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向跨国公司转移RAMP的研究_比较优势论文

发展中国家向跨国公司转移RAMP的研究_比较优势论文

发展中国家对接跨国公司Ramp;D资源转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资源论文,Ram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与开发)是以增加人类知识储备(包括涉及人类、文化、社会的全部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储备进行新的设计为目标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①。R&D资源则是指开展R&D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提高R&D活动效率的管理经验。跨国公司是全球R&D资源配置的主体,20世纪80年代前,为保护自身的垄断优势,传统的跨国公司往往对R&D资源进行严格控制,其R&D活动也基本限制在母国进行,然而,80年代中期以来,飞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日益成熟的开放式创新模式② 迫使跨国公司开始以全球视野配置R&D资源。在90年代中期以前,这类R&D资源的主要转移对象是发达国家,而进入90年代后,一个新的趋势是发展中国家在承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UNCTAD)2005年度的世界投资报告(WIR2005)即以《跨国公司与研发活动的国际化》为题,并着重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R&D资源转移迅速发展的现状。

本文基于UNCTAD归纳的发展中国家利用跨国公司R&D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比较优势理论,并分析跨国公司R&D资源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原因,进而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存在的问题,并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跨国公司海外R&D资源对发展中国家转移现状③

1.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公司海外R&D资源布局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尽管跨国公司海外R&D资源转移的主要对象仍是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正不断加强。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从事的R&D活动类型也发生着变化,从早期的本土化适应型开发,渐渐转为关键性创新技术开发。

美国跨国公司海外R&D资源向发达国家转移的比例从1994年的92%降至2002年的84%,其中欧盟下降了11%,日本下降了3%。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占美国海外R&D资源转移的份额则从7.6%上升至13.5%。美国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R&D资源主要集中在5个国家:中国、新加坡、巴西、墨西哥和韩国。该5国占据了美国跨国公司2002年向发展中国家转移R&D资源总额的70%。与此相比,中国台湾和印度吸引的R&D资源相对较少,但美国对印度R&D资源转移上升迅速。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研发人员也正成为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人力资源的重要力量。尽管欧盟仍然是跨国公司海外研发人员的主要来源,但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已经从1994年的4.1%增长至1999年的8.1%,快于发达国家。

欧洲对发展中国家的R&D资源转移同样增长迅速,瑞典跨国公司海外R&D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比例从1995年的2.7%增长到2003年的7.2%。德国商业调查机构对1554家德国企业调研发现,尽管欧盟仍然是德国企业海外R&D资源转移的重要目标,但近三分之一的企业R&D资源转移的目标转为新欧盟成员国、东南欧国家和独联体国家等发展中国家,其中尤以把亚洲发展中国家作为目标的占到了28%的比重。(DIHK 2005b)。

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的调查证实(表1),日本跨国公司的R&D资源也正进行全球转移。调研涉及公司在2000-2004年期间建立的“R&D基地”增长了70%,达到310家。而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研发活动(R&D)基地”增长了3倍,达到了134家。中国占日本海外R&D基地的比例从7%增长到22%。

表1 日本制造业公司的R&D基地分布

20002001200220032004

NIEs

16 15 30 21 25

东盟4国10 18 21 18 29

中国

13 19 28 29 67

其他亚洲国家(或地区)2

2

2

3

6

北美

88 84 92 88 108

拉美2

1

1

0

4

欧盟15国

44 47 70 48 60

中东欧 1

1

3

3

3

东南亚及大洋洲 -

4

6

6

8

其他国家1

2

3

-

-

总数 177 193 256 216310

资料来源:UNCTAD,WIR2005。

东盟4国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与泰国。NIEs包括: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

2.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主体是发达国家

超过90%的跨国公司海外R&D资源转移活动均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美国是最大的输出国,其对外R&D投资占世界总额的一半左右,紧随其后的是欧盟15国和日本。然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该领域也日趋活跃,尤其是亚洲占据了主导地位,160个由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R&D资源转移项目中,151个来自亚洲,其中主要来自印度、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地区)。

3.传统模式海外R&D投资重要性的下降

根据母国与东道国的性质,可以将跨国公司海外R&D资源转移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传统模式,即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投资于其他发达国家;二是现代模式,即发达国家投资于发展中国家、东南欧及独联体国家;三是追赶模式,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进行R&D活动,以追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目的;四是扩张模式,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R&D活动,以进行二代技术转移或支持当地商业活动(表2)。

表2 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模式

东道国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含东南欧及独联体)

