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教育论文_雷斌婵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教育论文_雷斌婵

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 雷斌婵

摘要:为实现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目的,从而改善化学课程教学中一直存在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等现状。本文主要讨论高中教师如何以化学课堂为阵地,通过化学仪器、实验、问题等方式方法,将哲学思想教育自然渗透进高中化学教学中去。

关键词:化学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研究表明,高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在各科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但现实是,在高考的巨大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阶段的教学常常是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以化学教学为例,当教师形成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仅热衷于灌输知识和实验结论,学生自然无法感知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对化学基本原理知之甚少,无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更有甚者误入歧途,利用所学知识破坏社会和谐。所以,充分利用高中化学学科的课程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渗透,实现现代教育政治功能,将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大有益处。

一、善用化学仪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永恒性

大量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能被肉眼感知,但对于化学中抽象的“微观世界”,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微粒,需要教师运用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的微粒真实照片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摸不到看不着的物质,有时还要再用生动的科学推理进一步消除学生的困惑,让同学们全面和具体的感受到世界的物质性。再者,为了解释清楚物质运动的永恒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自然界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热胀冷缩”、“木材燃烧”等。

二、巧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化学中量变是一种由数量增加(减少)而引起的变化状态,如:物质浓度的变化,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化合价、键能等物理量上的变化,以及反应过程的程度改变。而物质的质变是量变累积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具体有:物质的三态变化、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等。其中量变引起质变的教学案例很多,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教师可通过讲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量的多少决定了反应产物的不同这一案例来进行质量互变规律的教学渗透。其中二氧化碳过量化学方程式:CO2+NaOH==NaHCO3;二氧化碳少量化学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具体的理解了质量互变规律,最终实现了化学实验到学生哲学思想领悟的提升。

三、活用特殊化学实验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为了具体认识这一对关系,可利用Zn与稀硫酸、浓硫酸、稀盐酸和浓硝酸的反应现象不符合“酸与金属反应”普遍规律而加以说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验时将Zn分别放入置有稀硫酸、浓硫酸、稀盐酸和浓硝酸的四个试管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会观察发现装有稀硫酸和稀盐酸的试管中有气体产生,装有浓硝酸的试管中产生无色的气体,而该气体遇到空气会变成红棕色,而装有浓硫酸的试管里没有气体产生。

教材中介绍“酸与金属反应”的普遍规律为:凡是位于氢元素前面的金属都能与酸直接发生置换反应。这一结论是同学们通过教材学习都已经了解,但通过上述Zn与酸的实验现象与普遍结论不符这一矛盾,教师可向学生解释浓硫酸和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这一特殊现象。

四、通过思考化学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现象与本质关系

本质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向。现象是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为了让同学们认识到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思考这一现象:构成金刚石与石墨的基本元素是碳元素,金刚石硬度大且不能导电,石墨软且导电性好,造成这种巨大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探讨可知:金刚石与石墨是碳的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要从结构上分析,即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造就了其物理性质的差异。石墨是层状结构,碳原子是sp2杂化,形成正六边形,每个层状结构就是无数个六边形构成,层与层之间是范德法力,作用比较弱。碳原子还有一个电子空余,形成一个很大的π键,因此导电性、导热性很好。金刚石是原子晶体,碳原子是sp3杂化,形成正四面体结构,很稳定,同时,金刚石中的C-C键很强,因此熔点高、硬度大;又因为所有的价电子都被限制在共价键区域,没有自由电子,所以金刚石不导电。正是因为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才导致了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化学教学中应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想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看待问题,不断思考的好习惯。

五、以“化学课堂”为阵地,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事物具有两面性,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事物,结果往往不同。当然,这在化学学习中也不例外。比如CO2参加植物光合作用,但过多的CO2会导致温室效应;含氟冰箱可以保证事物的新鲜,但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他方面使用却会一定程度上导致臭氧层空洞。

如今,快速发展的化学不仅可应用于生命、材料、环境等领域,同时也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即便如此,化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生态环境健康。人类大量使用、燃烧天然气、煤等能源化学品,产生大量CO2和其它等物质进入大气,造成全球变暖。除此以外,生活用品中包含的越来越多的化学成分,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列举此类事例,既让同学们对化学科学技术有正确认识,还教导学生理解了事物的两面性,一件事是否能真正有益,还取决于做事的人。

结语:总的来说,高中化学教师应当重视和善于思考化学教学中各方面知识与哲学教育的密切关联,做到既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化学知识,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具体实践中教师们要注意策略性,不要将主次混淆,渗透知识的过程应自然可行,真正实现既教书又育人。

参考文献:

[1]靳林爱. 寓德育于高中化学教学之中[J]. 吉林教育. 2017(13).

[2]熊焱. 巧妙渗透德育教育,放飞化学课堂的双翼[J]. 祖国:教育版.2014(8).

论文作者:雷斌婵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教育论文_雷斌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