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政治信仰的铸造与创新_政治论文

社会转型期政治信仰的铸造与创新_政治论文

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信仰的铸造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期论文,社会转型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2)03-0016-05

人需要有精神支柱,这种支柱就是信仰。信仰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化与发展的始终,它 随着文明史的演进,不断变化。政治信仰是人类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政治信仰, 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就会迷失方向。共同的政治信仰是现代社会文化整合的纽带。19 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明确指出过政治信仰认同的重要意义,他说:“一个社会 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 本无法存在。”[1]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政治信 仰出现了新的特点,遇到了新的挑战,并要求我们做出正确的回应。本文将对这个问题 做一些探讨。

一、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中国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地接受了20世纪的主题 ,对现代化的变迁和挑战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第一,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得到全民性的普遍接受、拥护和心理认同。十一届三中 全会提出的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很快成为全民的共同认识,成为全民普遍拥 护和自觉追求的价值理想。

第二,经济建设成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 来的历史教训和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我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要摆脱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 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为了实现国家的全 面现代化,必须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必须全力推进经济建设。这一点已成为全民的共 识。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敏锐地认识到并有力地把握了当今世界的形势变化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时代主题的转换,在当代中国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指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根据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现状,提出判 定时代的特点,不但要看世界的政治、经济大势,而且要看到生产力,要看到科学技术 发展的特点。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所占的 份额越来越大,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越来 越重视科学技术的这种革命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精辟的概括。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着人们的意识世界和精神面貌。人 们普遍地认识到现代化进程中观念更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自觉地认同现代化的价值取 向,并且根据现代化价值取向的要求,更新自己的观念系统,改造自己的思维方式,改 变自己的意识结构。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我们不再将意识形态作为国际关系的惟 一和重要的评价坐标。意识形态更多地强调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认识到稳定与发展是 统一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功能的变化也是非常深 刻的,它开始或多或少地反映现实的经济生活。对大众的需求和愿望的实际反映不再是 抽象的概念,而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公民的主体意识增强了,以历史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建构现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新 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选举、参政议政、公平竞争等氛围的扩大,国家公务员制度 的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增强了民众的权力义务观念,在实践中培养了公民的主 体意识和健康的政治人格。

总之,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力度也在不断扩大 ,这对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 生活水平,树立自立、竞争、效率意识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市场本身的弱 点和消极方面也开始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巨大的影响。

二、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信仰出现的新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巨大的发展变化,实际生活提出了大量令人困惑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 题。由于这些问题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所提供的解释有比较明显的距离,社会发展的 现实状况又一时无法为其本身的发展提供较好的答案,加之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问题长 期得不到解决,广大群众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惑。

“现实中改革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被打破的旧体制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社会 结构的转换引发的各种利益关系的摩擦和冲突相当剧烈,一系列影响到维持社会秩序的 问题和矛盾正趋于严重化,制约进一步改革的种种问题还很严重,对改革本身合理性的 疑问在许多人中正变得越来越大。”[2]贫富差距拉大、国有企业处境困难、治安形势 严峻、下岗失业现象增多等等,这些又使许多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惑,不能不使改革 开放的实践受到一定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大大开拓,同时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计划经济与市 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价值观念的矛盾与 冲突;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与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的矛盾与冲突等等。面对这些五光十 色的现象,一些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心理准备不足,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之中。

市场经济要求有一套以法律形式固定化和公开化的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经济的法制化 特征对于培育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将产生重大影响。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人 治的国家,市场的契约行为,对于民众法制意识的增强、法律精神的普及都有重要意义 。另外,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有助于从法律的角度营造公正平等的政治环境,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公平意识、平等观念和民主思想。

总之,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价值规律,市场经济是以自由、等价交换为基础的,每 个人的自由、平等与独立的权力受到了尊重,整个社会是一个竞争、流动、开放的社会 ,个人能力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存在着比较广阔的自由空间。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原则 和利益最大化原则,极大地冲击了原来社会关系的格局,加速了社会流动和变化的过程 。我们的改革开放无法完全借用现成的意识形态体系来说明,来论证。

市场机制又容易形成“物”对人的主宰和奴役。“物”(商品与货币)似乎成了人的命 运的主宰和某些人心目中无所不能的“上帝”。“一切向钱看”的实用主义一时在社会 上占了主导地位。从哲学的角度讲,实用主义不能提供精神上的资源,它在信仰、价值 、人生的意义等内在精神要求面前,相对显得无能为力。随着社会经济财富的日益增加 ,人们对精神上的追求也就越强烈、越迫切。人们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往往会产生不 可捉摸、无法理解的“恐惧”,因此自然期望着某种精神支柱,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安定 和慰藉。

三、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信仰的重塑

社会经济转型要求政治意识形态转型的同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确定政治信仰创建的原 则。

第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 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 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深刻揭示社会 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 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 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等问题,都进行正确的 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的判断。它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 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 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3]在当 代中国,能够作为社会核心理想信念精神支柱的,只能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

第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意识 形态建设,也必须鲜明地反映出我们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基本特征,立足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现实基础,反映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在开放的大环境下,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是我们的时代精神。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敢于借鉴,敢于利 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照抄照搬无疑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 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了增强综合国力,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我们 的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重构和发展要以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原则。

