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革命的本质与特征_科学革命论文

论社会科学革命的本质与特征_科学革命论文

论社会科学革命的实质及其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实质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1962年T.S.库恩流行一时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发表以来,“科学革命”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列宁就明确指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科学革命领域的一场革命。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早在本世纪30年代,所谓“凯恩斯革命”这一用语也已广泛流传。但是,至今国内学术界对社会科学革命这一课题的研究仍然很少。本文对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革命的实质即社会科学革命变革的实体内容及其特征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重视和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革命是科学理论演进过程中,理论体系的根本性变革。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社会科学革命,迄今只发生过一次,那就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第一次将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实现了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革命变革。但从整个社会科学发展历史考察,自从17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各门社会科学相继成为独立的“科学”以来。在这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范围内,从经济学到历史学,从社会学到政治学等学科,都曾发生过一次或几次理论体系的重大变革或根本性重建。例如,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史上,通常认为发生过三次理论体系的重大变革,即亚当·斯密革命、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1〕在历史学领域,一些文献认为,本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以法国年鉴派为代表的“新史学”,是对19世纪以来统治西方史坛的兰克(Leopold Von Ranke )式“叙事史学”的一次革命。〔2〕19世纪30年代社会学创立时, 是以孔德等人开创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范式登台亮相的,但稍晚些,针对实证主义社会学范式的弊端,以狄尔泰等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开创了反实证主义社会学。虽然这两种范式在以后的发展中谁也没有完全取消谁,而是表现为同时并存相互竞争的格局,但从这两种理论学说的对立和区别的实质内容分析,从两者的对立论争对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的作用分析,也可以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和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相互构成对对方理论体系的重大变革。〔3〕这些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的科学革命, 都没能彻底克服它们固有的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有时甚至经过革命,后继理论比先驱理论在政治上更反动,在理论上更退步。因此,这里的“革命”不等于理论的绝对、全面的进步和发展,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这些理论体系的重大变革或根本性重建,对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发展演进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是我们了解把握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演变历史的关节点。例如,通过斯密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体系,边际革命则奠定了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4〕凯恩斯革命成为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开端。

科学革命是理论体系的重大变革或根本性重建。那么,科学革命的实质是什么?亦即科学革命变革的实体、内容是什么?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的实质是“范式”的转换。拉卡托斯认为科学革命变革的实体是“科学研究纲领”特别是“硬核”。劳丹认为,科学革命是“研究传统”的变革。我国学者李醒民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观念急剧而根本的改造”,所谓科学观念,是指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5〕。 这些观点对于分析社会科学革命的实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这些观点主要是分析总结自然科学革命的特点而形成的,没有考虑和反映社会科学的特点;其次,库恩等西方学者把科学革命变革的实体看成是“最大的理论”,而不是波普的具体理论,这有合理之处,但无论是“范式”、“科学研究纲领”还是“研究传统”,内容或比较繁杂或比较抽象、层次太高,而且都不够全面清晰,不足以表征社会科学革命的实质。第三,科学革命不是一般的理论学说的演变,而是根本性、基础性的转换或重建,因此,它不仅仅表现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变革,而应该有更深层次因素的转换。在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历史上,有许多在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不同的思潮、流派,但并非每一种思潮、流派都构成科学革命。那么,社会科学革命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先来考察一下凯恩斯革命和西方史学革命的情况。

