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内在统一_市场经济论文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内在统一_市场经济论文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内在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体制论文,目标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04)02-0023-06

中国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基本点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 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上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逐步地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 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

一、历史:“反市场”和“亲市场”两种观点对市场经济的分析,都含有坚持社会主 义价值目标的真知灼见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问题,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 者都会通过理论或实践予以回答。这些答案蕴涵着他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以及实现手 段的表达。至于各自认定的“价值目标”和“实现手段”具有多大程度的科学性,只能 由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

第一,社会主义者对价值目标和实现手段产生分歧的根源

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的理解千差万别,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即社 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必须”比资本主义更发达、更文明 、更进步。换言之,社会主义是能够而且必须消除资本主义根本弊端的更加优越的社会 制度。这种认识,或者是出于他们的主观理想的追求,或者是出于他们研究社会发展客 观进程的结果。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在不断发展,由于人们的主观价值观念和认识能力 存在差异,更重要的是由于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的深刻程度不同,因此对资本主义 弊端的根本内容、产生原因、消除方式等,必然存在分歧,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主 义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者对于实现各自提出的价值目标的手段,在抽象层面上也有共同之处,即社 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先进的科学文化。但是在“手段”的具体层面 上差异很大。主要分歧之一是:采用计划手段还是采用市场手段来配置社会资源,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实现其价值目标。不同的“手段”理论,决定了他们对社会 主义制度必然做出不同的设计,其中包括实行计划经济制度还是市场经济制度。从理论 上看,计划和市场确实是“手段”,但是从实践中看,“手段”必然同具体的社会制度 (特别是经济制度)相结合,这样“手段”也就融入的制度体系。

如果说,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设计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认识的深刻程度有 密切的关系,那么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的设计则与对“市场经济的利弊”分析的深刻程 度有密切的关系。问题的焦点在于:市场经济究竟能够促进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 还是破坏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它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因此,社会主义者 们对于“社会主义制度能不能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一直没有取得共识。仅以此为“标 准”,于是形成“反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亲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又称市场社会主 义理论)。

第二,“反市场”和“亲市场”理论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的不同评价

“反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其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一切弊端的总 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二是认为市场经济是同私有制相联系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私 有制是它赖以存在的最后载体。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的动 力源泉是对私人利益或私人集团利益的追求,必然损害绝大多数人的集体利益和社会利 益;市场经济必然导致资本的集中和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同时也会促使人们对金 钱的崇拜而导致社会道德的败坏。因此,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水火不容。马克 思、恩格斯曾经对市场经济弊端作过深刻分析。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起点就 是消灭私有制,随着公有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也就寿终正寝。当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是否就是市场经济的“丧钟”,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他们的对市场经济弊 端的分析至少是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即使在当代,也有人发出警示,“社会主义, 不论它在市场化的实践上走得多远,如果它要保持自己的特性和优点的话,就必须建立 在社会合理性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完全被自发的市场所左右。[1]所谓社会主义的“特 性和优点”、“社会合理性的基础”,就是指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要求。

“亲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既批判斯大林的计划经济模式,又批判引发诸多社会矛盾 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而主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一种新的市场经济。他们的观点 大体是:第一,计划经济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同时会导致经济垄断和政治官僚,因此 按“计划”指导经济运行在理论上是一种空想,在实践上必然危害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 实现;第二,社会主义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前提是经济发达和持续增长,而市场经济是 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佳手段,是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济运行方式;第三,所有制与 市场经济都是“手段”,资本主义的缺陷不在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而在于财富分配的 两极分化,市场经济的缺点主要是效率与公平的不对称。因此一代又一代的“亲市场” 社会主义者不断地修改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以便消除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等弊端。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同时也存在着一 些根本的局限。这种局限在前四代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中主要表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影 响,在第五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中主要表现为社会民主主义化的倾向。”[2]

第三,“反市场”论者和“亲市场”论者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态度

在实践上,斯大林首先建立起“反市场”的、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它 对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曾经做出过巨大贡献,因此许多社会主义者曾经对斯大林模式奉 若神明。但是后来的实践证明,它逐渐成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障碍。它的失败为“ 亲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另一方面,坚持“反市场”观点的社会主义 者则认为,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能证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而应当寻求新的非市场经济模式。虽然人们认识各异,但在实践上仍然坚持斯大林模式 的国家极为鲜见。事实上它已经走进了历史博物馆。一些人期望的新的非市场经济模式 至今尚未问世。

另一方面的实践是,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剧变之前,曾经进行过“亲市场 ”的经济改革。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匈牙利的“新经济体制”,以及波兰在20世 纪80年代初期、苏联在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的经济改革,都以市场经济为取向。无论是 渐进改革还是“休克疗法”,结果殊途同归,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完善,而是走向了 背离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非社会主义制度。这种结局又促使人们对“亲市场”社会主义 理论再度反思。

