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论文_冯梦瑶,刘艳通讯作者

(哈尔滨医科大学 150086)

摘要:目的 研究和分析哈尔滨市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 我们从哈尔滨两家三甲医院收集到了2013年1月1号到2014年12月31号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病人数据。同时,我们还从中国气象局收集了每个月的平均气温以及平均气压。然后我们使用应用泊松回归模型结合天然样条平滑函数(广义线性模型)来分析气象指标对脑卒中的影响。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平均气压(RR:1.385;95%CI:1.759~1.091;P=0.007)、平均气温(RR:1.034;95%CI:1.050~1.017;P<0.01)呈现正相关。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在哈尔滨市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人数与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均呈现正相关。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平均气压;平均气温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sis of Harbin City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method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from Harbin three hospitals were collected from January 1,2013 to December 31,2014 al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atient data. At the same time,we collected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average air pressure from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hen we use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 combined with natural spline smoothing function(generalized linear model)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Indicators on stroke. Result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an pressure(RR:1.385;95%CI:1.759~1.091;P=0.007)and mean temperature(RR:1.034;95%CI:1.050~1.017;P<0.01). Conclusion through the study,we found that the incidence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Harbi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verage air pressure and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keyword]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verage barometric average temperature

出血性脑卒中在神经科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亚洲国家对比欧美国家而言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更高[1]。有很多研究都表明气象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的却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就更加少。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两种亚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因为蛛网膜下腔中较大的动脉瘤的破裂引起的。以往的研究发现,环境温度的下降,能够增加人体血小板的数目、血液的黏性、血压以及血胆固醇。同时,由于较低的温度能够导致外周血管的收缩,人体的血压会在较冷的天气上升而在较热的天气中下降。然而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的效应仍然不是很确定。

1 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与气象资料

我们从哈尔滨两家三甲医院收集到了2013年1月1号到2014年12月31号所有脑卒中入院病人的性别、年龄、入院日期、疾病ICD-10编码等数据。收集完毕后,我们对病人进行计数并对每月发病人数进行年龄和性别的分层。这里所有的诊断都是根据严格诊断标准,而疾病编码是根据国际疾病编码分类(ICD-10)进行划分的。同时,我们还从中国气象局收集了每个月的平均气温及平均气压。

1.2 统计学方法

在收集气象因素数据及脑卒中发病入院人数后,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应用泊松回归模型结合天然样条平滑函数(广义线性模型)来分析气象指标对脑卒中的影响。广义线性模型通过2013到2014年每个月脑卒中发病人数的对数作为连接函数。这些模型所包含的预测变量有平均温度,平均气压。因变量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每月的发病人数。回归系数将会进行指数变换(y=ex)来反映出测试变量和固定变量条件下RR值的变化。温度每增加1°C,气压每增加1hPa,我们就测量一次RR值。对总发病人数与平均气温、平均气压进行分析。为了研究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再进行性别和年龄各个分层进行分析汇总。最终进行汇总分析,判断自变量对发病入院人数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作用的大小及方向。本次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是Windows版本SPSS15.0。

2结果

2.1 哈尔滨气象数据

表-1 每月脑卒中发病人数及气象指标情况。

 

哈尔滨2013年到2014年各个气象指标的数据如表-1,从表格可以看到,哈尔滨各个气象指标的平均数为:平均气压:1014.785hPa;平均气温:4.007°C。从表格可以看出,哈尔滨各个指标变化较为明显,各个气象的标准差为:平均气压:7.962hPa;平均气温:15.650°C。

2.2 病人数据

病人的数据如表-1所示。表-1描述了哈尔滨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人数和同时期同步气象基本情况。我们收集了蛛网膜下腔出血人849人,其中男性359人,女性490人,≥60岁的病人337人,<60岁病人512人。而在各个月份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发生的月份分别是12月份。图一、图二分别显示了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别分层和年龄分层的比例。

表注:*表示p<0.05;**表示p<0.01

2.3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气象的关系

如表-2所示对于未分层而言,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均呈正相关。

对于性别分层而言,我们发现平均气压和平均气温均与男性无关而与女性呈现正相关。对于年龄分层,平均气压在中青年组没有关系而在老年组显示正相关。而平均气温则在两组均有关系但是老年组更加明显。

3讨论

3.1 平均气压的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人数与平均气压呈现正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相符合。目前认为升高的气压能够增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2],但是其他文献则认为低气压能够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3]。而气压的剧烈变化也能够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

