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台湾高学历人群的失业现象_高学历论文

浅析台湾高学历人群的失业现象_高学历论文

高处不胜寒——台湾高学历者失业现象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高学历论文,高处不胜寒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31周年纪念日,这天, 大批台湾劳工因对当局新施行的退休金制度不满,将前“经济建设委员会”大楼包围,并用鸡蛋、西红柿袭击。与此同时,台湾政治大学学生的“拒绝高学历高失业”游行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因为台湾的失业率长期以来均明显低于主要工业国家,失业问题很少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更谈不上什么探讨和研究。事实上在台湾,专科以上学历劳工的失业率自1993年以来连续3年居各教育阶层之首,其中20至24 岁的专科以上学历劳工失业率更高达6%, 其实台湾全体劳工的平均失业率仅仅约1.3%而已。虽然1996年专科以上学历者的平均失业率3%,稍低于高中(包含职业高中)学历者,但是中高学历劳工遭遇相对较高失业率问题,尤其在1993年至1995年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国际劳工组织(ILO )这样规定失业率定义:失业率指某个时期劳动人口中有能力工作,正在寻找工作却无法找到工作的比例。按照这个定义钟点工(part—time)劳工也属于就业人口。而台湾高学历就业人口中钟点工的比例多超过低学历者的比例。因此,如果将钟点工的就业人数考虑在内,高学历者“拥有”相对较高失业率的现象将越发凸显。

就平均失业率来看,台湾失业问题算不上严重。但是高学历者遭遇相对偏高失业率的现象,对于一个新兴工业地区而言,可能暗示着这个社会正存在某些与教育层次有关的结构性问题。如果是这样,那对于台湾整体经济可能会造成相当重大的损失。虽然在台湾是否真正存在所谓“高学历高失业”这个问题上,有关学者尚无定论,但是高学历正面临相对容易失业现象的威胁,却是无可辩驳的。

对比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台湾不存在“高”失业率现象。然而,不同的失业结构可能使失业数值的高低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经济意义。因此,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台湾的失业问题恐怕不在于“高”失业率,而在于其结构对总体经济直接与间接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可以得知,世界上发达国家除了美国近年来表现较好外(仍超过5%),其他发达国家均面临着失业率极高的问题, 譬如欧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它们的失业率自1979年以来均为二位数值。

以1981—1993年期间的台湾人均国民收入(per capital GNP )为基准, 比较美国在大约相同人均国民收入时期的失业水准(约1964 —1978年),可以发现美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失业率,除1975年—1977年外均低于2.5%,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准。同时,美国劳动统计局( U.S.Burear of Labor Statistics)资料也显示,高学历者各年龄层的平均失业率也远低于其他相同年龄的劳动者。相反地,台湾高中以上学历者的失业率相对高于其他学历者,1983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甚至高达4%以上,而大学以上学历者的失业率在1992年多次“占据”全省各学历阶层失业率的首位。此外,与美国相同的是,多数欧洲国家对于高等技术人才普遍拥有比较强劲的需求,各国低学历失业率成长幅度均明显超越高学历者。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一般不存在教育性失业问题。

因此,即使当多数先进国家均处于失业率居高不下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却并未出现所谓教育性失业的问题。对于一个正处于科技起步阶段的新兴工业地区,却面临着许多高学历者无法找到适当工作的窘境而言,这似乎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这种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实为政策制定者尤其应该克服与预防的现象。

台湾高学历劳动力的失业特征如下:首先,自1980年起,专科以上劳动力的失业期限多长于其他各组教育程度者,而且,按照景气变动的现象也颇为明显,例如1978—1994年间其平均失业期限介于18至50周之间;但是初中(台湾称“国中”)或高中学历者平均失业期限的变动均为15至30周左右。因此,这些统计数据来看,高学历者的失业似乎长期(long spelled)且易受景气循环冲击。

其次,从各年龄层失业率的变化来看:大学学历的平均失业率高于专科劳工,尤其是刚入劳动市场者。但是随着工作经验(即年龄)的增长,他们失业率比专科生下降得更为迅速。到了中年(35岁)以后两者已趋于一致,与其他学历劳动者也没有明显差异。如果不考虑代际效果(cohort effeet), 那么所有教育水准劳动力的失业率至其中年时期以后呈现收敛(convergency)的现象就更显而易见。

