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病耻感的影响论文_刘露

(江苏省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江苏淮安 223300)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病耻感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4例肺结核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病耻感的差异。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疏远因子、刻板因子、歧视因子、抵抗因子与社会退宿因子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肺结核患者病耻感。

【关键词】病耻感;肺结核;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8-0233-02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导致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依据感染部位分为肺结核、肠结核、骨结核等,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新发结核病1040万例,其中我国为84万例,占传染病死亡率首位。活动期肺结核不但具有传染性,还导致患者咳嗽、咯血等症状,被传统观念认为是肮脏的疾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产生病耻感。目前结核病患者病耻感已为临床医护人员所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将降低结核病患者病耻感作为《终止结核战略》中重要内容提出[1]。我院2016年起对肺结核患者实施综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其病耻感,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4例结核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作为研究对象,男32例,女22例,年龄19~68岁,平均(38.3±12.4)岁,平均病程(1.5±0.7)月,首次治疗38人,复发治疗16人,高中以下文化36人,高中以上文化18人。上述患者均经结核杆菌培养、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诊肺结核病;排除精神障碍、合并恶性肿瘤等不宜纳入研究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1)患者入院后主动接触患者,与患者深入沟通,取得患者信赖,消除患者陌生感、孤独感。(2)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对结核病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内心对结核病的真实看法等,为后续针对性护理打下基础。(3)对患者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纠正患者对结核病的错误认知,如结核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治疗方法、治愈率、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对结核病产生客观、准确的认知,提高治愈的信心,同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他人交叉感染。(4)心理疏导:针对患者负面心理产生原因进行心理疏导,如结核病通过正规、科学治疗,完全可以治愈;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家人可以避免感染;国家对结核病治疗的相关医疗费用补助政策,减低患者对经济负担的担忧等。(5)服药护理:指导患者正确服药,提高治疗效果,让患者体验到治疗后症状的好转,从而改善病耻感感受。(6)对患者家属进行结核病与病耻感效果知识 宣教,使患者家属对结核病有客观的认知,避免患者家属歧视、排斥患者,同时对患者产生的情绪变化予以理解,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降低其病耻感。(7)社会支持:在医院宣传栏、社区义诊活动、健康讲座等科教活动中科学宣传结核病相关知识,使公众对结核病产生客观的认知,减少公众对结核病患者的歧视、孤立,降低其病耻感;组织患者召开联谊会,为患者提供社交活动的机会,交流内心的想法,宣泄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病耻感的差异。病耻感评估选用病耻感感受问卷,该问卷包含疏远因子、刻板因子、歧视因子、抵抗因子、社会退宿5类因子、共29个条目,每条目1~4级评分,评分越高病耻感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资料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统计软件采用SPSS16.0,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4例肺结核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疏远因子、刻板因子、歧视因子、抵抗因子与社会退宿因子评分分别为14.17±4.21、12.89±3.17、12.06±2.39、13.17±2.62、14.15±2.98与9.04±1.54、9.56±1.78、8.16±1.68、9.03±2.04、9.18±1.71,上述评分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肺结核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病耻感比较(x-±s)

3.讨论

病耻感是指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以传染病、恶性肿瘤、慢性疾病等患者高发。有统计显示,病耻感在结核病患者中高达50%以上,且病耻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结核病患者病耻感产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自我认知错误:受传统观念、影视剧中错误信息影响,患者自认为结核病是无法治愈的、肮脏的、对家人及亲属带来危害的疾病,错误认知导致患者自卑、痛苦,产生病耻感。(2)社会错误认知:公众认为结核病传染性强,甚至认为是患者做了不道德的事情而感染结核病,对结核患者歧视、排斥、孤立,影响患者教育、就业、日常生活,甚至婚姻,导致患者产生病耻感。

结核病病耻感造成以下负面影响:(1)患者为保护隐私而害怕就医、延迟就医,不利于结核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影响疾病预后。(2)患者为避免被歧视、孤立、排斥,在社交活动中隐瞒病情,增加他人感染机率,不利于于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3)增加患者负面心理负担,导致患者主动避免与家人沟通、拒绝社交活动,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增加抑郁发生率[2]。(4)患者家庭成员会连带产生病耻感,影响家人情绪与社交活动。(5)病耻感使患者对疾病采取消极应对方式,降低患者遵医行为与治疗依从性,不但影响治疗效果,不规则服药还增加结核杆菌耐药株的产生,影响抗结核药使用寿命[3]。

本组患者从健康教育纠正患者对结核病的错误认知、心理护理缓解患者负面心理情绪、对患者家属与公众健康教育消除其对结患者的歧视与孤立、用药护理提高疗效等方面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患者疏远因子、刻板因子、歧视因子、抵抗因子、社会退宿等病耻感因子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席晓彤[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降低结核病患者病耻感,主要由于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点的知晓率,对疾病与预后有客观的认知[5];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缓解负面情绪[6];提高服药依从性,改善疾病导致的咳嗽、咯血症状,树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肺结核患者病耻感,从而改善其负面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田策,赵红.结核病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18,40(6):634-638.

[2]陈锦苏,朱兰.肺结核患者病耻感与抑郁的相关性[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38(4):812-817.

[3]潘婷,张倩,王莉莉,等.肺结核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其治疗依从性相关性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8):959-962

[4]席晓彤.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8):18-19.

[5]符彩虹,卢燕飞.综合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结核病防治知晓率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12):2106-2109.

[6]杨德芳,李彩平,陈学敏,等.综合护理对肺结核患者心理状况、睡眠质量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5):942-943.

论文作者:刘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  ;  ;  ;  ;  ;  ;  ;  

综合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病耻感的影响论文_刘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