气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响背后的机制尚不明确。但是据报道,当气压上升时会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压力,从而使得斑块破裂。另外,气压的上升会影响血管壁,从而使得血管容易破裂以及并发症[4]。气压可能通过以上机制引起蛛网膜下腔动脉瘤的破裂,最终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我们发现对于女性和老年人比较明显。以往研究认为气压对脑卒中的影响主要在老年人比较明显,但是认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没有性别和年龄的偏向。作者认为根据盖-吕萨克定律,大气压与空气温度的关系比较密切,故其背后的机制可能归因于温度的影响[5]。

3.2 平均气温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人数与平均气温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有报道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气温无关[6]。也有人认为气温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呈现负相关[7]。有人认为,之所以各个研究之所以有很大的区别,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不同的研究的研究位置不一致。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生活习惯的不同。在炎热的天气中,人们可能还会呆在家里而不是在室外,这将会影响分析的结果[8]。

这背后的机制报道仍不是很清楚。在较热的天气情况下,我们人体血管上会发生一些血液动力学变化[9]。这一些不利的变化可能通过某种机制引起蛛网膜下腔的血管瘤破裂。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的结果显示老年对温度的影响更加明显。这与以往研究相一致,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机体对温度的调节能力较慢[10]。同时我们发现在女性影响比较明显。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雌激素。雌激素能够提高肾上腺素α2受体的敏感性,从而使得表面和深层的血管的收缩,从而增加脑部血管的血流量[11]。

3.3本研究的不足

首先,我们使用发病人数而不是发病率来研究脑卒中与气象关系,不能很好的代表本地区的发病情况。这是因为我们无法涵盖哈尔滨市所有医疗机构的脑卒中病人数据,只收集了两家医院的病人数据进行分析。但是选择了哈尔滨两家三甲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本区的病人数目,另外,由于数据来源于两家医院,本次研究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都很可靠,因为作者们始终可以直接地医院内管理所有数据。

另一个不足就是们的研究所涵盖的范围太小。所以,本次研究的中风发病人数可能没有基于大范围的研究准确,使得本次研究的普遍性较低。然而,大范围的研究的数据不可避免出现不一致的问题,同样还会出现天气和气象不一致。相比之下,在特定地区相似的天气和环境条件下进行脑卒中的研究我们认为更有价值。另外,哈尔滨地区人口密度高,所以我们认为这样的人口很适合我们的研究。

4.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在哈尔滨市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人数与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均呈现正相关。

参考文献

[1]Murray CJL,Vos T,Lozano R,Naghavi M,Flaxman AD,Michaud C,Ezzati M,Shibuya K,Salomon JA,Abdalla S,Aboyans V,Abraham J,Ackerman I,Aggarwal R,Ahn SY..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for 291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21 regions,1990–2010: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The Lancet. 2012;380(9859):2197–2223.

[2]Buxton N,Liu C,Dasic D,Moody P,Hope DT.Relationship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o changes in atmospheric pressure: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01;95(3):391–392.

[3]Jehle D,Moscati R,Frye J,Reich N.The incidence of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with change in barometric pressur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1994;12(1):90–91.

[4]Houck PD,Lethen JE,Riggs MW,Gantt DS,Dehmer GJ.Relation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changes and the occurrenc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5;96(1):45–51.

[5]Lian H,Ruan Y,Liang R,Liu X,Fan Z.Short-Term Effect of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the Risk of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5;12(8):9068–9088.

[6]Feigin VL,Nikitin YP,Bots ML,Vinogradova TE,Grobbee DE.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s of stroke occurrence with weather parameters in Siberia,Russia(1982-92).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2000;7(2):171–178.

[7]Zorrilla-Vaca A,Healy RJ,Silva-Medina MM.Reveal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s and ambient temperature:a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2016.

[8]O’Neill MS,Ebi KL.Temperature extremes and health:impacts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2009;51(1):13–25.

[9]Stout RW,Crawford V.Seasonal variations in fibrinogen concentrations among elderly people.Lancet(London,England).1991;338(8758):9–13.

[10]Gasparrini A,Armstrong B,Kovats S,Wilkinson P.The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s on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England and Wales.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2012;69(1):56–61.

[11]Sato F,Matsushita S,Hyodo K,Akishima S,Imazuru T,Tokunaga C,Enomoto Y,Kanemoto S,Hiramatsu Y,Sakakibara Y.Sex difference in peripheral arterial response to cold exposure.Circulation Journal:Official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Circulation Society.2008;72(8):1367–1372.

论文作者:冯梦瑶,刘艳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  ;  ;  ;  ;  ;  ;  ;  

哈尔滨市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论文_冯梦瑶,刘艳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