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村居民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_公共场所论文

西藏农村居民的语言能力及语言使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论文,西藏论文,农村居民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03)02-0125-08

西藏城乡居民日常语言使用情况的入户调查是笔者1999年西藏语言调查的一部分。国家浯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99年在全国进行的语言抽样问卷调查,除了不同的专业问卷外,也包括有关语言使用方面的入户问卷调查。笔者的入户问卷调查主要涉及两方面的调查对象,即拉萨市区的城镇居民和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林周县农村的农民,一共189户,其中城镇138户,农村51户。关于城镇居民的语言使用问题,笔者将在别的研究报告中讨论。本文只论及西藏农村居民的语言使用问题。

对农村调查对象的选点,笔者主要选择了拉萨市墨竹工卡县贡嘎镇的伦布岗行政村和林周县春堆乡的春堆村。

墨竹工卡县贡嘎镇的伦布岗行政村又名林布,藏语含义为大臣岗。该行政村含林布和嘎康两个自然村,嘎康的意思据说是人名。位于县所在地东偏南15公里左右,北纬29.46°,东经91.51°,地处拉萨河南岸,其中的嘎康村基本分布在拉萨河的南岸,绝大部分土地有较好的灌溉条件。该村以南约一里处就是林布村,川藏公路从两个自然村中间穿过,成为分割两村的边界。林布村的房舍及土地分布于两山之间的谷地,一条蜿蜒的小溪从村中间穿过,该村的灌溉和饮用水均依靠这条小溪,每年只有在12月至来年2月间冰冻封溪。村寨周围的高山峡谷基本为绿色植被所覆盖,有着得天独厚的牧草资源、药材资源和荆棘等燃料资源。村旁的山坳草地基本能满足本村的牧业需求。伦布岗村1997年有37户、237人,其规模与大多数西藏的行政村相似。春堆村拥有土地2244亩,人均占地面积9.5亩。1997年拥有牲畜3590头(只),人均占有5.7头(只)。伦布岗村有民办小学1所,共4个年级,有学生53名。共有教师2人,其中校长1人。2名老师除了教书外,还从事农业劳动。

林周县春堆乡的春堆村,曾名冲堆、措堆。藏语意为湖之上方或集市。该乡位于林周县西南部,乡所在地距县城驻地西南约37公里左右,位于北纬29.56°,东经91.01°。1960年建春堆乡,1970年改称人民公社,1984年实行包产到户并复乡,1987年“撤区并乡”时将卡东、洛巴、春堆三乡合并为今日的春堆乡,辖14个村民委员会,乡人民政府驻拉康村,东面约5公里处就是著名的虎头山水库。该乡面积162平方公里,4760人。我们的调查点——春堆村,又叫二村,该村大部分农舍坐落于乡政府所在地以西两公里处。一条简易的乡村公路通往县城。从村寨规模上看,春堆村1997年有96户,626人,其规模在西藏完全算得上是一个大村。拥有耕地652亩,人均占有耕地2.75亩。1997年有牲畜876头(只),人均拥有的牲畜数量为3.69头(只)。春堆村有初小1所,共4个年级,有学生76名。教师3人,均为兼职。

伦布岗村和春堆村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两个村都没有电,没有电视,没有藏文报纸,没有藏文图书。春堆村的村民要想看电视,只能每周两次去乡里,而且除了电视译制片外,没有其他的信息。村里有一家私人录像室,但是在牛棚里,播放的片子都是汉语武打片,村民谁也看不懂,另外播放的时间也比较少。伦布岗村的情况就更差了,村民们几乎看不到电视。

从总体上看,拉萨市墨竹工卡县贡嘎镇的伦布岗行政村和林周县春堆乡的春堆村都是西藏农村普普通通的山村,经济上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农业和一部分牧业,有村民们自己修建的初小,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到拉萨市打工的一部分年轻人是惟一与城市连接的纽带。

因此我们认为把这两个村子作为入户调查的对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具体的调查方法是:按照两个村长提供的村民花名册,在伦布岗行政村,共对25户农民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在春堆村共对26户村民进行了入户调查。两村共计51户。

