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论文_俞婧雯

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论文_俞婧雯

俞婧雯 华东师范大学 200062

关于德育,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学校,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摇篮,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做出应尽的义务与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党和政府总结出了“德智体美劳”的五字教育方针,是对道德教育的肯定和要求。如今,学校道德教育备受质疑,是哪些因素让学校道德教育陷入困境,让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陷入危机?以下,从外与内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的深化、科技发展的迅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元化,传统的学校德育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2.学校自身造成的影响。德育内容陈旧,学校中大多数德育教育限制在条例与规范中,一些内容甚至脱离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人文关怀较少,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使得道德教育效果不佳。道德教育目标的设立也非常重要,需要贴合学生实际,勿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错位。

雷夫·艾斯奎斯被称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他将道德成长从孩子的角度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要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第一阶段是他律较为基础的表现,孩子会对教师以及教师权利产生恐惧,但是教师所推崇和灌输的道德教育孩子不一定出于内心而接受,即不能够让孩子“内化”。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进步和发展;直到第四阶段,是孩子将他律转为自律的一个转折点,表现出孩子对于道德的内在接受和体会。这六个阶段,从孩子的角度揭示了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发展的方向,为学校德育提供了目标。学校德育应将理念基于基层教师,教师本身直接带给孩子道德的教诲,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亲临孩子的心灵世界,让道德教育亲切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德育本身就是自我的一种进步和发展,不管是教师或是学校,仅仅是加以引领,而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发展的方向,即是如何做好这样一种良好的引导。

如今,基础教育学校面临的升学竞争压力很大,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理念的不断调整,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渐次推进,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共同进步,清醒的教育领导者依然需要考虑如何形成校本发展的制度文化、如何形成鲜明的校风、如何构筑温馨的师生关系、如何培育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环境。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大脑存在于人中,人存在于文化中。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超越了家庭教育所包含的血缘关系,为现代人的成长提供最初的公共生活领域。一个学校究竟呈现何种质量的文化氛围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和精神面貌。我们强调,学校教育应当确立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锤炼基于历史积淀和区域地方特色的校本文化风格,要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应该遵守且与学生发展阶段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纪律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倡导与人为善、鼓励与欣赏、严明与求实的评价机制及导向,建立有共同价值愿景的教师集体精神生活。过去常常因为学校精神文化和道德氛围缺少外显指标而难以对其进行评量,国外研究已经表明,除了可以借助一些表现性指标,有教育经验的督学还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生活,在课堂上、在与学生和老师的交往中、在观察和感受中体会和鉴别学校的精神环境、道德氛围、师生关系,以及学校是否为学生过有尊严的生活、为学生获得道德行动的锻炼提供积极的评价氛围。用杜威的话说:“只要学校本身在精神上能代表真正的社会生活;只要我们所称的学校纪律、管理、秩序等等是这种固有的社会精神的表现;只要所用的方法对积极的建造能力有吸引力,允许儿童发表,因而允许他服务;只要课程的选择与组织能提供材料使儿童认识他必然在其中起一份作用的世界,认识他必须满足的需要;只要这些目的都达到了,学校就是组织在伦理的基础上。”

上海市七宝中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实践探究:一是建设人文课堂,寓德育于学科教学。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建设人文课堂、增强德育实效性是达成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我们并不否认除教学之外还有其他的德育途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课堂教学是德育最主要的途径,并不能舍此而另搞一套。二是运用研究性学习实现德育目标。由大学学者主持、著名人文学者主讲的人文系列讲座带给高一学生新的体验和收获;高二学生自我设计课题,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体会茫茫书海的力量,在与社会接触的同时,体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不可避免的矛盾。学生在实际参与公共决策中提高了自我能力的发展,培育了人文精神,提高了德育实效。三是建设具有校园特色的感恩文化。感恩是人们普遍非常注重的一项道德板块,更有诸多学者将其深入研究,因为感恩能够让一个孩子在一生中都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力量,融入生活和学习。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感恩可与教师节、爱生日相互结合而碰撞出另一种火花。

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能够从诸多方面做出突破,以上仅列出部分实例,学校道德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们进行有效的培养,也要与社会、与家庭相互联系做出新的探索,找到新的目标和方向,在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上做出突破,及时地、实时地给孩子们的道德天地中耕耘出一片丰收。

参考文献

[1]仇忠海 《从感恩教育到情感体验德育体系建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陈炳文 《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陈炳文教育论文选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晓春 《第五十六号房间的玄机——解读雷夫老师的教育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俞婧雯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0月总第18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8

标签:;  ;  ;  ;  ;  ;  ;  ;  

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论文_俞婧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