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院前急救医师现状分析及梯队建设方向论文_赵刚

上海院前急救医师现状分析及梯队建设方向论文_赵刚

 赵刚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上海200438)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作为上海市目前唯一的院前急救系统,承担着目前上海市区2000万人口的日常急救任务,各种国际性会议、大中型赛事以及外事交流等重要活动的医疗保障任务。近几年,由于院前急救的需求不断升高,压力越来越大,上海市各级领导部门对院前急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随着各项市府实事项目的实施,院前急救系统的规模较前有了显著地提升。“十一五”以来,申城急救站点从原来的58个增加至现在的116个,平均每2个街道(乡镇)就拥有一个急救站点;救护车从原来的240辆增加至目前的616辆,增长157%,平均每4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略高于5万人一辆的国家标准,平均急救半径缩短到了 2.5公里 ,平均反应时间 11分钟,与欧美差距已经不大,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市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并且每一辆救护车上均配备了监护仪、除颤仪、气管插管、呼吸机等高级生命支持设备,硬件设施的发展提高的很快。

然而,与硬件设施的高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软件实力发展的滞后。近几年,院前急救医师人员流失情况日趋严重,人员配备捉襟见肘,急救中心始终无法建立起一支稳定的急救队伍,院前急救技术发展停滞不前,在现有技术的掌握上许多年轻医师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可以说医师队伍的不稳定已经成为急救中心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上海院前急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急救医师流失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原因:1.工资待遇不高,收入无法体现医师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虽然随着政策的扶持,急救医师的收入较从前有所增加,但由于目前上海院前急救医师的来源主要为外省市医学院应届毕业生,这些年青医师每月的收入除去房租、日常生活开销后,已经所剩无几。与之相比,院前急救医师的培养就显得单薄了许多。年轻医师进入单位后除了开始时接受的静脉置针、气管插管、心电图识别、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院前急救必要技能外,在之后的工作中就很少有机会再接受系统的临床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从而造成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逐渐脱节。院前急救医师在工作中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往往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判断病情时是一名医生,静脉置针时是护士,气管插管时是麻醉师,搬运病人时又是搬运工,一旦现场遇到纠纷还要在第一时间做好调解、解释工作。针对上述几点原因,本人觉得必要建立起一套整体的急救医师梯队建设机制,在医师的引进、培养和安置上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从而在根本上稳定医师队伍,为院前急救的发展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首先,对于急救医师收入偏低的现状,各级领导有必要重新审视和评估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苦性,给予相应的政策财政扶持,适当提高急救医师的薪酬待遇水平,提高急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为急救医师建立合理系统的阶梯培养机制。上海已成立了院前急救的定向培养专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急救医师的引进,但对于这些医师的后续发展以及现有医师的培养,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上海的院前急救工作目前已建立分层救护的理念,针对不同需求的病人,给予不同配置的救护车和急救人员。这些医师因为工作复杂度高,专业技能要求严格,因此薪酬待遇会有一定的提升。当这些急救医师工作到一定的年限,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者通过中级职称考核,他们将有机会上升到高级急救医师。这些医师除了做好本职的急救工作外,还将承担一些额外的责任。如针对年轻医师的带教工作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

第三.对在职医师做好专业能力的再培训和考核制度。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进入院前急救领域工作的年轻医师,培训的内容基本为一些急救的基本技术,例如静脉置针、气管插管、心电图识别、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以及关于执业医师考核的针对性培训,以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具备专业急救能力、有执业资质的急救医师,为将来急救中心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和现有医师的新老交替储备人才。在人员配备相对充足的前提下,可安排这些医师到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甲医院急诊科进行轮转和进修,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医师的专业素养,开阔他们的眼界,另一方面可以加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的沟通和联系。

第四.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对于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状况欠佳的急救医师,应该由政府和单位主导、根据医师自身的意愿提供合适的转岗机会。例如,一些有教育和培训能力的高级急救医师可以转型专心从事院前急救专业的授课、培训、考核和向大众普及急救知识的工作。此外,针对社区年轻全科医师同样不断流失的现状,还可以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将这些需要转岗的医师补充到全科队伍中。这些急救医师本身都具有丰富的危重病抢救经验,相对于社区本身的医师来说在处理突发病、危重病上更具优势。此外由于本身年龄已经偏大,因此再度跳槽的可能性较小,可以更加稳定地投身工作岗位。

总之,只有建立一支稳定的院前急救医师队伍,为他们规划一个合理的职业前景,形成有序的梯队建设机制,上海的院前急救才能更为健康、积极地发展。

论文作者:赵刚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2

标签:;  ;  ;  ;  ;  ;  ;  ;  

上海院前急救医师现状分析及梯队建设方向论文_赵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