一、被访户的基本情况

1.农村被访户户主的基本情况

表1介绍了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伦布岗行政村和林周县春堆村51户户主的基本情况。在被调查户中,藏族占100%。其中春堆村26户,伦布岗村25户。

表1 1999年农村被访户户主基本情况

 户主情况

 春堆村伦布岗村

户数%

户数

 %

藏族26 

10025 100

民族成分

回族 0  

0 00

合计26   10025

100

男 24 9225

100

 性别

 女  2  

8 0 0

合计26   10025

100

 年龄

平均年龄43

40

文盲 9 35 2 8

小学10   391768

中学 5

  19 2 8

文化程度

高中 2  8 2 8

中专 0  0 2 8

合计26   10025

100

上学年数 平均年数4

4.7

农民26

 1002392

牧民 0  0 0 0

 职业

 其他 0

  0 2 8

合计26 

10025

100

两村的共同点是户主中男性的比例很高,女性的比例很低。其中春堆村男性户主占92%,女性户主仅占8%;伦布岗村男性户主占100%。春堆村户主的平均年龄为43岁,伦布岗村为40岁,前者略高一些。

受教育的程度两村户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文盲率春堆村占35%,伦布岗村仅占8%,比前者低27个百分点;小学文化者春堆村占39%,而伦布岗村高达68%,比前者高29个百分点;中学文化者春堆村占19%,伦布岗村占8%,前者略高一些;高中文化者两村都是8%;春堆村没有中专文化者,而伦布岗村有2名,占8%(都是村小学的教师);平均上学年数春堆村是4年,伦布岗村是4.7年,后者略高一些。从整体上看,春堆村26名户主的文化程度不如伦布岗村25户户主的文化程度。从职业情况看,春堆村的26位户主都是农民,没有牧民。伦布岗村有23户是农民,占92%。另外2位户主中,1户是村小学的校长兼教师,但还要务农;另一位是镇里的普通干部。

2.农村被访户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

表2显示了林周县春堆村和墨竹工卡县伦布岗村51户家庭1999年的基本情况(1951年到1998年的情况基本不详)。从总人口看共有236人,其中男性119人,占51%,女性117人,占49%;从职业上看51户家庭的成员没有从事其他职业的,务农者达154人,占65%;夫妻47对;识字人数109人,占47%;在校生人数(主要是村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中学的学生)54人,占23%;51户家庭都没有人出家为僧。51户中核心家庭占88%,联合家庭2户占4%,还有4户是单身家庭,占8%。

表2 1999年被访户家庭的基本情况

项目 单位1991-1999

家庭总人口

 236

%

性别

 男

 人

 119

51

 女

 人

 117

49

务农人数 人

 154

65

夫妻对数 对

  47

识字人数 人

 109

46

 在校生人数 人

  46

20

僧尼人数 人

  0

 0

核心家庭  45

88

联合家庭  2

4

家庭结构单身家庭  4

8

母子家庭  0

0

二、农村被访户家庭成员的语言能力

表3介绍了春堆村和伦布岗村51户家庭主要成员的语言能力。

表3 51户家庭主要成员的语言能力

1.单项语言能力

(1)被访户家庭主要成员单项语言的平均能力

①藏文平均能力。5类家庭主要成员藏文“不会者”平均占55%,列首位;藏文“会一点者”平均占27%,排第二;藏文“很好者”平均占18%,列最后。

②汉语平均能力。5类家庭主要成员汉语“不会者”平均占80%,列首位;汉浯“会一点者”平均占17%,排第二;汉浯“很好者”平均占0.8%,列最后。

③汉文平均能力。5类家庭主要成员汉文“不会者”平均占84%,列首位;汉文“会一点者”平均占13%,排第二;汉文“很好者”平均占1.2%,列最后。

(2)被访户家庭主要成员单项语言能力

①藏文“很好”者在校生子女占39%,列家庭主要成员之首。户主占35%,列第二。妻子类12%,爷爷类7%,分列第三、第四,奶奶类为零;藏文“不会”者奶奶类占100%,最多。以下依次是爷爷类86%,妻子类63%、户主24%。在校生子女为零;藏文“会一点”者在校生子女占61%,列首位。以下依次是户主41%,妻子25%,爷爷7%,奶奶类为零。