1929年~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宣告了亚当·斯密开创的曾统治西方经济学舞台一百多年的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破产,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发生了第三次重大变革,一般称为“凯恩斯革命”。古典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型。在理论上,他们认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即萨伊定律,他们断言,在自由竞争条件下,通过价格体系的自动调节作用,必然会使一切可利用的生产资料被用于生产,从而实现“充分就业”。这些基本理论观点建立在一系列理论假设基础上的。例如,古典经济学家假设,人们具有完备或充分知识,能进行正确预期,经济具有确定状态等等,而这些基本假设又是与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观密切相关。在他们看来,无数自私自利的“经济人”,在一双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从事着对整个社会有益的活动,由此构成社会经济生活。从他们的经济观、基本理论假设和理论观点出发,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在模型已知数据确定的情况下,个人和厂商的经济行为。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一书,猛烈地抨击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他首先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假设,他说他对古典理论的批评主要不是针对它的逻辑错误,它的不足在于“该理论所根据的几个暗中假定很少或从来未能满足……。”〔6 〕对此西蒙说:“研究纲领的转变已成为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在经济学中,人们开始在更加广泛的领域里利用更为现实的(和心理的)假设,即承认人类理性的限度以及这个限度对人类经济行为的影响,以取代传统经济学中过于简单化的假设。”〔7〕凯恩斯并提出了他的基本假设, 即三个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其次,在上述三个心理规律假设基础上,他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对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抨击,他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否定了萨伊定律,同时摈弃了通过利息率的自动调节作用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从而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观点。第三,凯思斯否定了萨伊定律,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存在提供充分就业的自动机制,因此,他通过“总量分析”方法,把理论视点转向整个国民经济制度的运行问题。他主张把经济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一厂或一业之理论”,另一部分是“适用于社会全体的产量论及就业论”〔8〕, 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研究方向。最后,根据上述理论,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政策纲领,要求增加政府支出,降低利息率、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充分就业均衡政策。正是通过上述四方面的变革,实现了“凯恩革命”。〔9〕

西方近代史学始于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初,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奠定的“实证主义叙事史学”,成为整个19世纪西方史坛的主流理论。但是,从19世纪后期到本世纪30年代,逐渐出现了批判实证主义叙事史学模式的思潮,并形成了以法国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理论模式。1933年,费弗尔(Febver Lucien )任法兰西学院新设近代文明史讲座教授,标志着传统实证主义史学的终结和新史学成为西方史学的主导理论。一些西方学者称新史学的崛起是“本世纪唯一有意义的历史思想的革命。”〔10〕兰克式实证主义叙事史学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历史观基础之上的。他从经验主义认识论出发,认为历史事件与事实之间不存在差别,史实即史料。历史学的任务是完全客观地严格地据事直书,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历史只是过去的复活,史学家不需也不能对历史事件和史料进行解释和价值判断。他提出“照录史实”的基本观点作为史学的最高原则。根据这种历史观和基本理论观点,他创制了一套完整的考证辨析史实的“史料批判”方法,要求搜集第一手资料,把其中的主观、客观成份分离开来,去伪存真,确定客观真实的历史事实。他认为编纂历史的基本方法是如实叙述历史。实证主义叙事史学的研究主题是“事件的历史”,是具体的个人、国家、制度和文化,它主要关注重大的政治(包括军事、外交)事件和杰出人物活动。

19世纪后期起,西方许多史学家从各方面对兰克式实证主义叙事史学展开批评。狄尔泰、文德班尔、李凯尔特等人文主义者区分了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认为历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不能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动摇了兰克关于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的理论。克罗齐批判了兰克关于“历史是过去的复活”的观点,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本世纪20年代末,法国年鉴学派异军突起,开创了新史学理论模式。新史学认为,历史学的任务不是叙述过去真正发生的事情,而是要解决问题,解释历史,因此要研究历史中的重复事件,分析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规律。新史学反对史学家最终应研究个体的观念,认为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实在,要求历史是“整体历史”和“综合历史”,提出了“总体史”的基本思想和“长时段”等概念。新史学扩大了史学研究视野,把史学领域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张研究下层民众的生活。在方法论上新史学与实证主义叙事史学也有重大区别,实证主义叙事史学主张从个体出发把握整体,新史学则强调进行整体研究。为了研究“总体史”,他们提出了跨学科研究方法和模式,主张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理论方法研究历史。新史学摈弃了实证主义叙事史学讲故事的叙述历史形式,主张史学研究程序与自然科学一样,首先是提出问题和假设,然后搜集分析史料,证明假说是否成立,最后解决问题,找出历史过程的逻辑。新史学通过对实证主义叙事史学理论的批判和理论重建,实现了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变革。

根据以上对经济学革命、历史学革命的简单考察,我们提出“社会科学范式”作为诠释社会科学革命实质的基本概念。但这里讲的范式与库恩的范式有许多不同。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范式,是反映隐含在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活动中,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活动的一组基本观念,这组观念构成了各种具体理论学说的最基本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11〕这组观念主要由下列因素有机构成:

