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园区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_大学论文

论高等教育园区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_大学论文

论高教园区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园区论文,高教论文,贫困学生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673—3851 (2006) 01—0083—04 中图分类号:G522.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已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教园区建设可谓方兴未艾,形成了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然而面临几万乃至几十万学生聚集的新形势,大学生的平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贫困生能否与其他同学一样学习和生活,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高教园区来说,怎样充分发挥园区的特点,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建构新型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是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教园区稳定的需要,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 高校贫困生的形成和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从总体上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够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比较明显。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体系还不够完善,在调节困难家庭的生活状况,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上,制度有缺陷,地区有差异,程度有高低。而在这种背景下的低收入家庭,想要培养一名大学生谈何容易。然而,中华民族尊儒重教的传统思想驱使许多贫困家庭,即使承受再大的经济压力,也要想方设法送孩子上大学,当然,想改变现状的利益化倾向也十分明显,于是家庭更贫,这便出现了因出身和家庭原因的高校特殊群体——贫困生。

随着高校招生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额学费和生活费越来越成为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沉重负担,在这样的经济基础和家庭背景下,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不得不令人担忧。这批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山区、中西部地区,有的是地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的是家庭突然变故而引起的经济困难,但这批同学大部分比较善良、能吃苦,生活要求不高,进取心较强,有改变贫困面貌的精神。但同时,因经济压力大,因而学习上压力较大,身体上缺少必要的营养,心理上需要援助。

据统计,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生的10%~2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比例为8%~10%,2004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近2000万, 按经济困难学生为20%,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为10%的比例计算,全国约有400万经济困难的学生,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近200万。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辽宁等地已先后建设的50多座高教园区的情况分析,少则几万人,多则几十万人。按这样的比例同比缩小,可见,在拥有现代化设施条件、传播知识和文明、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教园区,生活着成千上万个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有的甚至生活都无法自给和维持的贫困大学生。

2 建构高教园区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基础与优势

所谓高教园区,是在多种力量参与和支持下,多所高校在同一地域集聚,形成一定规模,它是高校在现行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整个高教园区的高校之间有着极为广泛的联系,地域上的相容性、交流上的广泛性,为高校园区贫困生的工作采取新形式、建立新体系创造了良好条件。

2.1 办学集约化和资源共享性为建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提供前提

高教园区办学集约化是其显著特点。从物质形态上高教园区是一个完整的新区,高校之间是融合的,具有资源共享的特征,在这种新区兼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与传播、旅游观光等多重产业功能。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高教园区高校在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发展目标不断发展的同时,学生事务管理包括贫困生工作在最大限度地趋于合作共谋,特别是对贫困生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会带有高教园区的特色。同时,各高教园区都有政府设立的管委会等机构,这为交流工作、实现合作、形成特色创造了广泛的可能性,这是高校园区建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前提条件。

2.2 格局开放性和功能城市化有利于资助工作的社会化

开放的格局,是高教园区建设中的一大特色。撤除了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大学即是城市,城市即是大学,大学与外界能够持续地进行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对于贫困生,他们一般来自于边远山区、农村,他们对社会了解不多,一是缺乏自身社会化体验的经历,二是缺乏对社会深度、广度了解和分析的经济支持。与单门独院封闭式格局不同,一方面,他们接受教育和锻炼的客观环境扩展和优化了,个人自主发展的空间更大了;另一方面,与社会交流、碰撞和沟通频率增多了。在这样一种开放的格局下,贫困生自然地不断培养自己的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的根本特点就是观念的社会性和行为的社会性,他们会在与社会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了解社会,调适心理,寻求解困途径。而高校则会主动出击,积极引导贫困生寻求社会的广泛支持,从而使资助工作具有社会性,工作的手臂得以延伸,方法更多,效果更好。

2.3 后勤社会化和服务人性化有利于助困渠道的拓展

高教园区的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运作,管理主体由学校、后勤服务单位及社会有关方面共同承担,经过几年的运作和发展,高教园区后勤社会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后勤社会化必然带来竞争,竞争必然涉及到服务水平和利益分配,于是在高教园区内员工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的需要便是社会化服务的内容,为师生服务的人性化理念得以确立。学校和后勤业主会进行广泛的联合设立各类公益项目,挖掘勤工助学岗位甚至于培育学生公司,这为贫困生助困渠道的拓展创造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贫困学生参与后勤社会化的工作,参与为师生服务的劳动,并在劳动过程中获取报酬,在劳动中获得教育。

此外,迅速发展的高教园区各高校助困意识增强,助困投入加大,助困能力提高,为资助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高教园区出于学生事务管理的需要,不断探索适合园区特点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资助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总之,高教园区从它诞生之日起,在建构贫困生工作体系上就具有较好的优势和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随着高教园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优势将更为明显。

3 建构高教园区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基础策略

对于高教园区贫困生资助工作来说,必须进一步分析高校贫困生的特点和高教园区的优势,调动积极因素,充分利用资源,加强相互合作,努力建构高教园区信息一体化、渠道多样化、自主解困为主、助困与育人并重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3.1 广泛收集信息,建立一体化的贫困学生档案

