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谬误半表半里证论文_郭勇,王多勤,郭儒君

千古谬误半表半里证论文_郭勇,王多勤,郭儒君

(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00)

【摘要】半表半里证是金·成无几注解《伤寒论》时曲解张仲景本意而主观臆断的谬误观点,后人均以为是张仲景的观点,而流传至今贯穿于现代中医学的各种教材里

【关键词】半在里半在外;半表半里;谬误;张仲景;成无几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346-02

半表半里证好多医家,认为是张仲景《伤寒论》里提出来的。那么我们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伤寒论》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人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我们知道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创立了六经辩证,那么这六经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呢?“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臚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杂病论》自序)这里张仲景自己说创作《伤寒论》时,参考了《素问》。那我们再看《素问》里关于六经和伤寒的文章。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这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是对人体经脉的起止及分布做的命名。开阖枢是指经脉的各自功能,而好多医家往往把这些功能和解剖位置混为一谈,说什么太阳主表为开,阳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主枢。难道说足太阳膀胱经是在人体的最表层,足阳明胃经是在人体的最里层,而足少阳胆经是在膀胱经和胃经的夹层中吗?

《素问·热论篇》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创作《伤寒论》是在《素问·阴阳离合论》和《素问·热论篇》的基础上发展了其观点而创立了六经辩证。张仲景在148条文里说“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大家知道这是表证,“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我们知道这是里证。那么现在讲的“半表半里证”究竟是怎么来的,李心机老师说的好,“半表半里是成无几在《注解伤寒论》中解释第96条,第97条等若干条文时杜撰出来的”。①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第97条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成无几诠解曰:“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②这里成无几将张仲景的“半在里半在外”曲解成病邪在表证和里证之间,从而衍生出了“半表半里证”。而后世医家又把成无几的半表半里证和张仲景的少阳证和小柴胡汤证等同。因成无几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后世好多医家都尊崇他的观点就以讹传讹。正如李心机老师所说“经过众多后世及当代注家的转抄、承袭、强化和传播,至今已经扩散到了中医学的各个学科,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到临床各学科,凡是讲到少阳病或小柴胡汤,都毫无例外地动引《伤寒论》把“半表半里”说成来源于《伤寒论》,从而把成无几的东西强加给张仲景”。③这个谬误能广泛流传至今,我想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好多医家不明白《素问》里讲的六经的真正含义,以及混淆了六经功能开阖枢与经脉分布的解剖关系。《伤寒论》里的六经源于《素问》但又不同于《素问》里的六经。二、成无几注解《伤寒论》时引入一个错误观点“传经”,认为六经病的发病过程是太阳传阳明,阳明传少阳,少阳传太阴,太阴传少阴,少阴传厥阴的依次传变过程。这也是成无几衍生出半表半里证的一个原因。三、是学术观念的淡漠,人云亦云,不求甚解,这就是为什么后世在出不了扁鹊、华佗、张仲景这样的名医。通过此文希望后学者能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经典,学习张仲景的《伤寒论》还《伤寒论》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李心机.伤寒论疑难解读[M].人民卫生出版社.

[2]成无几.注解伤寒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

[3]李心机.伤寒论疑难解读[M].人民卫生出版社.

论文作者:郭勇,王多勤,郭儒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  ;  ;  ;  ;  ;  ;  ;  

千古谬误半表半里证论文_郭勇,王多勤,郭儒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