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_吴伟韬

乡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_吴伟韬

恩平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529400

摘要:“小城镇、大战略”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城乡发展不平衡,说明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和目标选择。从当前乡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入手,论述“乡村城镇化、城乡一 体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21世纪发展战略,并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一种基本理念。作者还结合分析了推进乡村城镇化的建设,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城镇 城乡一体化 发展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让城市规划的发展能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化建设同步,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设规划,例如:为了减少城市建设加快带来的资源消耗问题,加大城市低碳化和技能技术的研究力度;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城市,注重城市的地域历史、民族融合、城市特色等要点使每个城市建设出自己独有的特色;为了城镇乡村的同步发展,减少贫富差距,城市与乡村的结合成为了重点,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理论。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规划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决策,体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要求。由于我国的城市和乡村的发展相对不平衡,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就是要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构建一个全面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机制,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城乡良性互动、互促共融发展的新格局。本文以珠三角中小城市的乡村城镇乡发展情况为例进行研究: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这里河网密布,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这里也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前沿,珠三角核心地区的乡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已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1、珠三角中小城市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

推动乡村城镇化目的是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在珠三角中小城市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的现实情况,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乡村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

然而长期以来,地处珠三角边缘的中小城市,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分布不均衡,乡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还比较滞后,远低于其他珠三角核心地区的城市。同时,还表现在农业高科技产业的滞后,城市社会经济缺乏中坚基础,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乡 的互动发展速度不快。

1.2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农业和乡村还面临 着不少问题。主要是: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限的可开发耕地日益减少,而农业劳动力的比 重长期居高不下,人地比率失调的因素制约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现阶段由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含量低,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 转 化;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市场不健全、调节能力差、产生小农经济与大流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长期以来形成对粮食产量的片面追求、许多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在不断的恶化,土壤质量下降,水质污染,沙化面积增加,已对农业生态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1.3乡村城镇规划建设人才短缺

城乡规划理论性强、专业性高,并非一般人员可以胜任。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多重因素,城乡规划建设人才在基层短缺是一普遍现象,很多的乡镇干部对城乡规划了解又不够深入,大多数村民的规划意识十分薄弱,这从客观上造成了乡村城镇规划建设的难处。

1.4乡村城镇建设资金短缺

乡村城镇建设的品位与质量很大程度上受资金投入的影响,乡村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必然制约了城镇上档次、提高质量和规模。同时国家又限制特定的融资模式,基本切断了乡村城镇的融资通道。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乡村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从而造成了乡村城镇化发展难以取得中、长期信贷支持,即便是居民有资金,但是没有统一的组织将其组织起来利于城镇的建设,上述条件都严重的制约了乡村城镇的快速发展。发展小镇就是要在机制体制上突破以上瓶颈,以组团式发展、特色式发展为基石,不追求千篇一律,但求精致。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应准确把握住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利用城乡规划的调控手段,将乡村城镇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

2、城乡规划技术路线

规划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构建城乡和谐社会的能力,体现社会公平;结合当地的发展实际, 做到四个统一——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用地布局、统一城乡建设、统一规划管理。只有深入到在建制镇一级进行城乡统一规划,才能深入到乡村社区,使城乡统筹规划真正得到体现和落实。这一规划思路是适应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需要的一个创新,目的在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使城乡共同实现现代化。因此,规划在技术路线设计上强调3 个方面。

(1)强调前期的基础研究。规划前期开展专题研究,结合当地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结合当地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各建制镇总体规划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专项规划,提出本次规划编制的思路和重点,并形成专题研究报告。

(2)强调生态、环境和资源。根据规划区域的实际特点,规划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强调解决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环境友好三者协调的核心命题。

(3)强调实施。规划的核心在于实施和管理,从空间管制、近期建设与实施措施 3 个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3、城乡产业发展战略

3.1农业产业化战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功能,强化农业的生态功能,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食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发挥产供销群体优势,注重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农村经济集约化进程。

