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民族传统美德推进思想道德建设_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继承民族传统美德推进思想道德建设_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继承民族传统美德促进思想道德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传统美德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中国带入一个重大的历史转变时期。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人生目的也在急剧地发生变化。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新观念,诸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等。这些无疑有利于改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容易诱发个人私欲,导致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引起人们的普遍不满和忧虑。如果任其蔓延发展,必将威胁到社会的稳定,甚至吞噬改革所带来的积极成果。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只要经济起飞了,道德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甚至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发展总是要以道德的牺牲为代价。为此,邓小平同志曾经很尖锐地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4页)“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 ”(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8页)他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 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党的十二大上,我党更明确地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列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整个社会道德混乱和道德滑坡的严重性。为了保证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确立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适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体系,用社会主义道德来抵制和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为此,首先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加强理想和道德教育,使其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再次,要加强法制及纪律教育,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除了上述几点,笔者认为,还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加强传统教育,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根据新的时代要求,给这些传统美德赋予新的内涵,有些还要用现代文明要求和社会主义原则加以改造、充实和发展,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走向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新道德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建构成了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从内在的情感信念,到外在的行为方式,都提出了比较完备的德目。

那么,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怎样使它们与当今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相结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传统美德,是指传统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以一贯制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核或合理内核。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传统美德的总结和认同,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关键,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

笔者认为,中华民族有十大传统美德在今天应继承和发扬。

一、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德的核心内容是“爱人”,“仁者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乐于帮助别人。所以,中华民族有乐于助人、扶危济困的传统。“仁”德的根本表现是“孝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孝悌之德的扩展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忠”就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又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浓烈的家族亲情和人情味,对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爱人、孝悌及忠恕这些仁德的基本内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不过要赋予其时代的内涵。比如我们应提倡对社会要奉献爱心,发扬扶危济困、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家庭要尽自己的义务,赡养父母、侍奉老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同志朋友要以诚相待,替别人着想,关心别人的疾苦,乐于助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充满了温暖,充满了爱,显示其优越性。正象一首歌中所唱得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二、崇高礼仪

“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一种“礼仪文化。”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美德,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以和为贵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和谐,“和”也历来被看作是极高的道德境界。“和”指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中“人和”更被提到了决定事业成败的高度来认识。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在中国历史上,向来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维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同心同德,协力合作,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业准则。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无疑有着积极作用。当然,贵和就需息争,息争才能护和,因此,“以和为贵”的观念在历史上也起到了对竞争观念和行为的抑制作用。这种消极作用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以和为贵”的观念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在待人接物中,它要求我们要懂得“谦和”,表现出谦虚、和气、耐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团结同志”。它还要求我们具备能够“容人、容事、容话”的度量和胸怀,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和睦”,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谅解、相互帮助的和谐关系,达到同心同德,这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现代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形成团结、亲和的良好企业精神,使企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样,我们国家要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必须全国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并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

四、诚而有信

中国传统美德也特别重视“诚”与“信”的品德。“诚”即真实无妄,要求人应该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信”之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朋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交友的基本原则。诚而有信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诚信首先要求我们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尽职尽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其次,要求我们为人要诚实正直,实事求是,说真话,办实事,不欺上瞒下,不搞形式主义。再次,要求我们讲究信用,说话算数,信守诺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这一道德规范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五、精忠爱国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成了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了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爱祖国、爱民族历来被看作是“大节”,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高尚品德。几千年来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而且在反抗外来侵略、奴役的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这种精忠爱国的传统与品德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当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由于时代和阶级关系的不同,爱国主义的性质和内容也是不同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爱祖国就是热爱社会主义,建设祖国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六、克己奉公

中国伦理道德历来强调公私之辨,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乃至把“公”作为道德的最后标准,于是形成了克己奉公的美德。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就是克制自私、超越自我,以个体服从整体,以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即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精神。中国人历来以“天下为公”作为价值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种价值理想的具体体现。它强化了中国人对社会、民族、国家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也造就了无数爱国爱民,为民族为国家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应该说,这种克己奉公的观念具有整体至上的倾向,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吻合的。克己奉公的本质就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就是要求把整体利益看得高于个体利益,它提倡以小我成全大我,以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去维护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这与我们所说的集体主义是异曲同工。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为了保证集体利益的实现,在必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同时集体主义原则还强调集体要尽最大的努力关心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使个人的尊严、价值、权利得到最好的实现,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这一点上看,克己奉公的观念就过份强化了群体认同,往往容易忽视个体利益、个体的幸福,也有负面价值。如个体的存在价值、个人的正当权利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确认。这与集体主义所倡导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统一的原则显然是不同的,也是克己奉公传统美德的不足所在。