表4 单项语言能力“很好”者之比较

②汉语“很好”者户主占4%,列家庭主要成员之首,其余4类家庭成员均为零;汉浯“不会”者奶奶和爷爷类均占100%,最多,以下依次妻子类88%,户主类69%,在校生子女最少,仅占43%;汉语“会一点”者在校生子女占47%,最多,以下依次是户主27%,妻子类12%;爷爷和奶奶类为零。

③汉文“很好”者户主占6%,列家庭主要成员之首,其余4类家庭成员均为零;汉文“不会”者奶奶爷爷类均占100%,最多,以下依次是妻子类94%,户主82%,在校生子女最少,仅占43%;汉文“会一点者”在校生子女占47%,最多,以下依次是户主12%,妻子类6%;爷爷和奶奶类为零。

2.综合平均能力

(1)被访户家庭主要成员藏文、汉语、汉文综合平均能力

藏文、汉语、汉文均“不会者”平均占73%;藏文、汉语、汉文均“会一点者”平均占19%:藏文、汉语、汉文均“很好者”平均占6.7%。

表5 单项语言能力“会一点”者之比较

(2)被访户家庭主要成员藏文、汉语、汉文综合能力

①三项指标均“不会”者在校生子女平均仅占27%,排在家庭主要成员之末;户主平均占58%,列倒数第二位;妻子类平均占82%,列倒数第三位;爷爷类平均占95%,列第二位;奶奶类平均占100%,列首位。

②三项指标均“会一点”者在校生子女平均占52%,列家庭主要成员之首;户主平均占27%,列第二位;妻子类平均占12%,列第三位;爷爷类平均占2.3%;奶奶类为零,排在家庭主要成员之末。

表6 三语综合平均能力的比较

③三项指标均“很好”者户主平均占15%,列首位;在校生子女平均占13%,列第二位;妻子类平均占4%,列第三位;爷爷类平均占2.3%,列第四位;奶奶类为零,排在最后。

(3)与城镇被访户藏文、汉语、汉文综合平均能力相比,有下面一些特点

①农村被访户均“不会者”所占的比例很大,高达73%,比城镇被访户(26%)高出47个百分点。

②农村被访户“会一点者”所占的比例较小,为19%,比城镇被访户(36%)低17个百分点。

③农村被访户“很好者”所占的比例最小,仅为6.7%,比城镇被访户(38%)低31个百分点。因此,城镇被访户的藏文、汉语、汉文综合平均能力要明显高于农村被访户。见表7。

表7 农村和城镇藏文、汉语、汉文综合平均能力比较

三、农村被访户家庭成员的语言使用

1.农村被访户的公共场所语言

表8介绍了春堆村和伦布岗村51户户主在公共场所8个指标中使用语言的基本情况。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特点:

表8 农村被访户户主在公共场所的语言选择

(1)8个公共场所户主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数情况

①藏语使用者平均占92%。8个指标中户主在商店和商业街购物、政府机关办事、医院看病时使用藏语的人较少,四者均在82%-86%之间。其余4个公共场所均为100%。

②汉语使用者平均占2%。8个指标中只有2人在政府办事时,在商店、商业街和医院治病时使用汉语。

③双语使用者平均占6%。商店购物时使用双语者最多,占14%。学校、甜茶馆、开会、朋友交谈4个公共场所没有人使用双语。

(2)8个公共场所使用不同语言平均人数比较

从藏语、汉语和双语三者的比较来看,藏语的使用者平均占92%,列三者之首。其次是双语的使用者,平均占6%。最后是汉语的使用者平均占2%。这些数据说明,农村的被访户户主在城市和乡村的公共场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藏语。汉语几乎不使用。