1、关于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式的学科观和方法论观念。学科观是指经济学中的“经济观”、历史学中的“历史观”、社会学中的“社会观”等。“方法论观念”不是指哲学世界观层次的方法论,而是指本学科一般的认识研究方式。虽然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它们的学科观和方法论观念总体上都有唯心史观、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但具体表现倾向和形式是不同的,正是这些差别,构成了不同范式的基础。如前所述,实证主义叙事史学与新史学在关于历史学的任务、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两者有重大差别。在社会学领域,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实体,具有整体的运动规律和功能,主张方法论的整体主义,肯定优先分析社会整体的重要性。齐美尔的反实证主义社会学则认为,社会不是受整体发展规律支配的客观实体,也不是凌驾于部分之上具有本体论地位的整体。“社会不过是由互动联系在一起的无数个体的名称而已”。〔1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社会整体的功能规律,而是各种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科学革命理论体系的重大变革,必然包含学科观、方法论观念的转变。学科观、方法论观念的变化,是科学革命发生的深层原因和基础。

2、 作为理论体系和研究活动出发点和理论支撑点的最基本的理论假设和理论观点原理。美国经济学家哈里·G·约翰逊认为, 一个科学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五个条件,第一个就是“它必须攻击保守的正统观念的中心命题。”〔13〕如上所述,在凯恩斯革命中,他首先摧毁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又根据他的三个心理规律假设提出“有效需求”理论,推翻了古典经济学的“萨伊定律”、“充分就业”等基本理论观点。基本理论假设和基本观点原理的转变是社会科学革命的标志。

3、研究领域和理论主题。研究领域和理论主题受上述1与2 因素的影响制约,研究领域和理论主题直接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影响,所以,它又反过来影响1与2。科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研究领域和理论主题的变化和转移。例如在凯恩斯革命中,表现为从关注个别个人、厂商的经济行为,转变为注重整体国民经济运行的机制问题。在边际革命中,表现为从古典经济学着眼于供给(生产)分析转变为研究需求(消费)方面,表现为从古典经济学把对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与对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量分析相结合,转变为只集中研究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及其变量的分析,研究领域和理论主题的变化是社会科学革命的重要内容。

4、(某些学科中)基本政策纲领。 在经济学等应用性鲜明的学科中,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紧密相联,政策纲领构成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劳格说:“大多数经济学说不仅是拉卡托斯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纲领,而且也是政治行动纲领。”〔14〕美国经济学家W·哈奇森认为, 社会科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政策目标的变化〔15〕。

总之,社会科学范式是由学科观方法论观念、基本理论假设观点、研究主题和基本政策纲领四个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科学范式是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这种范式的重大转变。

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革命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从总体上看,近两个世纪以来,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重大变革,在学科观方法论观念方面,主要是围绕着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理论对立而展开,围绕着方法论整体主义(唯实论)与个体主义(唯名论)的争论而进行。当然,这不是说,在范式转换中,总是遵循着要么从实证主义变成人文主义,从整体论换成个体论或者相反变化这样简单的规则,而是说,从范式转换的内容、倾向分析,主要是上述两种基本取向的变化。例如,前面所述的从实证主义叙事史学向新史学的转换,从方法论取向上讲,表现为从个体主义向整体主义的变化,在历史观方面,虽然新史学仍有浓厚的实证主义倾向,但在反对实证主义叙事史学的中立性、客观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痕迹。美国新史学代表人物之一卡尔·贝克说:“历史事实在任何历史学家创造它以前是不存在的,而每一创造出来的历史事实必须加入了个人的某些经验。”〔16〕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反映了这种特点的另一种情况。如果说韦伯社会学理论有什么特点,那么,最大的特点就是他试图将实证主义社会学和人文主义社会学进行调和。韦伯看到了实证主义社会学范式的一系列弊端,所以,他与人文主义者一样,认为自然现象与精神现象有区别,社会科学关注的是精神现象,必须用移情式领悟方法加以把握。但同时,他又反对狄尔泰等人否定社会科学客观性的一面,认为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分析的可能性并未被人的活动具有主观性特征这一事实所消除。他提出了价值作为对社会现实进行客观性分析的条件和标准。在方法论上,韦伯是唯名论者,认为社会行为的意义是由人们相互主观地设定的,因而要用理解方法。但同时他又指出,这种意义解释在技术上是可以复制的,以便于根据科学方法予以验证,批判了直觉主义倾向。总之,他在坚持人文主义的立场下,吸取了一些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他的学说观点一方面在人文主义社会学阵营得到发扬广大,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实证主义社会学(如帕森斯)的发展。

