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现状、变化及空间资本流动:基于工商登记数据的实证分析_京津冀一体化论文

京津冀的产业结构现状、变迁与空间资本流动——来自工商注册数据的证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工商注册论文,证据论文,现状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68(2015)05-0024-10

      1 引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大趋势。很多学者认为区域已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单位,参与着全球竞争(Porter,2000;Ohmate,1993;Cooke,1997)。在国际上,欧盟一体化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范例;美国东海岸的波士华城市群和日本东京的都市圈是世界范围内最具综合竞争力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提出了区域一体化的战略,并逐渐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但京津冀一体化水平相比珠三角、长三角还比较低。一般认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程度不足是导致区域实力相对较弱的重要原因(何海军等,2008;崔和瑞,2008)。2012年后京津冀一体化逐步被政府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

      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含义是经济与产业一体化,实现地区之间合理的产业布局与产业联动是关键。区域一体化要求地区之间打破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统一制定符合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规律的经济政策,优化核心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实现整个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共赢。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水平内部差异非常大,客观上为区域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国家将“京津冀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要实施好该战略有必要分析京津冀一体化的现状及历史变迁,这样在制定京津冀一体化的相关政策时就更有针对性、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由于数据限制,关于京津冀产业一体化的分析往往缺少严格的定量分析。

      本文利用特有的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库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变迁以及资本流动进行探索性的分析。京津冀地区的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库包括历年在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省注册企业的基本信息,如企业成立时间、注册资本、各个股东出资额、所属行业、所属地区以及企业注销吊销时间等等。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具备几个优势:第一,工商企业注册数据非常全面,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到工商局进行注册登记才能经营。相比使用较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工商企业注册数据不仅涵盖了大企业,也涵盖了中小微企业,不仅包括制造业,也包括各类服务业;第二,工商企业注册数据能够提供产业结构变迁的历史全貌,1978年到2013年间企业的成立、死亡时间都在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库中;第三,工商企业注册数据提供了每个企业的股东信息,企业的股东有自然人与企业两类。本文利用企业的股东信息可以比较深入地探索资本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介绍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以及产业转移与升级的相关研究;第三部分介绍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与历史变迁,并提供了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一种简单测度;第四部分介绍京津冀地区资本流动的空间特征与行业特征;第五部分文章的结论。

      2 文献综述

      2.1 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

      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化下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区域一体化对市场的影响包括减少市场壁垒、扩大市场范围、促进竞争效应等,对产业空间的影响包括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边界地区发展等(李郇,殷江滨,2012)。市场一体化是整个区域一体化的基础,行政区域边界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相当明显。赵永亮和才国伟(2009)的实证结果也发现,除了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结构差异以外,边界效应对市场潜力的影响显著,并且边界效应与对外贸易呈现负相关关系。市场没有一体化即说明存在地方市场分割。地方市场分割主要指全国范围内,各地政府为了本地的利益,用行政手段实行地方保护,限制本地资源流向外地,或者外地资源流向本地(银温泉,才婉如,2001)。Young(2000)通过1978-1997年的数据发现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产品价格差幅扩大,从而说明了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尚未形成,我国存在地方市场分割和资源配置扭曲。地方政府保护,造成的市场分割会造成要素扭曲、产业趋同,造成潜在产出的损失,而且根据学者的测算,这个损失可高达5%。(刘培林,2005;郑毓盛,李崇高,2003)。

      根据不同学者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测算,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整体水平不高,仍有潜在的壁垒和障碍亟需解决。吕典玮和张琦(2010)从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以及空间一体化三个方面探讨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整合程度,根据弗里德曼空间结构的演变阶段理论将其空间一体化程度划分为初级阶段。孙久文等(2009)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通常包含四个阶段:贸易、要素、政策以及完全的一体化;通过对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的实证分析,认为京津冀都市圈已经走过了贸易一体化的初级阶段,目前阶段是要素一体化,并且在向政策一体化阶段迈进。吴群刚和杨开忠(2010)通过对京津冀区域内部与长三角、珠三角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以及三大经济圈贸易依存度的分析,认为京津冀区域发展存在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区域内部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突出、对外开放程度低、人口发展形势严峻等明显特征。