与拉萨市区城镇被访户相比较(详见表9),农村和城镇被访户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表9 被访户公共场所语言使用平均人数比较

①城镇被访户在公共场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双语(55.3%),而农村被访户主要是藏语(92%)。

②藏语的使用人数城镇被访户要明显少于农村被访户(相差近65个百分点)。

③汉语的使用人数城镇被访户要高于农村被访户(相差近16个百分点)。

④双语的使用人数城镇被访户要明显高于农村被访户(相差近50个百分点)。

2.农村被访户的家庭语言

表10介绍了农村被访户家庭成员在家庭8个场景中的语言使用情况。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首先8个家庭场景51户家庭均使用藏语。汉语和双语使用均为零。与城镇被访户相比,城镇被访户虽然在家庭8个场景中也以使用藏语为主,但只有60%,另有38.6%的家庭使用双语,1.4%的家庭使用汉语。

3.新闻、出版、影视、通讯网络与被访户家庭的语言选择

表11介绍了新闻、出版、影视与农村被访户家庭的语言选择。表现为下面几个特点:

(1)新闻出版影视场景选择不同语言的户数

①选择藏语的户数。新闻出版影视场景选择藏语的户数平均占39%。被访户选择藏语最多的是5个指标中的报纸,占53%,选择藏语最少的是电影,占31%。广播、图书二者选择藏语的户数相同,均为41%。电视选择藏语的户数最少,仅有26%。

表10 被访户家庭成员在家庭8个环境中的语言使用

表11 新闻出版影视与被访户家庭的语言选择

语言

 电视广播报纸图书

 电影

选择

户数

%户数% 户数%户数

%户数 %

藏语 1326 2141

2753 21

411631

汉语 1 2 2 42 4 24 2 4

双语 1224 1937918 17

331937

合计 2652 51

100

3875 40

783773

②选择汉语的户数都很少,5个场景平均占3.6%。

③选择双语的户数。新闻、出版、影视场景选择双语的户数平均占30%。

(2)农村被访户家庭与传媒的关系

将选择不同语言的户数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选择藏语者最多(39%),选择双语者其次(31%),选择汉语的户数最少(3.6%)。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在表12中我们发现,在51户农村被访户中实际上只有1户人家有电视机,并且两个村庄都没有通电,怎么会有26户人家在看电视呢?从实际调查和问卷看,这26户人家都属于林周县的春堆村,而墨竹工卡县的伦布岗村没有1户。这是怎么回事呢?

1998年和1999年我们在林周县调查时发现,县里虽然有广播电视机构,但主要是面对县府机关所在地进行电视转播,此外就是各乡政府有一台卫星电视接收机,播出节目主要是汉语,藏语节目主要是一周两次定期播出的电视剧译制片。农民要看藏语电视,只能去乡政府。现在林周县电视部门还不能自己制作汉语或藏语的电视新闻节目,有线电视更是空白;另外,县里也没有属全县范围内的藏语广播网络。

表12 被访户家庭与传媒的关系

传媒通讯等工具 信息与网络使用 对媒体的态度

 名称

户数

% 名称

户数

% 满意度

户数

%

 电视

1 2 使用0 0

满意

 电脑

0 0

不用0 0

 手机

0 0 语言

 电话

0 0 汉语

收音机

36 71 英语

春堆乡位于县城西约30公里,属农业为主,农牧生产兼营的乡。春堆村在乡政府所在地的西面两三公里左右。在调查时我们发现全村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从经济实力上看,春堆村在西藏农村是较好的,全村普遍盖了两层楼的新房;另外在交通上每天有固定的客车去县城和拉萨,对外联络或者是外出打工都很方便,因此这几年发展很快。农民富裕了,有了对文化的新要求。他们渴望像拉萨人那样看电视、看书看报,因为那些经常往来于拉萨、县城和村里的年轻人已经不习惯西藏传统农村的文化氛围,书刊报纸,尤其是电视把他们与外界联系在了一起。

