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创造学校”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区域提升教师科研创新力的南京经验论文

论“教师创造学校”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区域提升教师科研创新力的南京经验论文

论“教师创造学校”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
——区域提升教师科研创新力的南京经验

左 坤

【摘 要】 “教师创造学校”,意指教师的教育实践行动正在塑造学校教育的日常形态,教师的专业科研探索正在破解学校教育的某些困局,教师的教育理念变革正在创造学校课程的未来面貌。在实践过程中,要推陈出新,给有独特个性的教师以科研成长舞台;要区域示范,以项目引领并塑造教育科研新形象;要制度保障,在机制层面给教师松绑,激发科研活力。

【关键词】 教师创造学校;科研创新力

一、“教师创造学校”提出的背景

科研创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教师的科研角色,如何推动教师对自我身份进行有价值地整合与建构,从而引发教师强烈的研究意识和生命自觉,这是推动学校以及区域教科研工作时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从本质上考察教师的角色,一方面可以认为教师是文化的载体,其上承社会主流文化意志、中接学校文化形态、下启班级文化、学生文化等,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认为教师是文化的创造者,所有的文化形态都是经由教师个人的内化、发展和延伸而拓展至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空间之中的。因此,教师的创造性是教育系统中最具活力、最具主体性与变革意义的文化要素,而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师表现其创造性的重要标志。但在现实语境下,不少教师会深陷于机械的教育生活方式之中,遭遇职业倦怠和活力的丧失,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这就与教师应有的精神品相和职业价值背道而驰了。因此,作为区域层面的教师教科研管理与指导部门,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启动了区域化的“教师创造学校”项目,旨在唤醒教师内在的创造热情,激发教师的科研活力,重构教师专业角色,激活学校发展与变革的第一驱动力。

二、“教师创造学校”的价值意蕴

1.重构专业角色,突出教师在学校变革中的创造性主体地位。

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代表着一种价值取向和一种思维范式,为研究教师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此相应,我国教育也正处于范式转型的变革期,对教师的专业角色的认定需要从被动的执行者转向主动的建构者,即由权威走向对话、由知识传授走向经验创设、由模式化转向个性化等。然而,教师在角色转变过程中面临着理想观念和我国教育现实的矛盾,我们要重新审视和确立教师的地位,将教师视为教育问题的解决者、教育实践的创造者、教育变革的执行者等,而非知识的留声机、机械的修理工、被动的受难者等形象,从而为教师重构职业形象,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变革中的创造性主体价值。

2.激活生命自觉,赋予教师科研创生的活力与能动性。

教师在面对新一代的受教育者时,会遭遇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权威与平等、服从与对话、解答与引导等方面的教育情境冲突,在多重的社会规范和角色中,教师也会体验到角色负荷的超载,从而引发身份的冲突和问题的困扰。这些仅凭教师的个体感性经验是难以有效应对的,需要教师将问题置于研究的语境之中,从具体的事件中抽身出来,进行教育问题的批判性反思与超越性解读。这样一种研究意识,从生命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生命自觉,是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深刻理解,对自身生命形态的一种判断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创造学校”是通过教育实践问题的深入探索与有效解决,即教育科学研究的路径来实现的。

2018年11月的第一天,对占中国企业总数超过90%的民营企业来说,又是一个“必须载入史册”的重要时刻。

3.超越二元对立,营造信任教师、为教师科研赋能的文化共识。

文化传统给教师赋予了特定的职业身份和形象,一方面维护了教师的某些职业声誉,但同时也塑造了对教师的刻板印象,身处其中的教师也受此影响,产生了主体迷茫、认识偏颇以及方法缺失等一系列发展问题,这与新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型极不适应,使得教师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阻抗,产生了对科研的或畏惧或失能的状态。“教师创造学校”的提出,肯定了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价值,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追求创造尊严与幸福,也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批判反思、对话理解、惯习打破等方式,以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文化的变革,重建教育的文化生态场域。教师的教育科研创新,是主动的、负主体责任的、有能力的,而且是具有使命的。这种文化自觉的启动与深化,将有助于教师理解自身,感受到被信任,从而产生自我超越的力量。

三、“教师创造学校”的内涵解读

1.“教师创造学校”是指教师的教育实践行动正在塑造学校教育的日常形态。

从弘光中学的文化寻访课程发展历程来看,教师作为学校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在学校课程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关系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作为学校课程领导的主体之一,不是被动地执行学校的课程计划,而是从专业者的角度,推动学校课程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加深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理解,使教师从学生的现状和专业的认知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加工、补充和完善,从而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实施。技术只是手段和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利用技术的人——教师自身理念的变化与升级。从课程决策到课程实施,教师始终是学校课程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力量,孕育着学校未来教育蓬勃的生机。

2.“教师创造学校”是指教师的专业科研探索正在破解学校教育的某些困局。

南京市玄武区弘光中学开设的特色校本课程《文化寻访》,利用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学生能感受城市深厚的历史积淀,感悟城市优秀的文化内涵。课程一开设,就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但教师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将课程加载了网络信息技术的现代媒介,通过教师课程想象力的拓展,对课程实施方式不断进行迭代升级,不仅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教材进行数字化改造,同时还发掘网络信息技术中的教学研究功能,实现课程持续而深入的发展。

