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动荡与改革分析_经济论文

日本经济动荡与改革分析_经济论文

日本经济动荡与改革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荡论文,日本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日本经济的动荡与近期的运行特点

8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咄咄逼人,除了在汽车、机器人、半导体等重要领域压倒了美国取得世界第一以外,在国际金融业方面,世界排名前几名的大商业银行都是日本银行。1987年,日本经济学家正村公宏在《东洋经济》上发表的论文中指出:虽然现在“美国世纪还没有结束,但到21世纪就会成为日本世纪”。然而进入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长期衰退之中。1992~1994年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不到1%;1995年经济勉强回升,增长率也仅为1.4%;1996年因政策性刺激作用滞后发生,经济出乎意料地增长了3.5%;1997年是世界经济在动荡中增长较快的一年,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增长强劲,欧盟经济平稳回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虽然有一部分遭到金融危机,但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与上述世界经济总体发展形势相比较,可以说日本经济在风雨飘摇中渡过了1997年。1997年日本经济运行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消费持续疲软,经济增长乏力

1997年初日本政府预测其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1.9%,但事实上,除了第一季度形势较好,经济增长曾达到2%以上,第二季度就猛跌为-2.8%,第三季度虽有所回升,但也仅为0.8%。

(二)金融业发生剧烈动荡

1997年是日本战后50年以来金融机构破产最多的一年,年初还只是一些小的银行破产,到年底,破产风已刮入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尤其是日本第10大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和日本第4大证券公司山一证券的破产,让全世界都对日本金融形势提高了警惕。已有百年历史的山一证券公司的破产,是二战后全球最大的企业破产案。

(三)股价、汇价双双大跌

1997年的日本金融市场跌宕起伏、险象环生,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和汇率一直处于弱势。日经指数曾数次跌破15000点的心理大关,几次创出了令人胆颤的日跌幅记录;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10日元:1美元跌至130:1,跌幅达10%以上。

(四)外贸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外贸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是1997年日本经济中唯一的一点亮色。日本汽车、电子、机械等行业借日元贬值之机,趁美国经济增长强劲,对美日逆差暂时宽容之机,全力扩大对外出口,日本贸易顺差已连续7个月超过上年同期水平,估计1997年全年的贸易顺差将超过1000亿美元。

二、日本经济动荡的主要原因

日本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不是一般的周期性萧条,而是一种严重的结构性危机,是其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战略、体制及模式没有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与改革的结果。

(一)旧的经济发展战略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二战后日本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被称为东亚模式,其实质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赶上发达国家而走向现代化的一条道路,主要特征是政府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日本政府实施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因为符合当时的经济环境而取得巨大成功。然而日本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顺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步调一致地诱导日元大幅度升值,以国际市场经济机制的力量调节日本经济内外比例失衡。但日本却没有借机改变其经济发展战略,没有形成真正的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仍寄希望于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但出口增长已不足以带动其经济增长。任何经济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随着日本经济的成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来,主要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与方式和逐渐成熟了的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日本政府未能随着形势变化而及时调整其发展战略,矛盾积累至今,日本经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长期萧条之中。

(二)科技发展战略的失误

二战后,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二三十年,日本通过大量引进和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大大缩短了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所需的时间,从战后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与此同时,日本的科技发展战略也存在明显失误。长期以来,日本重视发展应用技术,而忽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这一战略使日本的汽车、钢铁、造船、化工、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因国内外市场饱和,已经无法发挥主导作用。与之相对照,由于长期重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以美国为首掀起了世界信息产业革命的浪潮,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从资本投入情况看,高技术产业在美国已独占鳌头。自1990年以来,美国投向高技术产业的资本总量猛增,1991年全美大约31%的资本投向高技术产业,1996年第一季度这一比例迅速增加到41.9%,远远超过了其它产业。同时信息产业还促进了其它产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大幅度提高。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过去3年中,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7%要归功于高技术产业。而与此相对照,90年代日本电脑、通讯、半导体等产业虽然也有一定发展,但却未能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日本已经在世界信息产业革命浪潮中落伍。

