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探究的有效途径论文_李瑞杰

浅议数学探究的有效途径论文_李瑞杰

李瑞杰 山东省平度市同和中学 2667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研究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最终解决数学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谈一点肤浅的经验和体会。

一、激发兴趣,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容易被形象逼真的动态图画、图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吸引,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唤起愉悦的情感,不由自主地产生探究欲望。

1.以数学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培养情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知识,数学学习大多是枯燥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首先从问题引入:“一个三角形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它的内角和还有几度?”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还有两个角……”随即一部分学生醒悟过来:“不对,有四只角,内角和360度。”不一会儿,学生的思维就统一起来,同时为自己一开始的鲁莽和后来的醒悟感到兴奋,并且为知识的精妙吸引。枯燥的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迫切需要,学生学习的情趣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2.在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主动探索,培养乐趣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掌握数学知识,发展能力。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是教学质量效果的体现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体现知识的发展过程,还要与学生探究保持同步,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矛盾不断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是不断突破原有的知识水平向更高更新知识水平转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生认知的转折点上、新旧知识矛盾激化之处立障设疑,就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不断设疑激疑,培养学生的乐趣。如,在教学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的知识基础是被2和5 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了避免思维定势的产生,(学生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可能与被2、5整除的数的判断一样,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就行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教师在引入时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请学生猜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无论学生说出个位是几,老师都不急于表态,只是追问:“谁有不同意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举例验证,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发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只看个位上的数是不行的。随后,进入第二环节,教师让学生随口说几个多位数,教师能迅速告诉学生能否被3整除,使学生产生疑问,并通过计算证实老师的判断是正确的,从而引起学生思考。

另外,让学生体验探究乐趣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途径之一。教师要不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现疑问,顺着疑问展开探究,领悟并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合作学习中,创造自主探究空间

萧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同时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不足,从而使每个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这样,易于孩子们交流与沟通,使学生看到同一问题的侧面丰富知识。如“用数学”一课,在学习新知识中,可结合学生实际和分小组教学的特点,以“小客人来做客”的形式让学生自己邀请小动物来做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动物贴画,把他们分发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画的情境图中,贴上贴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探索知识的主动权,而且也培养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三、动手探究中,创造创新发展的空间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它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过程。布鲁纳说过:“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与欲望,这种欲望与需要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正如平民教师孙维刚所说:“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毕业离校时,把老师的知识全部忘光,剩下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光发给学生四张大小一样“长方体纸条,让学生通过对析, 画出阴影部分分别为 3/4、6/8、9/12、6/12, 再让学生观察比较, 发现其中三张画出的阴影部分大小是相等的,即3/4=6/8=9/12”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索,为什么这三张的阴影部分相等呢?而另一张的阴影部分与这三张却不相等,即6/12。学生从中产生认知冲突,激起探索欲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交流,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点,最后让学生对照直观材料分析分子与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从而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将教材的知识变成探究问题,还知识发展以本来面目。同时,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要把学习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自主探究知识的空间,为“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打下扎实的基础。

论文作者:李瑞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5

标签:;  ;  ;  ;  ;  ;  ;  ;  

浅议数学探究的有效途径论文_李瑞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