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趋势_金融风暴论文

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趋势_金融风暴论文

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经济形势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的最后十年是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出现急剧变化的十年,其变化势必对21世纪亚太地区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将围绕这十年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一些探讨。

一、90年代前期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

随着80年代末冷战的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受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明显变化。

90年代前期东南亚在政治方面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主导下,“热点”问题基本解决,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各国的首要任务。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地区原有的“东盟”和“印支”两个对立集团消逝。柬埔寨问题曾是80年代东南亚的“热点”,随着柬埔寨和平的实现,东南亚地区的“热点”不复存在,虽然1993年柬埔寨大选后,柬埔寨国内仍不安宁,但是柬埔寨问题已由国际问题变为国内问题,对东南亚局势的发展并未产生重大影响。80年代的印度支那战场终于变为开展经贸活动的商场。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各国的首要目标,并由此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第二,国家安全战略已从防内转向防外。在冷战时期,大多数东亚国家把防范国家内部的颠覆、动乱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目标。冷战后,东南亚国家把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外敌入侵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并竞相扩充军备,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90年代以来,东南亚地区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出现“逆裁军”现象,受到世界关注。

第三,加强政治合作,维护自身利益。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逐步摆脱冷战的影响,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加强相互间的政治合作。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被吸收为东盟成员。东盟的扩大使东南亚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份量增加。随着“大东盟”的形成,东南亚国家的力量得到加强,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有所提高。东南亚国家以一种声音说话,依靠集体力量,维护自身利益的趋势日益明显。

第四,推行对大国的平衡外交,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进入90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国普遍推行全方位外交,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注重以和平方式解决相互间出现的纠纷。同时,以东盟作为整体,推行大国平衡外交,与亚太地区大国保持平衡关系,依靠大国的相互牵制和保证,保障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建成东亚和平自由中立区。

第五,东南亚地区内的非法移民和跨国犯罪增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艾滋病蔓延等等,成为东南亚国家面对的新问题。

在经济方面反映出来的特点是:

第一,90年代前期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从80年代后期起,东南亚国家经济开始持续高速增长。1991~1995年间,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8%,远远高出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4.3%和发达国家平均3%的增长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形成了鲜明对照。

第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年来,东南亚国家经济一直呈阶梯性发展,东南亚10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层次明显不同。第一层次为新加坡,已成为新兴工业国。第二层次为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为中等收入国家。第三层次为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正处于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其中的越南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水平明显提高,但其它三国尚处于落后状态。

第三,东南亚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出现新的发展。90年代以来,东南亚地区出现多个“增长三角”经济合作机制。这些“增长三角”主要是邻近国家的毗连或接近的部分地区开展的经济合作,它通过资源、技术、资金的互补,促进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有成效的是新、马、印尼之间的“增长三角”和泰、马、印尼的“增长三角”。1995年以来,东盟把目光转向了更大范围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例如,东盟提出的修建从马来西亚到昆明的泛亚铁路计划和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基本框架,这两个合作计划虽属次区域经济合作性质,但随着东盟的参与,实际上已把所有东南亚国家纳入了合作范围。

第四,加紧经济改革和经济政策调整,制订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进入90年代后,为了适应世界和东亚地区经济形势的变化,东南亚国家纷纷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政策调整,重新制订面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新加坡确定了立足本地,向海外发展的新战略。马来西亚把实现2020年宏愿作为发展战略。越南制订了在2020年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泰国制订了1997~200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等等。各国制定的新发展战略已经开始实施,有的并取得初步成效。这些战略有一个共同的着眼点,即在21世纪20年代前后将本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