3.2工业集中化战略:实施以生态产业园区为核心的集中工业化战略,集中建设工业区,加快产业集聚,打造高效的产业发展空间;依托国道、高速公路及铁路建设产业园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集约发展;各园区应突出特色,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园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集约发展;围绕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品长链条发展,高层次、多次加工利用,实现产业增值,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理念打造国家地区的冶金、钢铁、装备、稀土基地。

3.3第三产业提升战略:增强中心城区和中心集镇的服务职能,重点发展旅游、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和文化四大产业,大力提升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以金融保险、商业贸易和科技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以及物流集散、生活服务和旅游休闲等劳动密集型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集聚,加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通过资源、资本、劳动力、信息等要素在城乡空间的双向流动而形成的地域关系,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重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互动,进而建立一元城乡发展机制的根本举措。

4.1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让百姓从城乡一体化中切身受益

农村社会应该加强贯彻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在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的基础上,明显加快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下决心对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进行调整,按国务院文件要求,打破城乡户籍制度,统一实行居民制度。形成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性保障,使农业经济增长成为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平衡好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与支出,让百姓切身感受到城乡一体化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4.2均衡配置城乡资源、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针对当前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卫生、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的实际,应该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失衡的再平衡,要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失进行恢复,使农民平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大力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真正改善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城乡社会的长治久安,也有利于城乡社会的平衡发展。

要推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在平衡配置城乡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对传统扭曲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形式的改变,在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数量与配置质量的同时,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缩短城乡之间农民与市民的经济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城乡规划应注重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先考虑,实现人人可享用。

4.3优化城乡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

首先要确定城乡居民生产发展的方式,以更为科学的措施为城乡统筹定下一个长期发展的基调。要尽可能地缩小城乡收入水平差距,应该立足“农”和“乡”,着眼“工”和“城”的结合,形成合理的分配格局,更好地为统筹城乡发展服务。不仅要打破城乡之间二元体制的框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形成对分配的重新调整,还要着眼于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来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维护城市收入增长速度的同时,实现对整个国民收入格局的良性创新与变革。

4.4创新农村社区经济组织

4.4.1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突出农业合作社的带动示范作用,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4.4.2引导和规范行政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户的承包经营权折股量化到村民个人,在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同时,推进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4.4.3引导和规范行政村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将原有的村集体经营性存量净资产折股量化到村民个人,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取代村民委员会成为村集体的经营主体,使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拥有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载体。

5、其他规划内容及实施保障

为保证规划蓝图的落实,相关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保证措施和政策保障。

5.1调整城乡管理方式,建立综合协调机构,统一对城乡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特别是建立和加强对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社区管理。

5.2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在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基础上,有计划、分层次地展开各个类型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并推进重大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并研究配套规划实施相应的政策文件。

5.3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整合和乡村的撤村并点, 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对保留的村镇的建设用地与宅基地进行严格的规划控制。

5.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体系,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推进城乡就业、教育、医疗等的共同发展。

5.5不断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注重加快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提高农民文化程度,才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6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分配合理的公共财政制度;深化推进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杜区向城镇社区转化,城市化已覆盖或即将覆盖的农村,要适时配套推进村委会转居委会工作;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围绕增加农村信贷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目标,适应农村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整体推进,协同配套,重构农村金融机构,着力健全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

5.7规划先行,多部门联动,确保规划的实施。对当地的城乡用地、道路、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布局,需要结合各乡镇的城乡发展和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6、结语

当前,珠三角中小城市还有一大部分的城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项公共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各方面发展还有不足。一个城镇的发展与建设新型城镇,不能拘泥于过去的发展模式,利用自身拥有的各种条件,同时结合新型科技,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才能实现全面的持续发展。

论文作者:吴伟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2

标签:;  ;  ;  ;  ;  ;  ;  ;  

乡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_吴伟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