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痹病冬病夏治之穴位敷贴论文_邢雪梅, 薛鸾

风湿痹病冬病夏治之穴位敷贴论文_邢雪梅, 薛鸾

邢雪梅1 薛鸾2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硕士研究生2013级 200437)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 200437)

【摘要】 风湿痹病是临床常见的发病与季节相关性大、易于反复的慢性疾病。冬季易于发病,适于冬病夏治之法治疗。而穴位敷贴为冬病夏治方法之一。风湿痹病采用穴位敷贴治疗结合电针离子导入可达振奋阳气,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

【关键词】 风湿痹病;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腧穴;离子导入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327-02

风湿痹病是临床常见、发病与季节相关性大、易于反复一类慢性疾病。主要由于正气虚弱,风寒湿等邪乘虚侵袭肢体、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瘀阻不通,不通则痛,因此,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正虚,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外邪乘虚侵袭,使经脉闭阻不通而发病;而阳虚本就怕冷,冬季风寒湿之邪气较重,寒性凝滞,瘀阻更甚,故冬季易发病或病情加重。夏季为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阳虚或风寒湿邪较重之人到了夏季恶寒症状较冬季减轻,这时若借助外界三伏天之阳气,予以温补肾阳、散寒除湿之药,内外结合,使阳气盛,宿邪除,症状则减轻。故风湿痹病多适于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传统祖国医学的特色疗法。所谓“冬病”,即指每逢寒冷季节,易发作或是复发加重的疾病。而“夏治”即指在阳气生发最盛的三伏天对“冬病”进行治疗的一系列方法。《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顺其四时之气,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清•张志聪注解“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

穴位敷贴疗法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其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是关于用芥子泥敷于百会穴治疗妧蛇咬伤。载:“妧,……以蓟印其中颠”。经过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外治之宗”吴师机对穴位敷贴提出“以膏统治百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认为膏“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入吸气,融入渗液……并随其用药,能祛邪、拔毒气以外出,抑邪气以内清:能扶正,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能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后清代张璐继承先人基础上首创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现穴位敷贴发展至今已广泛用于临床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急慢性疾病,并取得了较可观的临床疗效。

穴位敷贴的疗法是采用振奋阳气、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中药研制成末,用水、醋、酒、蛋清、植物油或姜汁等调成糊状,敷贴于腧穴穴位之上,一方面间接通过药物对腧穴的刺激,引发经络效应,疏通经络,从而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药物直接敷贴于腧穴表皮之后,药物通过皮一络一经一脏通路起到药物治疗作用。现代医学来讲为药物中的刺激性成分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止痛消炎、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同时药物成分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直达病所,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治愈疾病的目的。而敷贴穴位选取主要为膀胱经的背腧穴(肝、脾、肾、命门等)。背腧穴是各脏腑精气会聚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肾乃先天之本,内藏精元,其主骨,肾气有余,则骨坚;命门是人身阳气的根本,内藏真火;肝主疏泻,藏血主筋,膝为筋之府,肝肾同源,居于下焦。脾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运化水谷精微之气,生营卫,则养四肢,生血,经脉充肝旺。肝、脾、肾病则形枯,痹病生责之于此三脏。故根据冬病夏治扶正祛邪之理论,取穴以肝腧、脾腧、肾腧、命门为主。

随着穴位敷贴的研究的不断进展,为了促进人体对药物的更好吸收,研究认为中药通过直流电离子导入具有更好的疗效。电离子导入疗法是一种无创的、利用在皮肤上施加的电流来提高导人人体的药液流量或从人体内提取内源代谢物质的方法。直流电离子导入能促进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供血改善,加速代谢产物排出。经直流电导入的药物离子可以堆积在组织表皮形式离子堆,之后通过逐渐渗透进入血液和淋巴组织。 离子导入的药物作用持续时间长,可直接对组织细胞发挥作用,通过直流电离子正级导入的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除温通痹等功效,故使用穴位敷贴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法,能进一步增强冬病夏治之穴位敷贴的功效。

“冬病夏治”是中医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之一,是治病、防病、养生的方法。“冬病夏治”对于风湿痹病患者来说,能够有效地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发病机率,以穷病源。它集内治外治于一身,融药疗与理化刺激于一体,多位点调节身体功能。通过冬病夏治使风湿痹病患者阴阳和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2,1(1):10-15.

[2]王海隆,姜泉,冯兴华等.冬病夏治法治疗风湿痹病的回顾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0,29(10):744-746.

谢洋,余学庆.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 2840-2841.

[3]刘英明,王荣.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风湿痹病的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1)

[4]Honggang Zhu,S.Kevin Li.Impmvement on conVentional constant current DC iontophoresis:a study using constant conductance AC iontophoresis[J].Int.pham,2002,82(2~3):249~260

[5]苏永华.促进中药透皮吸收的方法学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2):21.

[6]马余鸿,叶刚.短波及调制中频联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2011,26、367-368.

[7]谢洋,余学庆.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 2840-2841.

论文作者:邢雪梅, 薛鸾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  ;  ;  ;  ;  ;  ;  ;  

风湿痹病冬病夏治之穴位敷贴论文_邢雪梅, 薛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