第五,随着对科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东南亚各国更加重视发展科技,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正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加坡从1996年开始启动旨在发展信息产业的“智慧岛”计划。按照计划,到2001年时,新加坡将成为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马来西亚于1996年下半年正式宣布在三年内建成“多媒体超级走廊”。这项计划耗资达20亿美元,将在750平方公里的地带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科技信息中心。泰国也在加紧发展电子工业。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新加坡等国已显示出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较强的科技竞争力。马来西亚和印尼计划到2000年时用于科技开发研究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泰国把科技作为第八个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四个重点之一。越南制订了2000年科技发展计划。缅甸政府于1996年10月正式成立科技部,以推动本国的科技发展。“科技热”正在东南亚地区升温。但目前东南亚的科技事业仍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总体看,东南亚国家科技水平偏低,科技力量严重不足。科技人才,特别是研究、开发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东南亚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金融危机的发生及东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1997年7月,以泰国货币贬值为开端,东南亚爆发了震撼国际社会的金融危机。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多年来执行的泰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改行浮动汇率制后,泰币急剧贬值。东南亚国家很快发生连锁反应。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甚至长期稳定的新加坡都出现货币贬值情况。东南亚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11月即冲击到工业基础雄厚,被认为已进入先进工业国家行列的韩国,使韩国陷入金融危机。韩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又牵连到日本。1998年8月,金融危机波及到俄罗斯。俄罗斯货币贬值,股市暴跌,导致全球金融动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欧、东欧、拉美国家都相继出现股市动荡。俄罗斯发生严重金融危机表明,金融危机已超出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或“亚洲金融危机”的范围,成为冲击全球经济的祸水。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们未曾预料到的深刻影响。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

首先,从经济方面看,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东南亚各国,特别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国”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严重衰退。

其一,各国经济大滑坡,东亚经济奇迹一夜之间梦幻般的破灭。据设在新加坡的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发表的报告,1998年印尼经济负增长约14%,泰国负增长7%,马来西亚负增长5%,新加坡保持了1%的增长。(注:法新社吉隆坡1998年11月11日电讯。)这些数字表明,东南亚地区出现战后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其二,由于经济形势恶化,东南亚国家生产经营困难,造成巨大损失。从1997年7月至同年12月19日,印尼盾贬值51%,泰国泰铢贬值46%,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34%,菲律宾比索贬值33%,新加坡元贬值14%。(注:戎殿新、谈世中主编:《劫后余波—东亚金融风暴的重新审视》,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9月,第4页。)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轻的越南、老挝、缅甸等国也未能幸免。其中,老挝基普因与泰铢挂钩而贬值80%,越南盾虽未受直接冲击,但政府为促进出口,而将越币贬值10%。泰国泰铢贬值后,根据泰国政府的调查,从1997年7月金融危机爆发到1998年第一季度,泰国的经济损失以货币计,达56500亿铢(以1美元兑40铢算,约合1412亿美元),(注:泰国《中华日报》,1998年5月11日。)泰国多年积累的财富,几乎被耗尽。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出,由于金融危机,马来西亚的经济倒退了10年。(注:美联社吉隆坡1997年9月18日电讯。)

其三,银行瘫痪,大批公司、企业破产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泰国有56家金融公司被宣布永远停业。这些被停业的金融公司占泰国金融公司的一半以上,存款额占全国金融业存款额的三分之二。印尼在1997年11月关闭了16家私人银行。菲律宾的4家银行也在1997年倒闭。除银行业外,许多公司企业因货币贬值,资金短缺,无法经营而破产。泰国大批员工被解雇,加入到失业队伍中。据1999年2月的调查,全国失业人数达175万。(注:泰国《世界日报》,1999年5月14日。)在马来西亚,1998年1月至8月就有5万人被解雇,而1997年全年被裁人员只有1万人。(注:《人民日报》,1998年9月18日。)

其四,对外贸易萎缩。对外贸易在东南亚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的货币大幅贬值,从理论上讲,有利于提高东南亚国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由于东南亚国家仍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出口工业所需的生产设备、材料、配件、中间产品都要依靠进口,因此,货币贬值带来的益处被进口所抵销。

