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全球化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产生,政治、文化的全球化也将成为必然。《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溯源,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原则。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全球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阐释了“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等概念,这些与现在的“全球化”具有同质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前指导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相互促进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产生和发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毫无疑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来源之一,而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的思想基础。深入理解《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是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溯源,以此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内在要求。

一、《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全球化的基本观点

诚然,“全球化”这一词汇在《宣言》中并没有被直接使用,但是全球化的相关思想、观点、论断在《宣言》却是十分明确、显而易见的。《宣言》的全球化思想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为核心,包括历史条件、历史机遇、动力来源、经济全球的影响等一系关于全球化的相关论断。

第一,全球化的历史条件:地理的大发现。《宣言》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1]即,新的民族、土地、国家等的发现,为全球各个大洲之间的联系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1.1.5 外植体选择:百合多种植于陆地或温室,其生长环境导致外植体材料表面会带有细菌,同时内生菌也会伴随着外植体的培养对组培苗造成影响[4]。这种开放性的外界环境则要求在选择外植体材料时更加严格。整个培养工作能否高效顺利完成,外植体的选择起到决定性作用。有损伤的外植体,长势弱的外植体都会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抵抗内生菌的竞争,产生污染。

第二,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世界市场的形成。《宣言》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2]即,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的天性就是获得更多的利润,利润的产生一方面要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要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要扩展更多的销售渠道。这样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就是必然的。这样经济全球化也成为必然。

公路沥青路面基层的施工过程中,当水泥、石头以及砂等材料的运输至现场后,会受到降雨冲刷问题的影响,进而造成路面结构的作用质量下降。如:在雨季气候环境,铺筑完路面施工材料后会受到雨水问题的危害,进而导致路面结构出现松软问题,严重影响了结构作用的强度硬度效果。

第二,历史逻辑: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借鉴。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最早提出于中共十八大。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番讲话、多项文件中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愿景进行了多方位、系统化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期待,当今世界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只是理论概念,而且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阐释《宣言》的全球化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性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宣言》中对全球化的阐述,包括“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交换”“产品”“设备”“联系”“交往”等概念。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阐释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的内涵时,始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进行阐释。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涵盖的理论是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指南。一是经济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而是科学技术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善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主动参与,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机构化转型,从而使全球经济得到交互式、同步式大发展,在世界交往中进一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二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机遇和挑战。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既然已经成为必然,那么就必须紧紧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但是因为世界霸权主义等依然存在,导致当今世界的政治、文化交往复杂多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中国发挥大国精神,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以经济的合作、政治的尊重、文化的交流为基础,开展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第一,理论逻辑:全球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指南。

第六、文化的全球化:经济、政治全球化的必然。《宣言》指出:“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的,于是由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6]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协同统一的,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全球化。

通过梳理、整合、研究《宣言》的文化全球化的主要论断,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地理条件、历史机遇、工业发展、科技进步息息相关。而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必然趋势。由此,整个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就成为必然,世界摆脱孤立的状态,成为休戚以共的有机整体。

第三,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大工业的发展。《宣言》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3]大工业的发展与世界市场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二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借鉴意义

第四,全球化的动力:科技进步。《宣言》指出:“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4]资本家为了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需要借助机器设备的不断优化,这样科学技术的追求就成为必然。而科技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也就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化。

甜高粱(sweet sorghum)是世界五大作物之一,起源于非洲,在非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1-2]。由于其生长速度快,光合效率作用高,易栽培,适应性强,抗旱[3],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大特性[4],甜高粱作为最具优势的可再生生物能源作物之一,已受到有关专家和政府的重视,并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列入《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5]。甜高粱与甘蔗,玉米相比,能够更有效地利用CO2,对肥料和水的需求更少[6-7]。作为饲料作物,制作青贮是目前甜高粱主要的应用形式[8]。

第五,政治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必然。《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5]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固定的。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些人为了进一步扩大利润,会采取联合的方式,形成对生产资料的垄断,也就是金融寡头。这样的集中,不仅是经济上的整合,而且促进了政治上的集中,形成政治集体。

中、高年级的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教他们养成一个好习惯,在阅读的时候,学会圈、点、勾、画,学会抓关键词,甚至“咬文嚼字”。在表述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解题方法和操作步骤时,表述上要具备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如在乘法分配律概念教学时,教师应该重点指导学生将“两个数的和”、“相乘”、“两个加数”、“相乘”、“积相加”、“结果不变”等内容圈、点、勾、画出来,使得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抓关键词,甚至“咬文嚼字,理解运用,把握其内涵。

然而另一方面,随着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的流行及被定为官方正统学说,女性的生存空间受到更大幅度地挤压,女子以修德为主而不宜作诗文的观念普遍流行。较之唐宋及前代女性相对开放与宽松的创作环境有所改变,此时期出现了一些反对女子进行诗文创作的言论,以至于女诗人自身也逐渐开始反思,并有意压抑自己的创作冲动,以合乎“女德”。元代才女孙淑自幼学诗,有《绿窗遗稿》,所为诗歌均有清新雅丽之风,但她时常焚弃诗稿,因为“词翰非所事也”[注]胡文楷编著,张宏生等增订《历代妇女著述考》(增订本),第71页。。孙淑抑制诗思的行为是自觉对自我进行道德规训的结果,这一行为使其将自己纳入理学所规定的常规女性的日常生活轨道。

现代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构建了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全球治理体系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经济危机、霸权主义等。但是全球化自身蕴含的世界历史价值、人类文明价值却不能完全否定,而应辩证地看待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特别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的发展超过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早期预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释放着生产力,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关系不停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不断促进着创新和发展。今天,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经济上的各个国家的会惠互利是大势所趋,特别是,中国已经纳入全球化体系,面临着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竞争,我们唯有推陈出新、开拓进取、创新发展,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实践逻辑:全球化的资本运动规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难点。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的动力来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的,是资本向世界范围夸张的结果。这种资本的运动规律是非常难以把握的,根本动力决定着资本运动的趋势,但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等生产要素也发挥重要作用,有时直接决定着某一行业、某一部门、某一产品的迅速发展或衰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范围内的全球秩序的重新搭建,必然涉及经济领域的角逐,政治领域的博弈,文化领域的交流。那么,如何去把握资本运动规律,把握生产要素流动就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难点。中国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等的适应性调整是活跃中国金融市场的内在要求。

三、结语

《宣言》的全球化思想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层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备指导意义,理论逻辑层面,全球化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指南;历史逻辑层面,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借鉴;实践逻辑层面,全球化的资本运动规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难点。我们必须以《宣言》的全球化思想为指导,在构建人类命运共体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2][3][4][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401,404,401,401,402,404.

(作者简介:[1]李达,硕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朱帅,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标签:;  ;  ;  

《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