七、修己慎独

中国传统伦理深信,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要素与可能,即人性善的信念。因而“为仁由己”,只要自己努力,使“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把道德的主动权同时也把道德的责任交给了个体。也就是说,人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有尊卑高低的等级差别,但道德人格却是平等的。能否成圣成贤,关键就看自己是否努力,能否严格要求自己。由此形成了中国人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建立道德自我,在个体欲望、现实利益与社会秩序、道德理想发生矛盾的时候,宁可克制自己的欲望,也不放弃道德境界的追求,笃实躬行,才可成为“仁人”。为了更好地律己修身,还必须“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别人看不见时也要严于律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显然是对自己的更高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同样也需要这种自律的道德规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正确对待物质利益,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严格的自律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手中握有权力的干部更是必要的。孔子曾说过:政者正也,子遇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各级干部如能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才能有效地同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作斗争,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提倡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提高人们特别是干部的自律素质,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八、见利思义

义利关系问题是我国传统价值判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内容比较复杂,但其基调和主流是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这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孟子的表述,集中体现了这种道德观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当然,这种“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观念,往往会导致对功利意识的过度压抑。这就忽视了功利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积极的动因,有其负面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传统的义利观突出“义”的普遍制约,反对唯利是图,反对完全以功利作为权衡得失的标准,这对于避免社会的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确立社会健全的价值追求,确实具有积极意义。

在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遵循的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先义后利或重义轻利。衡量一个人行为的正当性,不是看他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看他做出了多少自我牺牲,个人的物质利益牺牲得越多,其行为就越具有正当性,这个人也就具有了崇高的道德。这种重义轻利的观念显然应该改变。然而,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见利忘义、以利代义。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道德规范以及资产阶级的追逐利润、金钱万能、损人利己等腐朽思想在我国也有了一定的市场。这些行为不仅违背法律,破坏市场规则,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因此,将义利有机结合,提倡正当求利、合法致富,树立公平竞争的观念,应是我们当前大力宣扬的思想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道德中的“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观念,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应该予以弘扬。

九、勤劳节俭

中华民族历来就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勤劳与节俭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的统一。劳而不俭,不会有所获,俭而不劳,不会有所成。只有既勤又俭,才能够成就大业。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发展市场经济,同样也离不开勤俭,我们必须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观念。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刚刚取得一些成就,人民生活刚刚有所改善,社会上一些人的勤俭意识就开始淡薄了。这些人盲目追求高消费、摆阔斗富、奢侈享乐。必须指出,“高消费”、“超前消费”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现在虽然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按世界银行以人均国民收入多少所列档次,我国仍属于六个档次中的第五档,即贫困中的发展国家。可是,我们有些人的超前消费、奢侈享乐却在一些发达国家之上,甚至提出“消费就是美德”、“享乐就是价值”,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他们中非常流行。这种思想和行为的危害是双重的:从经济学角度看,是一种浪费和对生产资金的侵蚀,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扰乱;从文化角度看,它是一种畸型文化现象,在无度浪费与挥霍享乐中,一个民族将会丧失更高的精神追求。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贫穷是一种挑战,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面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而面对财富,也是一种挑战,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不沉湎于感情享受,不沉湎于物质财富,进而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走向成熟与伟大。因此,当前我们必须发扬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振奋民族精神,同心同德进行现代化建设,使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与伟大,使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与富强。

十、刚健自强

刚健自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奋争、生生不息、百折不回的生命力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正是这种精神,凝聚、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压迫的顽强信念,以及不怕艰难困苦不断前进的信心,于是才有了中国的四大发明,才有了中华辽阔而富饶的疆土,才有了虽历经磨难却延续五千年而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兵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自强的精神和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形成了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了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道德,使中华民族形成了连绵不断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活力,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即使在今天,经过批判扬弃和创造发展的中国传统美德,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机构成部分,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设。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标签:;  ;  ;  ;  ;  ;  ;  

继承民族传统美德推进思想道德建设_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