      2.2 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发展经济学对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研究从二战之后开始兴起,包括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农业与工业的二元模型(Lewis,195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Vernon,1966)、梯度转移理论(Myrdal and Sitohang,1957)等。东亚经济,尤其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伴随着产业结构在亚洲地区的重新布局,经济学家也尝试解释其中的产业转移现象。其中代表性的是由赤松(Akamatsu,1962)和小岛(Kojima,2000)等人提出的雁阵模式,和以林毅夫为代表的将政府行为引入产业转移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林毅夫,2010)。

      产业转移现象不仅在国际之间发生,在一国内部也可能存在。曲玥等(2013)对1998-2008年间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转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12个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实证研究表明,2004年以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已经逐渐减弱,并已经形成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为一国内部的“雁形模式”提供了证据。彭连清和詹向阳(2007)观察到我国的产业转移大部分是沿着交通线路进行的,因此其认为成本推动是产业区域转移的一个重要动因,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的节省是产业进行转移决策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徐鹏和孙继琼(2010)基于对四川省的案例研究,认为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模式包括:品牌生产扩张型对接、零部件生产基地转移型对接、“销地产”型对接和委托加工型对接。

      

      3 京津冀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变迁

      3.1 京津冀的要素禀赋与三产结构

      北京、天津和河北在要素禀赋方面具有较大不同,土地面积、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差异很大,见表1。河北省的土地面积远大于北京、天津,是两者之和的6.7倍,人口是两者之和的2倍,但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仅是北京市和天津市之和的83.7%。这说明目前京津冀的经济密度差异巨大,要素禀赋差异巨大。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反过来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会有影响要素禀赋,两者是在动态变化中相互影响的。

      从表2可知,2013年北京与天津的农业比重极小,仅占1%;北京的服务业占比高达77%,但天津的工业占比仍然比服务业比重高;河北的服务业占比很低,仅占35%,农业仍占12%。在过去二十年间,北京的产业结构变化最大,其次是天津,再次是河北。北京的服务业占比从1993年的47%上升到2013年的77%,工业占比则由1993年的47下降到22%;天津的服务业占比有所上升,但上升较慢,1993年占比36%,2013年占比48%;河北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比例变化很小。

      3.2 京津冀一体化的简单测度

      地区一体化意味着地区间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区保护,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和劳动力)在地区间自由流动,地区间的资本回报率、资本劳动比和工资水平会趋于一致。因此,本文利用中国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库的企业财务信息,通过分析京津冀三地间的资本劳动比来衡量京津冀产业一体化程度。

      

      图1 京津冀三个地区企业的资本劳动比,1996-2009(工人数加权)

      如图1所示,2003年前,京津两地的资本劳动比基本一致(资本未用价格指数调整,同一年的地区之间可比),河北省略低于北京和天津;2003年之后,京津冀三地间资本劳动比的差距逐渐拉大,到2009年三地之间已经存在较大差距。

      

      接下来采用不平等性分解的方法(Shorrocks,1980)对资本劳动比差异程度进行描述。测度京津冀资本劳动比不平等性程度,并将不平等程度按照省际进行分解,考察省际不平等对总不平等性的贡献度。结果如表3所示。总体不平等水平在1996-1999年间下降,1999-2009年呈增长趋势,2009年达到接近0.7。表3按照省份分组,观察组间不平等(即京津冀三地间不平等程度),无论是相对的贡献度、还是绝对的不平等水平,在1996-1997两年较高,1998-2003年保持很低水平,2004年突然提高,之后除2007、2008年有所下降,其余年份均在快速提高,2009年贡献度达到33.46%。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从资本劳动比的维度来看,京津冀一体化水平并没有显著改善,截至2009年在一定程度上还呈现了差异扩大的趋势。

