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学经典融入师范高校思政课的意义与策略论文

论国学经典融入师范高校思政课的意义与策略论文

论国学经典融入师范高校思政课的意义与策略

苏 曼1,王 华2

(1.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阜阳 236015;2.阜阳颍州区文峰中心学校,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 国学经典在长期的历史选择和沉淀中留存下来,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具有永久的价值,是国学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文首先对国学经典的内涵进行阐述,探讨国学经典和师范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重点论述国学教育融入师范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必要性和路径,希望对重塑师范高校思政魅力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国学经典;路径;重塑;思政魅力

经济的高速发展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师范类高校作为国家开展理论文化的重要场所,有责任推动国学经典和师范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融合发展,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推动师范类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转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懈努力。这个目标的实施与完成离不开师范高校持续弘扬国学经典的支持,在师范类高校思政教学实践中融入国学经典,有助于塑造师范大学生的民族性和中国魂,对于国家教育事业长期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学经典的内涵

从概念上讲,对于国学的解释一直存有争议。舒大刚教授认为,所谓国学,实际上是中国固有的学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信仰、价值观、道德伦理、行为规范、知识体系、操作技能等有特殊内涵的学术。可以说,国学经典凝聚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和结晶,在中华民族成长和发展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承载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思想。从广义上来讲,国学主要指传统文化。我国学者对于国学内涵的解读多种多样,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学术”与“学问”说;二是“广狭义”与“层次”说;三是 “新国学”与“大国学”说。从内容上来讲,依《四库全书》所定,国学经典主要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经部以先秦的“六经”为主,主要包括《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唐宋期间,又逐渐增添了《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此部分是国学经典的源头;史部主要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历史兴衰、人物记事、制度沿革等都属此范畴,以《史记》《汉书》《晋书》为代表的二十四史为主要内容。这些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根基。子部和集部是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和历代作家的作品及文学评论方面的著作。国学经典主要是指承载儒道两家理论体系的经典文本。

二、国学经典与师范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关系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偁。从人需声,人朱切。”“术士”之义亦广矣,草昧初开,人性强暴,施以教育,渐渐催刚为柔。“柔”者,受教育而驯扰。儒者的宗旨便是修己治人,这和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是殊途同归的。师范类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是由师范生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所决定的。师范生既是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将来步入社会更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作为承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的国学经典更是涵盖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教育原则和方法,可为师范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提供理论资源和方法借鉴。

不难想见,工业互联网仍然会是今后几年各方角逐的名利场,只不过,五座珠峰横在面前。但愿10年、20年后,豪情仍在,平台仍在,工业强大,中华强盛。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一)国学经典融入师范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国学经典凝聚了华夏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例如,国学经典中家国一体、心忧天下、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宽厚仁德、诚实守信、浩然正气的德行修养,奉养令其身安、尊重令其心安、孝要推恩及人的孝道教育,见贤思齐、和而不同、信义为重的人际交往原则,自强弘毅、学而不厌、知行合一的为学思想,进退有度、顺应自然、得失自如的人生境界等,都是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可将其融入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师范高校的毕业生大多从事教育类工作,合理地融入国学经典有助于教书育人,有助于师范生高尚师德的形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壮大离不开民族精神,这是一个国家兴起的根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构建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首要工作是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以马列主义为出发点,新时期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类大学生不仅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践,还要注重民族文化的学习和认同,从而树立坚定的民族精神。师范类高校思政教学通过合理的方式融入国学经典,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认同感。

大丫学的是美容美发专业。学校里很多的女同学都学的是这种专业。大丫很胖,是个早熟的女孩子,胸部像中年妇女那样满不在乎地挺着。大丫曾有过不幸的经历,读中学的时候,她本来是一名学习与品德都很不错的少女。后来,发生了意外,从此她自甘暴弃了。这一点,稍后我再讲。

(二)国学经典融入师范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支持。国学经典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作为一门延续几千年的学问,国学经典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国学经典融入师范类高校思政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国学经典涵盖了行之有效的德育原则和方法,与当今师范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不谋而合。国学思想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引导、规范、教育等,尤其在德育原则和方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礼是礼制,是典章制度,乐是礼的辅助措施。孔子此话的意思是礼和乐不仅限于礼品和乐器的形式,更要赋予其具体的内涵。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更多时候要靠道德自觉。“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儒学思想主张的立德树人原则、知行合一原则、榜样示范法、家校共同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都可以融入当代师范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让文化的因子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才能转化为内在的动力,行动上才会自觉践行。

(一)国学经典融入师范类高校思政教学,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底气。随着全球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高校师范生肩负文化知识继承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更需要以足够的文化自信去迎接未来发展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国学经典为引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全面提升师范高校大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实现思政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国学经典融入师范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必经之路