创新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因此,要激发创造灵感,培养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和环境 ,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鼓励理论工作者充分发挥创造能力,运用新方法,研究新问题, 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

第三,认清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项事业必须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的国情。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应该 善于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现代化是对历史的 越超和进步,但又不能离开历史传统,“传统作为新信仰和行为范型的出发点以及组成 要素”[4]是同现实的人相联系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的力量所在。只要我们汲取中国文化绵延下来的智慧与精华,就能保持时代精神与历史 民族精神的血脉相连。

确定新时期政治意识形态体系建设所要遵循的原则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明 确,政治信仰的重塑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笔者以为有如下的基本思路:

第一,正确认识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这是政治信仰建构的 前提。必须明确“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 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 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 系,等等”[5]。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 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 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我们不但要有独 立的经济力量,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鲜明的思想旗帜;没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 标,怎么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从社会转型的动态发展过程看,社会的经济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应该 是协调发展的。政治信仰的社会功能是要给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通过大众传 媒的舆论导向,大力提倡对物欲的超越,弘扬主旋律,倡导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人们 各种高尚的精神品格。毫无疑问,意识形态的超越机制的力量正在于它的神圣性。

第二,发掘和提炼意识形态的新资源。除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求外,根本的还是坚 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新的、发展的 和不断有所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具体来说,就是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封闭的系统。作为从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意识形 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和发展而不断 地发展变化。当代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从我们以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资源中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而现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也不可能符合中国现实社会的 需要。这种情况下,发掘传统的价值观、历史观和社会观之精华,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 新的政治信仰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大力发扬 党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 想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 优秀成果,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3]

第三,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为新时期政治信仰体系的重塑创造客观环境。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应有必要的支持条件。一是要建立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展创造基础制度条件。党的十五大对 于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努力的方向;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等。二是要加 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为意识形态的发展创造上层建筑的制度保证。党的十五大为政 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完善民主监督 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第四,要重视政治社会化的方式方法。政治社会化的方式总体上可分为直接的方式和 间接的方式。直接的方式即明示的政治社会化,包括公开交流有关政治对象的信息、价 值观或感情等;间接的方式即暗示的政治社会化,是指影响人们对政治体系中相应角色 和对象的看法的非政治态度的传递[6]。也有人将政治社会化区分为自然的社会化和指 导的社会化,在稳定的政治制度中,自然的社会化过程处于支配地位,与此同时,不稳 定的变革时期将指导的社会化推到了前沿。[7]直接的政治社会化相似于指导的社会化 ,间接的方式相似于自然的社会化。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又有强制型和明示诱导型两种方法。强制型方法是借助于社会和政 权的力量,如舆论控制、信仰控制、法律控制等方法就是强制型方法。之所以要实施强 制型方法,是因为社会是一个系统,它有对自身系统的稳定性要求。因而,社会上的行 动者的行为必须服从“在一个有约束的范围内的最佳选择理论的铁的法则”,必须以社 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为依据,任何破坏、阻碍社会良性运行的行为就要受到控制。

明示诱导型方法是采用公开的、直接以政治教育为目的的诱导形式所进行政治社会化 的方法,如以人们较常见的某种物体代表国家、政权或政党的某种伟大意义,通过人们 对该物体的崇拜和敬仰,诱导人们支持国家政权或政党,如国旗、国徽等。象征方法一 般较适用于青少年的早期政治社会化,需要相对比较持久的时间才能达到政治社会化的 目的。

政治参与是最常用而有效的诱导型政治社会化方法。政治参与的面很广,有选举、加 入政治团体、关心政治事务等等。参与政治的实践要求经常关心政治争论和政治潮流, 反过来,在政治领域中进行的各种参与活动导致经常对政治事件的关心。如此循环反复 ,就能大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政治热情,增长人们的政治知识,提高人们的政治能力。

间接的方式即暗示艺术型方法,不以直接的政治教育为目的,而又艺术性的达到政治 社会化的目的,通过学文化、娱乐、礼仪、习俗等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向社会民众灌输政治信仰的过程中,决不能重复枯燥无味的说教,以及不着边际的 空话、套话,更不能灌输谁也不相信的官样文章和没有血肉的教条。这样做的结果,只 能使人们对政治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厌恶或否定的态度,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第五,应该建立一支既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勇于把握新时代并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 的常备理论队伍。充分利用我们的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利用综合性的学科优势,在思 想建设、重整意识形态方面多做一些思考和系统的研究。“对改革持积极态度的有共同 理想的学者,意识形态领导部门应把他们组织起来,长期不懈地研究现实提出的各种重 大和紧迫的理论问题,不断写出有深度有说服力并足以引导群众的文章来。”[2]社会 主义国家实践的是马克思主义,更应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 义,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和丰富,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精神支柱。建构全民族共识的 主导的政治信仰体系,是确立全民族精神支柱的一项宏伟工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 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 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 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前途和命运问题。

收稿日期:2002-05-20

标签:;  ;  ;  ;  ;  ;  ;  ;  ;  ;  ;  ;  ;  

社会转型期政治信仰的铸造与创新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