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农业银行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改革方向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中西部农业银行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改革方向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中西部地区农行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改革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行论文,取向论文,中西部地区论文,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业银行商业化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随着政策性银行体系的相继完善和政策性业务的全面分离,专业银行开始步入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新阶段。由于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银行在转轨过程中较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明显滞后,业务经营也常常面临着种种无法避免的困难。 在《中国农业银行1998 —200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全行总的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基本形成一级法人、授权经营、分级管理的体制架构,构建城乡结合、本外币结合、境内外结合的经营格局,显著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能力,实现财务状况的明显好转。要实现上述宏伟目标,除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行进一步扩大优势,快速发展外,中西部地区农行也必须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把加快发展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上。

一、影响中西部地区农行加快发展的因素

在影响中西部地区农行加快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固然有地理位置优劣、开放程度高低、经济发展速度快慢、居民收入水平高低、地区主导产业形成早晚等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在农业银行的内部,长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延缓了中西部地区农行发展的速度。

1.负债结构单一,成本居高不下。中西部地区农业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各项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存放款、拆入款等,其中各项存款是其资金来源的主体,约占负债总额的50%。近年来,受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和众多金融机构竞争因素的影响,储蓄分流加剧,为争取存款,各种形式的吸储措施,各种名目繁多的手续费和纪念品,增加了资金的非利息成本。从存款结构上分析,高成本定期存款的比重占三分之二以上,低成本对公存款和活期存款比重偏低,也是资金成本攀升的主要原因。

2.资产结构单一,贷款质量低下。中西部地区农业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信贷资产、货币资产、委托及代理资产等,其中信贷资产占绝大比重约占90%,而货币资产和债券资产不到10%。从贷款占用形态上看,由于受企业转制、物价上扬、经营亏损等因素影响,大约有一半左右的贷款形成逾期、呆滞、呆帐。非正常贷款所占比重的绝对额高,资金周转慢,贷款风险大,已严重危及着中西部地区农行的生存和发展。

3.中间业务滞后,经营缺乏生机。在业务范围拓展上,中西部地区由于受投入、人才、设施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运行质量欠佳,存款、贷款、结算、汇兑仍是其主体业务,而国际业务、信用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和代保管业务,或是没有开展,或是规模很小,发展缓慢。由于在经营范围上因循守旧,缺乏突破,使得银行对公众的吸引力下降,直接导致业务发展缺乏应有的生机和后劲。

4.经营基础薄弱,发展能力不足。目前中西部地区农行经营基础普遍薄弱,抵御风险能力很差。在经营过程中突出表现为资本金不足,大致仅为2—3%,个别行甚至更低,距《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 %的标准还相差很远。由于资本金不足,部分资产质量不高和负债经营的行一遇存款大幅度滑坡或挤兑,往往因资产变现能力差而出现支付危机,使银行声誉蒙受损失。另外,由于中西部地区农行承担的支农任务繁重,资产质量普遍较差,经营亏损的状况也十分严重,自我积累少,发展前景堪忧。

5.观念更新缓慢,人才极度匮乏。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和专业银行体制下经营观念、经营方式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农行队伍的竞争观念、发展观念、效益观念、风险观念及危机感不强,集约化经营意识淡薄,在管理观念上重经验、轻科学;重决策、轻预测:在人才观念上重年龄、轻水平;重资历、轻文凭;重一专、轻多能;在管理方式上,重面上的指导性,缺乏因地制宜的独创性;在管理的手段上,重制度约束等“硬管理”,缺乏企业文化等“软管理”,管理手段过于刻板、僵化;在机构设置上,片面追求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机构过多,人员臃肿,设备配置不合理,综合利用率低。在人员的知识结构方面,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才,计算机管理人才,掌握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性人才极端匮乏。

6.管理体制僵化,运行机制乏力。目前中西部地区农业银行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管理办法。自上而下,级级有机构,“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现状难于在短时期内改变,内部管理基本上是行政指令性管理,因而经营者不管理,管理者不经营,任务不落实,责任不明确。表现在信贷计划、资金分配、规模控制、项目审批等方面均采取层层下达的办法,基层行不能自主经营。近年来,沿海地区农行已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运作经验,对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进行了改革,中西部地区农行在这方面动作迟缓,体制、机制已严重制约着中西部地区农行的发展。

二、中西部地区农行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认识和分析影响中西部地区农行发展因素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看到中西部地区农行当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推进改革发展进程的时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1.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为中西部地区农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进一步强化金融改革和整顿金融秩序放到了一个突出位置。去年底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解决金融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又作了具体部署。在新一轮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农业银行将保持稳定,不受冲击。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也为中西部地区农行加快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回旋余地。

2.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必将给中西部地区农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九五”期间,我国要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预测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8 %左右,到2000年,在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 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中央提出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为中西部地区农行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

3.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投资力度的加大,为中西部地区农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陆地区推进,国家经济建设逐步向西部倾斜,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投资环境已有很大改善的中西部地区,必将赢来新一轮投资、开放的热潮,这为中西部地区农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4.十九年来量的积累,为中西部地区农行实现质的飞跃奠定了基础。农业银行恢复十九年来,规模由小到大,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机构;有一支可以信赖的员工队伍;有较健全的规章制度;塑造了良好的形象;尤其是资产负债已具规模,发展业务回旋余地较大,在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中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