(三)经济体制改革滞后,金融体系长期积累起来的负面作用发生

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竞争力明显高于欧美企业。在此之后,美国进行了一场全面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果,至今美国的经济繁荣已经持续6年多。相比之下,日本经济改革进程迟缓。尤其是政府对金融领域限制过多,保护过度,致使金融机构经营水平低、方法落后、监管不严。战后日本独特的金融体制作为日本式经营的主要特点之一,成为政府完成经济高速增长目标的主要手段。但随着日本追赶欧美目标的实现,日本经济进入新阶段,日本金融制度固有的弊端经过半个世纪的积累,其负面作用越发显著,直到90年代金融危机终于爆发。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对金融机构实施保护政策。例如,山一公司早在1965年就曾濒临破产,由于政府的保护才得以维持下来。由于封闭保守,日本金融业缺乏公平竞争,“黑箱作业”惯行,各种金融丑闻层出不穷。长期保护致使金融机构中积累了巨额呆帐、坏帐,政府被迫放弃对小型金融机构的保护,任其破产。1995年协和信用组合、安全信用组合、宇宙信用金库、木津信用金库等相继破产,靠大藏省“护送船队”方式严密保护下所形成的“日本银行不倒神话”彻底破灭。但即使在日本开始对金融进行改革之后,政府还坚持对大型金融机构进行保护。日本大藏省官员曾表示不会让日本20大银行破产,这一政策将持续到2001年日本建立起自由化的金融制度的时候。这使得大型金融机构过分依赖政府的保护,而缺乏抵抗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巨额呆帐、坏帐积累到一定程度,加之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破产风潮便席卷了金融机构。

(四)个人消费需求长期不振

个人消费是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日本GDP的50%以上用于个人消费。进入90年代以后,个人消费需求非但恢复缓慢,且有下降的趋势。其原因首先是企业收益下降导致雇佣环境恶化,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其次是工资上涨率缓慢,奖金、加班费明显减少。再次是泡沫经济崩溃后,个人保有的金融资产等明显贬值。经济不景气和个人收入水平下降,使多数国民对未来怀有不同程度的担忧,故而压低生活消费,导致个人消费需求长期不振。此外,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衰退之中,政府先后拿出60万亿日元刺激经济,造成财政负担过重。1996年经济状况稍一好转就开始紧缩财政,增加税收,从1997年4月1日起,日本提高了消费税,同时取消了所得税减税措施,以后又增加了几项福利税,从而严重打击了民间消费。民间消费需求不足是造成经济大幅度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动荡形势下的日本经济改革

严峻的经济形势表明,日本经济正处在十字路口。战后50年代形成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曾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时至今日,它已逐渐演变为制约经济继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只有对这种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日本经济才能摆脱困境,得到进一步发展。两年以来,日本政府被迫对其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主要包括金融改革和财政改革。

1996年11月,日本政府开始对陈旧的金融制度实施爆炸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大藏省改革,主要提出了金融检查、监督机能从大藏省分离为中心的改革方案;(2)金融体系改革,目标是要在2001年前把日本建设成为“自由的市场”、“透明而公正的市场”和“国际性市场”;(3)公的金融(财政投融资)改革,1997年2月在资金运用审议会上对财政投融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下达了以邮政储蓄民营化为中心的省厅再编计划。

财政改革的基本目标:一是改变靠发行赤字国债来支持国家财政的模式;二是压缩政府历年积累下来的财政赤字。改革方案提出,到2003年政府和地方的财政赤字将控制在GDP的3%以下;逐年减少赤字国债的发行额,争取到2003年减少为零。但是,1997年12月17日桥本首相紧急宣布,本财政年度将实行特别减税,总额为2万亿日元,同时发行10万亿日元的赤字国债作为政府财政来源。桥本不得不从他坚持了半年之久“不减税”、“不发行赤字国债”的立场上后退,作为桥本“六大改革”重头戏的财政改革被迫缓行,显示了目前日本经济状况的严峻。看来,日本经济改革任重而道远。

标签:;  ;  ;  

日本经济动荡与改革分析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