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应处理好五对关系_物理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应处理好五对关系_物理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应处理好五对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教学论文,初中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也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要求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正确处理教材与课程、物理与生活、物理与活动、预设与生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给学生搭建思维活动的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动手动脑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发现;坚持探索式、研讨式、互助式的教学思想,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一、依托教材,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物理教学应处理好教材与课程的关系。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教学中,教师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时时处处受到教材的束缚。教师要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心理年龄特征,个体学习差异,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分子的运动时,考虑到观察有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之间的扩散,难以避免二氧化氮气体泄漏、临时配置气体难度大、集气瓶体积小可视性不强等问题,对教材实验进行切合实际的改动,变视觉刺激为嗅觉刺激。取一瓶清新剂,瓶身事先用红色的即时贴包裹起来,为强化效果,甚至可以在瓶身上画上骷髅标记,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危险品”概念,制造悬念。并在学生的惊恐中,对着黑板喷洒,随着不同距离的学生闻到气味后的态势变化,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明示学习内容。

      在研究二力平衡条件时,改用硬纸板、吸盘、钩码进行实验,不仅能避免小车自身重力和小车与桌面摩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剪开纸板,研究“两力同体”的条件。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家里进行实验探究,揭开科学实验的神秘面纱,拉近学生与科学研究的距离,增强学生做身边实验研究的积极性。在研究串联电路的特点时,将富有学校特色的吉祥物“绿娃”进行改装,在绿娃的两只眼睛上分别安装1只规格不同的小电珠,使绿娃的眼睛能发光。再从闭合开关“绿娃两只眼睛的亮度不同”这一情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猜想。使问题情景化,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意向。

      实验改进和创新其实离我们很近,只要我们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克服对教材、专家的依赖,不做“搬运工式的教书匠”,就会让学生享受创造的快乐,感受创造之美。

      二、回归生活,巧搭物理与生活的桥梁

      物理教学应处理好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反映在物理教学中就是物理教学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单纯从书本学物理”为“密切联系生活做物理”,使“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

      如在学习运动和力时,我们可以把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足球运动与物理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探究解决足球在空中如何运动,怎样才能踢出香蕉球等问题。在教学运动的相对性时,创设学生用刻度尺搬运乒乓球比赛的情境,通过让搬运球多的胜方介绍取胜的经验,让运球的学生和观察的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看到的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再在同一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的认知冲突中,深刻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明确合理选择参照物的重要性。在讲浮力时,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饺子或肉丸煮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在讲蒸发时,联系狗为什么夏天总是伸长舌头大口喘气,在讲热胀冷缩时解决为什么要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儿,然后再剥壳……引领学生走进物理园地,学身边有用的物理,使学习物理成为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生活情景应该经常被赋予清晰而丰富的教育意义,从而引导学生用物理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练就一双能从物理视觉观察生活的眼睛,一个能用物理思想思考问题的大脑,发现生活的美。

      三、实践体验,服务物理思维的发展

      物理教学应处理好物理与学生活动的关系。物理教学是学生经历“物理化”的过程,是学生基于经验基础上的建构物理知识的活动。通过物理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过程,在体验和探索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在“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假设”环节,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判断:在光滑的地面上,分别拉动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拉着同一个物体分别在不同材料的地面(光滑水泥地面、瓷砖地面、木地板)上滑行有什么区别?搓手时,两手使劲压紧与轻轻按住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充分体验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依据的猜想,进一步强化猜想假设的合理性。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出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讨论解决: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摩擦力?摩擦力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如何才能使摩擦力的大小与拉力相同呢?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凝聚。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安排一组钟罩实验活动,用抽气机将钟罩内空气抽出后,聆听铃声的音量变化,探究声音传播是否需要介质。设计问题串:“抽气时铃声的音量有什么变化?如果我们能将钟罩内抽成真空,会出现什么情况?”“抽成真空后听不到铃声,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是实验做出来的吗?”“这样得到的结论为什么是可信的呢?”“这个结论的根据是什么?”“能不能总结一下得出这个结论的经过?”