可是村里的情况怎么样呢?电灯靠太阳能,没有生活用电,更没有电视。村里也有自己的文化娱乐室,有一些过时的藏文报纸,很少的藏文图书。乡政府前几年就办起了乡图书馆,但是可供借阅的图书也非常有限。因此乡政府院内利用卫星电视每周两次播放的电视节目,就成为附近各村村民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根据我们的调查,春堆村有80%以上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年轻人)经常不辞辛苦地去乡政府看电视。播放的节目除了电视、电影藏语译制片外,大多是汉语节目,没有其他的信息。村里也有1户人家在牛棚里办了一个非常简陋的录像室,而且播放的片子都是武打,大都是汉语片,藏语片也有一些。播放的次数也不是很多。原因是手提式发电机功率太小,而且老出毛病。虽然村里会汉语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通过电视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尽管他们身在农村,也有了较多的机会接触到汉语。尽管很多汉语节目他们看得似懂非懂,但依然一如既往,很少落下任何一个电视连续剧。

从表11的“合计”一栏中还可发现一个现象:只有“广播”这一项是51户家庭都参与了的,即百分之百的家庭都在收听广播。而能够接触到图书的仅有40户家庭,占78%,接触报纸的家庭也只有38户,占75%。接触电影的家庭为37户,占73%。电视最低,为26户,占52%。这些数据说明,在西藏农村,只有广播是最实际、最快捷、最实惠的文化载体。笔者房东的女儿每天在织布机前织氆氇的时候,都要听收音机。笔者在两个村调查时,也专门就此问题问过多数家庭,他们除了藏语节目外,还经常收听娱乐性的汉语节目。由于51户被访户都没有电脑、手机、电话,所以在问到他们对媒体的满意程度时,都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4.农村被访户公共场所语言、家庭场景语言、媒体语言比较

(1)公共场所、家庭场景、媒体三者使用不同语言的平均户数比较

①三者使用藏语的平均户数为77%。

②三者使用汉语的平均户数为2%。

③三者使用双语的平均户数为12%。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被访户中,公共场所、家庭场景、媒体三者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藏语,其次是双语,最后是汉语。见表13。

表13 使用不同语言的平均户数比较

(2)公共场所、家庭场景、媒体三者使用不同语言的户数比较

①被访户平均使用藏语户数的比较。公共场所、家庭场景、新闻出版影视三者之中,被访户选择藏语最多的是家庭场景,占100%。公共场所为92%,列第二。媒体为39%,排最后。

②被访户平均使用汉语户数的比较。三者中被访户选择汉语最多的是媒体,不过也仅占3.6%,其次是公共场所,仅为2%。家庭为零。

③被访户平均使用汉语户数的比较。三者中被访户选择双语最多的是媒体,占30%。第二是公共场所,占6%,家庭为零。以上数据见表14。

表14 公共场所、家庭场景、媒体使用不同语言的户数比较

四、农村被访户户主与汉族的交往及对汉语的看法

表15介绍了被访户户主与汉族的交往以及对汉语的看法,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内容:

首先,农村被访户的邻居都是藏族。其次,51户被访户中,与汉族有过交往和接触的占73%。没有交往和接触经历的只占27%。有过交往和接触经历的被访户占绝大多数。在两个村调查时,笔者专门就此问题询问了这51户家庭。他们与汉族的接触和交往途径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因为职业的原因经常要与汉族接触。在51户中有一些户主因为是村长或者是村、乡学校的老师(有些还是校长)、乡里的干部,因此他们同汉族的接触是比较频繁的。像我们在春堆村的房东(户主)就是乡里的干部,而在伦布岗村的房东则是村小学的教师兼校长。其次,家庭成员中的一部分年轻人经常性地在拉萨等西藏主要城市打工或者从事其他临时职业,这部分人与汉族接触的机会是最多的。这一点在春堆村尤为明显。在那里调查时我们注意到,春堆村的年轻人在外地打工的人数年平均超过30人,从事的工作包括:开出租车、蹬三轮车、当保姆、在服务性行业干杂活、修房屋等,在汉语的掌握上普通的行业用语和简单的日常用语都能应付。第三,县里的各种工作组、与农牧业科技推广相关的各种科技推广小组、上一级政府部门下来的调查组、工作组和研究者等,也扩大了农村群众与汉族的接触机会。笔者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扶贫课题组的汉族成员,已经连续好几年在这两个村进行语言和扶贫方面的跟踪调查,与大部分的农民家庭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第四,国家重点项目的开工,也为当地的藏族群众提供了与汉族接触的机会。像伦布岗村地处川藏公路沿线,1998年和1999年川藏公路全线铺设柏油路面,伦布岗村的大部分群众都参与了这项工程的建设。据我们的调查,这些路面的具体承包者都是汉族包工头,主要施工员和技术员也大都是汉族人,在整个工程的建设中,当地藏族老百姓在工作上、技术上、工作报酬的支付上都经常要与汉族包工头及其他汉族人员接触。

再次,农村被访户户主对汉语文的态度和看法。在1999年的间卷调查中,笔者的设计内容与城镇的调查内容相同,基本数据如表15。

第一,关于发展西藏是否需要学习汉语文的问题。在51户被访户中,有48户认为很需要,占94%,认为不需要的仅有3户,占6%。认为很需要的户数占绝对优势。

第二,关于孩子的学习希望以什么语言为主的问题。在51户被访户中,有46户希望自己的孩子汉藏兼通,占90%。希望以汉语为主的家庭有3户,占6%。希望以藏语为主的家庭有2户,占4%。希望孩子汉藏兼通的被访户占绝大多数。

上面的数据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西藏农村的居民对汉语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这一点与城镇居民的情况是一致的。

从数据统计上看,农村和城镇被访户认为发展西藏需要学习汉语文者均超过了90%以上。另外,希望孩子汉藏兼通的被访户农村要高出城镇10个百分点。这说明西藏农村的农牧民更迫切地希望掌握汉语文和藏语文,深刻地理解了汉语文的学习与西藏农牧区发展的辩证关系。

从语言观念上说,西藏的农牧民并不是单一地强调藏语文的学习,而是把藏汉语的学习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认为,1994年以来开始实施的“重视藏语文教学,积极推行双语教学,做到藏汉语兼通,创造条件开设外语课”的双语教育政策,不仅在西藏城镇,而且在农村地区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得到了绝大多数藏族群众的拥护和肯定。

表15 农村被访户户主与汉族的交往以及对汉语的看法

另外,关于藏族群众怎么看待藏汉双语教育的水平问题,根据表15的数据,以及格为下限,认为藏汉双语水平在及格以下水平的平均占21%,认为仅为中等水平的平均占40%,认为很好的平均占39%。这些数据说明西藏的广大农牧民对目前的农牧区基础教育的看法是比较客观的,既肯定了已经取得的成绩,但又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因此,只有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力度,使藏汉双语的水平更上一层楼,在农村培养藏汉双语兼通的人才的目标才有可能逐步实现。

五、结束语

1999年在拉萨市区和墨竹工卡、林周两县农村的入户调查,使我们对西藏农牧区群众的语言使用情况有了一个基本了解。从总体上看,有以下特点:

第一,语文综合能力较低。根据被访户藏文、汉语、汉文二者综合平均能力的比较,农牧区被访户“不会者”高达74%,“会一点者”为19%,“很好者”为7%。

第二,被访户群众的公共场所语言主要是藏语,占92%。

第三,被访户家庭成员在8个家庭场景中均使用藏语。汉语和双语的使用者为零。

第四,被访户家庭成员的新闻、出版、影视语言主要是藏语。

第五,90%以上的被访户都认为发展西藏需要学习汉语文,90%以上的家庭都希望孩子达到汉藏语兼通的程度。

〔收稿日期〕2002-06-17

标签:;  ;  ;  ;  ;  ;  ;  ;  ;  

西藏农村居民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_公共场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