台湾高学历者相对较严重的失业问题,实际集中于初就业者身上,而其严重性随着劳动者工作年数的积累而迅速消失。因此,找到这个群体的失业原因方能真正消弭教育性失业问题。再者,台湾历年来初次求职者占全体失业人数约20%至30%之间。至于那些非初次求职的失业者, 他们最主要的失业原因是对原有工作不满意。 因此而失业的人数自1991年以来占所有失业人数的39.3%至44.4%左右。 换句话说, 约有50%的非初次求职的失业者的失业原因在于对原有工作的不满。此外在超过一半以上专科与大学学历的失业者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挫折来自于技术上的不合适,另有40%左右大学失业者就业困难的原因在于教育程度或年龄限制等问题。

在台湾,有一定比例的失业者在限制工作的过程中曾经获得过工作机会,而他们最终却拒绝了这些机会。这个比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受到景气循环影响最大,其反景气循环(countercylical)的现象是所有学历失业者中最明显的。也就是当景气转差,劳动市场呈现较宽松的局面时,寻找工作相对不易,拒绝工作的比例也随之下降。这种现象在高等教育人才求职过程中最为显著,显示他们的抉择颇为理性化;第二,曾经拒绝工作机会的高学历者的比例,由1980年以前居所有失业者之首,转变成1980年以后的最低比例。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因为高学历者求职技巧有所上升,但这个数值的大幅降低仍很值得注意,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意味着高学历者在求职过程中一无所获即没有获得任何工作机会的比例正在上升。

将台湾专科学历劳工与大学学历劳工在求职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工作机会的比例予以比较,可以发现台湾近年来的劳动市场对大学学历劳工的需求特别不足, 大学学历劳工在求职过程中颗粒无收的比例值在1992年曾经高达53%,远不及对专科学历劳工的需求,表示许多大学失业者在求职过程中一无所获。幸运的是这个比例值至1995年已下降到29%。再者,历年来高学历失业者在求职过程中曾经获得任用机会却最终拒绝,最主要因为待遇太低,地点不理想,其次为学非所用。

相对较高的失业率代表较宽松的劳动供给状态,如果工资浮动比较灵活,则高学历劳工工资率的表现应相对变差。自1980年中期以来台湾高学历者的平均实质工资指数的确呈现下降态势,与初中学历者的工资指数差距于70年代末期至1985年间,均维持在60%左右,但1986年后的十年间这个差距降至40%左右,平均每年减少幅度约为2.5%。

就现阶段而言,台湾劳工市场对于专科以上程度劳工的需求似乎不如其他学历者迫切,尤其是对大学学历劳工的需求。不过,高学历失业者在他们的求职过程中接受工作机会与否的决策也相当理性,当他们决定是否接受某一工作时,他们会考虑当时经济走势的景气状态,而在求职难度方面,待遇与地点不理想是高学历失业者在求职过程中放弃工作机会的主要原因,而学非所用也是专科学历失业者拒绝工作机会不可小觑的原因。当高学历劳工市场呈现比较宽松的局面时,高学历劳工的收入优势确实逐年降低。

综上所述,台湾社会的确存在“高学历高失业”现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颇为严重。人才资料是全社会最宝贵的财产,毋庸赘述。台湾当局制定了既大且广的发展目标,包括将台湾建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亚太金融中心”和“科技大岛”而人才资源规划是否妥善是能否达成这些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尽管就总体水平来说,台湾的失业问题不算是令领导人寝食难安的大问题,但是目前高学历者尤其是刚入就业市场、经验缺乏的劳动者,普遍面临着较高失业率的威胁,对一个科技处于发展中阶段、经济有待长足进步的新兴工业地区而言,这绝对是人才资源的大浪费。如果不设法解决这种失业问题而任其恶化,恐怕将导致人才错用乃至闲置,最终造成经济发展的停滞和社会问题的剧增。

理所当然,上述问题不仅应引起台湾当局和全社会的警觉,它更值得处于相似甚至相同时期的祖国大陆重视,以便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

标签:;  ;  ;  ;  

浅析台湾高学历人群的失业现象_高学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