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需要充分的论证和必要的制度配套论文_薛有庆

高考改革需要充分的论证和必要的制度配套论文_薛有庆

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 350300

摘 要:高考改革实验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改革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模式需要有充分的论证及必要的配套制度,不能假设性地进行推论,需要科学的归因。本文就高考改革中人们心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考 改革 论证 制度

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在实验中,即将全面启动。因为教育改革攸关全民福祉,它是如此重要,因此,在启动前,我们有必要努力去消除许多人的疑虑,去解答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一是如果过去的高考模式有问题,那么,主要问题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如果我们认为文理分科“3+2”或“3+3”高考模式有问题,那么我们也需要以充分的调查为佐证,而不是以某个“专家”的看法作依据,否则,改革就可能变成“折腾”。2006年的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不算成功的改革,最大的问题是忽视最根本的中国教育的现实,就急急忙忙泊来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强调理念更新、课程改革,这没有错,问题是,它忽略了更重要的考试制度的配套改革。这场改革也正应了一句话——“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遗憾的是,2006年至今,这场改革没有任何结论,没有反思,没有总结,无果而终。在我看来,这场改革虽然没能给我们留下值得大书特书的辉煌成果,但教育改革永远都在路上的理念却是深入人心的。这场改革的代价太大,教训太多。教育改革是个综合工程,需要综合论证,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就可能顾此失彼,全盘皆输。

只有回答好这个问题,改革才会少走些弯路。

二是过去上文理分科高考模式同样也培养了大量人才,现在活跃在各行各业的科技栋梁,都是这个模式培养出来的。判定新模式好于旧模式的依据是什么?

有的“专家”认为,文理分科模式是大学生素质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这个结论有点轻浮,因为这个结论更多的只是感性认知,而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理性分析。认为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在对它进行归因分析时,千万不要忘了“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这一重要事实,而且也应该承认有望成为未来精英的人数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让更多的综合素质并不那么突出的人有机会上大学,恰恰说明我们的教育在不断发展,未来有望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人群在不断扩大,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改革成果,何忧之有?

那么,到底新模式好在哪里呢?目前,沪浙两地正在进行改革实验,也许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来完成这个答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是高考改革的最终目的一定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新模式更能推动素质教育的依据是什么?改革如何才能避免“教育只剩下考试”的普遍忧虑?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考试是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评价手段,但考试所能承担的评价功能显然是有局限的,是不全面的。因而,推进素质教育仅仅依靠高考改革显然是不够的。

在即将启动新高考改革之际,许多人担忧这场改革会不会给“当前愈演愈烈的教育唯考试化”再加一把火?尽管许多专家给这场改革冠上一系列美丽憧憬,但现实可能比憧憬要残酷得多。

提高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当然是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未必是最重要因素。从知识技能层面上说,培养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知识永远是动态的,新陈代谢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学习永远都在路上,学习能力永远都比知识来得重要。从精神层面说,艰辛的学习磨砺固然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但也可能因此击碎一些人的美丽的梦,而成全这些人的梦,也同样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考试绝对不能给人一种“考砸了就没有前途”的错误暗示。考试只是评价了人的能力的其中一个部分,没考好只能说明某个方面能力有欠缺,但不能由此判定他没有前途。显而易见,仅仅依靠考试改革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当教育只剩下考试时”,我很期待这句话只是一个假设,因为,如果真的教育只剩考试,那就可以解读为教育就是一个应试过程,教育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好老师、好学校。所谓人格升华、个性发展、美德养成等都只能靠边站,因为教育的任务就是考试。如果只是假设,作为一种警醒,作为一种反思,作为一种忧患意识,对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一定是裨益良多。但问题是,这真的只是一个杞人忧天式的假设吗?

实际上,“一考定终身”一直以来都是伪命题。恢复高考以来,我们一直都允许落选考生复读,而且高考录取时没有任何限制。英语三年两考,我们也没有看到它的必要性,却看到了它可能产生另外一种不公平,为什么是英语,而不是语文、数学?改革不是想当然,实践证明,有考试就会有应试,因此,英语两考制,一定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它的优点,目前还只是想象。

如果三年实验,依然无法回答以上几个疑虑,那就说明,改革方案还不够成熟,或者还需要更长的实验期,需要更多、更充分的论证;或者还需要一些有效的制度配套,拿出更科学的一篮子方案,从而引导教育回归“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根本属性。在不具备相关条件情况下,如果强推所谓“改革”,那一定不是教育发展的福音。

参考文献

[1]王焕君 教育家对话企业家:高考改革需多方面配套改革[J].教育学报,2015,(3),35。

[2]盛健宁 科举制度对高考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7,(3),30-31。

论文作者:薛有庆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0

标签:;  ;  ;  ;  ;  ;  ;  ;  

高考改革需要充分的论证和必要的制度配套论文_薛有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