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论文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论文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乡村旅游既融合三产,又紧密连结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陈静

乡村旅游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一般认为我国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以往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由《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② 2013年7月,标准委、教育部等25部委印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细则中第二条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的定义作了详细解释。引申得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是采用综合标准化方法,开展以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为主要内容,以实现管理规范、服务质量良好、公众满意度高为目标,促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活动。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当地政府应主动承担起发展旅游业的责任,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该以新眼光、新态度对待乡村旅游经济产业。要对当地特色进行分析,合理规划,确定当地发展旅游产业的自身优势,精准定位以便于更好的发展。对当地有利的事物、文化甚至是美食都可以成为宣传旅游业的着力点,在宣传方面创新形式,不再是单单的做广告单向灌输给游客,而应结合当地乡村特色,建立休闲度假区或者新农场让游客有代入感,强调沉浸式体验。首先,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保留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物,在保留建筑物的基础上进行旅游服务设施设备的改造。其次,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特有的乡村文化资源,并将这种文化通俗化表现,以简单平实的方式来让游客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我国乡村文化独特的魅力。只有精准的定位合理的规划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用,更加利于乡村旅游的产业的优化升级。

乡村振兴需要改变农村发展体系,建立农村现代产业经济体系。而在这个经济体系中乡村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业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还能在吸引城市居民融入乡村的同时传播民族民俗文化、乡村文化。

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我国早在2015年已经出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

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又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

1) 分别计算5个数据集上Spectral 聚类算法、AP算法和IOCAP算法的运行时间,其中Posture数据集选取两个不同规模的子集,实验结果数据取多次运行的平均值,具体如表1所示.

在2015年5月19日第五个中国旅游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湖北恩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调研旅游扶贫工作时强调,乡村旅游是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旅游扶贫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方式,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40年后,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22倍,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到2017年十九大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看作是全党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提出在三农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并将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高度。乡村振兴需要改变农村发展体系,建立农村现代产业经济体系。乡村旅游作为这个经济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业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乡村旅游业是目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最有可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是不可估量的,但在实践中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却并不如预期的好用。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文化,需要相关人员结合乡村旅游文化发展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旅游优势自己发展乡村旅游,以期能够透过乡村旅游文化更好的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

(一)观念上的认识不足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

很多人包括机构和政府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为了游山玩水,只是去参观当地美景,其实这就是没有深入分析乡村旅游业的实质。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游客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他们对当地的心理感受。相关部门要对旅游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要把当地旅游景象与当地传统文化、风俗民俗等相结合,要深入调查,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道路以及旅游特色,若是一直不创新思想,对乡村旅游产业经济的认知不加变通,那么便一直不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统一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短板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同质化发展弊端,乡村旅游业需要以运营商为基本智力依托,在旅游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开展村落景区捆绑式、品牌化运营发展,实现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将农村旅游景区进行景区化打造,将满足条件的整个村庄交给专业的运营商管理,从而打造出自负盈亏、自愿参与的集体旅游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乡村旅游建设应要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努力深入挖掘地方的生态、文化、民俗、历史等资源,通过传承,文创整合形成本土特色文化,从而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品牌体系。品牌的建立还可以通过发展特色的认知符号或设计象征乡村特色的标志物来凸显乡村资源的独特之处,代表当地形象,大幅度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三)缺乏独特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缺陷

从当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利用处于一种比较低的水平,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活动一般以采摘、观赏、垂钓为主,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较少。在众多乡村旅游产业中,各个地方都具有相似性,许多乡村都只会做农家乐、宣传特色产品等,却没有通过寻找当地特色优势创造属于乡村的独特风格和独特产业,导致市场竞争力减弱,很容易降低游客的心理期待。同时,在旅游商品的开发利用上也基本上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大多是原生态农产品,缺乏经过加工的高质量旅游产品。如果乡村走旅游业的方向,而不懂得因时因地制宜的道理,那么乡村旅游业便不会达到一个高度,也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助力。

(四)乡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阻碍

第一,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需要加大对乡村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定期对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并建立完善的人员培训标准,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第二,加大对专业性旅游服务人才的培训,提升乡村旅游工作人员的素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而且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还能够提升农民的素质修养,帮助为此,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农民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主体作用,借助自身专业技能和头脑更为全面的带动乡村旅游文化发展。

做好乌梁素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开发利用工作,建立环境监管机制,强化环境监管力度,是有效遏制湖区水体污染和黄藻再次暴发的基本保障。