      问题串的解决过程实质上是实验加推理方法的运用和发现的过程,它既是问题探究的需要,也是对过程的反思与升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方法,为后面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作好铺垫,也在方法的运用中加深了对过程的体验,体现科学的美。

      四、精心预设,促就课堂生成的精彩

      物理教学应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真正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教学是一首流动的诗,在预设中可以看见风景,在生成中足以见证智慧。

      在教学平面镜成像规律时,课前准备丰富的实验材料(镜面、厚薄不同的玻璃板、蜡烛、F字母卡片、玻璃弹珠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器材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充分体验后发现:用镜子实验,则无法在镜后找到像的位置;用厚玻璃板实验,则在镜后发现有两个像;用塑料三角板或玻璃珠实验,则需要给三角板或玻璃珠涂上颜色才能看清像的位置;只有和蜡烛A一模一样的蜡烛B才能和A的像重合;用白纸接不住蜡烛A的像;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在桌面上,蜡烛B则无法与蜡烛A的像重合;用字母实验时,两个字母是左右相反;等等。生活即教育,理论须实践。不同的发现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及冷静分析后的优化选择。

      在教学二力平衡时,教师在导学案中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物体的平衡状态指________状态和________状态,非平衡状态指________状态和________状态;二力平衡________(填“是”或“不是”)指两个力的平衡吗?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卡片代替小车做实验?学生在经过自主学习(独学)、同伴订正(对学)、小组交流(群学)后,在寻疑阶段提出了组内不能解决的困惑。学生的发言声此起彼伏,而教师则是延缓评价、静待花开。慢慢地,观点在交流、争辩中逐渐统一,随着胜方的欢呼雀跃,学生们又经历了一次愉快的学习之旅。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精心的预设,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过程,让本来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曲折有趣,让成功的喜悦变得更加珍贵。教育无恒,真水无香。在学生经历“误入歧途”后,再“浪子回头”,再到“豁然开朗”,使课堂教学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生成动态的美。

      五、润泽课堂,形成“学习共同体”

      物理教学应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正在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要“沉下去教”,从学生的视角,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调控;还要“浮上来导”,启发引领,变“驱赶为牵引”。

      如在讲大气压时,某教师刚做完覆杯实验,就有学生举手:“若纸在上面,能不能用手捏着纸把杯水拎起来?”怎么办?教师思索了一下,马上调整教学思路和学生“玩一玩”。接着,教师和学生照刚才同学的提议做了几次,都不能把杯水拎起来。这时又有学生喊了起来:纸太软了,换硬点的纸片就行了!换玻璃片行不行?经过几次试做后,最终用玻璃片将杯水拎了起来(满杯水)!学生一片欢呼。教师问:“手未托杯子,知道这是什么力量将杯水‘拎’起来了吗?”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大气压!正当教师准备总结本节课的启发与对学生的指导思想时,又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觉得可能是水对玻璃片的黏力吧?”这个问题教师还真没想过,想了一下,教师就把杯中水倒掉一部分又重新做了一下实验,还是成功地把杯水“拎”起来,杯子纹丝不“掉”!教师给学生解释说:水的黏力肯定有,但将这杯水这么重(相对来说)的物体“拎”起来,应该不是黏力起主要作用了,并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两只蘸满水的手靠在一起,轻轻一用力就拿开了,说明“黏力”很小。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一致同意将玻璃片中间钻一个小洞:若是黏力则不影响,照样把实验做成功;若是大气压,则上提时,会漏气进去,实验不会成功。整个活动,犹如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教师敢于正视自己的思维盲区,顺势而导,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寻找教育的契机;学生个性张扬,探究余兴未尽,体现着师生关系民主和谐之美。

标签:;  ;  ;  ;  

初中物理教学应处理好五对关系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