总之,对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实现手段,人们还在争论和探索之中。“反市场” 论者,并不一定反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评价,特别是对市场经济弊端 的分析,有许多真知灼见,值得记取;“亲市场”论者,并不一定亲资本主义,他们对 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探索、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的探索、对 市场失灵“补救”措施的探索等,也有许多真知灼见,值得借鉴。因此,社会主义制度 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怎样结合?这两个问题在理论上的争论还会继续。市场经济的两 面性,以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成”的客观实际,决定了 人们对它必然是毁誉不一。企图通过纯粹理论上的论证来消除分歧,可能苍白无力。只 有实践、只有在“来自实践”的理论指导下的成功实践,才能提供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二、现实: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开拓了认识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经过谨慎而渐进的改革,前后用了20多年时间,初步建立 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事实,开拓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 。

第一,中国开创的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能够 结合

如前所述,围绕着“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能不能有机结合”这个问题,社会主义 者一直争论不休。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也出现过分歧和争论。第一种观点是彻底的 “反市场”论。当时,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包括一些经济学家也主张立即取 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第二种观点是“亲市场”论。主张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持这种 观点的只是极少数经济学家。由于特殊的环境和背景,他们并不是这场争论的主角。第 三种观点是“计划—商品”论。毛泽东是这一派观点的代表。他反对取消商品生产和商 品交换,但又不赞成放弃计划经济(如国家调拨)而搞商品经济。他主张“向两个方面发 展,一是扩大调拨,一是扩大商品生产”。他认为,“必须肯定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 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调拨的产品只是一部分,多数产品是通过买卖进行商品交换。 ”他的最精彩的思想是明确指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 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 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3]一方面,毛泽东认识到应当充分 利用商品生产这个工具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另一方面,他也看到商品经济的缺陷,主张 限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新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有些 人又想走“回头路”。但是它没有动摇我们党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目标。中国改革之路虽然借鉴他国经验,但主要靠自己探索。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 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既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既适合中国国 情,又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则。到20世纪末,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初步建立。所以讲“中国特色”,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经济制度为基础;所以讲“新型”,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也区别于以往的“亲市场”社会主义者倡导的市场经济。中国初步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 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实现“宏观调控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内在结合。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否 定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关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对立的“反 市场”观点,坚持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活力。 另一方面,我国也否定“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坚持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宏观调控,包括宏观计划的指导,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克服市场经济的某些天然缺陷,充 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现“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的共存与融合。我国否定了一些“亲市场”社会主 义者关于放弃公有制、或者把公有制仅仅看作“手段”的观念,坚持公有经济为主体、 国有经济为主导,牢牢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另一方面,允许、鼓励、引导非公经济发 展。我国不但没有视其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对立物,而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 组成部分”,享有广泛的平等待遇。同时,国家主张通过混合经济形式,使公有经济和 非公经济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实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与市场经济分配原则”的内在结合。“反市场”社会主 义者主张按劳动分配,以“劳动”作为实现公平分配的基础。“亲市场”社会主义者则 主张按生产要素分配,以“生产要素”作为实现公平分配的标尺。我国实行“两者”融 合的分配制度,按劳动效益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与公平相兼顾。

——坚持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同时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以“ 以先富带后富”为其中间环节,走“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国 的目标是,既要避免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中国国情、坚持市场经济 规律的一种崭新的市场经济。把中国的市场经济同其它任何一种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混 为一谈,都是错误的。

第二,中国开创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

中国经济的历史遗产是“国弱民穷”。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就是实现“国强民富 ”。中国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的近期定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在中国,要实现从“普遍贫穷”到“共同富裕”的转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此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若干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接力式地从低级向 高级推进。阶段性奋斗目标,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阶段性的实现程度,而且 代表着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发展趋势。

最近2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进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 国力大大增强。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初步结合,已经显示了它的巨大 的活力。客观存在的事实表明:在我国,绝大多数人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多数人已经达 到初级的小康生活水平;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已经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人们从这种 现状中已经感悟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不断向前推进的趋势。

当前,我国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功能和直接价 值,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过程,与我国阶段性奋斗目标的不断推进并行不悖,即“温饱—初级小康—全面小康 —基本现代化”。虽然这些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的实现,还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目 标的全部内容和较高水平,然而这是我国一步一步地推进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不 断迈向更高水平的必经过程。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是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促进了社会主义价值 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断言,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具有相容性。

三、未来: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途径和形式,不断推进社会主 义价值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我国取得的成就,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生 机活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希望。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两个不容忽 视的现实问题:一是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在实际运作中暴露出不少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 相悖的社会问题;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始暴露出不少同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相悖的社 会问题。就是说,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二位一体”的任 务还相当艰巨。因此,必须深化改革,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形 式和途径。

