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应“五花八门”的探索_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应“五花八门”的探索_课堂教学论文

生物课堂教学应“五味俱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生物论文,新课程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学习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活经历,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每个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必须要用“心”施教,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胆尝试,努力探索“五味俱全”的生物课堂。

1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让死知识化为活知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课堂,一旦我们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融会,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书本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更加主动、深入地进行探索,在体验、感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1 生活事例巧激趣

新课标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再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实例,使生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时,联系日常生活请学生思考:盐拌黄瓜、糖腌西红柿时盘子里会出现很多水,这些水从哪里来?如果青菜有点蔫了,该怎么办?有的学生还补充说市场上卖菜的商贩不时地给菜洒点水,就是为了保持青菜的水分。这几个例子说明植物细胞既能吸水,也能失水。接着请学生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加以证明。讨论中,有一个组的创意非常好:从中间将萝卜横切为二,各掏一个大小相近的洞,放等量清水和盐水,并预测:放清水的萝卜洞中的液面会下降;放盐水的液面会上升。教师再给出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的概念,学生很快推断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在于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接着,我们以体育比赛中的拔河为例形象地加以说明:力量大的一方会将对方拉过来,也就是说,水也总是往浓度大的一方转移。在生活实例的“引领”下,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乐趣。最后,联系当地实际,请学生解释我们东营地区庄稼生长得不好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1.2实践经验化疑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优秀的教师总是力求让学生看出抽象跟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他还说:“如果概括性的结论不是从生活实践中抽取出来的,不是建立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的,那么死记和背诵它们的结果,就是学生并不能运用他们花了很多劳动得来的知识。”生物教学中重视知识内容与实践经验相联系,激发学生求知欲,驱动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能使课堂生动鲜活起来,也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为了突破“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前我布置家里建有蔬菜大棚的学生向其父母询问有关大棚种植的知识,特别留意提高蔬菜产量的措施,获取第一手资料。课堂上大家一起分享了成果,并各有收获:有的说要注意给大棚保温,晚上盖上草席;有的说要选用蓝色或无色薄膜;还有的说在天气好的时候要打开大棚的门透透气,注意通风,或者施气肥(CO[,2])。最终分析出大棚增产的三要素:光照(充足)、温度(昼夜温差大)和CO[,2](气肥)。此时,当问及“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甜?北方小麦为什么品质高?”等问题时,一切都迎刃而解。

1.3新闻热点拓眼界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体现时代性。生物学作为一门和社会息息相关的现代学科,如果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热点信息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能让教学紧跟时代脉搏,还会创设出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让学习过程趣味盎然。

例如,在学习“病毒”时,引入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如禽流感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为什么禽流感难以控制?药物可以治疗禽流感吗?吃鸡蛋和鸡肉会传染禽流感吗?等等,让学生学会对重大社会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我们对患有禽流感的鸟类基本上是采取捕杀政策,这是基于对人类的保护。可是这样下去,鸟类就会面临灭绝的危险。我们一直在宣传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在自然界中和人类的地位是平等的,而现在的措施又与之相悖。我们有权利这样做吗?我们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通过这样引导,可以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1.4健康习惯促养成

在青少年时期,养成一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这也是全面落实生物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学习“合理膳食”一节时,我们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挑食、偏食、迷恋洋快餐等不良饮食习惯,出示有关营养配餐的资料,让学生写出近日自己的一日三餐,对照各项指标来评价自己的营养状况。通过评价、讨论,学生认识到一日三餐应谷、肉、蛋、奶、菜、果合理搭配,认可了“一杯牛奶改变了一个民族”的科学性。当我抛出“你能否用15元钱为全家准备一顿营养搭配合理、经济实惠,又能体现家庭特色的饭菜?”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个特色菜谱很快陆续出台了……在不知不觉中,合理膳食的观念已潜入学生脑海。这样,由于紧密结合了所学知识,学生更容易信服和接受,更能自觉地按科学要求去做,从而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5日常概念辨真伪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缺乏某些科学性认识,常会对相关生物学知识形成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更正经验性错误,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价值、知识的力量,从而激起探索生命奥秘的极大热情。