5.党的十五大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中西部地区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改革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又为中西部地区农行盘活信贷资产,提高贷款质量提供了可能。

三、中西部地区农行加快发展的途径

1.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筹资成本。抓好资金组织工作既是中西部地区农行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目前提高银行经济效益的源头。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农行负债成本高、效益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在于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不强,措施不力,组织资金机制僵化。中西部地区农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增强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建立最佳的机制,多渠道、全方位组织资金,在保证总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调整负债结构,尽可能多地吸纳低成本资金,千方百计提高存款的经济效益。要继续实施揽源头,抓行业以贷引存战略,大力推广“存、贷、汇”一体化服务,培植建立依托行业的公存基地,继续增加低成本资金来源。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探索金融创新,下大力气开展和推广新的筹资种类,调动城乡居民的存款积极性。

2.加强信贷资产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资产质量是效益的基础,效益是资产质量的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农行发展过程中,要把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千方百计盘活存量贷款,优化增量贷款。一要优化增量,新发放贷款必须坚持“效益优先,相对集中,确保重点,压缩散小”的原则,着力提高贷款集约化经营水平,防止走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粗放式重复建设的老路;二是推行审贷分离制度和防范风险的基本措施;三是完善贷款责任制,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四是全面推行信贷人员等级资格管理制度和离职离任审稽制度;五是全面推行并完善抵押担保贷款制度,尽量减少信用贷款,提高担保贷款质量,加大抵押贷款的比重;六是健全风险预防、预警、分散、转移、补偿、挽救体系,使贷款从发放到收回的全过程都控制在风险管理系统之中。按照效益最大,风险最小的原则,科学地决定信贷资金的投向和投量,实行“三个转移”,即贷款向有效益、有市场、讲信用的企业转移,向低风险、高效益的区域转移,向新的经济增长点转移。

3.拓展中间业务,分散市场风险。首先,中西部地区农行的金融资产结构要适应市场机制的发育。企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使企业资本结构多样化,中西部地区农行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利用新的思维、新的技术,及时吸纳和开发符合金融机制,适合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新的金融工具。其次要开发多功能的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国际业务、信用卡业务和代理业务,进行股权和债券形式的投资,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实现资产、经营和收入的多元化。再次是金融资产结构应顺应市场的风险,冲破“存、放、汇”的传统业务圈子,大力发展贴现、担保、抵押、银团联合贷款,以及发行股票、债券、进行参股、投资,把金融资产与企业资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银企集团,分散弱化市场风险。

4.制订倾斜政策,增强发展后劲。考虑中西部地区的特殊情况,国家财政在近年内应对中西部地区农行采取特殊政策,促使农行转换经营机制,尽快扭亏增盈,所谓倾斜政策,一是降低中西部地区农行所得税率,在现行33%的基础上适当下调;二是税后利润全部留给农行,除提取10%的盈余公积金外,再提取10%公益金,剩余部分充实资本金,以增强业务发展后劲。

5.更新经营观念,加快人才培养。由于粗放式经营方式在中西部地区农行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因此,要从粗放经营转变到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经营方式,变过去消极、被动地依附计划、规模为主动地开拓市场,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变过去的行业分工、条块分割为上下延伸、左右拓展,把握市场,寻找商机,科学决策;其次要树立效益观念。在决策、经营、管理、业务拓展、机构设废中,必须以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效益为准绳;三是强化风险意识。在新业务开办、贷款投放中,要注意风险防范,保证安全经营;四是树立人才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本。中西部地区农行发展过程中,要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和人才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人才的培养、使用上要有主动性、有新思维,要大胆启用优秀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并将这支队伍凝聚成一个富有朝气、极具战斗力的整体,以此构成集约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基石。要坚持用人上的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原则,采取培养和引进“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加快员工队伍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的步伐。要建立“人才库”制度,通过“人才库”选择、培养后备干部,打破用人上的论资排辈现象,坚持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才位相宜,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6.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运作机制。一要改革传统的“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体制,将省、地行改为二级经营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银行的区域优势和行业优势。二要完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人员、资本与资金价值紧密相联的考核体系。每一个经营要素都要计算投入与产出,每一个经营环节都要计算成本与收益,真正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益核心机制。三是建立以利润为核心的全方位财务机制。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对中西部地区农行来说,增进效益不仅是业务发展的需要,更是改善形象的需要。首先,要加强财务管理,认真落实以利润为目标的经营责任制,做到“责、权、利”分明,把财会工作的重点放在讲求核算和经营管理上,向管理和核算要效益;其次,要加强资金调度,灵活调度资金,减少闲置资金和非生息资金占用,向资金运筹要效益;再次,要严格控制营运费用,压缩不合理开支,坚持勤俭办行,向节支降耗要效益。四是要按照“精简上层,充实基层;精简管理,充实经营”的原则,减少指挥员、督战员,增加战斗员。五是要在城市中的商业黄金地段,建设一批高效益的机构网点,做到总量减少和控制下的结构优化。六是再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七是再造商业银行的再监督机制,要建好业务部门自律管理,稽核部门业务再监督,纪检监察保卫部门后续保障三道防线,加强对业务开展全过程的监督,确保安全、稳健经营。

标签:;  ;  ;  ;  

中西部农业银行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改革方向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