第一,要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形式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难题之一是公有制经济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 合。我国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是,“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 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4]在这个认识基础上,需要继续探索的任务主要有三项。其一,对公有制和股份制 同时进行必要的改造。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公司“是发展现代 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5]但是,我国传统的公有制并不是股份制经济自然生成的 结果;股份制也不是公有制的天然存在形式。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 式,并且取得保值增值的经济效益和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社会效益,必须对公有制和股 份制同时进行必要的“改造”。企图保持原来的公有制形态是错误的,因为它不可能与 市场机制融合;企图搬抄私有经济下的股份制也是错误的,因为股份制运行的经济环境 发生了变化,对股份制这种经济形式从法律上、制度上、组织上进行改造是必要的。其 二,继续探索公有制经济的其它实现形式。诸如,股份合作制、承包经营制等,有待于 进一步完善。其三,探索新型的公有制经济形态。传统的公有制经济形态(国有经济和 集体经济),是通过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造”的方式产生的。我们应当努力探索在 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自行”产生的、先天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的公有制形态。这 有待人们在实践中发现或创造。公有制经济形态的扩张,必然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 结合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

第二,要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形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初次分配的结果很难保证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一是市场经 济体制下的按“劳”分配,必然产生“劳动报酬”的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高级管理人 才、高级科技人才等,他们与一般体力或脑力劳动者在报酬上会产生“第一次阶层性” 差距(劳动报酬的差距)。而且,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广泛建立,将会使按“劳动效益”分 配与按“劳动力价格”付酬的差异变得十分模糊。二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很容易导致“ 收入分配”的分化趋势。这又会产生“第二次阶层性”差距。以资本要素为例,即使人 人都是股东,但是由于持股数量的差异,股息收入必然多寡悬殊。而且,股息又可以反 复转化为股份,很难避免出现“两极”悬殊。从市场机制看,这种分配是公平的。既然 搞市场经济,就要尊重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但是从另一种角度看,这种结果同社会主 义价值目标可能南辕北辙。

实现“共同富裕”,虽然不是近期目标,但是分配关系的发展趋向应当向着这个价值 目标的方向前进。因此,一方面要靠初次分配的基础性调节功能,保证绝大多数劳动者 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要靠“再次分配”的保障性调节功能。目前,一些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税收制度(包括个人所得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政支付转移制 度等方式,“缓解”分配悬殊,旨在稳定社会秩序,绝非消除“两极分化”、走“共同 富裕”之路。因此,它们现行的某些“缓解”性制度可供借鉴。但是,对我国的“初次 分配”和“再次分配”制度还必须进行新的探索,以保证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不断推进 。

第三,继续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形式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政治与经济不可分离。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不仅以 社会化生产为前提,而且能够推进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它也促进了民主政治 的发展,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毋庸置疑,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

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规则,特别是等价交换规则,往往也会以各种方 式进入政治领域,形成权钱交易。在这种情况下,民主选举有可能演变为“金元选举” ,其公正性荡然无存;公共权力有可能被滥用,其规范性荡然无存;法律法规有可能被 扭曲,其严肃性荡然无存。防范权钱交易和官员腐败成为世界性难题。即使是被人们公 认的“法律健全”的国家,其“权钱交易”的丑闻仍然会不绝于耳。

我国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在市场经济体 制下,如何并行不悖地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防范权钱交易、恶意竞争 ,保证人民群众充分地享有真实的民主权利,这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 运,也关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命运。探索民主政治建设与市场经济完善的有机结合的 途径和方式,将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继续探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形式

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之一,因此它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重要组成 部分。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占有制度、资源配置制度、分配制度等,都会对社会道 德的形成或变更产生重大影响。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取向,与市场机制共存。竞争是市场 机制的主要内容之一。竞争是发展的动力,竞争也是利益实现的手段。因此,竞争中的 非理性、无视社会信用制度和法律法规的行为难以避免。市场经济既能够引导人们养成 竞争、求知、自立等品德,又容易引导人们养成“利己主义”或者“以利他为手段、以 利己为目的”等道德倾向。“市场道德”的多面性在经济生活(生产、交换、分配和消 费)的各个环节、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出现扭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 道德行为。因此,我国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自发地引导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养成, 必须探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道德自觉养成的途径和方式。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仅仅是初步建立,它能不能最终完善?我国刚刚向 着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方向迈出了几小步,它能不能始终沿着这个方向前进?焦点就集 中在“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因此,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 济的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 价值目标的必然要求。

收稿日期:2004-1-6

标签:;  ;  ;  ;  ;  ;  ;  ;  ;  ;  ;  ;  ;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内在统一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