发达国家传统模式 现代模式

发展中国家

国 追赶模式 扩张模式

(含东南欧及独联体)

2002-2004年期间传统模式R&D资源转移项目约占总数的1/3(Von Zedtwitz 2005)。而现代模式成为主流,约占总数的3/5,例如Intel在中国及印度的R&D实验室,IBM在中国的R&D,Microsoft在中国,富士在马来西亚的研究实验室。此外,追赶模式与扩张模式,约占1/10的比重。三星公司在欧洲的实验室,宏基在美国的实验室是追赶模式的例证;宏基在中国的实验室及华为在曼谷的R&D中心则是扩张模式的例证。

二、发展中国家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理论分析

1.R&D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理论

R&D国际分工是指各个国家(地区)在全球R&D网络中,根据各自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此基础上进行围绕R&D成果的技术贸易。传统的贸易分工依据比较优势展开,跨国公司R&D全球化进程的背后也伴随着各国依据比较优势进行的R&D国际分工。

从性质来看,R&D活动可被区分为原发性R&D活动,适应性R&D活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往往具有很强的原发性创新能力,拥有关键性R&D资源,在原发性R&D活动中具有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低廉,市场复杂因素较多,在适应性R&D活动中具有比较优势。从行业来看,R&D活动包括高新技术产业R&D活动,传统产业R&D活动,发达国家把握了世界主要尖端技术资源,并对其进行严格垄断,从而保证了在高新技术产业R&D活动中的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依靠成本优势承接了发达国家大量向外转移的传统产业,从而在传统产业R&D活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

基于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比较优势,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R&D资源转移迅速发展,母国的跨国公司以对外投资的方式主动退出某些研发领域,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被动地接受这些R&D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技术推动因素出发,大力加强了主动承接跨国公司R&D投资的力度,以试图强化自己在全球R&D网络中的比较优势地位。

2.跨国公司R&D资源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跨国公司R&D资源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现象,主要受到以下影响因素推动:

(1)生产和市场国际化的推力

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根本推动力是生产与市场体系的全球化发展,在生产和销售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下,为了降低成本,支持地方生产销售,跨国公司不得不在其制造中心、生产中心附近进行R&D投资。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格局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大量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的海外制造基地。在此力量推动下,跨国公司R&D资源大量转向发展中国家。

(2)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拉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经济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迅速迸发。1991到2002年间,发展中国家平均GDP增长率比发达国家高2.9个百分点。2003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了11.3%,几乎是全球贸易增长率的2倍。飞速的经济增长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使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为了及时挖掘和获取市场信息,跨国公司必须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客户建立密切联系,学习和适应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这进一步推动了跨国公司R&D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发展中国家优质R&D资源的吸力

许多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向发达东道国的R&D投资是为了利用东道国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R&D资源。(Patel and Pavitt,1993; Caves,1996; Serapio and Dalton,1999;Reger,2001)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科研水平总体上升较快,在2002年评选出的全球技术创新中心中,发展中国家占总数的将近2%,如中国台湾的台北和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中国香港,韩国的仁川,巴西的圣保罗和坎皮纳斯等都成为世界重要的创新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某些发展中国家在特定技术领域有着较强优势,如中国在航天技术、核工业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领域;印度在软件业、海洋产业等领域都确立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发展中国家有一批较高水平的产业技术专家、较好的工业基础和科研教学基础,这些科研资源是跨国公司建立R&D机构的重要考虑因素。

(4)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引力

发展中国家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经济实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跨国公司R&D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获取外资的技术外溢,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提高科技水平,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因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往往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在税收、补贴、政府采购等领域给予在当地进行了R&D投资的跨国公司一系列优惠待遇。④

在这种“推拉吸引”的作用下,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公司全球R&D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正不断上升,然而,客观看来,发展中国家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三、发展中国家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活动(R&D)强度仍然较低。发展中国家中,只有新加坡和韩国的R&D强度⑤ 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普遍偏低的R&D强度,表明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还未真正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缺乏完善的创新机制,研发的投入渠道未得以理顺。

其次,发展中国家承接跨国公司R&D资源存在较大的地区非均衡性,与亚洲地区的迅速增长相比,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巴西和墨西哥在美国跨国公司海外R&D网络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委内瑞拉是拉美地区美国跨国公司R&D活动最主要的东道主,其行业主要集中于石油工业。在非洲,南非几乎占据了美国跨国公司在非洲的全部R&D资源。