4.“况兼陈百家驴年八岁,李兴奴年三十岁,年甲争悬,若令李兴奴服满归宗相应。”——《元典章·户部四·嫁娶》

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以人才竞争为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大学生在高校少则三四年,多则可能九到十年,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知识体系不够健全,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情感和心理方面发育不够成熟,应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思政课程融合传统思想与道德的精髓,对提升师范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世纪的人才需要思政课来浇灌,国学经典作为培养新型人才的催化剂,两者融合发展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成效。教师要充分把握课堂教学机会,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三)国学经典融入师范类高校思政教学,是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

很多文化古老的民族都有关于文字如何创造的神话,比如仓颉造汉字,纳西木氏祖先牟保阿琮造东巴文等诸如此类的传说。没有文字的民族社会中的神话,主要讲述的是如何失去本来有的文字。下面以拉祜族、哈尼族、傈僳族、独龙族等藏缅语诸民族的神话文本为例,讨论他们的“无文字”文化逻辑。

四、国学经典融入师范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途径

(一)国学经典与思政理论校园实践活动相融合

师范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校内实践教学形式通常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和阐发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实际开展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操作的活动。例如国学经典中的家国一体、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道生法、唯公无私的道家法治思想等,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三大块内容相契合。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红色电影赏析、道德法制剧表演、历史人物故事分享等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第八章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教师可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实施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经典著作,查找重要文献,整理分析收集材料,撰写研究论文,制作汇报课件,师生课堂讨论交流一系列环节,深刻认识民族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课前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可以独自或合作完成这些任务。任务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体验每一个学习环节。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国学经典还可以渗透于课外实践活动中。师范类高校思政部门可以组织开展国学讲堂、汉字书写比赛、知识抢答、征文比赛、国学读书会、国学经典诵读、中国书画展览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此外,思政部门可以与其他部门联动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文艺节、学生社团协会活动、党课团课培训学习、板报展示、橱窗宣传栏、文化艺术墙、校训、校徽、校歌、学校精神等都可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比如,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讲座、国学经典朗诵比赛、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争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国学经典与思政教学的实践中来,极大地提升了思政教学质量。此外,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刊、网站等多种媒介,提升国学经典与校园文化之间的联系性,为国学经典的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二)国学经典与思政课社会实践相契合

社会实践是师范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常见形式,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将国学经典融入社会实践,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可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外实践教学中,开展具有地方人文内涵的活动。例如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开展地域人物寻访、地方红色教育基地考查、地域历史文化学习活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展追溯文化源头、重走文化古道、寻访民间艺术、考察民俗文化等活动,让师生们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以我校为例,组织实施的德育实践项目、志愿者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慈善一日捐”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都融入了国学文化。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国学理论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素材,从而化教为学,化学为思,化理为情,化知为行。这样既促进了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重视、喜爱、守护和践行,又进一步提升了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重塑了思政课的魅力。

(三)国学经典与校园新媒体相结合

新媒体在大学校园日益普及,文化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界限,其在师范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校园网和校园信息化建设日益完善,为国学经典和思政教学的融合提供了重要基础。基于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丰富形式和新媒体的特点,国学经典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可以与校园新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思政理论课专题网站、世界大学城空间、微课、MOOC、QQ、博客、微信公众平台等形式进行国学课程的开发和共享,利用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技术,结合视觉与听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教学效果。此外,通过向学生分享一些国学视频讲座,利用新媒体平台分析和讨论各种国学经典讲座,提升大学生参与国学经典的积极性。

总之,师范类高校思政教学不能拘泥于形式,要注重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时代在不断变化,在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经济形势进入常态化发展,大学生在未来就业中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这种情况下,以国学经典为路径,重塑师范高校思政魅力,构建“大思政”格局,有利于弘扬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传承民族精神,培养新时期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舒大刚,朱汉民,颜炳罡,等.国学经典价值与高校通识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2):3-10.

[2]周 能,王光彦,杨昌鑫,等;国学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4(12):270-272+284.

[3]章太炎,陈 柱.国学十六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7.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eachers Colleges

SU Man1,WANG Hua2

(1.Fuyang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Fuyang Anhui 236015,China ;2.Wenfeng Central School of Yingzhou District in Fuyang City ,Fuyang Anhui 236000,China )

Abstract :As Chinese classics,the ess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eternal value beyond time and space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is able to guid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develop correct views of life,world and values,the paper dealt with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le means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eachers colleges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s of these class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This will be a positive effort to make the course more charming and attractive to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s;Paths;Rebuild;Cha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9042( 2019) 08- 0012- 04

收稿日期: 2019-05-10

基金项目: 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8A1036)。

作者简介: 苏 曼(1982-),女,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欧喜军]

标签:;  ;  ;  ;  ;  ;  

论国学经典融入师范高校思政课的意义与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