例如,有一道名菜“金钩挂银丝”,原料是海米和去除豆瓣后剩下的黄豆芽的茎。那么,食用黄豆芽时去除两片豆瓣(实际是子叶)是否科学呢?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时,我们让学生剖析该生活经验中相关的生物学知识。黄豆作为双子叶植物,在胚的形成过程中,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移到了子叶中贮存,子叶为种子的萌发提供有机物。因此,在黄豆萌发的早期,子叶还富含丰富的有机物,去除子叶是一种浪费。另外,人们习惯地认为“歪瓜裂枣”(即形状不端正)更好吃。在完成“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后,请学生探究“歪瓜裂枣”的原因。原来,果实发育所需要的生长素来自于发育着的种子,在发育较差的一半果实中种子发育不好,为果实发育提供的生长素较少,所以“歪瓜裂枣”属于果实发育不良,与口味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并补充相关内容: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一些形状奇怪、颜色特别的瓜果,如连体西红柿、特大号草莓、特别红润的油桃、歪裂的甜瓜,等等。这些畸形瓜果虽然有些口感不错,但却大多是长时间滥用肥料、催熟剂或膨大剂等造成的,长期食用这种瓜果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最好别吃那些奇形怪状的“歪瓜裂枣”。在教学中指出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科学性错误,学生在对日常概念的思辨中积极联想思考,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活品质。

2 在教学中添加一点人文味,让教书化为育人

生物学教育的本质是师生共同追求真、善、美的过程。“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杨叔子院士的这段论述可谓一语中的。中学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形成健全人格的时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可塑性极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1 珍爱生命,悦纳自我——生命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成长于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很难懂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让每一个青少年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要珍惜生命。

在学习“生命的诞生”时,我告诉学生:“每一个小生命的诞生都是伟大的,一次进入母亲体内的精子有4亿多个,只有最强壮的一个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结合。而且在母亲辛苦的10月怀胎期间,这个小生命还要挺过许多可能发生的危险,最终降临人间。试想,如果当时是父亲的另一个精子和卵细胞相遇的话,那这个生命就不是你了。我们是这个世界的惟一,我们的生命独一无二。生命并无优劣,重要的是你怎样使你的生命焕发出光彩。”从学生挺直的腰板,坚定的眼神中,我们感觉到珍爱生命、悦纳自我的观念已经无声地潜入了他们的内心。

2.2磨砺意志,战胜自我——挫折教育

当今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顺境备受呵护,所以稍有不如意,便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是一种抗挫能力差、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因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健全其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危机,勇敢地面对现实。

在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我们特别强调,成长的经历是需要磨炼的,由于昆虫的外骨骼不能随其成长,所以昆虫发育到一定程度便要蜕皮。如蝗虫一生要蜕皮5次,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直到变成能飞的成虫。生长有痛苦,也有欢乐。当蜕皮时的那种痛苦过后,就是蜕皮后的美丽重生。不仅昆虫如此,人也一样。成长道路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只有及时摆脱身上的“包袱”,我们才能轻松上路。需要切记的是:你所遭受的种种挫折和失败,都将是再生的练历。世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可以说,一个青少年的生活目标越高,越是好强上进,就越容易敏锐地感受到挫折。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课后听语文老师说,那天的日记大多数学生都写到了这个关于人生的话题。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让教书化为育人,为学生的成长增添“必要的营养”。

2.3服务社会,奉献自我——合作教育

在讲授“生物之间的种内互助”时,通过蚂蚁、蜜蜂的群居生活的实例学习,使学生了解种群内各成员各司其职,兢兢业业,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个体一旦脱离集体,将无法生存,由此感悟团结互助的行为美德。例如,在野火烧起的时候,为了逃生,众多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像滚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那“噼里啪啦”的燃烧声,是最外层的蚂蚁用自己的躯体开拓求生之路时奋不顾身、无怨无悔的呐喊。面对困难,面对灾难,惟有团结合作、众志成城,才能冲出一条活路。通过教学,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增强其集体意识。

韦伯曾经说过:“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人的价值,脱离了群体的人是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的。”我们无时无刻不置身于集体中,团结互助能给我们带来慰藉,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学会合作。

3在教学中点缀一点文学味,让“说明文”化为“教育诗”

在生物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俗语,就会增加几分诙谐,学生倍感轻松;妙用一句诗词,课堂会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趣味无穷。用生物知识巧解诗词谚语的意义,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1诗词文赋增色彩

中国5000年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生物学知识或现象与诗词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能恰到好处地结合使用,会使人耳目一新,甚至使整堂课光彩照人。