其五,外债负担沉重,加剧了经济的困难。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几个“重灾国”都有大量的外债。有资料显示,1996年泰国的外债就已达79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菲律宾外债达40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3%,印度尼西亚的外债更高达109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马来西亚的外债达364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5%。(注:泰国《盘谷银行每月评论》,1997年第10期。)1997年金融危机后,各国货币贬值,美元的比价越高,各国的债务越沉重,各国外债又有增加,泰国达900多亿美元,印尼达1400多亿美元。泰国的统计数字表明,由于金融危机,泰国人均债务上升34%。(注:泰国《曼谷邮报》,1999年9月8日。)大量的债务,使东南亚国家经济面临重重困难。

总之,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中断了东南亚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使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出现逆转。8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主要是原先的东盟六国)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受到了挑战,进而引起人们更多的思索。

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使东南亚经济陷入困境,而且还引发了东南亚国家的社会、政治问题,其中,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对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

泰国爆发金融危机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人民对政府克服经济危机的能力失去信心。1996年11月才上台执政的差瓦立政府执政不久就陷入危机,多次改组内阁也未能控制经济大滑坡的局面,执政的多党联盟也发生矛盾,加之反对党加强攻势,最终导致执政仅一年的差瓦立政府垮台。1997年11月,川·立派政府上台执政。新政府上台伊始泰国东北部农民即向首都进军,要求政府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后虽经政府官员出面与农民代表协商没有发生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但因经济危机而诱发的社会问题增多,对社会安定造成威胁。

印尼早就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金融危机的发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发展。1998年5月初,印尼政府为满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笔援助条件而大幅度提高电力、运输、交通收费时,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导致政局剧烈动荡。全国许多地方出现骚乱。首都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示威扩大到其他阶层,抗议示威逐渐演成暴乱,并出现针对华裔公民的暴行。从5月13日至15日的短短50小时内,首都雅加达地区有5000多家华人商店和住房被烧毁,近1200人被残害,统治印尼达32年之久的苏哈托宣布辞职,黯然下台。哈比比上台后,社会继续动荡。在1999年的大选中,瓦希德政府上台执政。但在此前后,印尼一些地区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众间的冲突增加;各地的分裂势力在东帝汶获得独立后乘势兴风作浪;加上军队与新政府的矛盾时隐时现,使印尼的政局更趋复杂。

马来西亚陷入金融危机后,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1998年9月初,马来西亚政坛第二号人物、政府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安瓦尔因涉嫌贪污、性丑闻被解职,接着又被逮捕,并被控上法庭。安瓦尔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波动。安瓦尔的支持者组建反对党,频频向政府发起挑战,要求马哈蒂尔总理下台。执政党内围绕对安瓦尔的处理及对政府采取的经济危机的措施等问题也有不同看法;“巫统”内部在领导人更替方面矛盾增多,这些都使马来西亚政府面临新的政治考验。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但使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政局动荡,而且使东南亚国家间的分歧增加。例如,在如何应付金融危机方面,东盟各国各持己见,虽然召开了多种会议,结果因各国更多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却未能形成统一意见。马来西亚原副总理安瓦尔曾提出“建设性干预”主张,以代替东盟长期实行的“不干预内政”原则。围绕是否实行该建议,东盟国家发生了分歧。更值得注意的是,东盟成员国中,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矛盾,非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反而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发展。比较突出的是,在马来西亚发生“安瓦尔事件”之后,菲律宾、印尼领导人公开发表谈话,对马来西亚政府对安瓦尔的处理表示不满,致使马来西亚与菲律宾,马来西亚与印尼关系出现风波。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也常发生龃龉。东盟成员之间的矛盾增加,大大削弱了东盟的凝聚力和在国际上的影响。

三、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趋势

如前所述,金融危机已经对东南亚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可低估这一影响对未来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冲击。从目前情况看,如何克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使经济尽快复苏,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将是东南亚国家今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课题。从当前东南亚地区内外因素分析,未来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呈如下走势:

第一,从总体上看,东南亚政治形势仍会保持稳定。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打破了东南亚的政治宁静。但到目前为止,除印尼出现严重动乱,引起政局动荡外,东南亚其它国家政局基本保持稳定。印尼的严重动乱并未在东南亚地区引起连锁反应。虽然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与菲律宾、印尼关系中出现一些龃龉,但各当事国都相互克制,未使事态升级。这些都反映出东南亚各国求稳定,渡难关,要发展的心态和愿望,这也是东南亚地区在遭受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后,没有出现地区性政治动乱的重要原因。

未来东南亚的政治形势将会继续沿着这条主线发展。原因是:(1)东南亚各国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复苏,将会更加关注国内问题,并把解决经济问题作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首先政策,谨慎处理国内矛盾,力求使国内政局保持稳定。(2)在国家关系上,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原东盟6国之间有着多年合作的基础,各国在处理相互之间存在的麻烦问题上,已有较多的经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东南亚各国政府的主要精力都将放在国内经济问题上,而尽量避免卷入与他国的纷争,这使东南亚国家之间发生对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3)东盟机制对东南亚政治形势的稳定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作用。东盟长期奉行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平等协商的原则,有效的解决和防止了东盟成员国之间的一些摩擦和矛盾,维护了东盟的团结。(4)对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有着较大影响的亚太地区大国也希望东南亚保持稳定。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事实表明,东南亚如果长期陷入危机或动荡不已,不但对东南亚是灾难,而且对与东南亚有密切关系的亚太地区大国也有害无益。大国支持东南亚稳定的态度,有助于未来东南亚政治形势的稳定。

第二,东盟的团结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并更加重视维护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东盟的凝聚力减弱,在国际上的发言份量降低。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东盟已意识到,其优势在于团结,只有加强团结,增强凝聚力,才能使东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1998年东盟首脑会议所通过的《河内宣言》、《河内行动计划》是东盟在金融危机后决心增强东盟凝聚力的宣示,反映了东盟促进团结、加强合作、谋求稳定、维护和平与长期发展的决心。东盟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更加重视自身的团结,进一步加强东盟各国在政治、经济及其他领域的合作,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第三,东南亚地区仍存在着冲突的阴影,但不至失控。东南亚政治形势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甚至有引起冲突的可能。其中东南亚地区的大国印尼局势发展令人忧虑。印尼国内的民族、宗教、社会矛盾尖锐,瓦希德总统执政后积极推进民主改革,并尝试打破军人专制统治的旧体制。但苏哈托统治印尼长达30多年,其势力盘根错节,对印尼政治发展仍然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印尼的改革力量与旧势力还将反复较量,其结果还难以预料。印尼政局若出现动荡,势必对东南亚的政治稳定造成威胁。例如,印尼难民大量外流就可能波及邻国;印尼内部分裂势力制造麻烦也将影响印尼与其他国家的关系。马来西亚因安瓦尔事件的发生,一些潜伏的矛盾开始发展,再加上某些国家力图插手,使安瓦尔问题成为马来西亚政治发展中的一个隐患,如果发生突变,这一问题有可能造成马来西亚与其他国家的不和。

此外,东南亚地区还有一些未解决的领土、领海纠纷,特别是东南亚海域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海洋权益争端最多的海区之一,潜伏着冲突的阴影。东南亚国家之间一些跨国界社会问题,如非法移民、毒品和其他物品的走私、传染病、环境污染等问题正成为影响东南亚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突出因素。这些问题将会随着国际气候的变化而起伏不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遏止中国,加强对东南亚的控制,有可能制造事端,使东南亚局势复杂化。但东南亚国家在许多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在处理相互关系中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尽量避免对抗,因而在未来发展中,东南亚国家之间不大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即使有些摩擦也不至于失控。

