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例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影响价值评价论文_马伟,赵仁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放疗科 宁夏 银川 750004)

【摘要】目的:探讨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影响价值。方法:选取150例贲门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6年02月至2018年09月,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结果: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71.3%(107/150),胸腔内转移率26.0%(39/150),腹腔内淋巴结转移率82%(/150)。胸内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于食管下段旁(31.7%),腹腔内淋巴结转移以贲门旁淋巴结为主(63.6%),其次为胃左动脉旁淋巴结(30.0%)。年龄、肿瘤长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切缘肿瘤残留细胞均可对淋巴结转移造成明显影响。结论:贲门癌淋巴结转移方向包括两种,即下行转移至腹腔,上行转移至胸腔,且根据肿瘤长径与分化程度初步判断贲门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风险。

【关键词】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特点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3-0032-02

贲门癌发病率在临床上呈日益上升趋势,好发部位在于胃与食管交界处5cm,具有一定特殊性,即特殊的解剖结构导致该肿瘤疾病进展规律较为独特,且转移途径有两种,第一种向胸部上行转移,第二种向腹部下行转移,若不实施有效方法治疗,能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我院为了探讨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影响价值,选取2016年02月至2018年09月收治的150例贲门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见正文描述: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150例贲门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6年02月至2018年09月,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男女性别之比为110:40;平均年龄值(54.03±1.09)岁,年龄范围32~76岁;其中存在淋巴结转移共107例、无淋巴结转移共43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长径、大体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切缘肿瘤残留细胞淋巴结数目等资料。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且分析150例受检人员的淋巴结转移移特点和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标准

本文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以P<0.05表示对比数据存在差异。

2.结果

2.1 淋巴结转移及分布特点

该实验入组贲门癌患者150例,其中发现淋巴结转移者107例,转移率71.3%。胸腔内转移率26.0%(39/150),腹腔内淋巴结转移率82%(/150)。其中隆突下淋巴结转移5例(4.6%),食管下段旁淋巴结转移34例(31.7%),贲门旁淋巴结转移68例(63.6%),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32例(30.0%),胃小弯淋巴结转移12例(11.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1例(10.3%),脾门及脾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1.9%)。

2.2 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表1年龄、肿瘤长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切缘肿瘤残留细胞等因素均可对淋巴结转移造成明显影响。

表1 150例受检人员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n(%)]

 

3.讨论

影响贲门癌患者预后重要因素在于淋巴结转移,而淋巴结转移提示着肿瘤复发率高及生存期短;贲门癌早期无典型临床表现,难以发现,患者往往在接受治疗时属于中晚期阶段,继而存在较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2];曾有学者研究表明:改善贲门癌患者预后关键之处在于清扫受累淋巴结,但是清扫过程中勿盲目扩大淋巴结范围,以便于损伤患者防御及免疫系统,因此操作者完全掌握淋巴结转移规律十分重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客观、有效的参考依据,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作用;贲门主要是位于食管与胃部的交界区,一旦存在肿瘤组织,可扩散至胸腔淋巴结或扩散至腹腔淋巴结;曾有文献资料表明:贲门癌首先转移部位在于腹腔淋巴结,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在晚期转移至胸腔淋巴结,经调查发生该病的腹腔淋巴结转移率高达88%以上,而胸腔淋巴结转移率则为29.0%以上。本组贲门癌胸腔内转移率26.0%(39/150),腹腔内淋巴结转移率82%(/150)。胸内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于食管下段旁(31.7%),腹腔内淋巴结转移以贲门旁淋巴结为主(63.6%),其次为胃左动脉旁淋巴结(30.0%)。与文献报道相符。

淋巴结转移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即与患者年龄、肿瘤长径、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标本切缘等具有密切相关联系,能够对淋巴结转移起到明显影响作用,且肿瘤长径、分化程度越严重,则说明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越高。

于本文研究中可发现肿瘤长径大于3cm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肿瘤长径小于或等于3cm的数据,P值<0.05;即表示临床上可根据肿瘤长径范围对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进行初步判断;也有学者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该指标的判断可受结果判读及病理取材的影响,存在一定主观性,因此认为瘤体长径的测量更为客观,可通过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为临床上提供参考依据,且具有操作方法简单、重复性好等优势,若是与影像学技术结合,则能够在术前得到明确判断[3]。

总而言之,贲门癌淋巴结转移方向包括两种,即下行转移至腹腔,上行转移至胸腔,且根据肿瘤长径与分化程度初步判断贲门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风险。

【参考文献】

[1]唐诗聪,潘泓,黄耀元,等.37例贲门癌胸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清扫状况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5,7(4):290-292.

[2]陈广灿, 陈君填,李威,等.潮汕地区贲门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中国医药,2016,11(1):76-79.

[3]苏虎艳,徐晓燕,方乐平,等.贲门癌与非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6,45(5):145-148.

论文作者:马伟,赵仁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  ;  ;  ;  ;  ;  ;  ;  

150例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影响价值评价论文_马伟,赵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