(五)从业人员的素质低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掣肘

乡村旅游发展大多是自发形成的,起步时间比较晚,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缺乏规范制度的支持,从事乡村旅游的村民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较低,从业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和教育,在农产品和农业旅游的服务和管理上工作水平十分有限,导致农村旅游的餐饮、娱乐、住宿等发展不规范,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乡村旅游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经济带来可观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实际的贡献。但不可否认,具体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由于资金的限制和专业规划人才的局限,缺少对文化内涵和资源优势的深入挖掘,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要科学合理规划乡村旅游产业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党提出实现我国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方针。为了早日实现这个伟大梦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乡村经济,大会提出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要求。

(二)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乡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对于乡村旅游产业是最大的阻碍,想吸引游客不仅要有优美的风景和古老的文化,还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活水平条件的提高对于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很多游客会冲着某地的基础设施或者舒服的居住条件而居住在某地。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了主导的作用,结合政府对当地的支持力度,调配资金以及找专业人员来对当地进行规划,建设最适合当地特色并且与之相融的设施或者是景区。对于偏远地区的道路建设,也是很重要的设施,有利于游客的来来往往,有利于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强化运营管理,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品牌化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下乡村旅游虽然实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前仍然缺乏统一的规划,使得旅游发展目标和定位不够明确,旅游发展目的和主题不突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规划中,一些地区急于求成,在未做过详细的分析与调查的情况下,不结合当地特点就复制其他地区的旅游规划模式,不考虑当地实际资源情况而盲目地修建改造。规划中不加考虑地套用城市规划中的模式,破坏原有的特色乡间小路,修建笔直的道路,设计等距的绿化植物,这致使许多乡村旅游地区不仅毫无特色,还破坏了原生态自然环境与乡村特有魅力,让乡村失去了本来的“乡味”,违背了让旅客了解乡村文化民俗、感受质朴的生活方式的初衷。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大肆兴建高端建筑,追求的所谓旅游景观的完美让乡村城市化,失去农村特色的同时,也让游客了失去乡村旅游的兴趣。

(四)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乡村的旅游产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不到位或是前期投入不足,导致旅游业很难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很多乡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因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对现代的信息接收不及时,导致很难理解游客的需求,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好,导致当地旅游产业很难持续性发展。一般来乡村旅游的都是城市人群,他们应该就是想体验一下乡村的宁静,可是很多远道而来的人却没感受到乡村或者是农家乐的良好的服务,比如乡村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较小,导致住宿条件过于简陋并且卫生服务不到位,基本生活水平都难以保持,便在游客心中造成了不好的印象,这是乡村旅游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政策涉及的领域和专业知识越来越多,政府在处理这些公共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在解决公共议题时,需要专业知识的参与,专业知识并不是一般性的,它有一个专业化的焦点,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能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匮乏可能造成政府失效,现代社会对政策失误的承受力越来越弱,任何一项政策失误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求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引入多元决策主体,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政策方案,弥补政府在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空白,减少因知识欠缺造成的政策失误。

(五)建立健全完善的乡村旅游发展标准规范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是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关键,为此,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管理部门需要加快打造完善的乡村旅游标准化服务体系,在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方面制定完善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强化对乡村服务旅游的发展管理,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行为和发展秩序,从而更好的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使用自主开发的结构有限元分析ATLAS软件针对压力容器模型进行了螺栓预紧力分析,并与同样模型的ABAQUS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由以上分析可知,ATLAS软件可以快速有效的进行螺栓预紧力分析,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六)发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文化服务,打造旅游产业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在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乡村文化,将乡村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风土人情等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结合在一起,打造独居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增强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特色旅游模式作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元素,能够吸引游客,而特色产业则作为乡村旅游的灵魂内容,可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是乡村旅游带给乡村振兴最实际的益处。以产带村,以产兴镇具体要落实特色产业的定位和产业的联动,将健康,运动,文化,教育,旅游,美食等内容以业态形式植入产业的建设中,融合应用产生新型现代新产业。各乡镇建设融合多产业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形成新的产业群,打造特色产业链,共同建立农村现代产业经济体系。

三、总结

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当前乡村旅游逐渐发展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关键,通过旅游和扶贫模式的打造能够有效解决农民生活困难的问题,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助力。

治疗前后应用HBN量表评测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主要包括抬眉、鼓腮、闭眼、示齿、撅嘴、吹哨、额纹等项目,每项0~4分,得分>20分为轻度,10~20分为中度,<10分为重度。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借助最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业的优质发展不只能树立当地乡村形象,带动村民的收入增长,助力乡村建设走向更高品质,还能通过带动乡村经济增长来缩小城乡差距,减小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振兴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还有助于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早日实现我国伟大民族复兴梦增添强大动力,因此我国未来乡村旅游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宗教研究所)

标签:;  ;  ;  ;  ;  ;  ;  ;  ;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