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分别说明了温度和光照对生物的影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展示了无性生殖的魅力;“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给我们描绘了生物之间的自然和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演绎着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在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时,学生对其进行了科学而又艺术的修改——“春蚕化蛹丝方尽”。有学生还幽默地称:“看来李商隐很偏科呀,重文轻理,我们可要文理兼备,尤其要学好生物学知识……”更值得一提的是:语文诗词与生物教学的结合形式,成为学生津津乐道、久久难忘之事。

形象生动、隽永幽长的古诗词,在生物学教学中适时引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语言美,而且也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促使生物知识正向迁移。学生从中既获得了一份生物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3.2民俗谚语感真知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农业大国,谚语资源非常丰富。谚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将其引入教学可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告诉我们能量来自食物,进而可推知绿色植物是能量的转化器;“一代肿,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说明了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讲解食物链的好素材;“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是变异的形象表述;“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展示了水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性;“土蓄水,水养林,林保土,土肥农。鱼塘打鱼留鱼种,留得小鱼长大鱼。”让学生强烈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3自编“诗歌”巧记忆

生物“诗歌”借鉴于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表法,抓住关键词语和主要特征,通过“歌词”可以联想到所学的有关知识。通过编写生物诗歌,学生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对其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也是一次锻炼,这同时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神经系统中的内容系统性强、抽象概念多,且难于记忆,容易混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增强记忆,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我们推出了“脑之歌”:大脑小脑和脑干,神经纤维巧相连;左右大脑内白质,凹沟隆回增面积;表面皮层为灰质,人体最高级中枢;沟前运动沟后感,沟下听觉后长眼;调节平衡靠小脑,协调运动非等闲;基本中枢在脑干,信息来了上下传;反射活动最基本,反射弧有5个环;条件反射要理解,非条件反射是先天;语言中枢人特有,抽象信号它反应。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还编写了昆虫特征歌、家鸽特征歌等。

4在教学中注入一点综合味,让知识成为激活思维的催化剂

有人曾把理科和文科比喻为“一个是严父,一个是慈母,少一个‘亲’而不能生儿育女”。这表明知识综合能拓展大脑的效能,激活人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要融合各门学科的思维方式,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把所学的各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4.1文科知识添才气

生物学与语文联系的内容较多,如前所述的诗词文赋增色彩、民俗谚语感真知、生物诗歌好记忆等都体现出了在这种充满诗意的情景下学习,学生学起来轻松,感觉生物学知识是有用的、有趣的。

别以为生物课与政治课沾不上边,认真深究下去,你会发现它们挺有“缘分”的。如在“细菌、真菌和病毒”一节教学中,当讨论到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时,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人类的利与弊,而且要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方法。

另外,“生物圈的水循环”“我国的植被类型”等知识内容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合理借用地理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4.2理科知识助思维

用数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生物原理,将会使生物学知识更加简洁、明了。如“探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通过计算边长为1cm、2cm、3cm、4cm的4个不同的立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分析立方体的体积在增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变化规律,从而探究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明白了在生物课堂上数学知识也有用武之地。

物理知识在生物学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学习“呼吸运动”时,学生普遍对呼吸运动的原理难以理解,尽管教师借助模型向学生多次演示,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此时教师可借助一个注射器,演示并让学生明白“一定量的气体,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其体积与气压成反比”这一物理学原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亲身感受吸气、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

“生化不分家”,生物学科与化学学科联系紧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尝试让两门学科相得益彰。例如,在学习“植物蒸腾作用”的内容之前,教师先做一个氯化钴纸变色实验(氯化钴纸遇到植物蒸腾作用所产生的水蒸气后由蓝色变成粉红色),利用有趣的实验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并根据叶片上、下表面氯化钴纸颜色的深浅不同,进一步证明了植物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多于上表皮。

4.3学科渗透更亮丽

例如,“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的活动可安排在体育课上完成。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运动方式,如跑步、跳绳、原地踏步、仰卧起坐等,研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锻炼了身体,又让他们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又如,通过亲手绘制“花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图,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辨认能力,也能让一部分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得到展示的机会,既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又弄清了美术图与科学图的区别。

曾有教师在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一节时,课前播放Flash动画《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激发起学生极大兴趣;结课时一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将学生情感推向高潮,让音乐在生物课堂上展示了无穷的魅力。

5 在教学中充入一点艺术味,让静态的文字演绎为动态的活动

李政道博士曾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在此,套用一下李博士的话:艺术与生物教育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也是分割不开的。艺术是心灵的跳跃,艺术所特有的感染力会使生物教学具有神奇的魅力。