      

      图2 北京、天津与河北各地级市的企业数量与注册资本的空间分布

      注:左图是企业数量(单位万家),右图是企业注册资本(单位亿元)。颜色越深表示该地区的企业数量或注册资本越大。

      数据来源:国家工商总局。

      3.3 京津冀的工商注册企业概况

      下面我们利用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做进一步的分析。

      京津冀各地区的在营企业数量相差很大,北京市的在营企业数量远高于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市有84.7万家企业,占京津冀地区的51%,天津的企业数量占比是14%,河北的企业数量占比是35%;北京的注册资本6.8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的47%,天津的注册资本占比是25%,河北的注册资本占比是27%;从平均注册资本看,天津的平均企业规模最大,其平均注册资本接近北京的两倍;河北的平均企业规模最小(详见表4)。这说明北京市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处于核心地位,需要发挥龙头的功能。天津的企业规模比较大,北京的注册资本总量是最大的,但有大量小企业。

      我们在图2中展示了企业数量与注册资本在京津冀地区的空间分布。将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级市当成单元,根据企业数量与注册资本的大小画出四分位图,颜色越深表示该地区企业数量或注册资本越大。图1清晰地显示北京与天津的密度远高于河北省的各地级市,河北省各地级市之间差别也比较大,其中石家庄、唐山属于第一梯队,保定、沧州、廊坊与邯郸属于第二梯队,张家口、承德、衡水、邢台与秦皇岛属于第三梯队。京津冀地区的北部即张家口、承德与秦皇岛产业基础非常薄弱,政府也有意打造成生态涵养区。

      

      图3 京津冀各地区注册资本量前五位的产业

      工商企业注册数据有每个企业所属行业,包括大类产业如制造业、房地产等,和两位数行业。我们利用企业属于大类可进一步探究京津冀的产业结构差异。图3报告了北京、天津和河北注册资本排名前五位的产业。北京的租金与商务服务产业、科学与技术服务占比很大,制造业排在第四位,但占比很小。北京的金融业没有进入前五位是因为“中央国企”不是在北京工商局注册;实际上,总部设在北京的金融企业规模很大。天津则是金融业、制造业占比很大,其次是租赁与商务服务、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河北则以制造业、批发零售、房地产和建筑业为主导产业。可见,京津冀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尤其是北京与河北,这也说明北京与河北的互补性较强;相反,北京与天津的竞争性、天津与河北的竞争性较强。

      根据京津冀地区各产业的结构,可计算北京、天津和河北相互之间的产业相似度。产业相似度是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产业相似度越小,说明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越明显。根据我们的计算:北京与河北的产业相似度是0.66,北京与天津的产业相似度是0.83,而天津和河北的产业相似度是0.95,这说明北京和河北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较低,而河北和天津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却很高。3.4京津冀的企业数量与注册资本的变迁

      在1994年,北京的企业数量是小于河北的企业数量,河北的企业数量又小于天津的企业数量。在1994-2003年间,北京的企业数量增长率超过20%,快于河北省的增长速度,更远快于天津市的增长速度。2004-2008年之间,三个地区的企业数量增长速度都很低。2008年之后,天津与河北的企业数量增长速度又重新上升,比北京的增长速度快。从企业注册数量看,北京与河北的差距在缩小(详见表5)。

      

      注册资本呈现出略为不同的规律,与企业数量结合看可知道各阶段新设立的企业规模情况。1994-2003年间,北京企业的注册资本增长速度相对于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不如天津、河北的企业注册资本增长速度,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北京新成立的企业相对较小。2004-2008年见,北京企业的注册资本与企业数量增长都很慢,但天津与河北的企业数量增长慢、但注册资本增长速度很快,这说明天津与河北在这个阶段新增企业的规模较大。但2009-2013年间,天津与河北的企业数量增长速度快于企业注册资本的增长速度,尤其与2004-2008年间对比更加显著,这一阶段新增企业的规模不如2004-2008间新增企业的规模。从表5可看出,三个地区在企业数量与企业注册资本的增长情况,以及新增企业的规模呈现很强的地区异质性与时间异质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图4 京津冀地区间的企业投资

