一道题目,处理之后笔者都引导学生反思两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要这样想?二是为什么能这样想?让学生自己回答这两个问题,通过回答可以检测出学生是否真正将教师的讲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如果教师都意识到这一点去定位教学目标,对于促进广大教师用素质教育的方法,去提升考生的应试水平,对于课程改革的健康、深入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六、学习兴趣更浓
平时有不少教师见到笔者就好奇地问:“你高级职称已经评过了,为什么还撰写论文?”言外之意,写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此时,笔者只好以“业余爱好”去搪塞对方,其实,笔者深深地知道创作论文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对此,不少教师可能感受不到其中的甘甜,因为没有认真地“写作”过.事实上,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所从事的研究、所需要的研究大都是针对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的反思性实践研究,是“行动研究”,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纯数学理论的研究.当然,研究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按理说并不是很难,但是将自己研究的结果能达到发表的层次,并非易事,但绝有可能.笔者近些年来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通报》、《数学通讯》等期刊上发表七八十篇论文已证实了这一点.但是这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在教中学,在学中研,在研中教”的科研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教师如果只是埋头教学,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时间一长,那么就会导致不少教师的经验狭隘,极大地限制着教师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从而使得教学往往成为一种开始承袭他人,到后来又重复自己的机械运动,走不出这个怪圈,就极易形成职业怠倦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学生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任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为了使自己的教学研究形成文字,就逼着自己去认真斟酌内容的科学性,反复推敲语言的准确性,甚至时时刻刻就思考着这一问题,争取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例如,笔者在教授解析几何中的直接法轨迹方程求解时,感觉到教材中虽已将五个步骤列举了出来,但学生不容易记住和灵活使用,于是就产生一种将这五步骤“口诀化”想法.记得一个晚上,笔者刚想入睡,突然“口诀”产生的灵感来了,当时是想出一句,赶忙将灯拉亮,用笔记下来,再将灯拉灭,接着想第二句,反复如此……不一会,一首八句话的小诗就酝酿而成.正是基于创作的强烈欲望,激发了笔者学习的热忱,如此下去,如果我们始终保持着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专业水平自然会迅速得到提高.当然,受论文写作研究的驱使,学习的兴趣浓体现得无处不在,如积极地想着写教学反思、查阅文献、与同行讨论交流、主动参加各种教研活动、督促自己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等,从而可大大丰富教师的知识,无形中提升教师的专业修养,这就是我们教师撰写论文的根本所在.
总之,教师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教学实践,但更离不开教学研究,教学如果没有研究,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只有研究、思考,我们才能够超越自我,才能感受到职业生涯中教学研究带给我们的智慧与欢畅,相应地,教师才能得以专业化成长.当教师发现问题时、遇到困惑时、缺乏对策时,不再依靠外在的研究者,而是自己去探索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并通过流畅的笔墨对自己的理性思考整理成文,这说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值得庆贺.因为这里的研究既注重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究规律,是一种来源于实践的研究,同时又将研究的成果服务于教学实践,所以笔者认为“写作”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备课形式,是以研促教的有力践行,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捷径.须知,如果教师用得过且过的心态对待教学,有些东西可能是一辈子备课也备不到的.因为备课时如果教师没有什么压力和动力,大部分教师只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这样应付学生是可以的,但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