5.1 体态语言形象化

体态语因其能辅助和补充有声语言,调控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能在教学中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手有时比嘴会说话。手势以其形象、鲜明、醒目且寓意深刻的特点,在生物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如在讲解“尿的形成”时,“肾单位的结构”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尿液就是在这里经过3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形成的,掌握肾单位的结构是理解尿液形成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可将右手的拇指和小指伸开,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握起,其中,拇指代表较粗的入球小动脉,小指代表较细的出球小动脉,弯曲的其余3个手指就代表入球小动脉反复分支而成的数十条毛细血管盘曲构成的肾小球。将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与拇指相对半握,围成凹陷的半球,用来代表内壁凹陷形成的肾小囊,左臂则代表与肾小囊腔相连通的肾小管。然后,将右手代表的肾小球放到左手凹陷的肾小囊内,就构成了肾小体;再加上左臂的肾小管,就成为了肾单位。模拟了肾单位的整体结构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各个结构的分解和突破,模拟练习也可以在学生之间相互进行。在轻松的动手活动中,在欢乐的笑声中,“肾单位的结构”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5.2 角色扮演情趣化

初中生大都喜好模仿,乐于表现,角色扮演正是适应了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从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在角色扮演中,参与的学生身兼资料收集员、编剧、导演、演员等多种职务和角色;没有参与的学生会饶有兴趣地观看演出。同时,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会得到培养,而教师对学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个性特长的把握也会更为准确,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例如,在“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一节中,针对“山羊绒又细又软,织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这一题目,有教师设计了“牧民大会”的活动场景,“羊绒衫厂代表”展示近年来羊绒衫产量的资料,“牧民A”出示因为饲养山羊后家庭生活改善的资料,“牧民B”拿出连续几年来草场变化的资料,“生态学家”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这其中的利弊……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表演,将各自的观点展示给全班学生,表演者的激烈争论引发了其他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表演完毕后,教师再通过现实中的事例,将某地区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场大量沙化的严峻后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热闹的表演之后,静下心来冷静思考,深切感受,得出结论。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以致用,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矛盾、利益冲突,在冲突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做出选择。

5.3 游戏教学趣味化

游戏是我们童年的乐趣之源,成长的动力之一,是青少年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目前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形下,把游戏恰当地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们可以创设“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的游戏:取2个大小一致的空烧杯,依次编号为1号和2号。1号杯里装入50粒黑豆,2号杯里装入黑豆和白豆各25粒,混合均匀。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将手分别伸入1号、2号杯中各拿出1粒豆,再睁开眼睛。若取出的是2粒黑豆,计成生女孩一次;若取出的是一黑一白,则计成生男孩一次。每次记录完毕,都将手中的豆子放回原杯子,摇动杯子后再做下一次实验。经多次抓取统计之后,统计两者的比例是多少。在这个实验中,豆代表什么?烧杯代表什么?为什么取豆时要闭上眼睛?在什么情况下该实验与实际情况不符?游戏式实验构思巧妙,设计独特,寓知识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边游戏边学习,在游戏中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在游戏中思维得到启发,理解力得到提高。

5.4 静态文字剧情化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适合于学生的新的学习环境,能把知识传授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使得学生“乐”而忘返,常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免疫”一节的教学,将三道防线及计划免疫改变为情景剧,整堂课以剧情的发展而深入展开。通过主人公皮特先生所处情境的不断变化:如医院体检正常;斗牛活动中皮肤被划破受伤;当地流行麻疹,很多人受到感染;以及与医生的若干对话,如“我有三道防线,我怕什么!我的第一道防线牢固着呢”“这点伤算什么!病原体也过不了我的第二道防线”“他们都患了麻疹,我真幸运!”“难道我们只有在生病以后才能获得抗体吗?”等,并配合病原体攻击人体三道防线被打退的情景动画,通过剧情场景的切换,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可供联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游在课堂之中。又如,让拿着武器的小兵担任监视和防御任务,好像身体的“御林军”,无声地解释“免疫监视”“防御感染”和“自身稳定”等功能的含义,完全避免了干瘪、空洞的说教。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常常恍然大悟,思维发生了质的飞跃,激发了灵感,并有新的发现。新课程、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新的理念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开放、自由、灵活。

新课程为生物学教师的自身成长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开拓创新的空间。只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课程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意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就一定会有所发现。如何上好生物课,方法多样,各有千秋。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感受到酸、甜、苦、辣、咸等各种滋味,教学也是如此,倘若能在教学中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就会使教学独具魅力。

标签:;  ;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应“五花八门”的探索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