3.“教师创造学校”是指教师的教育理念变革正在创造学校课程的未来面貌。

如何破解多元的、复杂的教育情境中的难题,南京市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开展“个人课题”研究,如:基于小班化教学条件下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实践性研究,高职会计专业“ERP沙盘模拟技能大赛”的实践研究,基于学习力提升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运用几何直观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基于多模态理论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智障学生在超市购物中估算能力的训练研究,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对提高小学高年段数学课堂效率的研究,巴乌校本课程对于学生整体音乐素养提高的研究,农村小学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方式的研究,利用稻草自制中班幼儿体育器材的实践研究,“焦点智慧教室”学习平台在小学数字化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从这些课题可以看出,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运用个人智慧,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寻找问题,并通过持续的行动研究和理论探索,去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科研实践,努力破解学校教育之困局。或许教师的努力和尝试只能解决某些局部性的问题,学校发展和变革也需要整体的观照和系统的设计,但这些努力是难能可贵的,也在自下而上地影响着学校的面貌,促进着学校系统的整体优化和改进。

一位教师曾表达了这样的反思:“教学不会永远如你所期望的风平浪静,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令教师苦恼、焦躁的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果将自己焦躁的情绪带入教学中,教学成效往往会事倍功半,一般学生都会因为你的情绪而对你产生畏惧心理,更何况是那些心理素质本来就需要不断完善提高的孩子。因此,在教学中保持沉着、耐心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这段话,质朴而形象地表达了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所要面临的情境,教育者的每一个细小的行动和决策都在建构学校的教育形态,也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日常体验和感受。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确定了学生对学校教育生活印象的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最大的创造性是对青少年儿童心理品质和性格情操的影响。

三是民生水利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重点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和现代农业县节水灌溉项目以及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0万亩(20万hm2)。截至10月底,今年已解决63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250座重点小(2)型水库和120座一般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95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全部完工。下达各类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6亿多元,较大改善了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四、“教师创造学校”的区域行动路径

1.推陈出新,给有独特个性的教师以科研成长舞台。

构成过腔的乐音数量可多可少,可以是单音,亦可以是多音的,由此构成的过腔之长度亦有长有短。以此,过腔可以分为单音型和多音型两类。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面对的是开放性的专业发展路径,其成长内涵得到全新的提升,无论是在学习的形式上还是在学习的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通过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分析,我们提出重新定义教师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解者,更是学习资源的整合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学校生活的创造者。特别是一些教师知识储备、眼界、思想、行动等方面都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势,这就需要将教师的个性与教学的共性有机融合,开展教育教学“个人课题”研究,发挥教师科研创新的最大效益。教师的“个人课题”研究,在不违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主持人可以个性化地开展研究,自己探寻问题、探究原因、探索答案。在扎实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认真梳理与总结,撰写案例论文,其专业能力也可以得到较快地提升,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成长的跃迁。

宝宝的需求主要是“让自己快乐”,但有些妈妈太急躁、没耐心;有些妈妈工作忙、没时间;有些妈妈不了解宝宝的特点,不能放开手脚陪宝宝玩,于是宝宝不会玩,经常没事可做,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产生了精神上的无路可走。如何给宝宝创造可走的路,让他长期处在正面情绪下,每天有想做的事、做事有信心?这也是妈妈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2.区域示范,以项目引领并塑造教育科研新形象。

在“教师创造学校”中,创设了一种“参与式研修”的项目实施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科研活动平台单一、方式单调的局面,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参与者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长处,产生新思想,形成新认识。通过对自身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与总结,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创造学校”项目在实施研修前,认真分析教师需求,设计研修主题,策划研修形式;在研修中,系统组织研修活动,管理研修过程;在研修后,完善研修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对研修过程进行评估,采集专家和参与教师的反馈意见,作为下一次研修内容与形式改进的参考。整个研修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力求每次研修活动都能使参与者获得对研修主题的深度理解和有效吸收,从而促进对教育科研本质的把握,并形成教育科研的新共识。

3.制度保障,在机制层面给教师松绑,激发科研活力。

通过项目对教师的教育角色和教育科研形象进行塑造,从本质上来说,只能起到促进和激活的作用,并不代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常态。因此,真正想要促进教师的长远发展和教育的深度变革,还必须从教育制度和机制上着手,给教师松绑,从而激发教师的科研活力。这里就涉及学校领导者或管理者对教师角色如何认定和保障的问题。当学校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对话、从知识传授走向创造引导、从习惯统一走向尊重个性时,学校也应在学校文化、制度体系、实际操作过程中,让教师充分感受职业的价值和尊严,充分享受科研探索的自由与空间,充满活力地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实践。这样,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身份才能在自我认知和社会建构的双重框架中得以确立,并发展壮大。

五、不断探索教师科研创新力的提升方略

教育科研事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关注教育中重要的主体性、变革性的力量——教师。教师在学校中的角色天然地应该是教育问题的解决者、教育实践的创造者、教育变革的执行者。但在实际学校运转中,教师的现实境遇却与之大相径庭。因此,如何激发教师在学校教育生活中的精神活力,使其具有研究的意识与能力,这是具有张力的核心问题。“教师创造学校”项目就是通过倡导个性化教育科学研究、激活创新活力、促进科研交流,从而重塑教师科研身份、以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途径来实现教师角色的重构,在一定程度上探索出了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南京经验。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46-0007-04

【作者简介】 左坤,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书记,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标签:;  ;  ;  

论“教师创造学校”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区域提升教师科研创新力的南京经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