第四,经济复苏速度加快,但全面复苏还有不少障碍。金融危机发生后,东南亚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摆脱危机,发展经济的措施,主要有:改革金融体制,推进金融自由化;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公共开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行企业兼并和裁判冗员;寻求国际援助等等。这些措施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积极作用。在外因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稳定增长,日本经济逐步好转;西方投资者信心增强,对东南亚的投资增加;中国的人民币不贬值;国际社会对东南亚国家提供援助等等,也是东南亚国家经济复苏的外部原因。在国内和区域间的有利因素带动下,东南亚经济出现强劲复苏势头,“而且复苏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出乎经济学家们先前的预料”(注: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千野忠男语,载《光明日报》,1999年12月22日。)。新加坡经济1999年取得5.6%的强劲增长(超过贸工部预测的5%及市场预测的5.1%至5.5%),(注:新加坡《联合早报》社论,2000年1月3日。)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则在4.5至6.5%之间,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已从整体上恢复;泰国经济1999年增长3%,马来西亚增长4.3%,金融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增长率也从负增长转为正增长,达1%。(注:日本《读卖新闻》,1999年12月25日。)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也在恢复和好转。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东南亚国家能在两年多的时间,克服种种困难,迈上复苏道路,反映出该地区具有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并能巧妙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当然,这与东南亚国家经过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经济已有相当的基础和规模,人们勤奋工作,注重储蓄,低税收,重视教育与人才培养,开放的市场,较好的基础建设,以及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而这些正是东南亚国家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些重要原因。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促进东南亚经济发展的“东亚模式”并非已经失灵。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8年3月号发表的长篇调查报告认为,东亚地区的危机是由金融问题引起的暂时现象,与“亚洲模式”关系不大,今后仍有可能强劲发展。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东南亚国家来说,既是一场灾难,也是一种潜在的机遇,促使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金融及其它方面的改革。在解决一些弊病之后,东南亚经济有可能重新出现快速增长形势。

但是,从目前东南亚国家内外经济形势看,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全面恢复增长还需时日。

就东南亚国家自身的因素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但目前东南亚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缓慢,企业改革因债台高筑而举步维艰。至于金融改革,难度更大。一些迫不得已的改革措施又带来新的问题,如泰国的商业银行为了增资巩固银行地位,加强了对放贷的控制,许多中小企业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又借贷无门,纷纷倒闭或减产,使生产进一步萎缩。由于金融机构资本薄弱、吊账严重,难以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金融改革。大量的外债对一些东南亚国家来说仍是个难解的结。就债务偿还而言,泰国的外债虽然已由原来的900多亿美元减少到700多亿美元,但偿还这笔外债对泰国经济的恢复仍构成相当大的压力。印尼仅民营部门所借外债就已达800多亿美元,大半已到期,即使再延长时间也难以偿还。这些国家为了偿还债务,被迫削减国内需求,减少进口或通过贬值以促进出口来改善贸易状态,以获得更多的外汇,这又增加了经济困难。东南亚国家的外贸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存在产品单一,出口市场集中等问题,难以摆脱国际市场变化的牵制。这些问题又都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还有,目前东南亚地区的失业大军将近2000万,要消化这支庞大的失业队伍,也非短期所能解决。

再从国际因素说,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复苏有着直接影响。东南亚国家大部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而美国、西欧、日本占东南亚国家出口市场的50%,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好坏直接影响东南亚经济的复苏。美国在经历了长期增长后出现了经济下滑的趋势。1999年底在美国召开的2000年太平洋地区经济展望会议上,美国学者指出,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从1999年的3.9%降至2000年的3.5%,2001年再降至3.2%,进口增长速度将从目前的11%降至2001~2002年的6%。(注:《瞭望》,2000年2月14日,第60页。)日本经济的下滑虽然在1999年得到遏制,但仍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存在着某些对经济增长的潜伏威胁。东南亚国家要实现经济全面复苏和持续发展,避免出现W型反复,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由于这些因素,东南亚地区要实现经济全面复苏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标签:;  ;  ;  ;  ;  ;  ;  ;  ;  

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趋势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