第三,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资源转移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跨国公司主导的R&D资源转移存在较强的目的性,对其核心研发资源实施很强的控制,巨大的技术差距也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利用跨国公司R&D投资外溢效应。而发展中国家的R&D人力资本甚至面临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流失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吸引了跨国公司R&D投资,但离有效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还有很大距离。

四、发展中国家对接跨国公司研发资源的对策(以中国为例)

1.分层次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

跨国公司是当前国际R&D资源转移的主导者,在构建其R&D全球网络时,其基本动机有:垄断优势维持(S.H.Hymer 1960,C.P.Kindleberger 1962,H.G.Johnson 1970,R.E.Caves 1971,Cantwell 2000),产品生命周期选择(R.Vernon 1966,Pearce 1992),寡占反应(F.T.Knickerbocker 1973),内部化(P.J.Buckley & M.C.Casson 1976,A.M.Rugman 1981),本地化生产辅助(Ronstadt 1978,Taggart 1998)等,无论何种动机,其出发点都是基于跨国公司自身利益在全球的实现,而跨国公司在海外进行R&D活动时也十分重视对技术机密的严格控制。东道国不能简单地认为引进R&D投资就意味着完成了跨国公司R&D资源的利用,而是要构建自身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平台,这种平台表现为分层次的对接体系,针对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农业的特点,确立不同的对接机制;尤其是要重视承接传统产业跨国公司R&D资源,在技术差距适中的传统产业,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往往能发挥最大的溢出效应。

2.强化区域合作,利用海外R&D资源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目前中国吸引的跨国公司R&D资源85%以上集中于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这三个城市分别是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以上三个经济圈又都正在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跨国公司R&D资源在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的集聚,既与当地存在数量众多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便利、国际化的生活、科研环境有关,也与三大经济圈中周边省市较强的制造业基础和相当数量的FDI企业有密切关联,在许多情况下,跨国公司设立海外R&D机构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具有联系的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提高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产品供应的质量(Katz,1996)。跨国公司R&D机构与当地制造业的产业联系客观上有助于东道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要强化区域科技合作,三大经济圈各自内部要形成有落差的引资结构,周边省市不应违背经济规律,一厢情愿的提出引至大量跨国公司R&D机构的目标,而应积极利用进入中心城市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建立与相应跨国公司的生产、营销联系,进而获得相应的技术信息。同时,中心城市也应以区域视角,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引进与周边省市制造业关联度高的跨国公司R&D资源。

3.创造知识交流平台,优化知识产权保护

应重视整合本国大学、研究机构实现与跨国公司R&D机构的研发合作,或邀请跨国公司R&D机构参与国内各类技术发表会、研讨会、公共出版品,促使跨国公司R&D机构与国内企业、学术界、研究机构的技术交流、人员流动、研发合作。以创造一个在跨国公司R&D机构与我国研究单位之间的知识交流平台。同时,R&D活动的直接产品是知识产品,需要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加以保护,跨国公司绝不会将其关键性的R&D机构布局在那些缺少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所以,一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便成为跨国公司海外R&D活动的决策因素。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力度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帮助跨国公司树立在中国进行R&D投资的长期信心。

4.海外并购,依据比较优势承接外资R&D资源

主动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并不单纯局限于吸引跨国公司R&D机构来华投资,实际上,根据R&D国际分工的客观规律,主动“走出去”,到国外承接与我国国内制造业关联度高,我国具备研发比较优势的R&D资源,即实现“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杜群阳,2004)不失为我国实现技术追赶、加快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有效手段,万向集团、华立集团等都在此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现阶段,要积极利用海外并购手段,寻找合适的研发资源,政府要多为企业提供此类信息,以为更为长远的全面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做好基础工作。

注释:

①OECD,《研究与发展(R&D)调查的推荐标准与规范》(即弗拉斯卡蒂手册),1993年第五版。

②开放式创新模式是指当企业着眼于发展新技术的时候,可以并应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有价值的创意,同时使用内部、外部两条市场通道。(亨利·切诺布鲁夫,2005)

③UNCTAD,WIR2005。

④例如,韩国实施的“CASH GRANT”现金支持制度,承诺向外国投资者以现金返还10%投资额,支持对象限于高科技企业或R&D中心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且雇佣硕士在20人以上的企业。

⑤R&D强度是国际\公认的用以衡量一国或某一产业R&D密集程度的指标之一,即R&D经费与GDP的比值。

标签:;  ;  ;  ;  ;  ;  ;  

发展中国家向跨国公司转移RAMP的研究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