全面掌握和了解贫困生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和具体困难,建立健全贫困学生档案,这是帮助贫困生解决困难的前提。通过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基本信息;通过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形式,了解家庭经济状况;通过与贫困生的交流,了解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公寓管理员与学生的广泛接触,从平时生活等方面获取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贫困学生档案。一般包括经济来源、家庭基本特征、月均生活费用、学习情况、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得到资助以及参加勤工助学情况等,这些信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进行动态的处理和调整。

在贫困生工作中,要充分利用高教园区各高校的资源和园区的整体影响,除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展贫困学生工作外,一方面需要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共谋发展;另一方面需要从慈善公益角度采取统一行动,把高教园区这一大环境作为贫困生工作的基本范围。这就需要在各高校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基础上,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使贫困生受关怀的环境更大,活动的余地更广泛。为便于工作的开展,有的高教园区正尝试实行贫困学生证制度,并规定凭贫困学生证在园区任何一所高校以及下属单位和友好单位均可得到关照,享受优惠政策。高校之间的联合无疑为建构一体化的工作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2

广泛争取各方支持,不断拓展贫困学生资助渠道

党和政府对贫困生所面临的各种困难深表关切,提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这是中央对社会的政治承诺,各高校根据中央的要求采取一切有力措施,不断拓展工作渠道,确保“一个都不能少”。根据要求,高校的奖、贷、助、补、减在帮助贫困生解困,激励贫困生成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建立贫困生助困基金是高校助困工作的有益尝试,但怎样使基金做大,增强基金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是工作的关键。首先,要依靠广大师生的助困送温暖活动,通过工会、党团组织定期发出倡议,为贫困生送温暖。其次,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与企业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中,把双方的技术合作、人才培养与助困挂钩。据了解,许多高校在这一合作中取得较好效果。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为例,截至目前,园区十四所高校先后与企业签定协议100多项,协议资助金额200多万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困难。第三,接受捐赠。争取社会各界的同情和支持,鼓励在高校园区和高校内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3.3 广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努力提高自主解困能力

在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不仅是解决贫困家庭学生经济困难的有效形式,更是对学生进行广泛教育,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有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生工作干部的乐意肯干,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它的功效已在其实施过程中显露。在校内,各高校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挖掘勤工助学岗位,形式可谓多样,如图书管理员、治安巡查员、教学信息员、餐厅服务员等,此外,还有必须具备一定能力和水平的班主任助理、网络管理员、公寓管理员等等。当然,突出受教育、长才干的功能始终是设立岗位的标准。

高教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特别是作为高校的联合体,其社会影响力更大,再加上大多高教园区都位于优质企业高度集中的开发区,或距此不远。这无疑为高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带来便利,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寻求企业中的中、短期岗位,或分散的、或成规模的,让更多贫困生走向社会、企业勤工助学。

高教园区高校之间的合作还在于建立机制推动勤工助学产业化的发展,勤工助学活动要发展,需要有引导地形成规模。社会需要大学生兼职,因为大学生本身有许多优势,但学生时间上是零碎的,不确定性大,不易约束,使企业产生顾虑,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企业支持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进程。这就需要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那就是勤工助学的产业化,创办勤工助学公司,使其形成规模:一是要实现公司的自行运转;二是高教园区高校的合作和扶持,鼓励他们创新创业;三是实行品牌战略,实现规模效应。目前,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高教园区已经出现这类性质的公司,而且许多运作情况令人欣慰。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在学校指导下,成立类似的公司已有50多家,最大规模的资产已超过500万元, 这是一条全新的勤工助学之路。

3.4 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

在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和创造勤工助学机会以及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要注意认真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教园区高校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途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建立了许多阵地。而这些都面向整个园区所有有需求的学生。一体化的贫困生档案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创造了重要条件。

精神激励是前提。贫困大学生大多有自卑心理,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锻炼的自觉性不强。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力强化精神激励,在贫困学生中广泛开展济困助学的政策宣传,通过优秀贫困大学生报告会,勤工助学经验交流会,贫困与成才专题讲座等教育广大贫困学生坚定信心,奋发图强,争先创优,以实际行动争取国家及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促进自身成长成才。

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相结合。高校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及时了解贫困学生所思、所想、所需,针对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帮助贫困生解压释惑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干部、广大教师和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做思想工作。对贫困学生加以思想引导、心理疏导,使贫困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更加自信的面对现实,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争取社会力量参与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教园区,某一高校和园区其它高校都承担着对园区贫困学生教育的义务。联合行动的直接结果使贫困学生能够听到高校的一致声音,使学生对其更易认同和接受。助困工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争取社会资助和关爱的同时,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学生的教育。目前,有许多高校已经形成制度,使社会力量与学校教育同步,使贫困学生深感社会的良好风气和大家庭的温暖,充分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立志努力学习,尽快成长成才,以报效祖国。

4 结语

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高校的重要工作,更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高教园区有其显著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只要坚持一切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思想,高教园区高校贫困生的工作体系一定能产生较好的工作效果,为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5—10—25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规划课题(204JY05)

标签:;  ;  ;  ;  ;  

论高等教育园区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