      注:左图是2004-2008间投资情况,右图为2009-2013年间投资情况。箭头指示资金流向方向,箭头粗细与数字表示投资量大小,单位亿元。

      4 京津冀资本流动的空间与行业特征

      4.1 京津冀地区资本流动的空间特征

      北京、天津和河北之间要实现更高水平的一体化,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于三个地区之间的相互投资,形成产业转移和产业再布局。利用工商企业数中特有的企业股东信息可方便讨论京津冀地区的企业间相互投资情况。所谓企业之间的投资是一个企业通过在另一个企业中占比股权形成投资,比如若一个在北京注册成立的企业是在河北注册成立企业的股东,则视为北京的企业对河北的投资。

      数据显示,在2004-2008间与2009-2013年间北京企业对天津与河北的企业的投资量超过天津与河北的企业对北京企业投资量,即北京企业有资本净流出;天津与河北则有资本净流入(详见图4)。2004-2008年间,北京的企业对天津与河北的净流出是466亿元,2009-2013年,这一数字上升为109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2008年间北京的企业对河北的企业投资量大大超过北京对天津的投资量,但在2009-2013年间北京的企业对天津的投资高达928亿元,超过了对河北企业的投资量。这说明2008年前,北京有大量的企业转移到河北省,以制造业为主;2008年后,北京对天津的投资量快速上升,以金融业为主,这在后面对行业的分析中也能看到。

      除了关心京津冀地区的企业间的投资,本文也关心京津冀地区的自然人对企业的投资状况。什么是自然人对企业的投资?举个例子:若具有北京籍贯的自然人(根据身份证识别)是在河北成立企业的股东,则视为来自北京的自然人对河北企业的投资。图5显示,来自河北的自然人对北京、天津的企业投资量超过来自北京、天津的自然人对北京的企业投资量,即河北的自然人有资本净流出,北京与天津的自然人则有资本净流入。在2004-2008年间,河北自然人对北京企业的投资额达到450亿元,对天津企业的投资是203亿元,接受北京与天津的自然人投资额是114亿元,资本净流出是539亿元。在2009-2013年间,河北的自然人对北京企业的投资高达1032亿元,而北京的自然人对河北企业的投资只有159亿元;河北自然人对天津企业的投资是591亿元,而天津的自然人对河北的投资只有97亿元。河北省自然人对北京与天津的资本净流出是1367亿元。可见,2009-2013年相比2004-2008年,河北自然人对北京与天津的净投资额是扩大的。

      结合图4与图5可知,一方面北京的企业对天津、河北的投资大于后者对前者的投资,另一方面河北的自然人对北京或天津的投资额均大于北京或天津的自然人对河北的投资额,而且河北自然人对北京与天津的净投资额大于河北企业接受北京与天津的企业投资额。这可能说明北京与天津对于创业者来说仍然比河北省更有优势,但部分北京与河北的产业资金反过来投资河北的企业,可能其中主要以不符合北京与天津的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实现了转移与升级。

      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北京对河北各地级市投资量的空间差异。我们发现2004-2008年间,北京主要投资到唐山,几乎占到投资到河北省总量的一半,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北京申办奥运会的环保要求,原来在北京的重工业如钢铁被转移到唐山。对廊坊、石家庄与秦皇岛的投资也比较大。但2009年后,北京对廊坊的投资最多,对承德、张家口和保定的投资量也增加了,对唐山与石家庄的投资量则下降了(详见图6)。

