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_丁海涛

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_丁海涛

(甘肃临夏广河县祁家集学区徐牟家小学 731303)

【摘要】: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长期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把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牢记在心,要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言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调动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独立阅读的本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

二、通过引导学生“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多读少讲,以读代讲。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从重知识传授到重兴趣及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引导学生通过言语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与由此拓展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在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通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范读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上下功夫,不断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比如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读懂句子、读懂各类不同文章的方法,要通过课文表达方式的学习、内涵的挖掘、背景的拓展、情节的延伸等方法,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通过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读”与“写”的相互关系看,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既有阅读促进表达的作用,反过来也有表达对阅读的深化作用。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亲历感受体验,往往紧扣语言因素,采取学生入境插入表达,即常说的小练笔、小作文。在练笔的过程中,深化课文理解,这是写为读的读写结合。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就可以抓住“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句尾的一个省略号,插入联想补充,从以下角度训练表达:让学生想像人们有了火之后的生活。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编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直观,也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材料。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容易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思维。特别是故事性插图,它只是表现了事情发展过程中某一瞬间的情境。引导学生写作时,可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插图前、插图后的情节,把“定格”的图画“拓展”成连续的情节和内容。比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插图,展示的是伽利略站在斜塔上往下抛球时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伽利略在走向斜塔的过程中,面对很多人的质疑、嘲讽、不屑甚至谩骂,他镇定自若、毫不犹豫的表现。站在塔下的人们,有的是伽利略的支持者,有的是观望者,但更多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者、追随者。在试验即将开始的时候,他们各自会有怎样的心理,怎样的表情,又会发出怎样不同的声音。试验结束后,在铁的事实面前,大家会有怎样的表现。你从中悟出了什么。这样,学生通过读课文,观插图,写插图,既深入理解了文本,又学到了用对比、衬托等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五、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就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学生一经起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

总之,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重点,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指导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才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论文作者:丁海涛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9年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  ;  ;  ;  ;  ;  ;  ;  

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_丁海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