其次,导致社会科学革命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得传统理论发生危机。但除此之外,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本身,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教条化、绝对化、保守化等,也是导致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例如,在古典经济学发展过程中,“斯密关于自由市场的理论与辩护中,没有进行乌托邦式的绝对最大极限与最佳条件的抽象化,在李嘉图的方法‘革命’之后,这样一些概念变成并一直是大量空洞的、不恰当的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的所谓严密的核心。”〔17〕关于人们拥有完全知识的假定,“李嘉图以前任何一位经济学家都更加极端地使用这个极其重要的基本假定。”〔18〕穆勒在临死之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认为,他们的经济理论的确切程度可与牛顿力学并论,并认为任何一个严厉批评权威学说的人都自动取消了他们自己的批评资格。〔19〕在新史学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本世纪70年代以来,新史学受到激烈批评。美国历史学家斯通(L.Stone )认为:“新史学已有迹象表明变成了一种幻想不作用价值判断的科学,一种新的教条主义和一种新的经院哲学,它似乎可能变得如同80年前曾受到攻击的那些史学一样沉闷和枯燥无味。”〔20〕理论体系的教条化,脱离实际,保守化,加速了危机的到来,促使了革命的发生。

第三,与上述两个特点密切相关的是,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常常出现类似肯定—否定—肯定的现象。经济学家M·布朗芬伯尼认为经济学理论发展演变中, 存在着正题—反题—合题的模式。〔21〕例如近代西方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如前所述,统治19世纪西方史学界的是兰克式的叙事史学,20世纪30年代以来,否定叙事史学的新史学成为西方史坛的主流理论,但到了本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界又出现了批判新史学的“叙事史复兴”的现象。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凯恩斯革命批判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但本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停滞膨胀”等新问题,由此产生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新自由主义流派,提出了“重返古典经济学”的口号。例如供应学派代表人物承认,供应学派经济学“不过是穿上现代服装的古典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领域,19世纪30年代孔德等人以实证主义社会学开创了社会学历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模式,弗莱堡学派以后,从齐美尔开始,特别是在韦伯身上,出现了综合调和这两种范式的倾向。当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而且“复归”也不是简单地回到起点。这里我们只想说明,上述三个特点明显地暴露了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面临的困惑。而出现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哲学方法论上的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使它们始终无法摆脱非此即彼、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极端,从一种片面性发展为另一种片面性的两难境地。这不禁使我们想起恩格斯早就说过的话:“正当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它,因而只有辩证法能够帮助自然科学战胜理论困难的时候,人们却把辩证法和黑格尔派一起抛到大海里去了,因而又无可奈何地沉溺于旧的形而上学。”〔22〕这也使我们更加坚定地相信,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才能到达真理的彼岸。

注释:

〔1〕参阅W ·哈奇森:《经济学的革命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7〕〔15〕〔17〕〔18〕〔19〕〔21〕分别见该书第271页,367页,28页,64页,68~70页,387页

〔2〕〔10〕〔15 〕参阅朱本源:《近两个世纪来西方史学发展的两大趋势》载《世界历史》1986年10期,张广智:《近代以来西方史学反省的历史考察》载《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3〕参阅李小方:《从狄尔泰到韦伯》载《社会学研究》1988 年第1期, 张网成:《实证主义——西方社会学的主流范式》载《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4期

〔4 〕(匈)安道尔·马加什:《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版第5页

〔5〕李醒民:《科学的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9月第1 版第144~147页

〔6〕〔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商务印书馆1977年出版第322页、249~250页

〔9〕参阅〔4〕第378~384页,胡代光、厉以宁:《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第27~33页

〔11〕L.A.科塞编:《格奥尔格·齐美尔》英文版第5页, 美国新泽西1965年出版

〔13〕《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第96页

〔14〕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 版第257页

〔20〕L.斯通:《20世纪的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载论文集《过去与现在》波士顿1981年版

〔2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第29页

标签:;  ;  ;  ;  ;  ;  ;  ;  ;  ;  ;  ;  ;  

论社会科学革命的本质与特征_科学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