      4.2 京津冀地区资本流动的行业特征

      北京市的企业对天津市、河北省投资存在行业差异,同时投资的行业也会随着时间变化。北京企业对天津企业的投资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占比由2001年的35%左右降低到近年的30%;2004-2011年对金融行业的投资增长特别快,超过了其他服务业,但2012-2013年有所回落。北京市的企业对河北企业的投资在2007年之前以制造业为主,但占比由2001年的47%左右下降到2007年的37%,在此期间对金融业的投资占比有所上升。在2007-2013年间,北京企业对河北企业的制造业投资、金融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投资占比变化不大,三者占比均在33%左右(详见图7)。

      河北的自然人对北京与天津企业的投资,与北京企业对天津、河北企业的投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河北自然人对北京企业的投资以服务业为主,而且是以金融业之外的服务业为主,占比在45%左右。在2001-2013年期间,其他服务业的比重先缓慢下降,再缓慢回升;金融业的比重先缓慢上升,之后保持稳定;制造业的比重则先缓慢下降,之后保持稳定。河北自然人对天津企业的投资与对北京企业的投资在行业趋势上差别不大(见图8)。

      4.3 京津冀地区企业投资的解释

      

      图5 京津冀地区间的自然人投资

      注:左图是2004-2008间自然人投资情况,右图是2009-2013年间自然人投资情况。箭头指示资金流向方向,箭头粗细与数字表示投资量大小,单位亿元。

      

      图6 北京对河北各地级市的投资量

      注:左图是2004-2008年的投资量,右图是2009-2013年的投资量,单位亿元。

      

      从地图直观看,北京、天津对河北各地级市的投资量与当地的经济发达水平似乎正相关,与到北京、天津的距离负相关。在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贸易引力方程,研究表明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可以很好地解释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国家生产总值与进出口量本身是内生的,引力方程的意义在于提供了解释贸易量的简单模型、并且解释力很高。我们猜想投资可能也呈现引力方程的规律,即投资量与地区生产总值正相关,与两地的距离负相关,下面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回归验证。回归结果(详见表6)与预期的相同,但是R方并不大,这代表地区投资与很多其他因素相关,将来可利用更大的样本,并且控制更多的变量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近年来,京津冀一体化被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利用数据研究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变迁,尤其是利用特有的工商企业注册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资本流动的空间特征与行业特征。本文发现:

      第一,京津冀的要素禀赋、经济密度与产业结果差异较大,北京与河北的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而北京与天津、天津与河北的产业结构竞争性较强。

      第二,京津冀一体化程度在2003-2009年间①有下降的趋势,因此政府需要制定政策打破市场分割、要素流动壁垒。

      第三,北京企业对河北企业的投资大于后者对前者的投资,即从企业投资角度看,北京处于资本净流出,但北京的自然人对河北企业的投资小于河北自然人对北京企业的投资,即从自然人投资角度看,北京处于资本净流入,总体效应是资本净流入。天津呈现出相同的规律。似乎北京、天津在从河北吸引更多的企业家。

       第四,北京对河北的投资在2008年前以制造业为主,主要投向唐山、秦皇岛等地级市,2008年之后,对服务业的投资增加,投资低主要是廊坊、唐山和承德等地级市。

      

      图8 河北自然人对北京企业与天津企业投资的行业趋势

      注:线条是投资比例的三期移动平均值。

      本文还发现北京与天津对河北各地级市的投资量与当地的地区生产总值正相关,与两地的距离负相关。投资符合引力方程说明北京与天津对河北的投资将使得河北的经济进一步集聚,其次对离北京与天津最近的城市影响最大。这一发现与贸易文献中的引力方程理论契合,值得利用更大的样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由于缺乏数据,关于国家内地区间的资本流动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利用特有的工商数据填报了这些空白,但本文只是选取京津冀地区为代表性区域进行初步的探索性分析,该领域需要更深入的系统的研究。

      

      ①由于缺乏2009年后的规模以上企业数据,故无法评估之后的情况。

标签:;  ;  ;  ;  ;  ;  ;  ;  ;  ;  ;  ;  

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现状、变化及空间资本流动:基于工商登记数据的实证分析_京津冀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